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文艺学 >

文艺学

  • 宏大抒情面下的隐喻仪式场景

    蒙古族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政治抒情长诗《狂欢之歌》素以时空联想著称于世。在诗人的联想下,那达慕仪式观礼台变成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观景台,缩小了蒙古族社区与浩瀚国土疆域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感受到了共时性"四海一家"式的亲近感,看到了自然景象背后新生民族国家形象。具体来讲,那达慕隐喻了国庆,隐喻了人们今非昔比的社会关系,隐喻了从游牧社区走向共和国多民族社会舞台的蒙古族,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审美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隐喻作者:乌·纳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点击阅读全文】宏大抒情表层下
    帮助指数:0
  • 寻找“晚开之花”的根源

    新体裁的出现既与本民族文学内部各旧体裁之间的倒装、移位、组合等变异有关,又与共同体所面临的具体社会历史与文化心理过程息息相关。历史传记、达斯坦、戏剧中的各种艺术因素的不断变化,为维吾尔现代小说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内部动力,而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新的认同诉求与精神需求,以及现代市民社会、报刊体系、阅读大众等外部因素的不断出现,则为这一新的表达方式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
    帮助指数:0
  • 在国际民俗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

    2015年 11月,名为“中国民俗研究”(Chinese Folklore Studies)的《亚洲民族学》(Asian Ethnology)特刊(第74卷第2期)在日本名古屋出版。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国内外学者的精诚合作下,由李靖、彭牧和杜博思(Thomas David DuBois)担任特约编辑的特刊终于付梓发行。作为“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收录的民俗学国际核心期刊,该刊在亚洲民俗学研究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特色之一是鼓
    帮助指数:0
  • 苗族史诗《雅鲁藏布江王》的出现时间与文化生态

    《亚鲁王》叙事对自身历史高度推崇,通过葬礼现场的吟唱,体现出过去与现实“共在”的历史观。对核心情节“龙心大战”和“盐井大战”考证后发现,这是发生在江南和西南的抢夺自然力(环境)和生产力(财富)的战事,联系情节和史料推测出史诗产生时间上限应是公元三世纪左右。从麻山地区具体生存环境出发,深入探析《亚鲁王》体现的西部苗民之文化生态与史诗的独特价值。一、活在当下的始祖崇拜从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叙事中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自身历史的高度推崇直至“神化”。三、西部苗民的文化生态作为在贵州西部麻山地区发现、由当地
    帮助指数:0
  • 论新世纪李作家的崛起

    黎族作家应在黎语思维与汉语表达之间,寻找一种不同民族文化表现之间的互通交融。黎族作家的群体意识已经形成,这与一些重大的经济与文化事件的促成及刺激相关。黎族作家群烙印着一个民族从原始文化、口头文学到现代文明、作家文学这一进程的精神印迹。作者:郭蕤,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民族文学民族文化黎族作家原始文化现代文明【点击阅读全文】论黎族作家群在新世纪的崛起。
    帮助指数:0
  • 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中的民俗分析

    摘要:在蒙古族民间文化中,“说唱”不仅是一种表演方式,也是一种风格。对蒙古人来说,说唱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和生存哲学的方式。说唱文学的形式有其自身的发展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
    帮助指数:0
  • 《多长是长》:论史诗的长度

    笔者结合运用口头诗学理论和中外田野研究材料,论述了设定这一标准的不合理之处,进而认为,形式上诗行的多寡,并非是认定史诗的核心尺度,史诗内容诸要素才是鉴别的关键。Or epic),“史诗-萨迦”(epic-saga),⑤“生殖史诗或神话”(fertility epic or myth),“民间组诗”(folk cycle),“民间史诗”(folk epic),“英雄组诗”(heroic cycle),“英雄史诗”(heroic epic),“英雄歌或谣曲”(heroic poem or ballad)。蒙古
    帮助指数:0
  • 当代藏族作家的文化生态叙事研究

    藏族作家文化生态叙事研究揭示出当前生态批评的模式化、简单化、泛文化倾向等局限。现代性藏族文学文化生态生态批评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华多民族文学‘民族性’问题研究”(批准号:14CZW065).重庆文理学院引进人才专项“多学科视野中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批准号:R2013WC16)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傅钱余,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点击阅读全文】当代藏族作家的文化生态叙事研究——兼论当前国内生态批评的局限。
    帮助指数:0
  • 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读者受众群也越来越多,表现为读者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追捧与日俱增,但也存在着刻意追求汉族文学、少数民族特色缺失等边缘化趋向,这就要求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要牢牢把握自身民族特色.
    帮助指数:0
  • 《格萨尔》史诗文本传承的互文性解读

    说唱艺人、唱本记录者、僧侣文人作者和听众群体都参与了史诗文本化的过程,构成了史诗传播的多重主体。文章借鉴互文性理论,在对《格萨尔》文本迁移与当代重构的寻绎中,审视《格萨尔》文本生成机制的多重视域,力图构建史诗从古老传说到现代演绎中互文传承的意义空间。《格萨尔》文本生成异文本互文性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活形态民族史诗《格萨尔》翻译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2YJC7401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M551031)的阶段性成果.
    帮助指数:0
  • 少数民族诗歌翻译的哲学思考

    推广和传播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争取更多话语权的必然选择,民族诗歌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推广传播必然要涉及到少数民族的诗歌翻译。民族诗歌来自多个民族,各个民族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各有不同,专业的知识素养是民族诗歌翻译的基础,科学的思维是民族诗歌翻译的前提。而系统的哲学思维建构将给予民族诗歌翻译更加理性、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
    帮助指数:0
  • 中国民间故事“出走”的文化原型

    以“妻的离去”为结局的中国民间幻想故事有着悠久的文本历史和稳定的结构传承,此类故事以异类婚配开始,以异类妻子离去告终,表现出女性从仙到兽的身分沉落及反抗心态。作者:黎亮,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离去型民间故事文化原型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林兰编中国民间童话的结构形态与文化意义”(项目编号:14YJC751019)阶段性成果【点击阅读全文】“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
    帮助指数:0
  • 明清易文学家族论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彝族文学家族兴起,出现了宁州禄氏、蒙化左氏、姚安高氏、武定那氏、芒部陇氏、威宁安氏、毕节余氏、水西安氏、普底黄氏九个文学家族,共计四十八人。三明清彝族文学家族创作特色明清时期的彝族文学家族多为兄弟并肩、父子相承、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他们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家族世代相传的文学创作经验与相近的创作特色,为文学发展链条增加了延续性,在当时乃至后世文学史上均有着重要意义。四明清彝族文学家族的价值意义彝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长期以来,彝族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直接参与了中
    帮助指数:0
  • 新疆汉族作家笔下的少数民族儿童形象

    摘要:塑造少数民族儿童形象是新疆汉语儿童文学界的一个独特文学景观,这些少数民族儿童形象可集中分为三类:“理想型”的道德偶像代言人、“象征型”的民族交往小使者、“儿童性”超越“民族性”的真孩子,他们寄寓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想象。新疆汉族作家少数民族儿童形象作者:王欢,新疆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新疆儿童文学接受与期待调查研究"(10XJJC751001).
    帮助指数:0
  • 当代汉族作家的差异意识与少数民族文学观

    汉族作家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差异、自然生态差异以及生命体验差异等,分析了当代汉族作家少数民族创作的差异自觉意识和少数民族文学观,指出这种差异的体验过程实质上就是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从陌生到认同的过程。作者:邱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学观汉族作家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自觉意识研究”(2014SCH BD H)的阶段性成果【点击阅读全文】当代汉族作家的差异自觉意识与少数民族文学观。
    帮助指数:0
  • 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应遵循以下的基本思路,即在追溯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生产与传播的历史场域基础上、在将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视为相对独立的文学传播信息板块的基础上,从文学传播学角度纵向梳理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播过程。形成如下的研究主线: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信息(作品)一信息传播者一信息传播方式与信息传播媒介一传播体现的功能一受众对文学信息接收及反馈一传播效果的呈现。
    帮助指数:0
  • 《格萨尔》域外传播的翻译转换与话语系统

    内容提要:态史诗《格萨尔》历经口头传承、文本传播与数字传播的媒介嬗变,涵盖了人类文化变迁的三个阶段——口语媒介文化、印刷媒介文化与电子媒介文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态势。《格萨尔》域外传播经民译、汉译和外译三次迻译,蕴含着活态史诗对外传播的九种翻译转换机制,为少数民族活态史诗域外传播的话语体系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针对数字化时代活态史诗传播的新现象和类型,从口语文化、印刷文化和数字媒介文化对口传史诗译介和传播展开多维研究,打破汉族书面文学翻译传播研究的单一模式,为书写中华多民族文学翻译史提供认知思路和可能途径
    帮助指数:0
  • 古代彝族诗学中的诗学功能与价值

    彝族诗学理论植根于彝族文化生态,是毕摩基于自身、摩师和广大民众诗歌创作实践进行的艺术总结。彝族诗学功能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彝族诗歌乃至彝族文学的生成与繁盛。彝族诗学厚重的学理意蕴与独特的风格,既彰显了彝族诗学别具特色的表达方式,也丰富了华夏诗学的多元内涵,诠释了彝族诗学功能理论的普遍意义与价值。【期刊】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5年第6期151-157,共7页【关键词】彝族文学诗学诗论【基金项目】龙珊主持的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彝族审美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4BZX109
    帮助指数:0
  • 多角度研究少数民族史诗

    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史诗、印度史诗、巴比伦史诗、芬兰史诗、中国各民族史诗等都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面对数量丰富、学术价值较高、独具特色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成果,我们理应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清理与归纳,从多重视角对它们展开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在总结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成绩的同时反思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的不足,凸显学术史研究的批评性。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学术史的研究需要从学术思潮、社会背景、学术渊源、研究队伍等多方面归纳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的演进脉络,在检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成果得失的过
    帮助指数:0
  • 东巴和大巴创世神话中的数字

    东巴经典是一种口头传统,这一点在许多前辈学者的研究中都有提及。由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典籍可以说是记录经典的关键,而具体的经典故事在东巴的每一次诵念中都会有不同的表现。《麽些族的洪水故事》中对世界的形成有较为详细的叙述:“起初,在一片混沌之中,在天地、日月、恒星和行星、山和谷、水和沟、木和石这些成对的事物形成之前,首先出现的是三样它们的影子。在两段叙述九族神人的经文中,尽管汉译用字有区别,但观察东巴文及音标注音可以看出,两段经文中的前三族与最末一族相同,《洪水的故事》中的第四族神灵未在《都萨峨突的故事》中出现
    帮助指数:0
  • 盘古神话:鱼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生长

    例如,有些壮族神话把开天辟地者说成男性始祖布洛陀,瑶族布努支系神话把开天辟地者说成女性始祖密洛陀,阿昌族神话说天公遮帕麻与地母遮米麻开天辟地,蒙古族神话说神女麦德尔娘娘创造出世界,哈萨克族神话说创世主萨迦甘创造世界。据我目前采集到中国各民族近200多篇关于盘古的神话或传说看,绝大多数民族都流传着关于盘古创世的母题。且不说流传于广大汉族聚居区特别是中原地区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山的传说》《盘古庙的来历》等,还有土家族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侗族的《古老和盘古》、壮族的《盘古创世》、毛南族的《盘古的传说》
    帮助指数:0
  • 刘莉莉:中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所谓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是指区别于一般普适性文学理论与方法,区别于民族作家作品研究,区别于少数民族文学史,区别于区域性民族文学研究,而是体现出与民族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史、与区域性民族文学的深刻联系。一、我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所谓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其含义是与笔者所提出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及可借用资源。三、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建设的基本思路基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与现实,基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学理论资源,参照20世纪以来人类学、民族学、传播学等新
    帮助指数:0
  • 吴:坚持对苗族古歌的研究

    其父今旦先生是最早提出“苗族古歌”汉语学名的学者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与马学良先生共同开展苗族古歌翻译整理, 60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进行苗族古歌的研究工作。吴一文对苗族古歌的研究主要分为几大方面:文本翻译整理、多媒体记录、外部研究、内部研究和一些重要基本问题的梳理等。30岁那年出版的《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是吴一文研究苗族古歌的处女作,它立足苗族古歌原文、立足扎实田野调查、立足苗族文化生态。据介绍,该项目将对其父等前辈搜集的、包括苗族古歌在内的数百万字的苗语文学史料进行翻译整理研究,以期
    帮助指数:0
  • 杨军李东同:从神话传说看契丹民族起源之谜

    据任爱君《关于契丹族源诸说新析》(中国蒙古史学会《蒙古史研究》第7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文归纳,主要有东部鲜卑宇文氏说、匈奴说、鲜卑说、屡经混合说、乌桓说、白马青牛两个氏族结合说等六大类。郭晓东《20世纪以来契丹族源研究述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一文按时期归纳,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学者倾向于用东胡—鲜卑或受他族影响的鲜卑解释契丹族源,而西方学界更习惯用蒙古系种族进行解读。结合唐代樊衡《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孙逖《唐故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燕国文贞张公遗爱碑
    帮助指数:0
  •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整体研究的方法论选择

    除上述研究成果外,任一鸣的《关于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的思考》、黄玲的《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创作与发展》、管钰的《自我的表征与他者的符号——试论文本中的西部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等区域性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也值得关注。二)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主要关涉三个向度:一是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二是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三是少数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比较。高屋建瓴地探析了诸如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定位、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双语问题、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学
    帮助指数:0
  •  840   首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尾页

    文艺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