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辛亥前夕,诞生于武汉的《江汉日报》,无论其政治宗旨,还是其文学理论、文学作品,都闪耀着革命思想,是晚清上海、穗港和武汉三大革命报刊中心最具代表性的一份反清反帝革命报刊。刊登了许多革命社论、革命小说、革命杂文、革命诗词等形式多样的革命文学作品,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为武昌首义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堪称晚清国内报刊革命文学发生的先导或标志。四《江汉日报》所载的革命小说《江汉日报》同人主张文学的社会功利观、政治功利观,因而该报主要刊登革命文学作品,其革命文学主要样式是小说。五《江汉日报》所载其他样式的革命文学《江汉日报》自始至终贯穿作为革命“喉舌”的办报宗旨,它不仅刊登革命小说,还刊登革命社论、革命杂文、革命诗词,极力宣传革命思想。
关键词:小说;江汉日报;报刊;社论;杂文;势力;梁启超;革命思想;文学理论;魁星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辛亥前夕,诞生于武汉的《江汉日报》,无论其政治宗旨,还是其文学理论、文学作品,都闪耀着革命思想,是晚清上海、穗港和武汉三大革命报刊中心最具代表性的一份反清反帝革命报刊。该报在创刊号以不同的文体形式昭示其主旨:作革命之“喉舌”,新闻之魁星;提出了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文学理论;刊登了许多革命社论、革命小说、革命杂文、革命诗词等形式多样的革命文学作品,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为武昌首义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堪称晚清国内报刊革命文学发生的先导或标志。 【作者简介】付登舟,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谈到革命文学,学界完全忽视晚清革命文学,而可能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文学。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文学。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1927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作家倡导的一种文学主张,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文学思潮。他们要求文学摆脱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努力为民主革命服务;要求作家把自己的文学活动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当时的革命文学争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左联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是一些革命党人及其同路人和进步作家在晚清革命思潮高涨下提倡的一种文学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文学思潮。他们自觉地以文学为利器,宣传反帝反清革命思想,追求民主共和制度,为辛亥革命制造了有利的革命舆论。《江汉日报》以文学为利器,倡言革命,促进了晚清国内报刊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 晚清革命文学的缘起 在这里,必须厘清两大问题,一是革命文学产生的时间及定义,二是为什么把《江汉日报》作为国内报刊革命文学发生的先导或标志。 晚清革命文学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03年。这时中国留日学生掀起了革命高潮,他们开始纷纷创办革命报刊。革命宣传家陈天华与邹容犹如双子星座,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急先锋。1903年,陈天华在日本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先后撰写《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他以感人肺腑之言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清廷卖国投降的种种罪行,影响甚大。同年,留学日本的邹容被迫回国,在上海与革命志士章炳麟、章士钊等人结为挚友,积极参加拒俄运动与爱国学社的革命活动,并出版《革命军》。《革命军》倡言排满反清,号召人民起来革命,倡导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风起云涌的革命思想对立宪派领袖梁启超也产生很大影响。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逃亡日本,曾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一度倾向革命。他于1905年撰写了《俄罗斯革命之影响》一文,文章涉及“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动机及其方针”、“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响”等内容,文字简短急促,如山石崩裂,似岩浆喷涌:“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于戏全地球唯一之专制国遂不免于大革命!”①这里的俄罗斯革命是指俄罗斯虚无党反抗俄国沙皇残酷的专制统治的革命,与晚清革命党人反抗满清政府的革命很相近,并成为革命党人的重要思想资源。 1908年5月30日,《江汉日报》开始转载当时《大阪每日新闻》发表的全面介绍晚清革命党的文章《清国之革命党》。全文共分革命党的有关团体、主义、领袖、起义斗争、与立宪派的严重分歧以及清政府的镇压六个部分,但只连载五个部分就被禁止刊发。该文称,革命党人积极发行图书报刊,“鼓吹排满主义,一时东京市上,出售此种之杂志,实数几达十余种之多。就中之为最盛行者,如四川人邹容、湖南人陈天华二人(二人已死),盖当时称为革命文学最盛时代也”②。这是笔者所见最早出现的“革命文学”概念,早于学界其他学者所见所倡。胡石庵等人冒着生命危险转载《清国之革命党》,盛赞革命党人的英雄业绩,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并致力于革命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江汉日报》连续三天刊发长篇论文《论文学之势力及关系》,昭示了该报的政治立场和革命文学主张,可视为他们关于革命与革命文学的宣言。 陈天华、邹容、梁启超等人尽管没有明确提出“革命文学”概念,但其文章完全拥有革命文学的真正内涵,胡石庵等则正式应用了这一概念,并身体力行从事革命文学的创作与传播,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1909年,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人在苏州成立了清末民初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南社。南社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南社既是文学社团,又是同盟会重要的外部组织,主张文学为革命服务。曹聚仁先生评价南社诗文时认为:“南社首先揭出革命文学的旗帜,和同盟会的革命相呼应。我们可以说南社的诗文,活泼淋漓,有少壮之气,在暗示中华民国的更生。那时,年轻人爱读南社诗文,就因为她是前进的、革命的、富有民族意识的。”③曹先生肯定了南社诗文的革命文学性质,认为是晚清革命文学的首创。但如果他看了《江汉日报》,相信他会改变这样的认识。 关于当时“革命文学”的定义,晚清的革命党人汪兆铭民初作过这样的阐述: 近世各国之革命,必有革命文学为之前驱,其革命文学之采色,必烂然有以异于其时代之前后。中国之革命文学亦然……盖其内容与其形式,固不与庚子以前之时务论相类,亦与民国以后之政论,绝非同物。盖其内容,则民族民权民生之主义也。其形式之范式,则涵有二事:其一,根柢于国学,以经义、史事、诸子文辞之菁华,为其枝干。其二,根柢于西学,以法律、政治、经济之义蕴,为其条理。二者相倚而亦相抉。④ 汪氏精辟地阐释了革命文学的作用、内容与形式。他认为,革命文学的作用为革命的先导,革命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可以说相倚相抉。在汪氏看来,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思想内核,以国学为枝干,以西学为条理,这种革命文学,与晚清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同生共长,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士气,促进了革命的发展。 要确立《江汉日报》作为国内报刊革命文学发生的先导或标志,必须弄清该报创刊之前国内的革命报刊与革命宣传。晚清的革命宣传活动首先是从海外开始的,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后,革命派击败改良派,革命宣传开始由国外转移到国内,大批革命志士回国办报,形成了上海、穗港、武汉三大报刊及革命宣传中心。《苏报》于1896年创刊于上海租界,先是刊载黄色新闻而声名狼藉,后又赞同康梁的维新主张,直到1903年章士钊担任主笔后,革命色彩渐渐浓厚。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后,该报接连刊发章士钊的《读〈革命军〉》及章太炎的《〈革命军〉序》,大肆介绍和宣传《革命军》。与此同时,该报在显著位置刊载章太炎长达万言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这些重磅式爆炸性宣传,持续两月便遭到查封,并导致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苏报》案发生后的几年时间里,革命舆论陷入沉寂,直到1907年,上海才诞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第一份大型日报《神州日报》,该报由革命党人于右任创办,其宗旨为“光祖宗之玄灵,振大汉之天威”⑤。该报所发新闻,多有对清朝贪污腐化现象的揭露,具有革命色彩,所载小说,则主要是言情小说、理想小说(或曰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社会小说、滑稽小说、讽世小说、家政小说等类型,且有很多翻译作品。这些作品与当时上海社会相吻合,适合市民读者的阅读口味,缺乏革命思想。于右任所创办的“竖三民”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虽然影响很大,革命色彩很浓,但都在《江汉日报》之后。穗港作为国内三大革命宣传中心之一,在1908年及以前创办的革命报刊有《群报》、《珠江镜报》、《国民报》、《广州白话报》等,这些报纸虽然具有革命倾向,但其力度十分有限,既没有革命文学理论,也没有经典的革命文学作品,影响远不及《神州日报》。 创刊于1908年的《江汉日报》则独树一帜,以“革命文学”为利器,倡言革命,无论其社论、小说、杂文、诗词还是漫画都体现了这一鲜明特色。据笔者统计,该报所载小说,短篇小说占80%,中篇小说占20%,没有长篇小说;原创小说占90%,翻译改编小说只占10%;以“革命”为主题的小说占70%以上。其所载的社论、杂文、诗词和漫画等作品也紧紧围绕“革命”主题,尤其是该报在社论专栏连续三天刊登阐述革命文学理论的长篇论文,这是当时上海和穗港的革命报刊所无法比拟的。武汉后来相继创办的《商务报》、《大江报》及《大汉报》等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报刊,无不受到《江汉日报》的启迪与影响。诞生在辛亥革命首义之地的《江汉日报》适逢其时,无论是政治宗旨,还是其文学理论、文学作品,都闪耀着革命光芒,被视为晚清国内报刊革命文学发生的先导或标志,诚不为过。
内容摘要:辛亥前夕,诞生于武汉的《江汉日报》,无论其政治宗旨,还是其文学理论、文学作品,都闪耀着革命思想,是晚清上海、穗港和武汉三大革命报刊中心最具代表性的一份反清反帝革命报刊。刊登了许多革命社论、革命小说、革命杂文、革命诗词等形式多样的革命文学作品,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为武昌首义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堪称晚清国内报刊革命文学发生的先导或标志。四《江汉日报》所载的革命小说《江汉日报》同人主张文学的社会功利观、政治功利观,因而该报主要刊登革命文学作品,其革命文学主要样式是小说。五《江汉日报》所载其他样式的革命文学《江汉日报》自始至终贯穿作为革命“喉舌”的办报宗旨,它不仅刊登革命小说,还刊登革命社论、革命杂文、革命诗词,极力宣传革命思想。
关键词:小说;江汉日报;报刊;社论;杂文;势力;梁启超;革命思想;文学理论;魁星 作者简介: 二 《江汉日报》的主旨:作革命之“喉舌” 《江汉日报》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报纸,学界却很少有人提及,就连研究近代报刊的权威方汉奇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中也只字未提。这份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革命报刊不仅在相应的权威著作中没有提到,而且在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也没有一篇关于该报的论文。原因是该报极为罕见。笔者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在湖北省档案馆领导的帮助下,才得以利用该馆花巨资从收藏家手中购买的尘封百年的《江汉日报》。 该报可谓晚清国内革命报刊的先驱,革命文学的先导。其主旨为“张吾自由之帜”,作革命之“喉舌”。该报创刊于1908年3月17日,由留日归国学生饶翼儒、方聪甫、陈伯龙、欧阳珉澄、姜旭溟五人发起,金针三、胡石庵、公无等编撰。其创刊的时候,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已烟消云散,革命派彻底击败了改良派,革命思潮风起云涌。武汉被一些留日学生视为中国的中心,要发动革命必须从中心开始。要想有革命的行动,必先有革命的舆论,更需要革命文学,《江汉日报》便应运而生。 报馆同人为了让读者了解其主旨,在创刊号发表社论《对于本报发刊阐明宗旨》,标揭“张吾自由之帜”,作革命之“喉舌”,并以“秦政阴鸷猛毒,而当世之民尚敢假喉舌以鸣其不平”抒发其志。他们“大声疾呼,以越天下之喉舌,而张吾自由之帜,见智见罪,悉听当时”,表现了为自由呼号,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牺牲精神。为避免报馆被封、报人遭迫害,报馆同人决定以平和的笔法、隐讳的策略表达其革命主旨,但又担心读者不明其用心,特在创刊号发表《出版余谈》一文,广告读者,申明本报初出,貌似平淡,其后将建“掀天揭地之事业”,作“惊世骇俗之举动”,“天下事必其始之平淡无奇者,而后以继长增高之锐力,为着着进行之手续,以达于完全无缺,满志踌躇之地位而后已”⑥。编者在出版的第一天,就将其立足长远而又气势宏博的宗旨昭示读者,其魄力在当时报界首屈一指。 为进一步表明革命宗旨,《江汉日报》创刊号发表署名“杲”的寓言小说《新闻之魁星》。小说的两位主人翁一姓葛,名丞,字慕化;一姓怀,名达仁。“葛”即割,“丞”即振,“慕”即没,“化”即华的谐音,意即割除满清没落王朝,振救中华。“怀达仁”乃“怀大任”的谐音,即胸怀大任。这种借谐音的命名手法是晚清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在专制政府统治下不得已而使用的隐讳表达小说主旨的艺术。这两位主人翁以善饮闻名村里,所饮之酒为“千日酒,中山氏之所酿也,弟子饮之当有佳境”⑦。从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提倡三民主义,主张革命,至《江汉日报》创刊正好历时千日。在中山氏佳酿的作用下,葛先生酒酣目眩,眼前浮现一座美丽壮观的长桥,“卧作新月形,由北岸横贯南岸,势如螺旋”⑧,顿惊诧,谓怀曰:“异哉,昨者予自鄂城返,犹忆乘小艇,胡一夕幻成桥梁,彼舟楫又乌在,何昨是而今非?”⑨怀曰:“子过矣,明明今是而昨非。”借中山氏之酒而喻三民主义,借“今是而昨非”批判专制制度,颂扬“三民主义”。正当他们沿江游观间,“忽大声发于水上,若雷震肱肱,骤起于地,响未终天、风澎滂继起于东南岸,瞬息间,波涌云乱,江流逆入,潮湃漂疾之势,震撼山谷”⑩。小说又借怀先生之口,道出三民主义:“此文明之潮流也,壮观哉,壮观哉”。“俄而风怡浪静,波影熠塌,日色激射于江间,成万道金光,散烁空际,晚晴绮丽中见鹤楼高处涌出丈六金身,危立云表,右手握笔大如椽,若似俗迷信家所绘纪之魁星状,两旁有彩旗二道,亦高丈余,随风招展,飞动有势,上有古篆文金书八字,皆大如楮栳。左曰:《江汉日报》,右曰:功成名立,怀与葛凝视既久,意流连低徊而不能去”(11)。该小说短小精悍,构思巧妙,借两位主人翁的姓名、所饮中山氏酒、舟楫幻作横贯大江之桥梁、东南澎滂之风、潮湃漂疾文明之潮流、散烁空弥之万道金光等隐讳的笔法,向读者暗示《江汉日报》的主旨即高扬三民主义旗帜,推翻满清,振兴中华,作新闻之魁星。结合该报在当时的巨大影响以及武昌首义的爆发,“新闻之魁星”诚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