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郭璞/《游仙诗》/学道修仙
【作者简介】赵沛霖,男,天津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关于郭璞《游仙诗》的创作主旨,自古以来就有“列仙之趣”说和“非列仙之趣”说以及神仙世界是否有所寄托的争论,直至今天这一争论亦未稍减。在不同观点尖锐对立,又都不能正确解释作品主题的情况下,有些论著,特别是几部通行的文学史便“化整为零”,把完整的《游仙诗》划分为主旨完全不同的两部分或几部分,并对不同的主旨分别做了具体分析。①这种观点将《游仙诗》人为肢解,彻底否定了《游仙诗》具有完整统一的主题和结构,而视之为互不相干的十首诗的无序集合。实际上,这种颇为流行的观点是在没有搞清诗义情况下的严重误读,并不符合作品的实际。与上述流行观点相反,本文认为,《游仙诗》的十首诗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描写,共同组成了主题统一、结构完整、特色鲜明的优秀诗篇。长期以来,《游仙诗》研究进展缓慢的情况说明,要正确认识《游仙诗》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就不能停留在“列仙之趣”说和“非列仙之趣”说以及神仙世界是否有所寄托等传统认识上,更不能以《游仙诗》没有完整统一的主题和结构这样一种没有根据的主观臆测作茧自缚,而应当打破思维定式和传统观点的束缚,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另寻出路,继续前行。
作为作品思想内容集中概括的主题,是深藏于作品构架深处的灵魂和中心思想,而不是浮在表面的思想泡沫,主题涉及作品内容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正确把握它,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它所涉及的所有问题,只有把这些局部性的具体问题搞清楚以后才有可能真正进入主题研究。撇开这些问题,直接面对主题是不太可能的。对于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的作品来说,这种“基础性工程”尤其显得重要,郭璞的《游仙诗》就是如此。要把握《游仙诗》内容构成和主题,除了认识一般作品所必须了解的作者生平思想和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字词训释和每一首诗的诗义等问题之外,还必须认真解决其他一些具体问题,如《游仙诗》中神仙世界的来源途径和思想性质;“列仙之趣”部分和“非列仙之趣”部分的思想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序诗的意义及其与正文之间的关系,等等。
长期以来,《游仙诗》的主题之所以得不到正确认识,重要原因之一正在这里,即不是从解决作品中的局部性的具体问题入手,而是直奔主题。由于一些重要的具体问题没有搞清楚,很多“障碍”横亘在那里,结果走了很多弯路,以致《游仙诗》的主题至今还是迷雾一团。鉴于这种教训,作者研究《游仙诗》主题时首先是把主题放下,而从解决上述局部性的具体问题入手。②解决了这些局部性的具体问题,也就为把握《游仙诗》的内容构成、通篇大意和主题思想基本上扫清了障碍,本文阐释《游仙诗》主题及其思想特征和贡献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由于篇幅的关系,关于这些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观点这里不做一一介绍,只在下面的有关论述中出注说明其出处。
内容摘要:游仙诗》具有统一而明确的主题。作为诗人学道修仙历程的“自叙”,《游仙诗》是从学道修仙的原因和思想基础“自叙”起,经过实际践行(如方术修炼、修德悟道等),最终修炼成仙而告终,完整地反映了在魏晋时代文化精神危机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有抱负而又高度敏感的士人为了摆脱生命悲剧,是如何在焦虑、痛苦和苦闷中通过反复探索,最终走上学道修仙人生之路的丰富而复杂的心路历程。其主题思想既有鲜明的悲剧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等特征,又有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游仙诗》的主题以其全新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创新特征,对中国诗歌发展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游仙诗;诗人;学道修仙;悲剧性;神仙;修炼;生命悲剧;人生;诗歌;探索 作者简介:《游仙诗》内容的构成和段落划分
《游仙诗》共包括十首诗,由序诗和正文组成。
序诗即第一首诗(“京华游侠窟”),此诗通过从理想的高度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抉择,否定了以“游侠”为文化符号的积极作为,倾力济世的人生道路,而肯定了以“山林隐遁”为文化符号的出世远游,学道修仙的人生道路。人生道路和方向的明确,坚定了诗人“高蹈风尘外”,即通过山林隐遁,学道修仙,追求神仙世界的决心。③显然,这是序诗为全诗所标明的思想指向,并构成了贯穿全诗的思想线索。
正文包括九首诗(第二至十首),是诗人学道修仙历程的“自叙”的全部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二(“青溪千余仞”)、第三(“翡翠戏兰苕”)两首诗,主要写山林隐逸和初步的方术修炼,是诗人学道修仙实际践行的初始阶段。④
第二首是写山林隐逸生活,表现诗人对于高士许由的仰慕和对于神仙世界的强烈向往以及无由交接神女的惆怅和苦闷。魏晋时期,很多人把山林隐逸视为学道修仙的必经之途,由隐士转化而成为神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而有“为道者必入山林”⑤之说。可见,写学道修仙从山林隐逸开始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而所写的心理活动,如“仰慕”“向往”和“惆怅”“苦闷”等也完全符合初学仙道者的心理特征。
第三首写初步的方术修炼:在远离喧扰人世的清幽环境中,以“歌啸”进行方术修炼并诱发了存想幻视,在存想幻视中诗人“看到”了赤松、浮丘和洪崖等神仙在祥和氤氲中驾鸿飞翔、逍遥同游的神奇场景。存想幻视之后又以“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描写从神仙世界对人间进行审视,不仅表现出诗人对于快乐自由的神仙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且通过“蜉蝣辈”与神仙世界的隔膜,反衬自己心向神仙世界的强烈信心和希望。⑥
按神仙道教教规,信仰神仙道教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而必须同时进行严格的方术修炼,这样才有可能修炼成仙。《游仙诗》中所描写的方术修炼生活就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六龙安可顿”)、第五(“逸翮思拂霄”)、第六(“杂县寓鲁门”)和第七首(“晦朔如循环”)共四首诗,主要写学道修仙的原因和思想基础:对于生命悲剧及其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的深刻体验,以及为了摆脱生命悲剧,消解它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通过反复探索最终选择了学道修仙的人生之路。
第四首主要写为了超越生命悲剧而进行的反复探索:先是幻想时光倒流,以使死亡的过程得以逆转;然后又幻想像鸟兽那样通过改变生命形式以延长寿命;接着,又走进神话世界,希望通过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改变生命的有限性;这一切都未能达到目的,转而寄希望于上天,幻想借助神的力量使生命得以延长,但最终仍然是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两句写由于探索失败,找不到摆脱悲剧性命运的出路而深感悲哀。可以看出,诗人在探索中所想出的各种办法都是针对“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也就是为了克服时光不可逆转的流逝及其所造成的生命转瞬即逝的生命悲剧。
第五首主要写对于尘世束缚所造成的不自由的不平和无奈。“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诗人认为各种各样的尘世束缚使人的处境如同吞舟之鱼在浅水中无法游动一样,令人难以生存——这是生命悲剧的另一个内容。
第六首根据《史记·封禅书》等文献的有关记载,再现了燕昭王和汉武帝为了长生不老,永享荣华富贵,多次兴师动众出海寻仙以及远远地看到美妙神仙世界和群仙嬉戏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