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音乐赋/传承与递变/楚辞与汉赋
【作者简介】高长山(1963- ),男,山东莱芜人,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及汉晋文学转型研究 屈原的身世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楚辞作品中一些关键词语的训释、楚辞的流传过程以及楚辞的影响,是屈原及楚辞研究中的重心和难点。这组论文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意义的新认识和新见解,对推进屈原及楚辞作品研究,以及楚辞的传播及影响研究,有重要意义。李炳海教授的《屈原贬谪汉北与楚辞相关名物典故的解读》一文通过对《天问》《招魂》《卜居》《渔父》中几个关键句子和词语考释,提出了一些充满新意的见解。论文认为,屈原从郢都前往汉北,经过了春秋时吴楚交战的战场,以及令尹子文所属若敖氏家族覆灭的地方,因此,屈原在写《天问》时,在末章提到了吴军入郢和子文名彰的问题。作者还认为,《招魂》乱辞与《天问》末章同属纪实型叙事,其中的庐江位于今湖北襄阳、宜城之间,这里曾经是楚君的猎场。《招魂》乱辞中的屈原扮演的是观猎者的角色,表达的是恋郢情结。《卜居》中的郑詹尹是郑国贵族的后裔,是以卜筮为隐居谋生手段的贤人。《卜居》和《渔父》是以屈原贬谪汉北为背景写作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屈原放流汉北的创作情况有参考价值。
廖群教授的《从“行吟泽畔”到“世传楚辞”:屈辞初始传播考索》一文探讨了楚辞最早的流传情况,提出屈原“行吟泽畔”可以看作是屈原作品最早吟诵并传播的途径。又认为贾谊“侧闻屈原”、司马迁录《渔父》《怀沙》可证江湘一带有屈原作品流传,《哀时命》、阜阳《离骚》《涉江》残简、《楚辞释文》篇序、刘安作《离骚传》等,可证汉前期吴、淮南都曾是屈原作品传播的重镇。这篇论文把屈原作品的传播提前到屈原“行吟”的过程,并清楚地梳理了汉代屈原作品流传的主要地域以及《楚辞》成集问题,这些观点丰富了我们对于屈原作品传播情况的认识。
高长山教授《音乐的文学表述:从楚辞到汉赋的递变》一文对宋玉的《笛赋》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骚体赋作品《笛赋》应该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这篇作品对汉代有关乐类赋有重大影响。《笛赋》的作者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这篇论文虽然没有讨论《笛赋》的作者归属问题,但是,认为《笛赋》作于战国,并通过对《笛赋》内容的仔细分析,寻绎《笛赋》对汉代乐类赋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笛赋》的价值以及汉代乐类赋文学的演变,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特约主持人:方铭)
中国古代音乐所指向的内容,是歌乐舞三者合一,尤其在上古时代,不管是庄重的祭祀,还是欢快的娱乐场面,歌乐舞三者的简陋组合,也算是一场音乐盛宴了。从传说时代到有史记载,歌词可以依托文字流传而成为诗歌;舞蹈可以凭记忆和传授代代相承;只有音乐,在那个无法记录声音的年代永远失传了。所幸的是,尚有许多古代文学作品用文学的语言记录了音乐的盛况,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面对音乐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用文学语言去描述音乐受到了很大限制。流传下来的描写音乐的楚辞和汉赋作品,有人把它划入“品物”类,因为其中大量描写了乐器的制作过程和演奏情境;有人把它划入“言志”类,认为作者是通过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怀。但不管怎样,在失去了用耳朵去欣赏远古音乐的今天,片言文字都显得弥足珍贵。
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署名宋玉的辞赋作品有《笛赋》一篇,描写笛子的制作和演奏过程。对这篇赋的争论焦点是作者的归属问题,至今真伪难辨。但不管是否为宋玉所作,都不影响这篇赋的艺术价值。我们且搁置作者问题不谈,因为它曾收入唐人编纂的《古文苑》中,因此可以断定它产生的年代一定较早,而且是以楚辞的体式流传于世,所以,无论是从研究音乐辞赋的层面,还是从影响汉代音乐赋发生、发展的角度,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内容摘要:屈原的身世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楚辞作品中一些关键词语的训释、楚辞的流传过程以及楚辞的影响,是屈原及楚辞研究中的重心和难点。汉代最早有描写音乐片段的赋是枚乘的《七发》,第一篇以乐器作为吟诵对象的作品是王褒的《洞箫赋》,进入东汉以后,不断有人创作以乐器为题材的辞赋,马融的《长笛赋》被完整保存下来,傅毅的《琴赋》、马融的《琴赋》、侯瑾的《筝赋》等只有残篇流传。相关文章楚辞名物与楚辞传播研究的新探索唐宋之际清丽诗风的传承与递变两宋之交辞赋的传承与递变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论模拟与文学史演进纸刊订购:010-82503438或82503441技术服务热线:010-62515008转8105.
关键词:音乐;梧桐;楚辞;洞箫;乐器;弹琴;描写;屈原;衡山;影响 作者简介:《笛赋》保存了骚体赋的文体特征,分为正曲和乱辞两部分。正曲部分分三个层次描写,用散化的语言描绘竹笛:先写竹笛的由来,是春秋晋平公时著名的乐师师旷选取衡山的美竹,使天下能工巧匠制作而成;次写笛子吹奏的乐声美妙动人;最后称赞竹笛能奏出奇曲雅乐,可以禁遏郑声淫乐。乱辞部分总括全文,用韵文的形式,赞美竹笛是人间奇宝。从表面看,《笛赋》是一篇咏物赋,但实际上作者是咏物抒怀,委婉表达了作者的隐逸心志。赋中描写笛声一段最为生动,作者用具体的事物状写笛子吹奏出的乐声,使抽象的听觉形象,化作具体的视觉形象。如:
其为幽也,甚乎怀永抱绝,丧夫天,亡稚子,纤悲征痛,毒离肌肠腠理。激叫入青云,慷慨切穷士。度曲羊肠坂,揆殃振奔逸。游泆志,列弦节,武毅发,沉忧结,呵鹰扬,叱太一。声淫淫以黯黮,气旁合而争出;歌壮士之必往,悲猛勇乎飘疾。麦秀渐渐兮,鸟声革翼。招伯奇于源阴,追申子于晋域。[1]75
写笛声抑扬婉转,就用羊肠小路作比喻;写笛声慷慨激昂,则以骏马奔腾来形容;写笛声的凄切悲凉,便以妇人亡夫丧子的悲痛作比喻;写笛声的悲壮雄强,又用荆轲刺秦离燕赴秦作描写。这种化抽象为具象的描写颇具感染力。《笛赋》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排偶句的运用,例如描写出产美竹的衡山:
余尝观于衡山之阳,见奇筱异干罕节间枝之丛生也。其处磅磄千仞,绝溪凌阜,隆崛万丈,盘石双起;丹水涌其左,醴泉流其右。其阴则积雪凝霜,雾露生焉;其东则朱天皓日,素朝明焉;其南则盛夏清微,春阳荣焉;其西则凉风游旋,吸逮存焉。干枝洞长,桀出有良。[1]75
先用对偶句式摹写衡山的山水;又用排比句把衡山的东西南北的壮丽景象刻画出来,以此表现出衡山美竹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不同凡响。《笛赋》的句式骈散结合,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在用语措辞方面精心锤炼的过程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笛赋》的作者虽然难以确定,但可以确定它的写作年代很早,或是战国晚期,最晚也是西汉初期作品。可以说,《笛赋》是我国辞赋史上第一篇音乐赋。在其后的枚乘的《七发》、《笙赋》、王褒的《洞箫赋》、刘玄的《簧赋》、傅毅的《琴赋》、马融的《长笛赋》、蔡邕的《弹琴赋》、嵇康的《琴赋》,都能看到《笛赋》的影响。再后来的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白居易《琵琶行》,都从《笛赋》中学到了以生动形象的事物比喻乐声的手段,创造出描写音乐的诗歌名篇。
楚辞是汉赋的直接来源,无论是创作体式,还是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都可以梳理出明显的递变轨迹。汉代最早有描写音乐片段的赋是枚乘的《七发》,第一篇以乐器作为吟诵对象的作品是王褒的《洞箫赋》,进入东汉以后,不断有人创作以乐器为题材的辞赋,马融的《长笛赋》被完整保存下来,傅毅的《琴赋》、马融的《琴赋》、侯瑾的《筝赋》等只有残篇流传。把以上作品与《笛赋》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差异。汉代时乐器制造的主要原材料是竹、木,辞赋家首先关注的是这些原材料的生长状况,大都把它们看做在制成乐器之前就蓄积了生命能量,突出了生命主体遭受的磨难和困苦。枚乘的《七发》载于《文选》卷三十四,他在叙述琴的制造时,对于桐树的生存环境有如下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