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英美文学

  • 《道林·格雷的画像》:一种拉康式的解读

    结合拉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某些理论对其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隐含于文本结构裂隙处的关于“艺术”、“自恋”、“凝视”、“欲望”等路标,指涉着文本深层结构中的关于“艺术与凝视”、“欲望的在场与缺席”、“自由与表演”之间的微妙关系。二、欲望与匮乏艺术诱惑凝视,使主体逃离象征界进入想象界,并投射着自己的欲望,获得一种想象中的满足。[8]223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对欲望对象之在场的渴求同时也印证着欲望对象之缺席,这个一体两面的结构既是凝视存在的依据,也是对艺术的精神分析式注解:艺术占据了欲望对象的位置,却并非真正指向
    帮助指数:0
  • 莫里森作品经典化问题的后殖民审视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莫里森作品"研究热"现象,以莫里森作品的经典化进程为研究对象,指出不仅意识形态、评论界、经典性、各类奖项、学校教育等传统认定的因素在此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殖民视域下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品译介研究”【项目批号: 12BWW05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章汝雯机构: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点击阅读全文】莫里森作品经典化问题的后殖民审视。

    帮助指数:0
  • “真相的政治”

    本文经过详细分析《乔治·奥威尔与真相的政治》一文,发现特里林旨在提出“真相的政治”这一方针,号召20世纪50年代初期陷入思想困境的美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此作为行动方向。“真相的政治”与“观念的政治”相对,是文化政治而非激进政治,主张以文学为主要武器,通过“现代自我”揭露“谎言”的方式与社会“囚笼”的压迫者进行对抗,从而唤醒公共意识,促进社会文化的均衡发展。特里林通过分析自由主义的外在动力、内在悖论以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强调了文学与自由主义的本质特征完全吻合,自由主义者可以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来达到改造
    帮助指数:0
  • 烟囱、天堂和虫洞奇喻

    摘要:前沿的相对论虫洞研究表明,空间穿越的文化母题并非只是文学家的奇思妙想和基督徒的灵修幻象,实则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定律和多重世界宇宙论。研究发现,庞德诗歌的穿越主题是虫洞理论的时代推演、热烈的科技氛围、诗人浓厚的科学旨趣、悠久的欧美文学和宗教穿越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之上,《比萨诗章》把"洛伦兹虫洞"的穿越原理融入到"烟囱"这种寓意深刻的宗教时空隧道之中,通过俗世和天堂两端身心分离的"潮汐力"表征和忏悔、遗忘、忆恩和从善四个典型的基督
    帮助指数:0
  • 《爱丁堡评论》反浪漫主义潮流探源

    本文从文化研究视角切入英国文学研究,指出以《爱丁堡评论》为代表的文学期刊如何参与到19世纪初期英国资产阶级和贵族阶层文化领导权的斗争之中,其中的反浪漫主义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操纵了19世纪前期英国的主流文学评论话语。二、《爱丁堡评论》的反浪漫主义文化基因早在18世纪末期,托利党人所代表的土地贵族阶层在经济上已经失去了领导权,面对资产阶级咄咄逼人的姿态,他们仅靠依附王权而在政治上苦苦坚守势力地盘,此时悬而未决的主战场似乎就剩下文化领域了。三、《爱丁堡评论》反浪漫主义行动的文化旨归我们不能简单化地将浪漫主义文学思
    帮助指数:0
  • 论华兹华斯的诗与科学共生思想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摘要:华兹华斯通常被认为具有"反科学"倾向,然而对华兹华斯作品所作的整体细读却发现,他对科技发展及运用现状的评价是辩
    帮助指数:0
  • 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当代“英国性”建构与书写模式

    在此背景下,当代英国小说名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对"英国性"的反思与建构显现出独特的重要性——巴恩斯小说所集中表现的英国中产阶级白人市民群体,正是全球化扩张中"英国性"应激反应的主体与决定性力量。此外,巴恩斯还多将人物置于当代国族历史轴线的某些节点之上,通过对中产阶级人物及其日常生活的描绘渲染了何为"英国性"。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当代英国文学之‘英国性’建构研究”成果作者:王一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帮助指数:0
  • 失真的自我

    S.拜厄特在《吹口哨的女人》中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一个所谓"自由女性"的特殊群体生存状态的重构。拜厄特一方面揭示了当时依然浓厚的父权制压迫,表达了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同情,另一方面,在赞赏"自由女性"勇于谋求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反思她们的"自我",认为过于强烈的自我追求也可能是"自由女性"不得"自由"的囹圄。

    帮助指数:0
  • 文学中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伊安·坎贝尔教授访谈录(英文)

    摘要:本文是作者对爱丁堡大学荣休教授、托马斯·卡莱尔研究学会会长伊恩·坎贝尔先生所做的深度学术访谈。坎贝尔教授有近50年的英国文学治学经验,尤在苏格兰文学和19世纪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访谈录中坎贝尔教授以卡莱尔为例就文学作品的伦理道德价值、作家传记与文学书写、书信与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中的意识与无意识以及文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看法。

    帮助指数:0
  • 地质学均变论思想与乔治·爱略特的道德观

    以地质学均变论和灾变论的争论为切入点,本文分析了爱略特多部小说中的变化模式,得出爱略特是均变论者的结论。均变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爱略特的道德观。分析爱略特小说中世界变化的基本模式,或许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爱略特是如何暗示人性改良的可能性,并借此而思考历史的进程的。爱略特小说里的均变世界在爱略特的小说里,最直接地与灾变论、均变论有联系的小说当属《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前文提到的巴克兰和他的成果正是斯蒂芬向姑娘们炫耀学识的材料。赖尔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现象解释地球过去
    帮助指数:0
  • 历史认知·伦理情感·诗学意志

    H.奥登的二战应景诗《1939年 9月 1日》曾因遭诗人自己否定而一度沉寂,本世纪"9·11"恐怖事件发生后,该诗得以复活并成为奥登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本文运用新近资料和历史眼光,从主题角度为该诗的价值与地位进行辩护,认为诗中蕴涵丰富的认知、伦理、诗学价值.这些价值的实现得益于诗人三位一体的主题建构("历史认知-伦理情感-诗学意志")。该诗的主题建构与人类心灵活动之认知、情感、意志相契合,顺应受众心理,从而成就了《1939年 9月 1日》的强大生命力。

    帮助指数:0
  • 让他者说话的艺术

    如果说追踪“焦点”更多暴露的是叙述者“我”与其他人物“他者”之间的对立冲突,异质语的介入则更好地展示了作者“我”如何向人物“他者”放权,从而给“千姿百态的人”以活力,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小说世界。“焦点”的转换和移动有助于读者发现不可靠的“我”(叙述者)以及“我”与“他者”(小说其他人物)之间的对立冲突,但倘若想要进一步了解作者叙事技巧背后的意图,还需要从默多克的小说创作理论中寻找答案。小说中的语言系统不是单一的、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这一点在默多克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物间来往信件的整篇附上、无人称
    帮助指数:0
  • 《幸福过了头》:叙述中的错位与记忆

    该作品采用第三人称单数叙述,但叙述的声音是多维的,既可看作是叙事者索菲娅自己在叙述,也可认为是她的思想记忆在展演,或者可以说自由间接话语引发了某种潜在的言说。本文从叙述错位和记忆书写两方面探讨该小说的叙事断裂及其张力,认为门罗通过时空跳跃和省略,把现实、回忆、想象与虚幻缠绕在一起,建构了某种以记忆片断和瞬间为想象基础的精神世界,极大地发挥了文学的记忆潜能,让读者用自己的个人经历、阅读体验和相关记忆去填补意义的空白。

    帮助指数:0
  • 风景的政治

    本文利用当代风景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库柏小说的风景再现对于民族意识、民族身份的建构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表征的意义。一、风景的政治:风景与文化意识形态19世纪晚期以前,人们主要从物质形态来定义风景,将它看作是用肉眼能够看得见的土地或领土的一个部分。二、民族想象共同体:库柏的风景与民族意识美国举足轻重的博物学家兼著名画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曾一度哀叹美国缺乏像司各特那样善于刻画风景的作家,担心“美国美丽的风景从此消失,为后世所不知”。三、库柏的风景与民族身份、民族性格的建
    帮助指数:0
  • 反浪漫主义:盖斯凯尔夫人如何描写哈沃斯村

    内容提要:勃朗特姐妹把哈沃斯村贫瘠的高沼地作为徜徉和梦想的浪漫之地,而来哈沃斯村凭吊的“文学朝圣者”则进一步将其浪漫化。是文学朝圣者将夏洛蒂和哈沃斯村双双浪漫化了——当然,夏洛蒂的小说就弥漫着这种浪漫情调——并将被浪漫化了的夏洛蒂永远埋在了被浪漫化了的哈沃斯村,而实际上,夏洛蒂早在写作《简·爱》前就感到哈沃斯村的生活难以忍受。勃朗特姐妹曾变相地将哈沃斯村写入作品,如今哈沃斯村反过来模仿她们的作品,使自己“文学化”或“浪漫化”,以投合朝圣者对哈沃斯村的想象。盖斯凯尔夫人式的文学现实主义与夏洛蒂式的文学浪漫主
    帮助指数:0
  • 镜像·路径·空间

    内容提要:叶芝的《驶向拜占庭》是一首关于旅行的诗歌。最终,诗人通过想象、象征和自我复制的手段,建构了诗歌中的拜占庭,并将这一空间的表征作为他诗意旅行的目的地、理想之国,以及对于个人和民族身份探究的智性答案。二、爱尔兰的航海图诗人完成了自我“驶向拜占庭”的旅程,艾尔曼却看到“他‘思欲成病’的内心充满了爱尔兰,他无法只言说自我的生命而不吟唱爱尔兰”。爱尔兰与拜占庭的对立也是诗人自我认知的象征或延伸的结果:“在诗歌中,一开始占据诗人思想的是爱与被爱的关系。三、在空间表征中旅行在《幻像》中,叶芝谈到自己对拜占庭的
    帮助指数:0
  • 娱乐性、通俗性与经典的生成

    内容提要:娱乐性和通俗性不仅是狄更斯小说之经典性的生成方式和途径,其本身也构成经典性成分。大众阅读趣味引导了狄更斯的创作,其小说的娱乐性、通俗性也迎合了大众的阅读期待,拥有广泛的读者,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促成了英国小说的空前繁荣。一、阅读趣味、故事性与娱乐性想象力丰富而奇特的狄更斯,他的小说留给人们的一个深刻印象是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他小说的极强的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便是他能征服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家,狄更斯的儿童情结以及他小说的童话式叙述,显示了作家审美心
    帮助指数:0
  • 杰勒德·霍普金斯的“黑色十四行”析论

    内容提要:维多利亚诗人杰勒德·霍普金斯的“黑色十四行”被看作是宗教诗和内省诗的杰作,评者云集。这些诗行逼真细腻地表现了一个改宗的耶稣会士在经历信仰转变、亲人疏离、挚友遽逝、乡国远去等变故期间及之后的心路苦旅,抒发描摹了诗人的宗教情结与困惑、精神升华与沉沦、内心愁苦与纠结和灵魂分裂与坚守,折射出维多利亚时代宗教诗人的心灵与思想状态。关键词:杰勒德·霍普金斯/黑色十四行/心路苦旅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国维多利亚诗歌生态意识研究”(编号:10BWW017)和安徽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帮助指数:0
  • 《威尼斯商人》的“原型”故事

    内容提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喜剧。莎士比亚所有的戏剧创作,都有或单一或多元的素材来源,即对其艺术构思产生直接影响的“原型”故事,《威尼斯商人》也不例外,仔细梳理该剧中的“原型”故事,有利于进一步诠释、理解、研究《威尼斯商人》的创作及其艺术特征。关键词: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原型”故事作者简介:傅光明(1965-)。莎士比亚甚至为了“挑战”马洛,更为吸引观众的眼球,他从一开始便为《威尼斯商人》写下了另一个题目——《威尼斯的犹太人》(The Jew of Venice),这个名字在
    帮助指数:0
  • “回音往复”:艾丽丝·门罗小说《亲爱的生活》中的自我反思

    本论文借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克里斯蒂娃的卑贱理论,对作品集中的故事做文本细读,着重探讨门罗对艺术创造与作者身份的思考。这个初衷在她的四个自传性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四个故事被统一纳入了《终曲》这个章节之下,在书的结尾向读者集体告别:“这本书的最后四个故事并不完全是故事。门罗之所以用“从最初到最后,直到心灵的最深处”来描述《亲爱的生活》里的终曲内容,或许主要想强调这些故事在印证自身创作实践方面的重要性,即故事的自我反思功能,由此奠定该作品集作为告别之作的地位。(1992: 333)通过这样的方式,叙述视角
    帮助指数:0
  • 凯·瑞安诗歌中的“老调新谈”

    内容提要:被称为“当代狄金森”、荣膺2011年普利策诗歌奖、2012年度“国家人文奖章”的美国诗人凯·瑞安认为诗歌多为游戏,倡议以一种游戏式的姿态建构诗歌,在一种貌似游戏娱乐的轻松氛围中作出思想的审视和批判。本文主要借助游戏批评,兼容日常生活批判视角审视诗歌中习语的“老调新谈”游戏主题,探讨瑞安如何从最平凡、最俗套的习语引入富有哲理性的思考,探讨当代知识分子在主流文化圈外寻求自我的独特艺术。 344)瑞安不愿被流行的学院派诗歌同化,意图寻找一种诗歌形式:倡议以游戏诗歌新的形式去刷新旧有的诗歌形式,摆脱传统
    帮助指数:0
  • 王者的漫游:《亨利五世》第四幕第一场解读

    在莎士比亚“亨利三部曲”和第二四联剧的最后完成《亨利五世》中,亨利五世作为完美的英雄王者而出现于公众视野。关键词:亨利五世/漫游/王权/良心/罪作者简介:张沛,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作为“亨利三部曲”和第二四联剧的最后一部,《亨利五世》同时也是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的集大成与收官之作。上一页1下一页跳转分页阅读相关文章:革命文学的“革命代数学”李建军外国文学…2015年第07期简·奥斯丁:艰难的浪漫传奇巴巴拉…外国文学…2015年第07期简·奥斯丁的传记研究龚龑外国文学…2015年第07期对
    帮助指数:0
  • “土生子”:空间意识形态的牺牲品

    然而,美国社会“排他性地理”空间意识形态剥夺了黑人将空间转换为场所的条件,“生产”了黑人的洞穴体验,引发了黑人强烈的心理焦虑。作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土生子”,黑人青年别格深陷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的“洞穴”中,导致罹患了幽闭恐惧症,诉诸暴力是他释放恐惧的途径。排他性的空间意识形态制造了美国黑人的洞穴体验。从空间、场所和洞穴的角度或许可以做这样一种阐释:黑人的洞穴处境滋生了极大的精神恐惧,黑人试图用暴力逃离这个逼仄的洞穴开拓自己的场所,然而等待他们的命运只有一个:重回洞穴(别格被囚于监狱,最后被处电刑,等待他的只
    帮助指数:0
  • 从《黑人文学》论早期美国文学研究的左翼视角

    内容提要:本文从早期美国文学研究史的角度,将《黑人文学》作为考察中心,以史料分析的范式,论述了《黑人文学》的历史意义、研究视角以及之于当下研究界的启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左翼视角贯穿《黑人文学》全书,使其超越了当时小国文学研究的局限性与“民族主义文艺”的理论窠臼。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黑人的诗歌”,第二部分是“黑人的小说”,最后部分则是“黑人的戏剧”,该著是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界第一部研究黑人文学的著述,而作为知名左翼出版人的赵家璧,所主编的“一角丛书”也是当时颇具影响的左翼文学丛书。综上所述,作为
    帮助指数:0
  • 在大自然中读好书

    内容提要:在华兹华斯《序曲》第五卷的“阿拉伯之梦”中,大海的崇高审美风格烘托着梦境的崇高精神气质,而梦境的崇高感又是诗人崇高心灵世界的表现。它一方面联系着自然对诗人的“教化”,自然的教化塑造了诗人对待知识和人生的通达气质和良好直感。另一方面也联系着人文世界对自然的影响,展示出自然的精神内涵由于诗人的生命介入而逐渐丰满的过程,是理解诗歌中诗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关系的极佳切入点。[4]大海与梦境的崇高象征的是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梦境就像一个纽结,将诗人的自然审美经验与其人文理想和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融化为一个整体
    帮助指数:0
  •  306   首页上一页45678910111213下一页尾页

    英美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