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文艺学 >

文艺学

  • 文体变革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春秋时期至唐代,批评文体主要表现为对话体,或附存于史学等著作之中,被后人称为纪传体文学批评。第二阶段是从唐代到清代,批评文体主要表现为笔记体的诗话、词话,以诗论诗体,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以及小说戏曲评点等。第三阶段是从清末到现在,批评文体主要表现为向论著体即文学批评论文和专著的过渡。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开始了艰难的现代转型,其转型的指向便是文学批评的科学化和人本化。但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之所以发生,我们过去较多地强调了社会的、历
    帮助指数:0
  • 关于文学理论教材的学科体系和编写问题的意见

    反映性是文学不可排除的本质属性,但要体现反映论在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价值,还须克服传统反映论文艺观存在的直观论、机械论和唯智主义的倾向,而使之与实践论相结合,突出人作为一个知、情、意统一的整体存在在反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不仅是作家认识活动的成果,同时也是他的审美情感、意志和愿望的表达。它在反映“实是”人生的同时,也在启示读者去思考和追问什么是我们“应是”的人生,从而达到沟通心灵和行为的目的。因此,只有从体用统一的观点才能对文学的性质作出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这也决定了文学理论必须
    帮助指数:0
  • 关键词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关键词研究的问题及突破点我国目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中对核心概念、术语、范畴的“关键词研究”较为薄弱。但就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词研究”而言,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辞典式或资料式研究仍然居于主要位置,马克思主义文论关键词研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既具有基础性意义,又具有前沿性特征。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关键词的研究本身来说,必须着力从两个方面进行变革:一方面针对那些对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的辞典式关键词研究,必须打破其孤立性,不仅凸显“关键词”中“词”的特性,还凸显其在话语体系中“关键
    帮助指数:0
  • 论句子截取

    明代以来学界常以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存录从长篇古诗、律诗中摘截四句而成之篇为误。这是赵宋时代未曾有的一种批评视角。《文苑英华》《唐文粹》《千家诗选》等皆有经删截之篇;南宋校刊《文苑英华》时推重全篇、注意及《万首唐人绝句》有截句为绝者,并无非议。黄庭坚曾截白居易大篇为绝句而成《谪居黔南十首》,《宋文鉴》选录其中前五篇;其摘唐彦谦《过长陵诗》之佳句也被胡仔称为绝句,此乃宋代诗学对中古以来“采擿孔翠,芟剪繁芜”之总集编纂传统与截句成绝之文体观的认同与发展,此后“截句”甚至成为“绝句”代名词。截句之篇从获赏、存录
    帮助指数:0
  • 两种“艺术生产”: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新探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首创。《〈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一说有可能透露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重要奥秘。马克思研究“艺术生产”主要是对艺术活动作一种政治经济学的考量,而非作一般的艺术评论。他提出两种“艺术生产”的概念,前一个“艺术生产”是指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方式的艺术活动,它体现着一般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对于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后一个“艺术生产”则是指作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精神生产部门所进行的生产劳动,它将精神产品作为商品形式以创造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
    帮助指数:0
  • 回顾、反思、深化与创建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今年的文艺理论界自觉地总结经验、展望未来,许多学术会议也以回顾、反思和展望为主题。阐释学研究希望通
    帮助指数:0
  • “以人为本”文艺的本体论建构

    摘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贯穿于治国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 “以人为本”文艺作为一种本体论建构,不仅是马克思
    帮助指数:0
  • 现代性的延展与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建构

    “现代性”概念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未能全面理解“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复杂关系,中国学界的“现代性”研究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边界模糊、概念混杂等问题,亟须建构出一套根植于中国本土文艺实践、有效超越现代性理论的文艺理论范式及批评方法。“当代性”在对“现代性”的延展与修正中不断完善自身,这种理论坐标把历史、当下和未来等不同时间维度嵌入文艺创作与批评,使作品内涵和审美意义具有“前瞻性”和“真理性”。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需从前置的“现代性”过渡到创新的“当代性”,延展“现代性”的合理性,
    帮助指数:0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探析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至今仍为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关注 在探索哲学话语
    帮助指数:0
  • 文学反映论:缘起、争论与前景

    文学反映论从整体上把文学视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一种认识活动, 20世纪在苏联、东欧、中国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模式,也经历了曲折的演变历程。在反思反映论的同时需要对反映论的历史功过以及列宁的反映论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对文学反映论的前景进行重新思考。文学反映论导源于哲学反映论,主张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反映论的缘起及其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表现提起反映论,人们常常把它和模仿论联系在一起。二、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传统中的反映论问题虽然列宁奠定了反映论的基本理论框架,但是文学反映论在苏联的兴起和繁盛
    帮助指数:0
  • 【文萃】从“失语”到“走出去”:中国文论的当代建构与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时间里,对中国文论的反思曾经引发过一些热烈的讨论,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文论“失语症”,21世纪以来的“强制阐释论”等。在“失语”与“强制阐释论”引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命题的理论自觉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典话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界上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跨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创造,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命题的自觉的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土化/理论自觉标题注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17ZDA269),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本土化研究——以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论为重点”(12AZD091)。一、俄
    帮助指数:0
  • 【文萃】汉字的力量——作为学科命名的“美学”概念的跨际旅行

      命名总是包含着某种特定文化的暗示,用一种文字来命名美学,势必会体现着此种文字所携带的文化传统积淀或命名主体的自我建构。中国现代美学是以向中国古代美学挥手告别的姿
    帮助指数:0
  • 【文萃】论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克罗齐是表现论美学的创始人,这是许多中外学者公认的观点。不过,认为克罗齐一开始就是一个表现论者,却是一种重大的误解。事实上,克罗齐的美学思想经历了一个内在的发展和
    帮助指数:0
  • 论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

      内容提要:电子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性,不仅给文学作品的词汇、修辞、语篇、语体都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背后的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导致语言思维的弱化与
    帮助指数:0
  • 日本路径与20世纪早期中国文艺功能观念的发生

    在20世纪早期中国文艺功能观念的发生过程中,“日本路径”主要作为域外思想观念、学术思潮的转移和接受中介而存在。而在实际过程中,这一路径的具体实践形态又区分为“西—日—中”和“苏(俄)—日—中”两种路径模式。正是基于对改变中国社会和生活现状的共同需要,以人生生活、社会现实为维度的生活改造取向和以革命功利主义、社会现实主义为观照的革命鼓动取向,共同构建了日本路径下20世纪早期中国文艺功能观念发生的基本面貌。
    帮助指数:0
  • 批评的理论与理论的批评

      从词源学上讲,西方语言中的“批评”有“分析”、“评判”之义,而批评的对象可以是周围世界的所有事物包括人本身,批评行为及批评结果的话语表达则体现了批评主体的思想观念
    帮助指数:0
  • 隋文人的“江南身份”及其文学史意义

    “江南认同”在隋以前主要表现为南人慕南。而自隋始,北人慕南的文化心理因子开始出现。隋统一全国之后,大量江左文人入隋,促成了北人“江南认同”文化心理的生发。尽管因隋文帝时期对江左文人及文化的打压,“江南认同”历经曲折,但其历史趋势并未被阻断,反而由抑而扬,导致隋炀帝对江南的反向迷恋。此间,文人创作了一批极富江南色彩的诗歌,文学中的“江南认同”获得新的发展。此时虽为北人慕南文化心理的初级阶段,却具有重要意义,“江南”自此突破了南人自赏的格局,跨越了地域文化的框限,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化符号。 
    帮助指数:0
  • 从文本分析到过程研究:数字叙事理论的生成与流变

    随着数字叙事时代的到来,研究者试图摆脱传统叙事理论的束缚,从核心概念与阐释框架两方面入手创生新的理论范式。早期数字叙事理论倾向于从已有的叙事理论传统中寻求灵感,“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新普罗普主义”便是其中的代表;随着网络交流活动交互性的增强,非洲的口语叙事传统开始受到重视,研究者试图从传授过程、交互性及作品形态等方面在数字叙事与口语叙事之间建立连接;而电子游戏兴起之后,面对游戏学的挑战,数字叙事理论试图革新“叙事”概念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数字叙事实践。
    帮助指数:0
  • 晋宋江州移民与隐逸诗派

    晋宋时期,江州的经济文化相对于荆楚和吴越地区,发展明显滞后,移居这里的士人多为出身次等士族或庶族的中下层文士。由于移民的参与和引领,江州的文化生态是儒学、佛教和隐逸三派并存。他们疏离于上层社会,耿介孤傲,归隐山林,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活情趣,由此形成江州地区的隐逸诗派,而南阳籍隐士群体对江州隐逸文化的形成影响尤为深远。
    帮助指数:0
  • 巴赫金表述诗学的多维生成与效果期待

      内容提要:巴赫金的表述诗学具有“起点”意义。在巴赫金的“表述”论域中,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具体言语单位以及由此而来的符号化系统文本是其综合价值指向。受制于社会情势
    帮助指数:0
  • 论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中的中国问题意识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解决中国社会矛盾、解答中国文艺问题的过程。二)文艺发展意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始终伴随着中国文艺发展的诸多问题,是在中国文艺革命的各种理论论争、文艺实践出现的各种问题争鸣、文艺发展方向的各种意见交锋等文艺现实问题中去译介、阐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二、中国问题意识影响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20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不同中国问题意识的影响
    帮助指数:0
  • 讲个故事吧:情节的叙事与解读

    “情节”是叙事依循的一种话语成规,一个“好故事”是多数读者对于叙事作品的期待。尽管亚里士多德《诗学》赋予情节优先地位,但是,文学研究之中的“情节”概念并未升温。论文讨论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且考察了情节研究可能展开的三个维度:首先是情节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分析了情节、人物性格以社会历史的交织形式,并且认为典型人物的意义必须追溯至社会关系而不是抽象的“共性”;其次分析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特征,指出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视野缺失;最后考察了情节与欲望逻辑的关系,继而描述了情节内部社会历史、叙事学与欲望三者的交织及其
    帮助指数:0
  • 《石头》的叙事解码

    大量考古文献已经证实早期中国艺术实践中图与文的相互参照。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汉画,绝大多数是对已有文本现成品的“模仿”与再现,以“完璧归赵”图为例,通过对图像与文本两种不同叙述形态的比较分析,能够发现汉画以其独特的构图方式,即对文本情节中“最富孕育性顷刻”的定格给观者带来了“兴会神到”的视觉感受。与此同时,图像构图又不完全拘泥于格套,个中细节的增删更易,所呈现的是汉代工匠在文本解读基础上的自主性,彰显出其对图像叙事功能的探索。
    帮助指数:0
  • 从语言分析哲学理解图像的三种向度:论罗素的图像意识

    罗素作为西方语言分析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逻辑原子论”等哲学思想,为理解图像意识提供了全新的向度。罗素从语言分析哲学的逻辑理解图像意识,主要有三种向度:一是从经验出发,逻辑在图像意识中必然有所体现,但逻辑并不是图像之所以成立的唯一法则,而是为图像的成立与理解提供多种可能性;二是从共相与殊相出发,逻辑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差异为人们理解图像中的最小视觉单元提供了帮助;三是从意义出发,语词意义与意象意义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了语词意义产生中图像意识的作用,为人们理解语言表意与图像表意之间的区别提供了帮助。罗素
    帮助指数:0
  •  840   首页上一页19202122232425262728下一页尾页

    文艺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