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古代文学 >

古代文学

  •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可分为三大步骤:一是依据传世的五经文本并参照出土的卜辞金文,辨析并厘定关键词之原初释义。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经学视域,对于关键词理论谱系之建构和关键词诠解路径及方法之新创,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本文择取“文”、“道”、“体”三大关键词,演绎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的三大步骤:一是依据传世的五经文本并参照出土的卜辞金文,辨析并厘定关键词之原初释义。概言之,刘勰《文心雕龙》对中国文论关键词的诠解是“禀经制式,酌雅富言”,亦即在辨析并厘定文论关键词之经学
    帮助指数:0
  • 不该被遗忘的元代诗学

    提出这个话题很可能受到质疑:元代诗学有成就吗?有人甚至可能追问:元代有诗学吗?有一部中国诗学史著作将中国诗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奠基时期——先秦、两汉;演进时期——魏、晋、南北朝;振兴、繁荣时期——唐、宋;集成、系统化时期——明、清。其中,金、元两代一起缺失了。除此极端例子外,在一般的文学批评史或诗学史著作中,元代也几乎是被忽略的。霍松林先生主编的《中国诗论史》,洋洋150万字,元代部分只有一节约4万字,其中还包括词曲论,属于元代诗学的篇幅只有2万多字。还有观点认为,在元代,曲占据了文坛主导地位,人们不作
    帮助指数:0
  • 汉民族古典作品的影响与南方少数民族歌谣的生成

    在南方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中,有大量根据汉族古典作品编成的歌谣。表层次是外来文化之价值与接受主体的文化需求相契合,深层次则体现了少数民族口头艺术自我更新的必然。一、汉族古典作品植入的文化语境已有的汉籍史料表明,南方少数民族歌唱传统历史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的夏商周时代,涂山氏之女的“候人兮猗”被认为是“南音”之始。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需求与汉族古典作品价值之契合历史上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荒,土司林立,明代之前中央王朝对此采取羁縻政策,“因俗而治”。三、少数民族口头艺术自我革新的必然目前南方少数民族歌谣
    帮助指数:0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转型,是从20世纪清末民初开始的,直接标志是对西学的引进。转型的背景——说起来有点不舒服——是被西方列强逼出来的“变法维新”。变法的重要一项是革新教育体制。以改变国家“有用之才”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方式。宣统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刊《大清光绪新法令》的“上谕”中有这样语气沉重的一段话

    帮助指数:0
  • 钱大昕著《南阳集》辨伪

    最早著录《南阳集》者,是李灵年、杨忠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其“钱大昕”条下著录:《南阳集》6卷,清抄本(北图)②稍后柯愈春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于“《潜研堂集》七十卷”提要云“别本五种:一为《南阳集》六卷,清钞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一、《南阳集》与《南斋集》、《南斋词》之比较《南斋集》、《南斋词》是清代马曰璐的诗集与词集。二、《南阳集》伪撰考实马曰璐的《南斋集》与《南斋词》,乾隆二十五年。近年台湾学者陈鸿森教授又撰有《钱大昕潜研堂遗文辑存》、《钱大昕、王鸣盛、阮元三家遗文续辑》、《钱大昕潜研堂遗诗拾
    帮助指数:0
  • 中国古代诗学中“以古为律”思想的演进

    “以古为律”是中唐以来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诗学观念,律诗定型后受“尊古轻律”思想的影响,学者们在批评律诗缺乏古诗的风骨、兴寄、质朴、自然等美学特征的同时,倡导“以古为律”,即借鉴古诗的修辞技巧、篇章结构、诗体功能和创作精神来改造律诗。“以古为律”展现了律诗学习古诗艺术的不同角度和层面,体现了历代学者对古诗、律诗不同的艺术法则的深入思考,值得我们借鉴。一、律诗定型与尊古卑律诗学观念的确立古诗是律诗定型之后,相对于律诗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五、“以古为律”与古、律诗的文体界限既然律诗可以借鉴古诗的创作精神、篇章结构、
    帮助指数:0
  • 论传统吟诵的语言本位特征

    当下国人正在关注的中华吟诵,从本质上讲主要指的是传统吟诵,它是传统汉语诗文特有的读书方式,是以语言为本位的口传艺术。普通话吟诵是传统吟诵的继承,也是中华吟诵传承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二、传统吟诵是以语言为本位的口传艺术我们之所以强调传统吟诵的价值,是因为传统吟诵经过近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三、传统吟诵与普通话吟诵和新式吟唱的关系传统吟诵是我们当下抢救、整理、研究、推广的基础,但是如何才能将传统吟诵传承下去并且逐步发扬光大,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吟诵调的风格各不相同,或者特别适合一个地区
    帮助指数:0
  • “招生魂与招死魂”学案的文化考辨

    关于宋玉《招魂》,汉王逸认为是为生者招魂,自汉至宋未有异议,迄至明代始有张凤翼认为是为死者招魂,且得到了当时著名学者陈第的响应,争讼遂起。从先秦楚国礼俗文化入手对招生魂说和招死魂说的文本依据所做的文化辨析和以先秦礼俗为依据提出的新的文本内证,均表明宋玉《招魂》所招实为生人之魂。检索古代文献的记载与民间风俗的遗存,招魂礼俗的确既有招生魂者,亦有招死魂者,而且各有不同的招魂对象、招魂目的与招魂时机。如任国瑞在《招魂辩正》中介绍说,湘西北有一种相对成年人的生人招魂风俗叫追魂[14],与《招魂》反映的招魂礼俗程式
    帮助指数:0
  • 新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文献研究

    新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进步,是与古典文献整理研究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分不开的。传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新文献的发现与研究、电子文献和数据库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文献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使新时期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新文献与电子文献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研究范围的扩展,更促进了研究视野、观念与方法的转变。进入21世纪,综合的历史的文献研究方法日益受到重视。

    帮助指数:0
  • 郭璞《游仙诗》的主题及其思想特征

    《游仙诗》具有统一而明确的主题。作为诗人学道修仙历程的“自叙”,《游仙诗》是从学道修仙的原因和思想基础“自叙”起,经过实际践行(如方术修炼、修德悟道等),最终修炼成仙而告终,完整地反映了在魏晋时代文化精神危机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有抱负而又高度敏感的士人为了摆脱生命悲剧,是如何在焦虑、痛苦和苦闷中通过反复探索,最终走上学道修仙人生之路的丰富而复杂的心路历程。其主题思想既有鲜明的悲剧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等特征,又有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游仙诗》的主题以其全新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创新特征,对中国诗歌发展史做出了巨大
    帮助指数:0
  • 屈原贬谪汉北与楚辞相关名物典故的解读

    屈原从郢都前往贬谪地汉北,所经过的地域有的是当年吴楚交战的疆场,或是与当年的战场仅有一水之隔,还有的是令尹子文所属若敖氏家族覆灭的地方,这是把上述两个历史典故写入《天问》的重要原因。屈原的身世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楚辞作品中一些关键词语的训释、楚辞的流传过程以及楚辞的影响,是屈原及楚辞研究中的重心和难点。又认为贾谊“侧闻屈原”、司马迁录《渔父》《怀沙》可证江湘一带有屈原作品流传,《哀时命》、阜阳《离骚》《涉江》残简、《楚辞释文》篇序、刘安作《离骚传》等,可证汉前期吴、淮南都曾是屈原作品传播的重镇。这篇论
    帮助指数:0
  • 唐初文馆学士诗歌平议

    唐初文馆学士是文坛的核心力量,这与他们拥有政治与文学双重优势有直接关系。对学士诗的考察不能单纯地从文学角度展开,必须注意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学士诗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这是政治文化建设的需要。学士诗呈现出分裂的诗学品格,这是政治环境中学士分裂的文化人格的反映。学士的创作环境具有较强的政治仪式色彩,这直接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与艺术表现。学士诗的南朝化色彩并不全是个人喜好,也有政治考量隐于其中。

    帮助指数:0
  • 从“侧闻屈原”到“世传楚辞”:屈辞初期传播考索

    由汉初贾谊“侧闻屈原”及《吊屈原赋》、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所录《渔父》《怀沙》,可证屈原自沉的江湘一带确有屈辞流传,并形成不同于宋玉所传楚宫廷本的传本。由吴宾客严夫子的《哀时命》、阜阳《离骚》《涉江》残简、《楚辞释文》篇序、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等,可证吴王、淮南王所居之楚故地、故都曾是西汉前期传播屈辞的重镇,并直接导致了“世传《楚辞》”。屈原的身世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楚辞作品中一些关键词语的训释、楚辞的流传过程以及楚辞的影响,是屈原及楚辞研究中的重心和难点。又认为贾谊“侧闻屈原”、司马迁录《渔父》
    帮助指数:0
  • 辽代散文创作的整体评估与价值发掘

    散文内容与形式的整体表现是题材价值为具体日用伦常与抽象学科理念的统一,艺术价值是由简而繁结构体式,而生态化艺术描写、文史统一的散文理念共同构成其复合型艺术库。一、儒礼为用佛义为修的主题价值取向两百余年的辽代散文创作在宏观整体的指导思想上表现出以儒家礼义道德为用,以佛教心性信仰为修的儒佛文化共融的历史趋势和价值取向。辽代民族特色的生态散文在题材上以描写风物民情、建筑庙塔、生活习惯的记类散文居多,在语言上也民族生态气息浓厚,从而形成了辽代散文整体发展趋势的生态化。散文创作必须有散文理论或散文观念指导,终辽一代
    帮助指数:0
  • 《古文渊鉴》评点意向与影响刍论

    《古文渊鉴》作为清代御选的一部通代古文选本,是康熙君臣有为而作的,即希望以此来端文风、矫士习。清代多种文章选本的选录标准和桐城派初祖方苞的文学思想,也都受到了《古文渊鉴》所树立的这种文风的影响。一、《古文渊鉴》中康熙君臣的文学审美批评康熙君臣选编《古文渊鉴》具有宏阔的视野,选文自春秋至于宋代,不按文体分类,而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同时注意兼顾各种文体和各类风格,这是为了明文章古今正变之迹。韩菼《进呈〈古文渊鉴〉凡例折子》和徐乾学《御选〈古文渊鉴〉凡例》都说明了《古文渊鉴》的别集部分是专主论文,按文类编排,
    帮助指数:0
  • 音乐的文学表述:从楚辞到汉赋的递变

    屈原的身世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楚辞作品中一些关键词语的训释、楚辞的流传过程以及楚辞的影响,是屈原及楚辞研究中的重心和难点。汉代最早有描写音乐片段的赋是枚乘的《七发》,第一篇以乐器作为吟诵对象的作品是王褒的《洞箫赋》,进入东汉以后,不断有人创作以乐器为题材的辞赋,马融的《长笛赋》被完整保存下来,傅毅的《琴赋》、马融的《琴赋》、侯瑾的《筝赋》等只有残篇流传。相关文章楚辞名物与楚辞传播研究的新探索唐宋之际清丽诗风的传承与递变两宋之交辞赋的传承与递变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论模拟与文学史演进纸刊订购
    帮助指数:0
  • 弃逐与回归

    【内容提要】弃子、弃妇与逐臣是中国早期历史中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三者既各自独立,分别反映了父子、夫妇、君臣三种基本关系,又紧相关合,由家庭层面扩展到国家层面,构成了独特的家国一体的弃逐文化,并形成从弃逐到回归的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弃子、弃妇与逐臣是中国早期历史中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三者既各自独立,分别反映了父子、夫妇、君臣三种基本关系,又紧相关合,由家庭层面扩展到国家层面,构成了独特的家国一体的弃逐文化,并形成从弃逐到回归的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一、基于神话学视角的英雄型弃子考察作为人类早期的文化现
    帮助指数:0
  • 蒲松龄“瞿昙转世说”新论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自己是瞿昙转世,这一说法在“聊斋”研究中一直被解读为其人生凄苦的象征。对“瞿昙转世说”的考察,可以更切近地理解蒲松龄的心态及其小说宗教观。20),就从缕述蒲松龄诗文中病痛与身体羸弱的描写入手,认为蒲松龄的信佛、趺坐都与他“少羸多病,长命不犹”有关,所以蒲松龄的“参禅和学佛有着很强烈的功利目的和世俗色彩”。与蒲松龄同地同时、且有亲身交往的王士祯记录僧人转世故事的态度,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蒲松龄瞿昙转世故事的辅助。四、蒲松龄的实用主义宗教观《聊斋自志》中的转世故事固然表明了蒲松龄家庭有信奉
    帮助指数:0
  • 清代道情、宝卷中韩愈形象的演变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除了小说、戏曲及民间故事以外,清代道情、宝卷中的“湘子仙话”是韩愈故事的重要载体。道情、宝卷在历史真实及前代各种相关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艺术地凸显了“心气”与“性情”兼备的韩愈性格。韩愈的这种“文学形象”,不仅是作家和写手自己接受历史人物的成果,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历代广大受众心目中的韩愈形象——即“民间形象”——的产生和完成。进一步说,韩愈故事在道情、宝卷中虽然是因依“湘子仙话”而存在和传扬的,韩湘子这个人物之于韩愈故事的情节的推进、环境的展开和脉络的走势,都至关重要而不可缺少。二、清代道情、宝卷中的“心气”
    帮助指数:0
  • 汉代“论”体的演变及其文化意味

    “论”这一文体及文体观念的演变,与士人阶层身份意识、精神旨趣的变化息息相关,表征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一、“论”体的形成与“论”的文体观念之萌芽和其他文体一样,“论”也是先有其体,后有文体观念。这种文体观落后于文体实践的情形说明,对于彼时的言说者先秦士人思想家而言,运用何种文体言说还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里并不含有什么意识形态与政治的意味,或者说,在那个时代,政治还没有浸透于文体之中。二、“论”的文体观念形成之轨迹西汉前期,士人思想家承袭先秦诸子传统,出现了一批“论”体著述,诸如陆贾《新语》、贾谊《新书》
    帮助指数:0
  • 典范与传统:惠洪与中日禅林的“潇湘八景”书写

    首先探究惠洪的“有声画”(诗)与宋迪“无声句”(画)之间的经典对话,然后指出惠洪的“潇湘八景”诗的典范性为中日禅林所共同认可,其书写范式为日本五山禅僧所仿效。雪村友梅,《宝觉真空禅师录》坤卷:《潇湘八景》8首、《远浦归帆渔村夕照》1首、《烟寺晚钟山市晴岚》1首、《潇湘夜雨洞庭秋月》1首、《平沙落雁江天暮雪》1首。瑞溪周凤,《卧云稿》:《渔村夕照洞庭秋月同帧》1首、《远浦归帆》1首、《山市晴岚》1首、《潇湘夜雨》2首、《远浦归帆图》1首、《烟寺晚钟图》1首、《江天暮雪》1。相关文章典范与传统:惠洪与中日禅林
    帮助指数:0
  • 《江汉日报》与晚清革命文学的发生

    辛亥前夕,诞生于武汉的《江汉日报》,无论其政治宗旨,还是其文学理论、文学作品,都闪耀着革命思想,是晚清上海、穗港和武汉三大革命报刊中心最具代表性的一份反清反帝革命报刊。刊登了许多革命社论、革命小说、革命杂文、革命诗词等形式多样的革命文学作品,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为武昌首义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堪称晚清国内报刊革命文学发生的先导或标志。四《江汉日报》所载的革命小说《江汉日报》同人主张文学的社会功利观、政治功利观,因而该报主要刊登革命文学作品,其革命文学主要样式是小说。五《江汉日报》所载其他样式的革命文
    帮助指数:0
  • 欧阳修的经学与文学

    其解经的突出特点,是本之人情常理,自成一家,尤其是疑《周易》之《系辞》《文言》非孔子所作、《春秋》“三传”不可尽信、《诗》毛郑所注多有讹误、《周礼》亦不完之书等,对北宋疑经风气的形成和后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欧阳修经学的起点、观念与方法关于欧阳修经学的渊源,其实不必远求。二、欧阳修经学的特色和成绩欧阳修于经学最深于《易》《诗》《春秋》。三、从欧阳修经学看北宋疑经风气的兴起宋人疑经风气甚盛,已是经学界所熟知的事实。四、欧阳修的经学与文学之关系欧阳修的经学对其文学有着
    帮助指数:0
  •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内容提要】帝王在词坛上是一个身份特殊的创作群体。一方面,帝王生活骄奢淫靡,带头创作艳俗流荡的歌词,词体不尊与卑下,帝王难辞其咎。另一方面,某些生活阅历或生活感受,是帝王独有的,写入词中,别具一格。且创作一组《渔父词》,将其纳入“童子举”考试内容,歌词某种程度上取得与儒家经典著作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尊体”过程中发挥重大影响。一、帝王骄奢淫靡的生活与歌词创作与“尊体”相对,词体初始阶段存在着“不尊”、卑下的问题。二、帝王特殊身份带来的相关题材歌词创作歌词“尊体”,在两宋期间是一个有起有落的渐变过程。回到宋词
    帮助指数:0
  • 楚辞名物与楚辞传播研究的新探索

    屈原从郢都前往贬谪地汉北,所经过的地域有的是当年吴楚交战的疆场,或是与当年的战场仅有一水之隔,还有的是令尹子文所属若敖氏家族覆灭的地方,这是把上述两个历史典故写入《天问》的重要原因。屈原的身世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楚辞作品中一些关键词语的训释、楚辞的流传过程以及楚辞的影响,是屈原及楚辞研究中的重心和难点。这篇论文把屈原作品的传播提前到屈原“行吟”的过程,并清楚地梳理了汉代屈原作品流传的主要地域以及《楚辞》成集问题,这些观点丰富了我们对于屈原作品传播情况的认识。相关文章楚辞名物与楚辞传播研究的新探索出土文
    帮助指数:0
  •  979   首页上一页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尾页

    古代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