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二十年前,由笔者主编校点的《袁枚全集》未搜集袁枚集外作品,可谓一大缺陷。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丰富,人们交往的开放,以及科技的进步,袁枚集外作品的搜集取得了巨大成绩。笔者还有幸结识了袁枚八世嫡孙袁建扬先生与孙女袁建中女士,收获颇多,不仅得到了袁枚极其珍贵的抄稿或手稿《纪游册》《乾隆庚午、辛未、壬申手稿》,还收集到若干罕为人知的刊刻本:《双柳轩诗集》一卷、《双柳轩文集》一卷、《随园集外诗》四卷,另有大量袁枚零散集外诗文。仅以诗而言,袁枚集外诗就已发现700余首,是袁枚“全集”诗集4400余首的七分之一,可谓沉沉夥颐。这些累累硕果,将使“全集”不全的缺陷得到“全面”的弥补,也为编纂接近足本的新编《袁枚全集》准备了条件。
【关 键 词】袁枚/《袁枚全集》/集外作品/考述/《袁枚全集新编》
【作者简介】王英志(1944- ),男,吉林省长春市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诗文研究。 1993年,笔者主编点校的《袁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没几年即售罄而加印至6000套,这在古籍整理大型全集著作出版中是少见的。“全集”出版后,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等多项大奖,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其社会意义与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但由于出版时间仓促,特别是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欠缺,“全集”存在着不足,那就是“全集”不全,即对袁枚的集外作品,特别是手稿、抄稿未加搜集,或者说当时即使搜集也“踏破铁鞋无觅处”。一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丰富,人们交往的开放,以及科技的进步,对袁枚集外作品的搜集取得了巨大突破。笔者凭借努力与运气,包括有幸结识了袁枚八世嫡孙袁建扬先生与孙女袁建中女士,收获颇多,不仅得到了袁枚极其珍贵的抄稿或手稿,还收集到若干罕为人知的刊刻本袁枚诗文集以及零散诗文。这些累累硕果,将使“全集”不全的缺陷得到“全面”弥补。
“全集”所收袁枚著述有10种:1.《小仓山房诗集》39卷(正37卷,补遗2卷);2.《小仓山房文集》35卷(正24卷,续11卷);3.《小仓山房外集》骈文集8卷(正6卷,补遗2卷);4.《袁太史稿》时文集1卷;5.《小仓山房尺牍》书信集10卷;6.《牍外馀言》随笔集1卷;7.《子不语》文言小说集34卷(正24卷,续10卷);8.《随园诗话》26卷(正16卷,补遗10卷);9.《随园随笔》考据文字集28卷;10.《随园食單》食谱1卷。
袁枚著作仅知其名而未见其书者,据袁枚自述有2种:1.《州县心书》。袁枚《诗集》卷十七《闻香亭殿试落后将为邑宰》诗自注曰:“余纂《州县心书》,香亭录去。”袁树(香亭)《红豆村人诗稿》卷六《州县心书》诗自注云:“兄手著《州县心书》。”此书属县谱之作,当未刊刻。2.《随园纪游册》,或曰《日记》。《随园诗话补遗》卷七云:“余所到必有日记,因师丹之老而善忘也。”[1]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云:“袁随园《纪游册》,乃其玄孙润字泽民所藏。介沈旭初观察携来乞题诗。”[2]此《纪游册》系抄本,俞樾曾亲见并题诗,然人们一直不知其藏身何处,或认为其已佚。
另有袁枚编选校定的编辑之作8种:1.《续同人集》14类,系诗友赠诗选集;2.《八十寿言》6卷,系诗友贺寿诗选集;3.《红豆村人诗稿》14卷,系袁枚堂弟袁树著、袁枚审定作序的诗集;4.《南园诗选》2卷,系袁枚弟子何士颙著、袁枚审定作序付梓的诗选;5.《碧腴斋诗存》8卷,袁枚大堂妹袁杰丈夫胡德琳著、袁枚审定作序的诗集;6.《湄君诗集》2卷,袁枚外甥陆建著、袁枚作传付梓的诗集;7.《袁家三妹合稿》4种:袁枚四堂妹袁棠《绣馀吟稿》1卷、《盈书阁遗稿》1卷,袁枚四妹袁杼《搂居小草》1卷,袁枚三妹袁机《素文女子遗稿》1卷,皆诗集,《绣馀吟稿》《盈书阁遗稿》有袁枚序,《素文女子遗稿》有袁枚所作传,皆袁枚刊刻;8.《随园女弟子诗选》6卷,编选袁枚28位女弟子之诗作。袁枚编辑之作仅知其名而未见其书者,据袁枚自述有多种,如《幽光集》系亡友赠诗集,《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一有《幽光集序》,序云:“因取平生所录亡友诗各加一传,梓而行之,取昌黎‘幽光’二字为其名。”[3]又据《续同人集》浦铣、万福诗,知袁枚还曾编有《今雨集》等,惜未见诸书。
以上是学术界公认的袁枚著、编之作,此外还有《随园诗法丛编》8卷、《随园游戏奇文》4卷、《镜花水月》12卷、《详注随园诗学全书》4卷、《随园戏墨》16卷等等,皆系书商为牟利而冒袁枚之名的伪托之作,郐下无讥。
内容摘要:新时期以来,袁枚集外作品的搜集取得了巨大成绩。仅以诗而言,袁枚集外诗就已发现700余首,是袁枚“全集”诗集4400余首的七分之一,可谓沉沉夥颐。这些累累硕果,将使“全集”不全的缺陷得到“全面”的弥补,也为编纂接近足本的新编《袁枚全集》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袁枚;手稿;诗集;全集;集外诗;诗文;文集;双柳轩;诗话;小仓 作者简介:二
近年新发现的袁枚集外作品,首推袁枚手抄本《纪游册》(或曰《日记》)三卷。如前所述,此书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曾提及,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亦有旁证,但该书是否留存,却一直是个谜。2007年,笔者有幸从袁枚八世嫡孙袁建扬与孙女袁建中处得到此书。此部《纪游册》藏于一灰色有小方块图案的布质书函中,长约32cm,宽约29cm,高约5cm。正文凡83页,内容完整,约4万余字。正文前有俞樾、费念慈、袁润、蒋萼题诗或题词,皆作于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
《纪游册》分甲寅与乙卯两部分,其中袁枚亲笔抄写的日记有20余页。日记前部分卷一始于“二月初七日”,未署年份,实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写至五月二十四日,返回南京,凡110日。后部分卷二记“乙卯年(清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往如皋笔记”,二月初一日从南京出发,记至二十九日抵仪征而止。后部分卷三记“闰二月往杭笔记”,初八日从南京出发,至五月二十七日返回,凡110余日。
《纪游册》所记虽多为生活琐事,但丰富多彩,生动真切,无讳饰,不做作,极其真实,保存了生活的原生态,很多为袁枚其他著作不便提及的细节,是具体了解袁枚晚年生活状态与心态,掌握其人生与思想的珍贵资料,也是了解清乾隆盛世后期社会生活与习俗的鲜活教材。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评价此册说:“论及学问者,止有两条……此外,无非记与友朋往返,及寻山问水、访美论诗而已。”[2]似对其价值认识不足。
实际上,《纪游册》不仅有社会学、民俗学方面的价值,而且文学价值亦十分明显。例如,《纪游册》具有诗话性质,有些内容可与名著《随园诗话》相互发明,其中采诗有数十首,可补《随园诗话》之不足。《纪游册》中还有论诗、评诗之语,是袁枚对宗唐复古格调说的一贯批评。其中还记载了袁枚与女弟子的交往活动情况,凡此种种,皆说明《纪游册》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不可小觑。
近年发现的袁枚集外作品,还有袁枚《乾隆庚午、辛未、壬申手稿》两卷,约240余首诗,集外诗约90余首。此书系袁枚手稿,深藏于袁氏家族后人手中,未见袁枚及他人提及。2012年,笔者从袁枚八世嫡孙袁建扬与孙女袁建中处得此稿本。
此手稿无封面,首页就是清乾隆庚午、辛未卷诗。天头一至三页有署名后学周听钧的简短批语,主要介绍手稿的来历:
此本为简斋太史底稿。予以清蚨五百购之西泠书肆,□落箧□累年。癸卯夏五,汪玉年过我,偶见是集,归述于袁薇生。薇生急求反故物,嘱玉年为之地道。予因念前之得是集,安知非太史呵护之灵使予购之?以为楚弓楚得之缘,因慨然付之。第薇生以先人手泽零落他处,得予使赵璧复还,亦与有功焉。薇生宜□□欣喜图报。想简斋太史亦当颔首于天上也。
后学周听钧志
清乾隆庚午、辛未、壬申分别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六年(1751年)、十七年(1752年)。简斋,为袁枚之号。太史,指袁枚曾为庶吉士。癸卯,可能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夏五,指夏至后的三伏。癸卯前数年,周听钧在袁枚家乡杭州西泠书肆以五百铜钱购得袁枚诗集底稿,成为袁枚此手稿的持有者。癸卯年,周听钧的友人汪玉年过访,得见袁枚手稿,回金陵后即告知袁氏后人袁薇生。袁薇生,名铣,一名师鏊,字伯章,号薇生,袁枚嫡孙袁祜之子,后过继给袁祜嫡兄袁禧(参见《慈溪竹江袁氏宗谱》)。袁枚孙袁祖志《随园琐记》多次提及薇生,直称其为侄(实为堂侄),并称“禧子师鏊,官江苏典史,工诗古文词”[4]。薇生听说先祖袁枚的手稿零落在外,自然盼望完璧归赵,而周听钧乃通情达理之人,亦慨然付之。就这样,手稿回归袁氏家族。
据袁枚七世孙袁慰祖手书,若干年后,手稿传至袁枚六世孙袁荃士(袁慰祖之父)手上。袁荃士生前将手稿赠与女婿蒋洵(袁荃士三女儿袁嘉衍丈夫)珍赏。1993年11月14日,袁慰祖去三姐袁嘉衍家,蒋洵又把手稿交给袁慰祖收藏,并称,“经鉴定确系随园真迹”。最终,袁慰祖把手稿传给其子袁建扬(袁枚八世孙)珍藏。这是现存袁枚数量最多的诗歌手稿。
此手稿略有残缺,现存完整诗页81页,每页13行。手稿分为两卷:前卷为清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十六年辛未(1751年)之作,存诗约50题89首;后卷为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之作,存诗约84题130余首,其中还杂有清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2题4首。共存诗约130余题240余首,基本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列,也有少量前后颠倒的。大部分作品有圈点,当是某收藏者所为。
此手稿系清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年)袁枚辞官隐居江宁随园后的庚午至壬申年(1750-1752)三年间的作品(包括袁枚赴陕任职前、往返陕西途中及回到随园所作)。对比刻本《小仓山房诗集》(以下简称《诗集》),知手稿为《诗集》卷七、卷八部分作品的初稿。但值得注意的是,手稿前卷有集外诗(包括与《诗集》同题而内容迥异者)57首,后卷有集外诗36首,共约93首,这使袁枚存世之诗陡增近百首之多,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袁枚生活与文学创作的认识。
袁枚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隐居随园,《诗集》卷七所收庚午、辛未诗,就是写其隐居生活,包括友朋交往,出门闲游,吟咏风景,题诗题画,以及怀古言志等。手稿前卷的集外诗亦然。由其友朋交往诗可以看出,袁枚隐居后的交往更为广泛,由其题画题诗(如《题〈梦仙图〉》《题〈张忆娘簪花图〉》《题许竹素诗后》等)和怀古诗(如《长门辞》《蟂矶》等)及景物诗(如《咏雪十首》《春雨》等)可以看出,袁枚隐居生活相比以往更显得多姿多彩。
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袁枚启程赴陕任职,《诗集》卷八所收纪程诗或游历诗,乃记他于途中所见山川古迹,诗风壮阔,意蕴深刻。所记内容本已甚丰(涉及黄河、峄山、唐昭宗和陵、灞上、华山、武后乾陵、马嵬驿、虎牢关、长安等),但手稿后卷还有集外诗《北魏孝静帝移宫处》《博浪城》《白马驿》《过邺吊高神武》《吊高敖曹》《铜驼街》《澶渊》等古迹风物诗,这就使得我们所了解的袁枚的行程阅历更显丰满。
对比《诗集》,此手稿中只有部分作品是定稿,与《诗集》完全相同,大部分则为《诗集》中的诗作的初稿,因刊刻时题目、内容皆被改动,有的已经面目全非。袁枚《续诗品·勇改》云:“人功不竭,天巧不传。知一重非,进一重境。”《遣兴》亦云:“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5](P43)袁枚诗文创作一贯重视修改,此手稿可为铁证。先看改题:手稿《除夕过苏庄抚军留宿署中》,《诗集》卷七改为《除夕宿苏州庄抚军署中作》;手稿《赠广文先生虞东皋》属集外诗,涂抹后改为《赠虞广文》。再看改诗:手稿《挽赵学斋先生》,《诗集》卷七不仅改题为《挽副宪赵学斋先生》,题下小注也由“公讳大鲸,官副都御史。予就聘嵇相国家,公所荐也”,改为“名大鲸,杭州人”;诗句“芙蓉城阙云遮冷,兜率天花月照红”,亦改为“乌台人去黄封在,紫府仙归绛帐空”。手稿《阻风五日》“雪似北军毒矢射”句,《诗集》卷七改为“雪似蛮溪鸢鸟堕”;手稿“柔橹拗风虚揖让,板床支骨难绸缪”句,《诗集》改为“人裹棉絮走荆棘,天将玉戏留孤舟”。手稿被《诗集》删改处不胜枚举,多能“进一重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