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的自然”精神,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产生于延安文学传统的“十七年”文学,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启蒙、寻根文学、新写实和底层写作,都体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的自然内涵。 作为一位坚持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家,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学视野中更具典型性 这不仅在于路遥的创作,还在于他关注了中国大变革时期的“三农”问题,书写了“城乡结合部”人民的生存与生活、奋斗与理想,从时代的高度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展现了广大民众的时代情绪和民族精神心理走向
I
众所周知,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创作始终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出发,自觉拒绝80年代文坛千变万化的体裁和手法,执着地遵循和选择现实主义的观念进行创作。 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发展史来看,当代文坛在先锋文学之后所走过的轨迹是逐渐抛弃形式主义,走向现实主义,这恰恰证明了路遥在时代中的清醒、独立和自信
路遥所追求的现实主义和创作实践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精神是一致的 路遥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现实生活 路遥是茅盾和刘清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新文学“为人生”的优良传统。他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和深切同情,审视现实世界,直面现实生活。 无论是写“城乡交汇处”的变迁,还是讨论生活、家庭、社会、爱情、伦理道德等问题,他的小说都表现了真善美与谬误的尖锐对立与对抗,真实地展现了社会进步的艰难曲折,剖析了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路遥不限于现实主义的固有范畴。他的现实视野是开放的、发展的 《从生活到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大突破 路遥不仅具有现实主义文学在理论上应有的气魄和胸襟,而且在创作上也很努力,吸收了现实主义以外的各种文学观念对他有用的优点和长处,丰富了他创作的内在表现力 他的小说中有《雪梅》、《宋庆》、《小红花》等短篇小说,集象征主义、抒情性、写实性于一身;有基于心理现实和内心独白的《想不出来》等中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运用现代主义手法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流动,不仅深化了作品的内在细节和人物精神色彩的深度,也使路遥的现实主义写作具有“心理现实主义”的特点
在当代文学的初期,刘清是最杰出的心理现实主义者 路遥和刘清不完全一样,也不完全模仿。在他的创作中,他没有刘清那样充满激情,也没有刘清作品那样强烈的政治因素 他的《平凡的世界》倾向于根据生活的真实性质和人物自身的心理逻辑、命运和精神历史忠实地反映生活。同时,也不乏对作者主观精神的“突破” 从《平凡的世界》可以看出,路遥不仅向刘清学习,而且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刘清 这表现在:人物塑造不是从政治化到个性化,从共性到个性,而是从个性到共性;主要人物的本质不再是阶级和阶层的直接体现,而是伟大时代个人意志和创造精神的强烈表达(如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杰出的个性化斗争精神);在叙事结构上,不再注重表现社会政治矛盾演变中的人物,而是注重有血有肉的人物,将时代的冲突和矛盾精神化;与此相关的是,被叙述的事件,尤其是政治事件有所消退,人物的心理情绪被直接推到了描写的中心位置,使人物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意义,也就是说,路遥反映的是活着的人,活着的人的精神动态,活着的人在大时代大潮中的心理历程。
因为路遥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觉实践,所以他能够坚持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点,以开放的态度,努力吸收各种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方法的优劣,创造自己的文学世界 这使得他的现实主义写作具有以下特点:在继承五四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富有创造性。一方面,他可以更深更广地把握当代中国动荡时期和变革时代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另一方面,他可以探索隐藏在生活深处的理想之光,并将其融入人物和生活趋势。 从书写个人心路历程到分析历史意识,从把握民族历史到探索民族精神,他将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复杂的现实叠加在一起,使这样表达的历史真实上升到一个新的审美层面
二
新文学创作中“人的本质”的精神取向,总是充分体现在作家在历史创作中对人民现实生活状况的高度关注和对人民的广泛人文情怀上 在路遥的创作中,突出表现为他不仅写了一部关于改革开放历史潮流中人民对政治和经济解放的渴望的史诗,而且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精神和心理解放 他的作品有一种大悲大悲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不仅来自于他是“一个农民后裔的儿子”,也来自于他与人民之间真诚而温暖的感情 路遥不愿意掩饰和美化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总是用真诚和不怜悯的心来表现世间的苦难,执着于苦难,致力于苦难。 这种写作态度促使他对普罗大众的苦难写得又深又厚,令人叹为观止。
在路遥的小说世界里,苦难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展现了它的深层底蕴 路遥并没有把苦难作为“历史哲学或人生哲学的真理”推向极端,而是努力发掘普通人顽强的生命毅力和意志,从而揭示了历史的驱动力——历史是由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创造的,他们在苦难的生活过程中塑造了自己,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同时也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苦难表现在这些人物身上,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的历史条件造成的
路遥不愿意掩饰和美化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总是真实地、毫无怜悯地表现世界上的苦难 在《平凡的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是普通人苦难的奋斗史,他们的历史是压抑的、悲壮的、崇高的;在这段苦难的历史中,蕴含着人们对历史、社会、人生、生命、生命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追求和牺牲,充满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用孙少平的话来说,他通过“血一般的洗礼”来“爱”自己的苦难,并把他的人生启蒙从生活提升到“苦难论” 孙少平所体现的“苦难体验”和“苦难理论”已经远远超出了个性化生命创造的轨迹,体现了大众反抗历史、创造历史的非凡品格,以及乐观、悲壮、苦闷的精神力量 人们感受到的是作家对人们创造世界的同情心的真诚赞美 它也构成了路遥作品中“苦难意识”的主旋律,也成为路遥创作“人性”的重要标志
三个
“人的本性”写在路遥的创作中,这也深深体现在他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认知和吸收上 在路遥的思想中,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和民间文化的影响,他的创作始终追求用传统伦理道德关系看待和谐的社会家庭结构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 这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深刻思考 路遥化解了一代又一代农村生活的悲苦,将农村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温暖情怀融入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中,使他的艰苦生活沉浸在温暖而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体现了他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赞美 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主要将传统的人际关系渗透到对乡村伦理生活肌理的描述中。孙家庭作为一万个劳动人民家庭的缩影,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中古老传统中人的因素的一种美好形式。 它奇特的力量化解了人类巨大的痛苦,维持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的繁衍 对这种文化的确认构成了路遥创作中普通人生命意识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 路遥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为作品营造了一个强烈的情感世界和道德境界。这种审美理想与注入民族文化血液中的道德和人生观深深契合,充满了作家书写“人的本质”的思想内涵
有人认为,路遥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尽力学习儒家文化而不是道家文化,用现代中国文化来整合或补充传统儒家文化 这是对作家主观精神的深刻理解 那么,路遥如何在现代转型传统文化呢?路遥创作中所继承的儒家文化精神取向,主要表现在他入世后的理性认同和积极人生态度上。在他的作品中,所有积极进取、具有强烈功利观、在人生道路上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人物及其行为,总是受到他的赞美
在路遥的精神结构中,它清晰地反映了儒家文化以理想道德和伦理意识作为衡量生命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取向。 他的人物,无论是父辈还是奋斗的年轻一代;无论是进城的农村“知识分子”,还是扎根农村、愿意当农民的农村新人,都闪耀着道德的光辉 作家在通过文学形象体现道德内涵时,往往采取善与美、恶与丑交叉对比、赞美与美化、否定与鞭挞的形式,这体现了他的基本价值判断和取向
作为一个在文学创作中始终以“人的本性”来看待创作意义和价值追求的当代作家,路遥的创作实践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为当代文学提供了难得的“中国经验” 路遥多次表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把文学创作称为“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作家“永远不会失去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一头牛,像土地的奉献” 路遥将作家自身的立场、写作行为和写作对象并置在一起,深入到人们的身份意识中 正是这种对自身身份的自觉意识,使得他的创作总是不满足于社会问题的再现,而是难以发现社会问题 人们不再是作家代表他们说话的群体,也不再是深切同情他们的阶级,而是作家及其作品的主观存在 也正是在这种精神层面上,路遥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实践和回应了当代文学缩小“人”的问题,拓展了人们文艺的广阔视野。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网张玉南/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