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英美文学

  • 意象、主体与读者的同构

    赖特俳句中对意象的营造、抒情主体性的独特显现以及读者互动参与式的阅读所带来的不同凡响的阅读效果,这些都使他的诗歌创作打上了很深的现代主义烙印。在全球化背景、多民族融合和多种思潮交汇冲突的时代语境中,赖特的俳句创作不仅是文学发展潮流的一个实践和印证,同时也将给世界格局之下的政治性话语空间带来文学层面上的思考和启示。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一般科研立项“非裔美国作家理查德·赖特俳句中的黑人美学及生态研究”(sisu20140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钟蕾,四川外国语大学培训部【点击阅读全文】意象、主体与读者的同构——理
    帮助指数:0
  • 爱伦·坡与“南方性”

    学界围绕"爱伦·坡是否属于南方作家"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地缘文化身份研究历来存在重大分歧。基于此,本文试图回答爱伦·坡文学创作中的"南方性"如何在根本上表征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阈限性":一方面坡与其他"旧南方"时代的南方作家一样经受了"民族文学"内部的"他者化"(第一次否定)。这种"双重否定"使得坡有别于同时代那些仅在本区域文化内部偏居一隅的文化异类(譬如梭罗),在社会观
    帮助指数:0
  • 俄罗斯芭蕾与伍尔夫小说中的色彩元素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摘要:对小说形式的探索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共同特征,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十分引人注目
    帮助指数:0
  • 奥斯丁小说的礼仪批评与秩序拯救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摘要:以社交礼仪为标志性特征的奥斯丁小说在19世纪初红极一时,这是英国乡绅势力在中产阶级文化冲击下彻底衰退前的回光
    帮助指数:0
  • 论艾丽丝·门罗的记忆书写

    本文拟用记忆理论对其小说进行解读,考察其如何在对个人记忆、日常记忆和家庭记忆的追溯中,唤起并激活社群的集体记忆、文化记忆和民族记忆。作者:任冰,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点击阅读全文】论艾丽丝·门罗的记忆书写。

    帮助指数:0
  • 令人纠结的“劝导”

    内容提要:“劝导”是简·奥斯丁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的书名及主题词。本文细致梳理了其中涉及该母题的篇章段落,尝试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揭示来自长辈亲友的劝导如何深刻影响了男女主人公漫长恋情跌宕的进程。在奥斯丁笔下,“劝导/说服”作为有目的交流乃是人际关系甚至人类生存的根本形式之一,她曾在多部作品中持续就此进行全方位的考察,通过对“劝导”的聚焦,让不可删除的人际关系得以“显影”并得到重视和思考。关键词:奥斯丁/劝导/权威/孤独/人际关系作者简介:黄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奥斯丁小说书名中不时有抽象名
    帮助指数:0
  • 让他者说话的艺术——论《黑王子》的叙事策略

    打破"唯我论"是"让他者说话"的前提,通过焦点的移动,默多克引导读者对叙述者"我"的叙事产生怀疑,这种怀疑在后记中随着焦点的扩散与人物纷纷被授予话语权而进一步强化。如果说追踪"焦点"更多暴露的是叙述者"我"与其他人物"他者"之间的对立冲突,异质语的介入则更好地展示了作者"我"如何向人物"他者"放权,从而给"千姿百态的人"以活力,
    帮助指数:0
  • 中国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摘要:本论文评述了我国莱辛小说研究30年来的发展,自1981年孙宗白发表国内第一篇专门评介莱辛的文章至2010年,可分为1992年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介绍性、总论性文章为主,后期论文多为专题研究型论文。国内莱辛小说研究主要采用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理论视角,探讨莱辛的艺术创作形式、女性主义观点、她的生命哲学和认识论思想、她的殖民主义立场和空间问题,为中国读者阅读理解莱辛做出了贡献。>>收起作者:姜红,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述评中国视角基金项
    帮助指数:0
  • 国内外新西兰毛利文学研究述评

    新西兰毛利人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口头文学传统,而且近几十年来在书面文学创作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理应受到学界认真的探讨。国外的毛利文学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目前在文学选集的编纂、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总体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面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不过在毛利文学源起与流变的探讨上也存在一定缺憾。在目前我国毛利文学研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先从宏观上探讨毛利文学的历史嬗变显得尤为迫切。在我国开展毛利文学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外国族裔文学研究走向深入,而且还会对繁荣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提供一定借鉴。

    帮助指数:0
  • 新世纪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趋向

    摘要: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在新世纪进入深化阶段后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集中型趋向,一是运用多元文化理论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尤其是对小说文本进行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阐释和评价,二是梳理和分析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家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收起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学多元文化理论文学批评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澳大利亚现代文学批评史》(批准号:12BWW037)阶段性研究成果.

    帮助指数:0
  • 当前外国文学的若干问题

    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大破"之后远未大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多数外国学者,包括西方学者一直孜孜砣砣地执著于文学经典,或者回归了"本体阐释"、"传统方法"。但是,我国的一些外国文学研究者近来却有意无意地将歌德式的世界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混为一谈,从而模糊了空想与科学的界限。国际化作者:陈众议,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点击阅读全文】当前外国文学的若干问题。

    帮助指数:0
  • 再论萨拉是谁

    【摘要】为什么约翰·福尔斯反复看见幻象?他又怎样通过探究幻象创作出经典之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到底是谁?本文结合福尔斯的手稿、日记、传记和心理分析研究后认为:萨拉幻象是福尔斯多种情结与理念的外化,《法国中尉的女人》像雄心勃勃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春梦。它融通了福尔斯的潜意识层面的天女情结、性幻想、局外人情结、恋母情结、创作心理自我分析、意识层面的立言留名的坚定意志、运用私人意象的创作策略、精微的审美诉求、遮遮掩掩的三角恋情、在类似主题上的反复深挖等。

    帮助指数:0
  • 另一世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学招魂

    因缺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加拿大文学一直被诟病为"缺少鬼魂",但这种"无鬼焦虑"却成了加拿大文学的缪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为"加拿大文学的代言人",致力于在创作中构建一个"阴魂不散"的文学世界。她的作品分别"向下"、"向北"与"向过去"挖掘、搜寻鬼魂,呈现了一个"群魔乱舞"的地下世界、一片幽灵游荡的加拿大"北方"以及一段&quo
    帮助指数:0
  • 在边缘上写作——当代美国医生作家评介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帮助指数:0
  • 无声的言说



    摘  要:品特戏剧中的沉默是品特式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它们起到了空白或是不确定性的作用,形成了召唤结构,在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同时,有助于荒诞性的生成,并促进了荒诞与现实的交融,再现了人类自身的终极真实。>>收起
    【作  者】刘明录
    【作者单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期  刊】《国外文学》 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2015年第1期81-88,共8页

    帮助指数:0
  • 对话形式与身份焦虑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摘  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叶芝叙事诗的研究一直被忽略,甚至有学者认为像《乌辛漫游记》这样早期的诗作更是无足轻
    帮助指数:0
  • 外国文学批评与情报分析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摘  要:文学批评探究文本深层的意义,与情报分析在理论、内容和方法上有所重合。外国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所在国人文意
    帮助指数:0
  • “未来如肮脏的枯叶”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短篇小说集《逃离》出版于2004年,那年门罗七十三岁,死亡渐渐成为她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
    帮助指数:0
  • 《爱的进程》:现实主义叙事中的后现代维度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摘  要:《爱的进程》是艾丽丝·门罗1986年发表的同名小说集的开篇之作.作品中,门罗将坚定的现实主义与对爱情的各种假
    帮助指数:0
  • 蠡壳中的沧海:弗吉尼亚·伍尔夫短篇小说研究

    摘要:短篇小说一直被认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长篇小说的"副产品"或仅是为长篇小说的创作所进行的探索实验,因而在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考察伍尔夫短篇小说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研究匮乏的历史及内在原因,恢复短篇小说在作家研究中应有的地位,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家艺术创新的发展脉络。关键词:伍尔夫研究短篇小说越界作者:段艳丽,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点击阅读全文】蠡壳中的沧海:弗吉尼亚·伍尔夫短篇小说研究。

    帮助指数:0
  • 经典重释: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哈姆雷特》解读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视角,以“为父复仇”这条伦理主线所营造的文本伦理语境为环境,通过分析戏剧中哈姆雷特伦理身份的转换所产生的伦理效应来阐释作品的伦理特征。关键词:文学伦理学《哈姆雷特》复仇文本伦理语境伦理身份作者:张能泉,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点击阅读全文】经典重释: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哈姆雷特》解读。

    帮助指数:0
  • 文化视阈下英国旅行文学的叙事研究

    本文考察英国旅行文学的叙事嬗变轨迹,旨在揭示旅行文学内在发展上兼具客观真实与主观虚幻、科学与传记于一体的动态复杂的叙事特点及其所昭示的英国文化发展的谱系与脉络。由于旅行文学产生或来自于旅行,记录着旅行者对旅行过程和经历的体验,因此旅行文学不仅有自身的传统,而且其传统与旅行的传统紧密相关,旅行的形式、环境和文化语境也无疑记录在旅行文学中。3.“主观虚幻”为主的旅行文学——游学叙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旅行叙事“客观真实”地描述旅行见闻的旅行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彰显着旅行者的“主观虚幻”。后现代旅行经验的意义
    帮助指数:0
  • 经典再写:论莎士比亚在“后”文化时代中之存在

    但战后西方出现的莎剧改写盛事却不同于此前的改写实践:在"后"文化生态作用之下,当代改写成为了一种后现代意义上的再写,不仅改写的含义发生了位移,其创作策略、话语模式及主题驱动均受到当代文化思潮的浸染,从而与传统莎剧改写表现出迥然的差异.作者:陈红薇,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关键词:莎剧改写“后”理论思潮再写存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研究”(项目批号10BWW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帮助指数:0
  • 旅行写作、帝国叙述、异域再现

    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旅行写作才开始受到英美学界的严肃对待,并成为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旅行写作的文化价值和诗学价值被肯定,并被视为最具文化、社会重要性的文类,它们记录了欧洲各国的民族自我认同和对于他者的界定。旅行写作研究关注旅行写作的修辞策略、话语体系及其文化再现与帝国知识生产、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在与他者相遇并再现他者的历史架构中书写了旅行写作的历史,考察了欧洲与他者相遇的历史经验及其对于“异族”的发现、观察、解释与再现。本文拟从旅行写作与帝国叙述、旅行写作史的建构、旅行写作的真实与虚构三个
    帮助指数:0
  • 理智与情感的碰撞结合

    凭借《伊库斯》《上帝的宠儿》等作品而饮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剧作家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爵士于2016年 6月 6日病逝在爱尔兰考克郡,享年90岁。作为二战之后涌现的第一代剧作家,彼得·谢弗见证了英国当代戏剧的发展进程,他是其中一分子、一个安静的参与者——60年前,英国戏剧史上发生了一场重要的剧作革新运动,涌现了奥斯本、威斯克、品特、邦德等一批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现代派作者。在彼得·谢弗的创作生涯中,最优秀的作品在表达上都是克制多于倾诉,有时诡异地带给读者一种“聆听”的状态,无论是戴萨特医生聆听着
    帮助指数:0
  •  306   首页上一页910111213下一页尾页

    英美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