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性、通俗性与经典的生成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娱乐性和通俗性不仅是狄更斯小说之经典性的生成方式和途径,其本身也构成经典性成分。大众阅读趣味引导了狄更斯的创作,其小说的娱乐性、通俗性也迎合了大众的阅读期待,拥有广泛的读者,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促成了英国小说的空前繁荣。一、阅读趣味、故事性与娱乐性想象力丰富而奇特的狄更斯,他的小说留给人们的一个深刻印象是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他小说的极强的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便是他能征服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家,狄更斯的儿童情结以及他小说的童话式叙述,显示了作家审美心理和写作技巧的独特性,就是凭借童话式的创作,使狄更斯的小说一步步地接近了经典之作:童话式叙述在可读性、通俗性中表达了人性的纯真、淳朴与善良。

关键词:狄更斯;小说;故事;童话;读者;经典性;通俗性;创作;人物;娱乐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娱乐性和通俗性不仅是狄更斯小说之经典性的生成方式和途径,其本身也构成经典性成分。大众阅读趣味引导了狄更斯的创作,其小说的娱乐性、通俗性也迎合了大众的阅读期待,拥有广泛的读者,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促成了英国小说的空前繁荣。娱乐而有“意味”,通俗中传达出的人性之纯真、善良与美融化着现实的冰冷与残酷,呵护了弱者的尊严与期望,这其间蕴含了文学经典的高雅与崇高。对狄更斯小说的经典性作别一种重读,对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别有意味。

  关 键 词:狄更斯/娱乐性/通俗性/经典生成/阅读趣味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10ZD1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蒋承勇,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经典之为经典的缘由和资质各有差异,不同作家之经典性的生成之路大相径庭,而不同经典在当下的存在状态和境遇也各不相同。考察不同作家之经典性的生成差异,也是研究其创作之成败得失的独特视角。狄更斯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经典作家,然而,成名之初的他近乎今天的网络写手和通俗作家——借助新的传播媒介在娱乐读者中名声大噪,而后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从经典生成的角度看,透析狄更斯小说之娱乐性与通俗性及其与经典性的关系,也是对这位经典作家的一种再发现,抑或是别一种重读。

  一、阅读趣味、故事性与娱乐性

  想象力丰富而奇特的狄更斯,他的小说留给人们的一个深刻印象是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他小说的极强的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便是他能征服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

  19世纪的上半叶,随着报纸和出版等传播媒介的新发展,英国小说走向了繁荣,特别是长篇小说,数量之多是空前的。读小说成了民众的主要娱乐方式。当时的小说评论家R.C.特瑞里说:“我们的民族好像是小说爱好者,无论是当今首相还是普通平民家女孩都在读小说。”①“从城市到乡下……不同职业的男女老少,都喜欢读小说。”②读者众的阅读趣味虽不一致,但基本上都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这种娱乐性的大众文化阅读浪潮和阅读期待孕育了小说的市场,而市场和读者趣味也反过来引导了作家的创作。尤其当一位写作者渴望成名,寄希望于通过创作来维持生计时,往往就会向这种大众文化心理与审美阅读需求妥协。

  早期的狄更斯是以创作迎合大众口味的连载小说“写手”身份出现于文坛的。连载小说要具有可读性,要用生动曲折的故事把读者日复一日地吸引住。所以,“一想到正在等候的排字工人,他[狄更斯]会有一种急迫感,也许从来没有过在此种条件下写作的小说家”。③这种写作状态颇似我们今天的某些网络文学写手。据《狄更斯评传》的作者安·莫洛亚说,狄更斯在创作《匹克威克外传》之初,“不知道如何写下去,更不知如何结尾。他没有拟订任何提纲,他对于自己的人物成竹在胸,他把他们推入社会,并跟随着他们。”④随着狄更斯名声日盛,拥有的读者愈来愈多,他的创作也就愈发为读者所左右,千方百计地想使自己的小说不让那些翘首以待的读者们失望。“由于广大读者日益增多,就需要将作品简单到人人能读的程度才能满足这样一大批读者。……读者太广泛的作者也许很想为最差的读者创作。尤其是狄更斯,他爱名誉,又需要物质上获得成功。”⑤狄更斯常常将读者当“上帝”,竭尽“仆人”之责。为了让读者能继续看他的连载小说,莫洛亚说“他随时可以变更小说的线索,以迎合读者的趣味。”还“常常根据读者的意见、要求来改变创作计划,把人物写得合乎读者的胃口,使一度让读者兴趣下降的连载小说重新吊起他们的胃口”。⑥为了吸引住当时在狄更斯看来拥有远大前途的中产阶级读者,“他的作品虽然着力描写了下层社会,但常常为了迎合中产阶级的阅读趣味,描写一些不无天真的化敌为友的故事”。⑦狄更斯总是一边忙于写小说,一边关注读者对他的小说的趣味动向。所以,“人们很难确定到底是他被读者牵着鼻子走,还是他牵着读者的鼻子走”。⑧狄更斯的创作与读者之间这种密切的“互动”关系,既很好地开掘和发挥了他想象的天赋和编故事的才能,也促成了他的小说的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想象力丰富、爱讲故事并且善于讲故事,是年少时的狄更斯的特点。他曾经根据自己阅读的故事模仿性地改写成剧本。狄更斯“能随口讲出一系列十分动听的故事。讲述自己创作的小说,十分得心应手”。⑨成名之后的狄更斯曾以惊人的讲故事才能成为闻名欧美的表演艺术家,“有的作品是在一边写作,一边外出讲述的过程中完成的”。⑩他的讲故事表演受到了听众的高度赞扬。1853年12月27日,狄更斯应邀出席一次公益晚会,为慈善事业募捐。在伯明翰的市政大厅里,面对大约六千名观众,狄更斯朗诵了自己的作品《圣诞欢歌》和《炉边蟋蟀》,得到人们的热烈掌声。这次登台演出再次激活了狄更斯的演艺才能,他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尽情发挥和施展潜能的舞台,以至一发而不可收。他不仅在英国本土,还到欧美其他国家去朗诵表演自己的作品。据统计,到狄更斯临终前,他一共举办了423次公开朗诵会,每一场演出都很成功,多次取得了轰动的效果。1858年4月在圣马丁大厅,狄更斯举办了为儿童医院捐款的朗诵会,大厅内座无虚席,还有许多人因没有买到票而发出抗议。结果朗诵会由原定的六场增加到十六场。即使在不懂英语的国家,人们也被狄更斯的出色表演所征服。1863年初,他在法国举行几场募捐演出,结果也是胜利辉煌。1867年11月至1868年4月18日狄更斯赴美访问,一路举行他的巡回讲故事演出。无论是在波士顿还是纽约,售票处都是排满长队,美国人民以他们的热情表达了对这位大洋彼岸的老朋友的敬意。狄更斯出色的讲故事表演,固然表现出他出众的表演才能,但同时也说明他的小说具有口头文学、戏剧艺术和通俗文学的那种饶有情趣的故事性,他也为了口头讲述的需要刻意追求小说的故事性。如果没有这种故事性,不可能把他的听众逗得那般如痴如醉。用故事吸引和娱乐听众和读者,成了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强烈心理驱动。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它的动人之处在于一连串源源不断、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并辅之以幽默风趣的叙述方式。这种以串联式故事取胜的特点成了狄更斯小说的突出特色。《奥列佛·退斯特》是狄更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奥列佛从济贫院到棺材铺,再到伦敦的强盗集团,故事描写完整,情节曲折而集中,紧张中富有悬念。这部小说的故事讲述技巧超越了《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的经历不再是一系列小故事的简单串联,而是一个完整集中的人生经历的描述。主人公从流浪、奋斗到圆满的结局的情节结构方式成了狄更斯后来大部分小说的叙述模式;而情节的曲折、紧张、生动也成了他小说的基本风格。从《尼古拉斯·尼古贝尔》到《老古玩店》、《马丁·米什维尔》、《我们共同的朋友》、《远大前程》、《荒凉山庄》、《小杜丽》、《大卫·科波菲尔》基本上都呈现了这种叙述模式与艺术风格。其中,《大卫·科波菲尔》既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又在故事性的追求上有所发展。这部小说的中心故事或“母故事”是由主人公大卫从流浪、奋斗到成功的曲折经历构成的。“母故事”本身一波多折,跌宕多姿,从大卫身上引发出来的悬念一个接一个,让读者不忍释手。在“母故事”之外又延伸出三组“子故事”,它们分别是:1.辟果提先生一家多灾多难的经历,其中爱弥丽的婚恋曲折和命运多舛扣人心弦;2.密考伯夫妇颠沛流离的故事;3.威克菲与女儿艾妮斯受害与遇救的故事。三组“子故事”都与大卫的生活足迹相联结,因而都与“母故事”扭结在一起。此外,还有德莱顿与苏珊、司特莱博士夫妇、辟果提与巴奇斯、特洛罗小姐等人的爱情与婚姻这三组“次子故事”,它们也与“母故事”和“子故事”相缠绕。所以,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按轻重主次可分为“母故事”、“子故事”、“次子故事”三个层次。这种多层次、多分支的故事层层展开,形成错综复杂、曲折动人的情节网络。这是对串联式口头讲述故事的超越,体现了狄更斯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与成熟,也是对可读性和娱乐性的增强。

  狄更斯的小说创作对读者的高度依赖和自觉迎合,满足了读者的阅读趣味和娱乐需求;读者的阅读趣味和娱乐期待也反过来激励了狄更斯对故事性的刻意追求。所以,“故事”成全了“娱乐”,“娱乐”也成就了“故事”、成就了作家和出版商,成就了经典作家和他的经典叙事。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娱乐性和通俗性不仅是狄更斯小说之经典性的生成方式和途径,其本身也构成经典性成分。大众阅读趣味引导了狄更斯的创作,其小说的娱乐性、通俗性也迎合了大众的阅读期待,拥有广泛的读者,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促成了英国小说的空前繁荣。一、阅读趣味、故事性与娱乐性想象力丰富而奇特的狄更斯,他的小说留给人们的一个深刻印象是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他小说的极强的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便是他能征服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家,狄更斯的儿童情结以及他小说的童话式叙述,显示了作家审美心理和写作技巧的独特性,就是凭借童话式的创作,使狄更斯的小说一步步地接近了经典之作:童话式叙述在可读性、通俗性中表达了人性的纯真、淳朴与善良。

关键词:狄更斯;小说;故事;童话;读者;经典性;通俗性;创作;人物;娱乐

作者简介:

  二、儿童心理、童话式叙述与通俗性

  在叙述方式上,狄更斯小说的独特之处是其与众不同的童话式叙述。英国的小说评论家奥伦·格兰特说,狄更斯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家中最杰出的”(11),但我们认为他并不属于儿童文学作家,虽然他的一些作品十分适合于儿童阅读。狄更斯对儿童的特别关注和出色描写是有其心理与情感缘由的,他小说的童话叙述模式也是其通俗性特质生成的重要缘由。

  狄更斯有一种特殊的儿童心理,这既和他的童年生活经历有关,也基于他宗教式的对童心的崇尚。如同W.布莱尔所说:“儿童意味着人性的自然纯真以及美与善,狄更斯经常通过儿童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理想。”(12)在《圣经》中,儿童被看做善的象征,自然纯真的儿童与天堂的圣者可以同日而语。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13)“在心志上不要做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做婴孩,在心志上总要做大人。”(14)《圣经》认为保留了童心也即保留了善与爱。作为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狄更斯希望人永葆童心之天真无邪,从而使邪恶的世界变得光明而美好。他在遗嘱中劝他的孩子们说,“除非你返老还童,否则,你不能进入天堂。”(15)狄更斯把美好的童年神圣化和伦理化,童年、童心、童真等成了他心目中美与善的象征。狄更斯对人道主义思想的推崇与宣扬,虽然有基督教的泛爱思想和传统人本主义思想成分,但在精神内核上却与他的儿童观念密切相关,或者说他的人道主义是以实现儿童般的天真、善良、自然、纯朴的人性和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内容的。

  对童心、童真的崇尚,把儿童神圣化,使狄更斯的创作心理具有儿童的心理特征,他总是用童心、用儿童的眼光去描写生活。正如安·莫洛亚所说,狄更斯笔下“这些五光十色的景象是通过一个小孩的眼睛来观察的,也就是说,是通过一个富于新鲜感的、变形的镜头来观察的……狄更斯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两重性特点:他见多识广,却又以儿童的眼光看事物”(《评传》:12)。英国作家雷克斯·华纳也说:“狄更斯的世界是巨大的世界。他像一个孩子观察一座陌生城市一样地观察着这个巨大的世界……他所看到的亮光比一般人所看到的更为强烈,他所看到的阴影比一般人所看到的更为巨大。”(16)受儿童情结的驱动,狄更斯的小说叙述明显具有童话模式。

  童话人物一般都以超历史、超社会的面貌出现,他们没有具体的生活时代与背景,甚至也没有明确的国籍和生活地点,他们要么以“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一座漂亮的王宫”的方式登场,要么以“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樵夫”的方式亮相。在这种虚幻的环境中活动的人物缺乏现实感,他们通常不是一个现实人物的性格实体,而是人类或民族群体的某种伦理观念或道德规范的象征性隐喻;他们一般不与具体的生存环境(其实在童话中,除了那虚幻的世界外也不存在具体的生存环境)对抗,而只是与某种对立的道德观念或伦理规范相冲突,所以,这类人物形象是抽象化或道德化、伦理化的。既然童话人物是超历史、超社会、抽象化的,因而,他们的性格也往往是凝固化的,也超脱了性格与环境的关系。

  狄更斯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当然是真实、具体而可信的,人物生活在一个客观实在的生存环境中,那是19世纪上半期英国社会现实的写照。然而,生活在这个环境的人物却似乎有一种飘忽感,他们并不完全按照这个环境的逻辑在生活,而是依照自身观念、自我意志和主观逻辑在行动。所以,实际上这些人物被虚幻化和抽象化了,他们的性格自然也就凝固化了,缺少“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特征。《匹克威克外传》通过匹克威克俱乐部成员的漫游经历所反映出来的英国19世纪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与广阔性是为人称道的,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狄更斯在这部成名作中显示出的现实主义功力。但是,小说中人物与故事的可信度是极低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及人物的行动与环境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而且,作者在创作中几乎很少顾及这种联系。狄更斯差不多在设想出了匹克威克等人物之后,再把他们安置在那个天地里,就放心地让他们去东游西逛、笑话百出了。无论地点如何变化,无论时间如何向前推移,也无论这些人物怎样在不同的游历环境中受到挫折乃至吃尽苦头,他们永远一如既往,不变初衷。因此,时间与环境对这些人物的性格几乎是不起作用的,时间与环境的迁移只是为他们提供演出闹剧的新场所;而人物对时间与环境也丝毫不起影响作用。于是,这些人物就仿佛飘浮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飘浮在一个时间停止运转的世界里。这正是童话式的时空观和艺术境界。这位上了年纪的匹克威克始终代表着人的善良天性,他无论走到哪一个邪恶的世界里,永远不会改变这种既定的善良天性。他是一个永远快乐、永远只看到世界之光明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儿童”,或者说,他已返老还童。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讲,人越到老年,其心理意识就越像儿童。“塞缪尔·匹克威克那张圆圆的、月亮似的面孔,戴着那副圆圆的月亮似的眼镜,在故事中到处出现,活像某种圆圆的简单纯真的象征。这些都刻在婴儿脸上可以看到的那种认真的惊奇表情上,这种惊奇是人类可以得到的唯一真正的快乐。匹克威克那张圆脸像一面可尊敬的圆圆的镜子,里面反映出尘世生活的所有幻象;因为严格地讲,惊奇是唯一的反映。”(《评论集》:80)匹克威克是一个典型的童话式人物。

  《艰难时世》通常被认为是狄更斯小说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然而小说对主人公葛雷硬这一形象的塑造却与通常现实主义原则相距甚远。葛雷硬一出场就以“事实”化身的面貌出现,经过作者漫画式的夸张,这个人物几乎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生活中的人,而是一个飘忽不定、无所不在的“事实”观念的幽灵。他的言行时时处处都体现他的“事实”哲学,“功利主义是他真诚信仰的一种理论”,(17)他的性格也就是“事实”哲学的一种人格化体现。他永远按“事实”行事,他生存的那个环境、时间对他都不起作用。小说的最后,在西丝的感化下他的性格才开始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转变,这也正是童话式叙述的神来之笔。

  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是颇为人称道的。与成人形象的塑造相仿,这些儿童形象更富有童话色彩。在小说家的笔下,出身贫寒而天性善良的儿童常常面对饥饿、贫困和恶人加害,就像童话中的主人公总要碰到女巫、妖魔的捉弄一样。但这些不幸的儿童往往历经磨难而秉性不移,他们总是一心向善,永葆善良之天性。《奥列佛·退斯特》中的奥列佛,《老吉玩店》中的小耐儿,《尼古拉斯·尼古贝尔》中的尼古拉斯,《艰难时世》中的西丝,《小杜丽》中的小杜丽,《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双城记》中的露西,等等。作者往往一开始就把这些人物安置在“善”的模式中,让他们无论走到何处、经受任何磨难都依然代表着善,一如童话人物,他们是某种抽象观念的象征。善良的大卫,不管是处在何种恶劣的环境中,也不管与何种恶人在一起,他始终保持着善的本性,从童年到成年都一贯不变。小耐儿、西丝、小杜丽、露西等女性形象纯洁无瑕,多情而忠实,不管遭受到多么不公平的境遇,始终保持着纯真和善良。她们几乎不是来自生活和存在于生活之中的人,而是从天上飘然而来的天使,是一群专事行善的精灵。狄更斯总是沉湎于儿童般的美好想象,痴心地追寻与塑造着这类形象。

  童话所展示的生活本身是虚幻的,它借虚幻的情境表现道德的、伦理的隐喻,从而达到训喻的目的。在童话中,善恶两种势力斗争的结局其实一开始就已明确,但作者总要借助一段曲折的故事来最终阐明,其目的是为了强化训喻的力度。既然结局总是善战胜恶,那么,这段曲折的故事也往往从善弱恶强开始,代表善的人历尽磨难,最后证明善的力量的强大,善终将克服和战胜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世界永远光明灿烂。因此,童话有一种基本固定的结构模式:从“贫儿”到“王子”或者从“灰姑娘”到“王后”,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狄更斯不一定会自觉用童话模式来建构小说的情节结构,然而他的经历、他的深层情感—心理却决定着他不自觉地进入到了童话式的创作情境里。他看到现实的社会制约和扼杀了人类的天性,愚蠢和残酷的枷锁使人性扭曲,但他又相信人性在本质上是善的,它最终能摆脱重重羁绊回归与善。他对人性的这种信念是从未动摇,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常常以这种儿童般的天真去观察这个世界,总以为光明多于黑暗,光明总可取代黑暗。这正是精神—已经遭到破坏,觉察不到传统的价值体系已经日益趋向崩溃,而总是怀着儿童的天真与浪漫,做着善必然战胜恶的童话式的梦。狄更斯小说的情节结构也近乎是童话结构模式的翻版:要么是从“贫儿”到“王子”,要么从“灰姑娘”到“王后”或从“丑小鸭”到“白天鹅”。奥列佛一出生就不知父亲是谁,母亲也很快离开了人世,从此他就生活在充满罪恶与愚昧的济贫院。在棺材店里,他受尽了老板娘和同伴们的欺凌,逃往伦敦之后,他又陷入了贼窟,被强迫加入盗窃集团。但他那善良的本性使他陷污泥而不染,他也因此苦尽甘来,得到好报,不仅被勃朗罗收为养子,还和心爱的萝斯喜结良缘。至于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也都得到了报应。凶狠贪婪的济贫院院主本布普和妻子最后破产并沦落到济贫院,尝到了当年奥列佛的苦楚,歹徒蒙克斯最后暴死狱中,盗窃头目费金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种结局非常明晰地表达了善恶有报的童话式寓意。在这方面,《大卫·科波菲尔》更为典型。孤儿大卫小时候受尽继父和继父之姐的虐待,财产被入侵吞。十几岁当了童工,为了摆脱屈辱而无望的生活,他逃离火坑,来到姨婆贝西小姐家,心地善良的贝西小姐送大卫上学,他和艾妮斯结下深刻友谊。不久,贝西小姐受希普的坑害破产,大卫也被迫去独立谋生,他从律师事务所的小办事员做到报馆记者,后来成了名作家,在社会上拥有了地位,最后与少年时代的好友艾妮斯结为夫妇,一切都得到了美满结局。小说中所有的好人都得到了好报,如密考伯夫妇、贝西小姐等;所有的坏人都得到了惩罚,如史朵夫、希普等。《小杜丽》的结构是典型的从“灰姑娘”到“王后”的模式。小杜丽是在监狱中长大的,14岁开始做工,这个纤弱苍白的小女孩心地善良,早熟老成,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在受尽磨难之后,她找到了美好的归属。她的心灵是那么超凡脱俗的美,是美与善的完美体现。《艰难时世》中西丝的经历则是典型的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模式。由于她是马戏团小丑的女儿,自然被葛雷硬看成是不屑与之为伍的人,他曾经为女儿与儿子同西丝在一起玩而大为恼火。然而,恰恰是这个被人歧视的西丝才是最富有人性与人情因而心灵最美的人,就是她拯救了置身于精神荒漠中的露易莎和陷于困境的汤姆,还在灵魂上感化了葛雷硬。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家,狄更斯的儿童情结以及他小说的童话式叙述,显示了作家审美心理和写作技巧的独特性,就是凭借童话式的创作,使狄更斯的小说一步步地接近了经典之作:童话式叙述在可读性、通俗性中表达了人性的纯真、淳朴与善良,这正是经典之为经典的高雅与崇高,也是狄更斯小说能赢得当时各阶层众多读者的青睐并在广为流传后生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

  • 现在我们似乎总是会看见一些细思极恐的题目或者图片,今天就来看看这些恐怖的内涵图片,可能一开始看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诡异图片看懂了
    英美文学最记录:3203
  •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灵异事件,明星自然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有位大明星在
    英美文学最记录:2978
  • 面具一般都是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看起来十分有趣的。但是有的面具却并非如此,毕竟一开始面具的出现就不单单只是玩具。有
    英美文学最记录:2907
  • 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总是胜过一切,毕竟吃才是最最享受的。特别是在法国,他们把美食当做高尚艺术来看待,法国菜更是作为世界三大料理有
    英美文学最记录:2707
  • 地球上80%被水覆盖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源,而河流是人类获取淡水的唯一途径,那么世界十大河流是
    英美文学最记录:2646
  • 世界上神秘的怪兽有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十类神秘怪兽,其中小编要重点提的泽西恶魔简直就是令人心惊胆寒,这样的怪物长
    英美文学最记录:2620
  • 英美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