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古代文学 >

古代文学

  • 史书“故事”的文体衍化与秦汉子书的叙事传统

    汉代史书中多有“故事”记载,原有“旧事”、“先例”、“旧业”之义。这在秦汉子书中也多有记载。汉代的“故事”,除了严肃意义上的“先例”,还有“滑稽”意义上的“旧事”,前者是“成例”,是文学题材中被引用之“典故”。后者具有一定的“叙事”色彩,非常接近后世的“小说”。另外,作为“旧例”、“典章制度”之义的“故事”,也没有消亡,而是逐渐与汉代应用文体如诏书等发生了关联。

    帮助指数:0
  • 李渔与蒲松龄交往传说的澄清

    这一传说源于据说是蒲松龄手书李渔的《南乡子·寄书》一词,但此词最早见于康熙十七年李渔亲手编定的词集《耐歌词》,康熙十年间蒲松龄绝对不可能抄录到此词以赠原作者李渔,其与李渔在康熙十七年以后也没有交往的可能性。一、李渔与蒲松龄交往的传说李渔与蒲松龄交往传说的产生,始于杜书瀛先生发表在《文史哲》1983年第6期上的《李渔生平思想概观》一文,文中云:李渔虽未到过山东,但和山东的大文学家蒲松龄却有过一次交往。三、李渔与蒲松龄交往传说之误确证笔者发现,仅凭蒲松龄手抄本残稿的首页书影,就足以判定所谓康熙十年李渔与蒲松龄
    帮助指数:0
  • 李渔与蒲松龄交往传说的澄清

    这一传说源于据说是蒲松龄手书李渔的《南乡子·寄书》一词,但此词最早见于康熙十七年李渔亲手编定的词集《耐歌词》,康熙十年间蒲松龄绝对不可能抄录到此词以赠原作者李渔,其与李渔在康熙十七年以后也没有交往的可能性。一、李渔与蒲松龄交往的传说李渔与蒲松龄交往传说的产生,始于杜书瀛先生发表在《文史哲》1983年第6期上的《李渔生平思想概观》一文,文中云:李渔虽未到过山东,但和山东的大文学家蒲松龄却有过一次交往。三、李渔与蒲松龄交往传说之误确证笔者发现,仅凭蒲松龄手抄本残稿的首页书影,就足以判定所谓康熙十年李渔与蒲松龄
    帮助指数:0
  • 敦煌讲史类变文与成人仪式考论

    仔细考察敦煌讲史类变文故事的核心要素,可以发现其与上古神话和古史传说的密切关系,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仪式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古代成人仪式文化对敦煌变文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仪式文化在敦煌变文传播中的潜在推动作用

    帮助指数:0
  • 文体意识、创作经验与《文心雕龙》研究

    本文通过对黄侃、刘永济、王元化、詹锳、郭绍虞、宇文所安等著名学者对《文心雕龙·神思》中相关字句解释的讹误与模糊进行深入辨析,认为出现此种失误的主要原因乃是忽视了骈体文的文体特征与刘勰本人的骈体文写作实践经验,乃至在时代隔阂中误读了文本。刘永济作为一位长期研究《文心雕龙》的资深学者,也具有古文创作的能力,并且对刘勰所言之“三准”有过深入的研究,却依然出现上述的草率之举,还如此轻易地盲从他人的错误判断,我认为他受时代影响而忽视刘勰的骈体文创作经验以及骈体文的文体特征是其主要原因。

    帮助指数:0
  • 《西厢记》:一个文本的复杂身世与多重面相

    【内容提要】唐代元稹《莺莺传》中的莺莺其真实身份曾被解读为青楼女子,金代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骨子里也是把莺莺作为青楼女子看待的。明代中篇传奇小说聚焦于《西厢记》“密约偷期”的情节,把《西厢记》当做“才子”勾引“佳人”的媒介或催化剂,《西厢记》的“淫书”品格由此确定。二、《西厢记》在明清两代长期被视为“淫书”宝典在明代中篇传奇小说中,王实甫《西厢记》一向被视为诲淫的读物,崔莺莺也一向被视为淫奔之女,“佳人”往往是“淫奔之女”的另一称呼。另一方面,小说通过这一变换将林黛玉与明代中篇传奇小说中的“佳人”区
    帮助指数:0
  • 新世纪宋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在宋代文学研究丰富、多样、提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瓶颈和问题,有必要及时总结。

    帮助指数:0
  • 士子游幕与乾嘉文学

    乾嘉幕府的幕主有很好的文化修养,他们的诗文雅集以及对幕客的奖掖催生了大批的作家,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使得乾嘉文学出现了一个个的高潮。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乾嘉幕府的府客纷纷由诗文转向考据,文学创作一度深受考据的影响。”[7]在乾嘉政治高压之下,考证经史成为朝野的风气,乾嘉幕府的幕主大多爱好诗文,考据与诗文成了士子们扬名于世的重要方式,不少人成为文学幕客,诗名扬于一时。据柯愈春不完全的统计,乾嘉两朝诗文作家5000多人,诗文集6500种以上,诗文创作的盛况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丰富的创作实绩与乾嘉时期达人们的奖
    帮助指数:0
  • 论东汉士人的“岩穴”情结及其文学表现

    有的怀道隐居民间市井,以全性遂志为人生理想,躬耕自给,泰然处之。东汉士人寄情岩穴的人生实践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士人群体精神裂变,一些士人乃以隐居为人生之志,以全性自适为人生归宿,他们志向坚定,个性鲜明,“志追巢父,傲视天子”,纵有征辟,抗节不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卓尔不群的精神。“志追巢父,傲视天子”,严光、樊英“终身不仕”的人生追求及个体价值认同,基本反映出这一类士人的精神面貌,凸显出他们共通的岩穴情结和抗世精神。二、“隐居全道,志士怀仁”:岩穴情结的旷世情怀有些怀道隐居之士追求性情自
    帮助指数:0
  • 唐“以文取士”

    “文”为治道所尚,关系国家政治;又可“统人行”,关系社会成员德行;还可称美其人,关系个体人格。故“以文取士”实质是以“文行”为本的取士制度。

    帮助指数:0
  • 律词辨正

    “律词”说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词的文本特征与历史形态的认识,但不能将“律”视为词之为词的本质特征,更不能用律词指称所有词体。


    帮助指数:0
  • 互文性视域下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的戏曲符号及其审美指向

    一、评点者援引戏曲符号建构评点文本的主观意识小说、戏曲的同源出身和亲缘关系赋予小说评点者援引戏曲符号建构小说评点文本以合理的依据,为在评点文本中打通小说与戏曲两种文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二、小说评点文本结构意识的戏曲化导向及其文本书写以李贽、金圣叹为代表的小说评点者援引大量的戏曲结构概念来完善小说评点文本,充实小说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有的还对小说文本结构加以戏剧化的改造,使得小说评点文本中的“戏”味更为浓厚。三、小说评点文本戏曲化符号的互文指向及其审美意蕴作为小说评点文本中颇具时代意义的审美符号,
    帮助指数:0
  • “温李新声”与词体艺术之先导

    “温李新声”的出现不仅使唐诗的发展回归于“缘情体物”的传统,还将大历以来正式确立的“缘情构景”路线提升到虚拟与象征并用的“因情造景”阶段,对深入开发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心灵熔铸物象有独特的贡献。其“婉曲见意”的表达方法则生成了作品特有的绵密深曲的体性和朦胧隐晦的旨趣,反映于诗歌意象的密实化、意脉的跳脱化和意境的空灵化诸多方面。而其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更在于为诗体艺术向词体艺术的延伸作了先导,体现出古典诗歌意象艺术转型的另一个重要的侧面。

    帮助指数:0
  • 明清江南小说文化论

    明清江南小说文化”的概念,认为:明清江南地区,小说生产、阅读及其社会影响,已然是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并成为区域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文中从明清江南小说生产与小说消费、江南戏曲曲艺中的小说故事传播、江南社会生活中的小说文化元素三个方面,论述了明清江南小说文化之构成,展示了其盛况,揭示了明清江南思想观念与发达的小说文化之内在关系。一、明清江南小说生产与小说消费小说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它的生产,包括了从编写到出版的整个生产过程。三、明清江南社会生活中的小说文化元素晚明以后,江南小说消费之崛起与小说阅读的流行,戏曲曲
    帮助指数:0
  • 神助:文才禀赋性特质的灵异演绎

    事实上,这些与文人才子相关的奇闻异事皆流行于文才崇拜之际,皆关乎文人才子的天资与灵气,它实则是在以一种非理论的“神助传说”形态演绎文学之才所具有的审美品质:文才虚灵而神异,可资创生幻化。事实上,这些与文人才子相关的奇闻异事始发于中国历史文才崇拜之际,流行于文才崇拜时代,皆关乎文人才子的天资与灵气,它实则是在以一种非理论的“神助传说”形态演绎文学之才所具有的审美品质:文才虚灵而神异,可资创生幻化。相关文章神助:文才禀赋性特质的灵异演绎六朝梦得文才说透视从展氏双杰到兄贤弟盗清代闺秀诗人的“才”“德”之辩明代传
    帮助指数:0
  • 文学研究中材料与判断同生共长

    “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这一方法有较高的运用价值,它对传统考据学是很好的补充。


    帮助指数:0
  • 涉佛文体与佛教仪式

    所谓“涉佛文体”,是指由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或为本土固有,后与佛教结合而产生新变的文体,如塔铭、寺庙碑记、释氏疏文、像赞、文人与僧人的来往书信、文人写给僧人的赠序、语录序等。“涉佛文体”常与一定的佛教仪式相关,本文以释氏像赞与疏文为例,说明涉佛文体与佛教仪式之间的关联与互动。一、问题的提出所谓“涉佛文体”,是指由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或为本土固有,后与佛教结合而产生新变的文体,如塔铭、寺庙碑记、释氏疏文、像赞、文人与僧人的来往书信、文人写给僧人的赠序、语录序等。相关文章试论仪式对悲剧心理距离的影响仪式的合法性与
    帮助指数:0
  • 袁枚作品新发现及对新编《袁枚全集》的意义

    新时期以来,袁枚集外作品的搜集取得了巨大成绩。仅以诗而言,袁枚集外诗就已发现700余首,是袁枚“全集”诗集4400余首的七分之一,可谓沉沉夥颐。这些累累硕果,将使“全集”不全的缺陷得到“全面”的弥补,也为编纂接近足本的新编《袁枚全集》准备了条件。

    帮助指数:0
  • “诗言志”与中国古典诗歌情感理论

    诗学史上“言志”与“缘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诗言志”产生初期、《诗》文本形成之前的文学、文化背景缺乏认识,因而导致一系列相关问题认识上的混乱。早期情感理论的发展线索和传统“乐教”与“诗教”的发展逻辑清晰表明,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并不是情感取舍的转变,而是情感主体由群体向个体的转变,是情感类型选择和功能效应的不同。孔颖达“情志合一”论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情感理论的成熟。

    帮助指数:0
  •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可分为三大步骤:一是依据传世的五经文本并参照出土的卜辞金文,辨析并厘定关键词之原初释义。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经学视域,对于关键词理论谱系之建构和关键词诠解路径及方法之新创,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本文择取“文”、“道”、“体”三大关键词,演绎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的三大步骤:一是依据传世的五经文本并参照出土的卜辞金文,辨析并厘定关键词之原初释义。概言之,刘勰《文心雕龙》对中国文论关键词的诠解是“禀经制式,酌雅富言”,亦即在辨析并厘定文论关键词之经学
    帮助指数:0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转型,是从20世纪清末民初开始的,直接标志是对西学的引进。转型的背景——说起来有点不舒服——是被西方列强逼出来的“变法维新”。变法的重要一项是革新教育体制。以改变国家“有用之才”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方式。宣统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刊《大清光绪新法令》的“上谕”中有这样语气沉重的一段话

    帮助指数:0
  • 论杜诗系年的版本依据与标准

    系年是杜诗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探究杜诗系年,首先应以遵从校勘学重祖本源流的原则为前提,重视杜集祖本王洙本在系年上的源头性。其次,应重视直接承袭王洙本的吴若本在系年上的作用。第三,季节、地理等因素可作为系年的重要标准。这三点在覆核杜诗旧系年编次与探究杜诗新系年编次时,皆可作为基本依据及标准加以应用。

    帮助指数:0
  • 郭璞《游仙诗》的主题及其思想特征

    游仙诗》具有统一而明确的主题。作为诗人学道修仙历程的“自叙”,《游仙诗》是从学道修仙的原因和思想基础“自叙”起,经过实际践行(如方术修炼、修德悟道等),最终修炼成仙而告终,完整地反映了在魏晋时代文化精神危机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有抱负而又高度敏感的士人为了摆脱生命悲剧,是如何在焦虑、痛苦和苦闷中通过反复探索,最终走上学道修仙人生之路的丰富而复杂的心路历程。其主题思想既有鲜明的悲剧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等特征,又有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游仙诗》的主题以其全新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创新特征,对中国诗歌发展史做出了巨大贡
    帮助指数:0
  • 回归生活史和心灵史的古代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对研究范式和方法不太敏感。是否也可能出现回归生活史、心灵史研究的转向?

    帮助指数:0
  • 元代平话文本的生成

    元代平话文本的出现,乃是基于元代书面白话文本的编写、阅览所关联的环境、观念的推动。

    帮助指数:0
  •  979   首页上一页12131415161718192021下一页尾页

    古代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