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贯穿于治国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 “以人为本”文艺作为一种本体论建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形态的知识标志。 要深刻而全面地把握这一命题的创新性,一方面要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同谱,另一方面要与习近平治国的整体思想创新体系同值 人的文艺本体论命题的重点是:人作为文艺存在的意义本源,人作为文艺存在的利益主体,人作为文艺存在的现实力量。
作者简介:王烈生,中国美术学院公共文化政策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国家艺术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言精神研究”(批准号。:16ZD 01)
& nbsp;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习近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计划,必须长期坚持 作为执政方式划时代变革的一部分,面对文艺领域的新矛盾、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文艺思想在其总体思想框架中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矛盾、适应变化、解决问题、直面挑战的命题知识方案。其中,“以人为本”的本体论建构,从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至今。不断丰富、丰富和完善的重大知识命题和思想命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基于中国问题背景和文化传统继“原初形态”和“继承形态”之后的“发展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知识谱系以一种发展的姿态实现了当代中国命题知识的代际转化 无论是命题知识的谱系,还是命题价值的参照,都需要在创新的维度上进行理论研究
一、“发展形态”的历史坐标”
从知识谱系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根据时代背景、问题取向和解决的重点,相对分为“原始形态”、“继承形态”和“发展形态” 对于前两种形式,现有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而且“传承形式”的知识领域谱系具有多元或多维存在的特征 至于“发展形式”,直到21世纪初,一直被当作马克思主义文艺知识谱系的预设空:“时间空在变化,社会基本矛盾在发展变化,人类生存的利益集团结构即阶级地位更在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文艺内在地呼唤新问题、新命题、新话语、新思想和新形象 一方面,它们与马克思主义文艺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全新的延伸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存在和艺术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的知识创新和进步理论无疑对现在和未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必然的机遇 而且,我们把在这种挑战和机遇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果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发展形态。 ”(1)
“开发形式”或“开发空”当然不能由我们想当然或随意命名来决定。 历史在它的共同努力下,在时代进步精神和时代命题建构的过程中推动了它的产生 它的表现形式,在形而上的抽象表达界面上,既是一个自然的时间截取点,又是一个社会的时间标记
自然时间截取点的学术合法性,马克思在他早期的博士论文中从古希腊的知识背景中找到了唯物主义的知识资源:在伊壁鸠鲁看来,时间是自我转化的转化,是现象本身的反映。 因此,自然现象可以恰当地视为客观,感性知觉可以恰当地视为具体自然的真正标准”(2) 社会时间标记是社会历史过程中周期性思想演变或知识代际延伸的特定事件 作为一个特定过程的社会集体标识符,例如,“人民代表大会”(agora)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式存在的象征,这意味着“我们在易洛魁人中看到,当理事会开会时,人们——男人和女人——站在周围,以有序的方式参与讨论,从而影响其决定。 在荷马所描述的古希腊人中,这种“umstand”(古代德国人的法庭语言)已经发展成为真正的人民大会,在古代德国人身上也有“③”,甚至更详细的案例事件,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长期国会”的标志“革命世纪”,即标志“从君主立宪制,军事独裁制”,只有在这里,原则才能对历史产生影响,必须首先转化为利益”(4)
但必须注意的是,事件作为事态乃至社会形态的里程碑或革命标记,显然是历史事件作为社会存在取向的“真实指称关系”,而不是物化符号作为意义存在的隐性“指称关系”。 具有完整功能框架和清晰演绎语境的历史逻辑,是一种摒弃社会现实或历史现实、具备现实世界条件的戏仿的一般规律 比如20世纪的大众社会,就有“形而上学理论家”、“功能理论家”或“晦涩理论家”。在自恋的虚拟符号和指称关系的狂欢中,真实界面的真实意义和实际价值被视为和残羹剩饭一样的庸俗之物,让商人和政治家“学自其俗”,甚至“落自其俗”,最后只能在弱社会现实解决方案和知识支撑不足的肉身中 相反,历史唯物主义在这里表现出不可替代的历史理性、社会理性和存在理性,使“意义”和“真实意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存于“社会现实”的本体论中
正是根据这样一种具有历史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和转折性的“历史坐标定位”,而不是“隐含关系的设定”,我们把“新时代”和“旧常态”划分为革命社会过程的时间域划分、历史阶段划分和社会变革划分,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其新一代领导集体。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治国方略,作为这种分割后果的划时代坐标,或者说是特定历史进程的标志 因为从这个logo出发,中国的社会形态有其结构和治理模式。在指导思想功能的不断状态下,在历史发展阶段理论的意义上,它发展了治国的现实有效形式和不断解决困难的创新指导思想,即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理论创新品格、现实问题意识、社会变革全局眼光和勇气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当代实践在中国以这种发展形式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背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当代发展的直接现实
二、“两个嵌入”
理解人的文艺本体论命题,要从知识发生的角度,充分关注应该“以人为本”的文艺文本叙事。习近平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在所有“以人为本”的宏观、 我们认为,科学和客观的态度在于需要在历史和逻辑上预先给出“两个嵌入位置”
首先,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79年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必须放在同一条与历史语境紧密相连的线性延伸轨道上 在这个延伸的轨迹上,三篇文本面对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问题“文学与人”,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空,面对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矛盾所给出的进步性解决方案。 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这些方案显示了文本方案之间的线性差异,但是由于线性关系,存在内部联系和相同的渐进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文艺之所以能够在生成中具有历史聚焦的时代精神,是因为它立足于中国文艺实践成果和认知成果的厚重积淀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的发展形态与中国化的传承形态有着共同的理论轨迹
其次,习近平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必须与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和“以人为本”治国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给予谱系结构性思考 文艺不仅是“以人为本”的本体论价值命题的存在意义之一,而且在因果结构中,没有“以人为本”的治国社会本体论价值,人民的文艺本体论将难以建立,这将是问题的另一种解决方式和命题的一种表述方式
无论是“八清”、“十四坚持”的归纳形式,还是“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还是更多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无疑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重大理论发展成果,既有现实张力,又有自身的结构逻辑。它是一种开放的整体思想形态,仍在不断丰富和充实的过程中,而文艺, 【/h/】据此,我们先讨论“第一嵌体”。 其实讨论的重点是,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抗日战争的大环境下,人民因为民族危机而斗争。因此,面对时局所迫的现实困境,关于文艺与人民基本关系的命题结构的讨论焦点被放在了“存在主义”的理论维度和现实存在的界面上,于是就有了文艺“为人民”和“基本为工农兵”的使命结论 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讲话的背景,是在科学认识“革命和建设”的关系,并迅速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特定历史转折时期。因此,“文学与人”基本关系的命题,将聚焦于“本体论”的理论维度和社会存在的结构性变迁,因而存在“文学艺术需要人,人也需要文学艺术”的相互存在 因此,当前的解读诉求必须是:为什么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把讨论的重点建立在文艺与人民的基本关系这一命题上,而把重点放在激活本体论的理论维度和时代精神上,从而成为具有终极价值的理想解决方案 同时,必须说明,在什么样的理论支撑下,文艺“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表达本体论命题知识的方式,而且可以简单地转化为在学术语境中建构人的文艺本体论命题
根据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所能支撑的时代背景,其必要性的关键在于:“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量少质多,‘高原’少‘峰’,抄袭模仿,机械化生产和快餐消费的问题。”⑤、与之前的问题相比。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大批文艺工作者与八路军、新四军、工农相结合的“六区”,或后来为“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取消”之类的东西所困扰。 如果把这种事情看成是坚持党的领导,结果只能走到事情的反面。“7”和其他问题不再是可以发现问题对象并获得解决方案的同一个分析切入点
因此,“以人为本”或学术上讲的人民文艺本体论,在逻辑上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在中国的“发展形态” “以人为本”与“为人民服务”的区别在于,后者只将人民的价值定位于客体存在,而前者明显定位于本体存在,“以人为本”必然包含“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诉求 当然,就像恩格斯在《反都灵理论》中所论述的那样,“如果人类已经达到了只使用永恒真理,只使用具有最高意义和无条件真理权利的思维成果的地步,那么人类可能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地步,知识世界的无限性在现实性和可能性方面都被耗尽了,从而实现了著名的被计数的无限数的奇迹。”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镶嵌” “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本陈述向人的本体论的学术文本命题陈述的转化,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语境转换或语用变化的意义事件,或者是一种随机的知识处置方式,而是由历史社会价值维度的根本变化和逻辑社会本体论支配模式的根本转变所决定的 正是这两个“基础”存在于复杂的社会事务场景和特定的社会事件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新时期人们对习近平治国方略和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变化,并已走向成熟的理论形态。这种思想缺乏对历史本体变化和革命现实社会变化的高度价值评估 与此相一致,当然会导致马克思主义文艺知识领域对人民文艺本体论命题的减损,甚至或多或少或含蓄地质疑命题的真正价值 正因为如此,就第二次“嵌入”过程而言,必然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理论交叉过程
三、人的文艺本体论命题是指文艺把人放在什么位置时
为确保中国文艺生活全面、深入、可持续地坚持“以人为本”,命题建构不仅充分体现了“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一切治国活动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伟大的历史成就。9.而且,具体的价值形式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既是历史的‘戏曲家’,又是历史的‘戏曲家’。” 至此,命题知识的合法性不再是问题,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最新发展成果,其命题的主要意义是什么?我们认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至少应该非穷尽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来证实这一命题的真实性
其一,人作为文艺存在的意义本源,决定了人的本体论作为文艺逻辑的出发点,或者说人的文艺本体论强调人的文艺存在的意义本源,使得命题建立在“大地”而非空中飘忽不定的城堡之上
之所以说文艺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民的历史,是因为“文艺深入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与逆境、梦想与期望、爱与恨、生存与死亡,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开悟”(11),这反过来要求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并固执地坚守一个简单的真理,即”。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没有灵魂的躯体”(12),这个真理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就会转化为“价值现实”,即“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人民,有血肉,有爱恨,有梦想,有内心的冲突和斗争。” 你不能用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不断发现和创造美。"(13)
其实就命题意义的知识表述而言,既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知识谱系的代际同质性,也有中西文艺意义生成的相似性表达旨趣 就前者而言,不乏负面情绪。“柏林只有一些‘固定的小圈子’,更多的是不固定的。” 所以,只有描写文人、官员、演员的小说才能在那里找到一席之地”(14),或者“恢复传说的古老语言,加上其他真实的民间传说,充实一本书,然后送给民间,让传说保留它的诗意”(15) 不外乎强调底层和人民群众,这就有了文艺意义的社会本源,虽然任何时候都不排除其他社会要素也有意义生成的正当性,即使在资本主义之前的其他纵向社会形态中,人们作为文艺意义生成社会本源的实际情况远低于社会本体的真实存在,这是“特权”、“排外”、“愚民”的历史产物 关于后一种理论,无论在西方神话的叙事中,文学使命都要求“只要一个缪斯的学生——一个歌手唱出古代人的辉煌成就,唱出生活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快乐神灵,他就会立刻忘记悲伤,忘记所有的苦恼……首先,请谈谈神灵和大地的出现!再来说说江河,波涛滚滚的茫茫大海,闪烁的星辰,广阔的苍天,以及如何划分他们的财富,分享他们的荣誉。(16)也是中国民间文艺的责任,“它们生于群众之中,为群众而写,表现了过去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痛苦与诉求,欢乐与厌倦,爱情的享受与分离的悲哀,以及对生活压迫的回应。以及与政治黑暗的斗争”(17),都强烈强调文艺的本体价值及其在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积极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市民社会的生活和人民的日常状态有关。然而,传统古典文学理论通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历史事实,而“忽略”的更深层根源只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每个时代的主导思想”(18)
要从文艺意义生成的本源角度,高举人民文艺本体论命题的旗帜。紧迫性在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势处境的尴尬现实,一些极端另类、唯物主义、私人化、低俗化,甚至次文化的文艺创作处于理性社会的底线之下。那些似是而非的花言巧语和故作姿态,如以边缘为理所当然地覆盖中心,以另类少数为理所当然地优先于社会的绝对多数,以及将西方精英社会解释为理所当然地挤压中国人民建设的成果等,导致当代中国文艺界意义的本源并没有获得当代中国通过斗争和努力迅速强于世界的数百万人民及其生活过程。相反,那些被身体和身体意识所迷倒,被狂热所渴望、解构和解构,被精神和精神沉沦所娱乐的感官和煽情行为等等,正在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捞着外国非理性知识及其卖家的名声,正在以“圈粉”的方式改变着中国当代文艺意义生成的本源 我们必须使其回到人类社会理性对待“平均价值”和“价值现实”的正确轨道上来,至少保证绝大多数人能够成为自己生存的“家”,文艺生存的“主人”,因为这从根本上受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本体形态和社会本体时代的制约 【/h/】其次,人作为文艺存在的主体利益,决定了人的本体论是文艺的逻辑起点,或者说人的文艺本体论强调了人的文艺存在利益的主体性,使得命题被建构在未来的时间维度而不是逆向的历史维度
在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种文明背景下,由于阶级和国家形态的垂直社会结构,人民从来就没有处于精神意识的社会主导地位,所以作为社会存在内容的文艺的利益主体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想象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会有只存在于现代扁平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主义文艺价值取向中的“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等文艺价值主张。 “未来时间维度”的权重在于,命题建构的价值主张不是现实的“已经”,而是未来的“必然”,正如苏联时期所明确的那样,如“要评估人与艺术的相互联系,就要:一是明确人在社会艺术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研究“反向联系”——艺术在人的思想和审美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确定艺术本身如何反映人的生活和人的意识”(19)仍然只是一张纸空的理论言说形式。"
就中国问题的背景而言,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验证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确认的问题,即在命题建构中,人们是否真的在文学存在的现实界面中获得了利益主体性 它不仅需要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还需要功能完备的支持系统 如果没有这样的保证,就不可能实现“人民的需要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价值”(20),当然,更不可能在文化利益和文学价值的日常状态中“让人民有更多的收获感”(21) 进一步说,在垂直的社会结构条件下,虽然文艺资源、文艺成果乃至社会参与文艺活动的机会是丰富的,但社会主体中的绝对多数人仍然缺席、不被承认甚至被动放弃
虽然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优秀文化财富,但也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事实,就是这些经典及其功能都是在活动现场呈现的,与民众无关。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从一开始就被“排外的人”有目的地抛弃,作为自己的价值归宿,甚至从一开始就预设了取消人的准入资格。 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式下,这种错位以及支撑这种错位的文艺观念、文艺行为和文艺制度,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都必须以人民群众作为文艺的主要利益主体的价值原则为前提 不是不允许个体特殊文艺利益坚持自我的机会和权利,而是不允许个体特殊利益凌驾甚至取代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利益主体的地位,缺乏这种“凌驾”“取代”的社会制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人民文艺存在中的利益主体性,才能积极推导出“文艺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自觉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与人民幸福,为人民担忧,做人民的心甘情愿的牛。” 这是文艺工作者唯一正确的道路和最大的幸福”(22) 当然,我们可以从价值和社会动态的角度现实地驱动。“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以人为本,文艺才能发挥最大的正能量。” 以人为本,即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表达的主体,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审美的欣赏者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第一职责”(23)
再次,人民作为文艺存在的现实动力,决定了以文艺为逻辑起点的人民本体论,或者说人民文艺本体论强调人民作为文艺存在的现实驱动者的地位,从而使命题建构聚焦于时代的社会发展活动和现实生活内容对时代精神文艺凝聚力的“流水不腐”驱动
文学现实的驱动力包括宏观社会驱动和微观个体驱动。人的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学现实的驱动力无疑存在于宏观的社会驱动中 但就文艺学知识史而言,微观驱动的研究往往比宏观驱动的研究更全面、细致、深入。 在中国古典文艺思想史上,诗论、词论、书论、画论、乐论、舞论等知识领域。,以及对许多遗传范畴的形态学研究,如“感物”、“感乐”、“妙悟”、“思”、“知友”、“兴会”、“抒志”等。,以及具体类别中详细知识的叙述都是基于个体的微观社会。 与此不同的是,对“载道”、“教化”、“文化运化”、“通变”等范畴形态的研究,以及对具体形态的详细认识,无疑是基于非个体的宏观社会驱动进行关联动力学分析的 就人民群众是文艺的现实动力而言,涉及到更多的宏观动力问题,而微观动力问题则暂时搁置 所以讨论明显指向如何激活作为社会本体的人的文艺能量,既包括创作能量,也包括接受能量;它既需要积极参与,也需要积极呼吁;加入火热的当代生活,追求伟大的中国精神
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亿万勤劳勇敢的人民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钱球大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家园。 时代和人民向着全面小康社会的铿锵步伐和激越,是这个古老民族集体创造并呈现给人类的壮丽史诗 这一切,除了带动和激活文艺,使文艺繁荣之外,还能有其他理论和实践的答案吗?
习近平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艺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实践的理论成果 作为一种发展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论史将在中国语境乃至世界语境中实现知识品格的谱系延伸和命题知识的代际提升。同时,它以其实践理性的思想魅力,对当代中国文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激活创造力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人民文艺本体论是新时期习近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创新性文艺知识命题。其创新的理论价值在于,能够将“以人为本”治国的根本价值取向有效转化为文艺知识领域的创新性知识命题,从而将人的本体论的社会命题体现为文艺的人的本体论,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进程中具有本体论价值意义的命题建构。
当代中国正呈现出文艺存在形式多元化、文艺存在商业化、文艺存在价值复杂化、文艺存在背景全球化的叠加态势,亿万中国人面临困境,追逐着社会全面进步的民族梦想。 文艺如何介入这一历史进程,将是中国文艺自我价值取向的关键 正因为如此,人民文艺本体论必将为伟大时代的人民文艺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实践的最新发展成果不仅具有填补知识谱系、格式塔和延伸价值的意义,而且以其强烈的命题张力驱动着当代中国文艺实践,努力创造我们所追求的时代精神高度、民族气质的光辉和精神家园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