首页 > 古代文学 > 文艺学 >

文艺学

  • 中国著名英语翻译家理雅各

    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1815-1897)与德国汉学家魏礼贤、法国汉学家拉斐尔·库弗勒齐名。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和全面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语人。 理雅各翻译的中国
    帮助指数:0
  • 充满绿色的生态文学

    核心阅读
    在绿色美丽祖国的进程中,生态文学创作更加活跃和繁荣,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代表性作家
    。生态文学作家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作为一个
    帮助指数:0
  • 论赋的起源与赋体的确立

    赋的起源和文体的形成,有源于楚辞、源于六诗、源于纵横家文、源于诸子等各种不同说法,学术界根据汉代辞赋作品的不同体制,区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等类别,又据时代先后,以骚体赋最早产生,渐渐影响到大赋的产生。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赋的起源,其实混淆了赋文体产生的历史时段,因而对汉代辞赋出现的不同面貌,不能提供合理的历史依据,故解释也就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说明赋文体发展的历史途径。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梳理可知,在赋文体建立的过程中,楚辞的影响其实很晚,最少到汉武帝时才由南方传到北方,经过由南入北的辞赋家如枚乘等人的努力,以
    帮助指数:0
  • 郭沫若新诗中的中国精神

    摘要:郭沫若有他自己对汉语的感知,有他对汉语历史与未来的思考,有他对二十世纪全新的汉语文学的信心,有他已然成竹在胸的中国新诗的理想图景。二句法的自由——汉语本质的并置句法与新文化运动中部分主张者不同,郭沫若并不是刻意地在诗句中引入“现代的”句法,而是准确地把握汉语句法的本质特点,秉承着古今汉语一以贯之的文法精神,让古老的汉语句法传统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来。本文原题为《郭沫若新诗创作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刊于《郭沫若研究》2019年第1辑(总第1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出版。
    帮助指数:0
  • 百年来中国学者的外国汉学批评及其启示

    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学人开始关注域外汉学并展开评论。中国学人对域外汉学的批评,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清末民初之际,中国学人对域外汉学并不以为然,甚或有尖锐的批评,即使对域外汉学所擅长的“半汉”之学有所褒奖,亦非盲目推崇,实基于对自身学术的自信;1920年代后,中国学人在通过取法域外汉学欲与之抗衡的同时,也通过纠谬捍卫自身的学术尊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学界在追踪域外汉学动态及选译域外汉学论著之同时,主要是基于价值主体性对域外汉学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方法论及其史料展开批判;20世纪
    帮助指数:0
  • 理解汉学的三个维度

    20世纪90年代,汉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研究期刊、研究机构和学术会议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学术的一道风景 30多年来,汉学研究的知名度并没有减弱,这反映了这一
    帮助指数:0
  • 论词与燕乐的关系

    词出燕乐是近现代以来词学研究者的基本认识,近来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隋唐燕乐即隋唐时期的宴飨之乐,其主体来自域外的乐曲与新声乐律。词乐之根本在于燕乐系统的五音二十八调,而唐宋相承的坐部伎、教坊乐则为词乐的基本归属。词与声诗同属燕乐背景的产物,词体独立的关键在于新声妙曲的流行及文人依曲拍填词方法的成立。
    帮助指数:0
  • 中国“现代小说”的理论建构及其文学史意义

    从1902年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中国小说逐步走向现代的重要历史时期。经中国近现代作家批评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现代小说”概念呈现出从朦胧意识到理性自觉、再到明确生成的发展过程。“现代小说”既是中国文学文体的不断裂变与重构,也是小说文体的返本与开新。从“林译小说”到鲁迅小说,从梁启超到胡适,中国近现代作家批评家对“现代小说”所作的不同阐释,及其对小说文体所进行的多样探索,构成“现代小说”的复杂形态,同时,现代小说观念与创作也表现出“型类的混杂”的特点。中国“现代小说”在回到小说本体的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文学事件

    三、作品/文本作为历史文化事件“事件论”的作品/文本观念,试图对文本主义和传统的历史主义进行会通融合,它不再在文学与历史、文本性与历史性之间设立等级秩序(如“背景”和“前景”等),而是将文本和历史放在事件的话语平台上等量齐观。当然,在打通历史与文本之间的传统界限方面,文本主义也意味着一种积极的探索,与之声气相通的文化诗学,即对“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轴线进行了调整,以一种整个文化系统的共时性的文本取代了原先自足独立的文学史的那种历时性的文本”[39](P156)。仅止于此的话,那只是在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建立
    帮助指数:0
  •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

    我国儿童文学学科迫切吁求着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变革。人类学视域对我国现代早期儿童文学学科曾发生过重要的思想滋养,新时期以来有一定传承。作为一个新兴崛起的学术领域,艺术人类学引入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聚焦于以人类性意识、整体性观念和跨文化视角确立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的文化坐标,以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为旨归,汇通我国历史文化根脉,解决儿童文学事业广博的文化资源的问题。论文对这一跨学科研究的拓展空间及其可能性议题展开了初步论证。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文学批评中的话语阅读方法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由于马克思关于文学问题的言论具有话语简略的文本特点,以及苏联学者以现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梳理这些言论,使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批评话语成为一个长期争议不休的话题。本文提出在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问题域中理解其文学言论是一种可行的读解方式,对马克思批评话语的读解说明马克思主义批评其实是一种自成系统的文学研究范式,以艺术生产理论阐释文学的性质与特点,构建新的研究对象和对文学研究空间的拓展。把马克思关于文学艺术的各种言论放在其理论研究的问题域去理解,我们会发现马克思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区别,就在
    帮助指数:0
  • [崔雯]人的本质:路遥创作的精神指向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的自然”精神,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产生于延安文学传统的“十七年”文学,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启蒙、寻根文学、新写实和底层写作,都体现了丰富多样
    帮助指数:0
  • 全媒体时代的非小说写作

    在全媒体时代,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模式已经被打破 在此之前,由印刷媒体承载的非虚构文学的作者是记者或作家 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写作不再是基于文本的二维写作,而是一种多
    帮助指数:0
  • 胡亚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式的民族维度

    摘要:要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民族之维需要对“民族”及其相关问题作重新审视和辩证研究。基于此,赋予中国形态的民族观以新的理论特质: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民族的核心在于文化,民族与人民同构,中国形态民族维度的视域即文化身份和价值尺度。3.民族沙文主义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沙文主义的态度可以从他们对犹太民族和德国民族的批评中看出。同时,中国形态的民族之维又是一种价值尺度,它不仅仅像后殖民批评那样保持对殖民文化的警惕和批判,而是将“民族”置于突出位置,把民族认同和民族振兴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尺度,
    帮助指数:0
  • [崔雯]路遥:探索交叉地带的生命意义

    路遥小说中呈现的典型的时空是城乡不同时代的交汇点,典型的人物是在这个交汇点上的生存挣扎 路遥是当代中国用小说探索跨界价值、探索跨界人生意义的先驱者 《艰难的日子
    帮助指数:0
  • 赵立民:马克思恩格斯民间文学思想的再解读

    刘锡城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的论文《马克思恩格斯与民间文学》是国内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民间文学思想的较早的一篇论文,对该领域的研究有开创之功。马克思、恩格斯对民间文学的热爱和重视和其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乃至审美状况的关注直接相关,具体而言,他们是把民间文学与处于“异化”状态中的资本主义艺术相比较从而肯定其价值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文化批判理论中,对资本主义艺术的批判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在对资本主义及其艺术生产的强烈批判中,彰显出他们对民间文学及其赖以生存的民间文化优秀成分的肯定。②恩格斯:《恩格斯致泰
    帮助指数:0
  • 论先秦诗文的“原型”形式

    在先秦文学中,不论是带有哲学性质的诸子散文,还是记事性质的历史散文,均多韵语,深于取象,妙用比兴,放任虚构和想象,行文灵动而跳宕,显示出鲜明的抒情倾向和诗体特征。这种散文与诗歌一体不分的“原型”形态,对秦汉以降历代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以诗为文”之传统。从用韵、比兴、取象、抒情性、想象力、跳跃性等方面对先秦散文与诗歌一体不分的“原型”形态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向与规律。
    帮助指数:0
  • 资本批判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来得及对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其他诸多层面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现象做出分析,但他依循资本批判逻辑透视西方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被渐次纳入到“资本”体系中的过程,并在其中分析各类社会关系以及文化现象,进而建构起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话语。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末尾对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做初步思考的时候,他沿用德国古典美学中对希腊艺术的偏爱之词——“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这一比喻,来解释希腊艺术和史诗穿越时空的魅力。他们在20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中
    帮助指数:0
  • [崔雯]学者的散文与文体意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散文创作以其日渐庞大的创作群体,丰富多样的品类和各式各样的文体形态,以及令人应接不暇的散文现象或流派,呈现出杂树生花、方兴未艾、蔚为壮观之势。
    帮助指数:0
  • 丁国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三十年

    改革开放30年,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获得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30年中,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走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然而,成绩不能掩盖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不断进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在笔者看来,改革开放30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经典理论研究阶段、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阶段。第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吸收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
    帮助指数:0
  • 鲁迅日本研究100年的学术脉络

    如果说1909年5月日本《日本》杂志推出的《周兄弟》译本是日本鲁迅研究的源头,那么这一与中国鲁学者相呼应、共同成长的海外学术传统已经被研究了一百多年 在长期的艰难发展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继承与创新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蕴含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深度认知和阐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新世纪的重要标志,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结构体系及强盛的生命力。[1]蕴含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深度认知和阐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新世纪的重要标志,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结构体系及强盛的生命力。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学术研
    帮助指数:0
  • [崔雯]学者散文的启蒙与自我的精神启蒙

    学者散文是指具有专家学者身份的散文,包括有知识有教养的“学者型”作家所写的散文 这是作者对学者散文的定义 中国大陆学者之所以使用学者型散文的概念,是因为80年代中期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和问题框架

    但是,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认为,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阐释者,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很大程度上是恩格斯化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恩格斯在阐释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是有偏差的,西方学者甚至以“恩格斯主义”来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一般而言,西方学术界将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统称为“正统马克思主义”为了区别,同时又将前者称为“老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后者为“新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年
    帮助指数:0
  • [崔雯]不变与变:巴金国家观“变”的考察

    1921年春,巴金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建立一个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的文章,表达了他对“政府”和“爱国主义”的批评 同年,他还写了一篇《爱国主义与中国人的幸福之路》,反对“
    帮助指数:0
  •  840   首页上一页16171819202122232425下一页尾页

    文艺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