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文艺学 >

文艺学

  • 朝代更替时期诗学研究的文学问题

    一、诗歌作品的散佚问题诗歌作品的散佚,使研究者无法找到诗人的全部作品或者重要作品,从而影响对其诗学思想与诗歌整体特征的把握与评价。二、诗歌作品真伪混杂的问题易代之际的诗歌真伪混杂现象突出,必须进行认真地辨析与甄别,方可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在张羽研究中,学界早就发现其中混杂了元代一位和尚释英的大量诗歌作品,杨镰先生就指出,张羽的诗集中混入大量释英诗作,经其比对结果是:“《静居集》存诗725首, 95首重见于释英《白云集》。与此相近的情况还有宋濂别集的整理,罗月霞主编的《宋濂全集》的出版,使得宋濂的别集有了第一
    帮助指数:0
  • 阿奇比与解决少数民族语言领域的实践

    摘要:本文聚焦德勒兹文学思想的本源性概念——"小民族语言",试图考证和厘清犹太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小民族语言思想,而德勒兹正是基于卡夫卡的观点对小民族语言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抽象与升华。最后,作者指出小民族语言思想对于文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价值在于其"解域"性,即打破理论和实践的固有"辖域",使文学研究和创作处于永不休止的"生成"和"逃逸"过程中。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阿契贝与非洲后殖民小说”
    帮助指数:0
  • 19世纪美国文学的旅行叙事与叙事本体

    其中,惠特曼的“大路旅行”诗歌、库柏的西行、麦尔维尔的大海旅行和马克·吐温的大河旅行是这一时期旅行叙事的典型表现,可以说, 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旅行叙事构成了整个美国文学的叙事本体。二、非虚构性的旅行叙事——游记与旅行日志在19世纪,随着旅行的日益盛行,来自各个社会背景的美国人开始在日记、回忆录和旅行日志中书写他们的旅行经历,旅行文学因此成为一个独特的、包容性的文学范式,成为“一个多种叙事声音、文学风格、话语层次和题材类别的汇合地。四、虚构性的旅行叙事——19世纪的美国小说“作为旅行行为叙述者、旅行空间和
    帮助指数:0
  • 边巍“三个务必”的新解读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喜《易》,序喜《罗》、《署》、《象》、《说卦》、《文言》 读《易》,魏编著三绝 说:‘离开我几年,如果是这样,我会在伊温柔 后人用“三绝”来
    帮助指数:0
  • 乌托邦想象:第一部现代希伯来小说《爱在锡安》

    摘要:作为第一部现代希伯来小说,亚伯拉罕·玛普的《锡安之恋》使用圣经希伯来语描写了圣经时代锡安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与浪漫爱情。从希伯来语的使用、人物与风景、流亡与回归三个维度对古代犹太民族家园进行了乌托邦想象。在犹太民族复兴的语境中,《锡安之恋》中的乌托邦想象实际上是把流散地犹太人的家园想象做了具体呈现,凸显了犹太启蒙运动对以锡安为象征的民族古典历史的兴趣.作者:钟志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点击阅读全文】乌托邦想象:第一部现代希伯来小说《锡安之恋》。
    帮助指数:0
  • 《诗经》中“火”字与安达简中的考释

    徐在国《<诗·周南·葛覃>“是刈是濩”解》认为,《诗经·周南·葛覃》篇“是刈是濩”句中的“濩”字,据《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当为“穫”。然而考察《诗经》“是A是B”句式,可知徐氏所论实为误解。综览《诗经》文法,并结合中国古代纺织史,可知《毛传》以“煮”训“濩”乃先秦旧义,并无不当。传本《诗经》历经汉代以下经师校理,汇合了古代学者研究的精华,在出土文献《诗经》的整理中,必须充分利用其成果。
    帮助指数:0
  • 莎士比亚戏剧中儿童角色的解读

    本文从莎剧儿童角色研究的难点——儿童角色的数量问题——入手,讨论莎士比亚对儿童角色的创造和改写。文章集中分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角色塑造方式,即早熟的儿童、“父亲的雏形”与非正常死亡的儿童,指出莎剧中儿童形象的构建不仅有现实依据,也反映了早期现代英国社会对儿童的要求与期待,是早期现代英国文化与社会焦点的投射。儿童角色/莎士比亚/早期现代英国/家庭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莎士比亚与早期现代英国教育研究”。53)有学者认为《约翰王麻烦不断的统治》一剧也出自莎士比亚之手,属于“坏旧开本”
    帮助指数:0
  • 东亚通俗文学的共性

    古代东亚地区的文学,就其同汉字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体制文学或文言文学,民间文学或口头文学,俗文学或语体文学。后者既包括对汉语白话文学的记录,也包括用汉字及其变体记录的域外口语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曾经采用快速移植的方式进入域外,其代表品种就是在日本、越南、朝鲜半岛流传的敦煌文学。不过,域外俗文学主体是采用慢速受容方式建立起来的派生汉字文学,亦即用汉字变体记录的口语文学,比如日本的假名文学、越南的喃文文学、朝鲜半岛的乡札文学和谚文文学。这些文学既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又有深刻的共通性。它们的传播者具有"文
    帮助指数:0
  • 韩国现代日本文学研究动态

    韩国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研究随时代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六十年代的胎动期、八十年代的奠基期,以及九十年代以后的专业期。随着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不断译入,学术界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他们将比较文学方法论作为理论基础,主导了韩国的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活动。九十年代至今,随着中韩建交,与中国的学术界的交流又开辟了整个东亚框架下的韩国学者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基金:建国大学研究教授项目的资助作者:金周英,建国大学亚洲与离散研究中心【点击阅读全文】韩国的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动向。
    帮助指数:0
  • 消失的气息:盎格鲁-撒克逊英雄史诗中行间语调的缺失与再现

    盎格鲁-撒克逊英雄史诗的行间音顿在原文字手稿中并不存在。作为一种诗歌音韵修辞,它在现代文学出版物中被挖掘体现出来,但又从现代英语翻译中消失。除了诗歌韵律学上的问题,其存在和消隐所体现的是对待原作的不同学术态度,所带来的是对其身份特征的争论,争论所体现的则或许是如何继承书面文学出现以前的文学实践这一问题。
    帮助指数:0
  • 论“石国”对“日本诗史”的影响

    日本江户中期江村北海的《日本诗史》深受明代胡应麟《诗薮》的影响。形式上,在继承《诗薮》以诗话体记载诗史的基础上,《日本诗史》又融入史传的体例。内容上,江村北海发展了胡应麟"气运"说,提出了"世道"说,并指出"气运"是日本汉诗承接中土传统并另辟蹊径的根本原因,而"世道"则是日本汉诗得以独具本国特色的基因土壤。在诗歌审美方面,江村北海将胡应麟"格调声律、兴象风神"与本国"哀"审美观念融于一体
    帮助指数:0
  • 俄罗斯芭蕾与伍尔夫的小说创作

    摘要:本文探讨1910-1920年间风靡巴黎和伦敦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的影响,认为该舞团激发了伍尔夫去刻意追寻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并由此提出了"封套"和"变化的节奏"的概念,前者强调世间万物的自由自在、丰富多彩.后者强调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所具有的内在韵味和节律,这两个概念之间构成某种张力,奠定了伍尔夫新的小说形式的基础,标志着其文学理念的升华和小说创作中理念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帮助指数:0
  • 解读苏飞小说中的原型人物系统

    当代埃及小说家杰马勒·黑塔尼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苏非主义色彩。本文以他的《落日的呼唤》为对象,围绕心灵功修、人主合一、神爱论、完人等苏非思想的核心概念,分析小说人物的苏非原型及其体系,解读苏非主义的隐喻,揭示苏非主义之于现代阿拉伯社会的精神价值。作为一名平凡的埃及人,在自身克己修炼和苏非导师的帮助下,艾哈迈德最终领悟了“守贫、献身、利他、放弃对抗和名利”(《苏》: 75)的苏非精神,并圆满完成了净化心灵、提升灵魂的苏非功修。在《落日的呼唤》中,除了四位为艾哈迈德指点迷津的苏非“导师”,出现在每一站中的不同女性
    帮助指数:0
  • 博斯绘画与后现代叙事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中世纪荷兰画家博斯的绘画作品对当代话语表达中后现代叙事的种种影响,考察由博斯所启发的多模态叙事模式间的相异与互涉。论文将以澳大利亚小说家安德鲁·林赛的《面包匠的狂欢节》为主要范例,对其叙事语法中的“重复/缺席”的客体、元叙事和叙事格调等作重点的分析和讨论,追问博斯绘画在当代艺术中的意义。耶罗尼米斯·博斯/安德鲁·林赛/《面包匠的狂欢节》/后现代叙事叶子,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研究员,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期刊研究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等。二、疯癫与“外力致幻”:以艺术之名的元叙事《
    帮助指数:0
  • 东亚文学交流视野中的徐兰雪轩与朱

    1606),翰林院修撰朱之蕃按照外交惯例,奉命出使朝鲜。然而,正是这一次普通的出使,却促成了朝鲜女诗人许兰雪轩的诗歌在中国的盛行。如果结合柳如是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对于许兰雪轩的评价,则能进一步发现,在东亚文学交流的背景下,许兰雪轩与朱之蕃的这一次"邂逅",背后反映的正是中朝两国文学交流暗流涌动的状况。
    帮助指数:0
  • “文明”“持家”:美国进步语境下的女性国家建设实践

    内容提要:本文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女性运动置于当时的“进步”语境中进行考察,认为既有研究将之概括为“新女性”对于主流社会价值观的颠覆这一结论过于强调性别政治而忽略了种族和国家话语的影响。一、从“天使”到“野蛮人”:进步话语中女性与文明之间的“理性”区隔“新女性”对公共领域的踏入之所以引发社会争议,是因为这背离了进步主义时期美国对女性的定位。二、文明论视野下的“社会持家”:道德权力、种族意识与女性的国家建构实践“进步”话语虽然在政治实践层面将美国女性与“野蛮”种族并列,但并没有将女性从美国文明体系中
    帮助指数:0
  • 泉镜花小说《外科手术室》中反讽时间的建构

    本文通过对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泉镜花的短篇小说《外科手术室》中反讽叙事的考察,探讨一种值得关注的文体创作。《外科手术室》将小说世界里的"美"反讽为"矫情"与"表演",以此揭示"美"的相对性和伪善性.该小说通过对"美"与"爱"两个层面的本质性反讽书写,构建了一个精妙的反讽时空体系,实现了对文本表层浪漫主义叙事的超越。
    帮助指数:0
  • 新亚种蛾:罗伊对印度现代性的探索

    摘要:"新亚种蛾"是印度作家阿兰达蒂·罗伊《微物之神》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是伊培家的祖父帕帕奇在印度独立后发现的一个蛾类新亚种。新亚种蛾的消失,蕴藏了罗伊对印度本土文化与殖民异质文化正常融合的理想期待,体现了罗伊本人对印度现代性的探索。
    帮助指数:0
  • 性别和种族的声音,思考政治和战争

    另一方面,男性作家同样持续发力,在战争与政治题材上探索出新的观察与思考高度,少数族裔男作家尤其贡献了不少夺人眼球的作品,对于族裔与政治等主题的审视也达到了全新的深度与广度。美国文学性别族裔政治文学战争小说【点击阅读全文】性别与族裔之声,政治与战争之思——2014年美国文学概述。
    帮助指数:0
  • 唐、汉时期奈良诗僧尼正诗考

    日本汉诗总集《怀风藻》现存106首汉诗中,仅有三首创作于日本境外的唐土,其中两首出自奈良诗僧弁正之手。《与朝主人》一诗实写金城公主和蕃,以日本客的微妙立场,自翻新唱,咏叹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忧惧、不安与怀乡之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2015M57031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郭雪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后,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日本中央大学大学院东洋史专攻特别研究员。
    帮助指数:0
  • 传统目录学与当代学术研究

    [目的/意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中国社会现实,这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方法/过程]本文以中国古代目录学发展为线索,分七个专题展开论述:一是《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二是《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和《遂初堂书目》,三是《通典》《通志·艺文略》与《文献通考·经籍考》,四是《四库全书总目》,五是藏书机构目录,六是私家收藏与专题研究目录,七是中国文学研究目录等。[结果/结论]通过这样的梳理,总结学术经验,探索发展方向,强调基础研究,所有这些努力,或将有助于当代学术研究的体系建设。
    帮助指数:0
  • 犯罪小说的叙事核心及其伦理考量

    内容提要:发源于通俗作品的犯罪小说日益引起文化和文学学者的关注,而学术界对犯罪小说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其社会指涉方面,鲜有结合犯罪小说时至今日的发展,考察其不同分支形式,并由此挖掘这种类型文学基本叙事模式的尝试。本文试图结合犯罪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参考爱伦·坡的小说创作思想和实践,在阐明犯罪小说由犯罪和侦破两大环节组成的故事内核的同时,讨论这一基本叙事结构在引入社会杂语、反映社会暗流方面的形式潜能以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问题。三、犯罪小说的社会纬度和伦理考量推理小说以各种奇难疑案刺激读者的好奇心,通过侦破过程中逐渐
    帮助指数:0
  • 从《森林史记评论》到《史记读者》

    作为日本汉学教育中重要的教科书,《史记》对日本的教育乃至日本的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史记》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时期日本汉学教育的特点。汉学教育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本江户时代的《史记》学研究”(项目编号13BZW049)阶段性成果作者:杨海峥,北京大学中文系【点击阅读全文】从《史记评林》到《史记读本》——作为教材的《史记》与日本汉学教育。
    帮助指数:0
  • 语境中的心理争议

    S.拜厄特在其最具代表性的“新维多利亚小说”《占有》一书中,从当代视角对19世纪风行一时的通灵术热潮进行重构,再现了19世纪科学语境中的通灵术之争。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通灵体验与感悟的分析,将幽灵叙事置于维多利亚时代科学与宗教张力关系中进行考察,揭示出其所蕴含的精神与物质关系的悖论性。小说中的罗宾逊在1858年 6月的一份日记中,记述了他在家中召集的一次文人聚会,而艾什与拉摩特、拉摩特同一屋檐下生活的好友布兰奇以及经济学家瓦尔特·白哲特(Walter Bagehot)等都是聚会的参与人:我们也讨论了所
    帮助指数:0
  • 困境与出路

    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的现状如何?它是否面临新的困境?如果已陷入了困境,其原因与出路何在?本文以美国比较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为讨论对象,结合他在全球化时代就比较文学现状与发展前景的论述,以及他就文化研究进行的新阐释展开解读,进而提出批评与反思意见。
    帮助指数:0
  •  840   首页上一页45678910111213下一页尾页

    文艺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