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文艺学 >

文艺学

  • False

    False
    帮助指数:0
  • 普希金的创作与启蒙理想

    俄罗斯文化史大家利哈乔夫院士在其最后一部力作《沉思俄罗斯》中倾情倡议将普希金的生日作为“俄罗斯全民文化节”,这正突显了普希金在俄国启蒙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在这部俄罗斯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品中,普希金对保守农奴主的保守愚昧停滞思想的尖锐批评、对俄罗斯语言学界刻板观念的嘲弄、对沙皇参政院假宪政的讽刺,都或明或暗地传达着俄罗斯启蒙主义思想界的平等思想和新一代知识分子对推广文化启蒙的诉求。综上所述,普希金启蒙主义的文化功勋正在于他广泛吸纳融合了欧洲启蒙主义的进步成果,扬弃了贵族启蒙文化的陈旧因子,回应俄罗斯民
    帮助指数:0
  • 建构中国的比较文学话语

      内容提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理论学科,需要具备世界性的眼光与胸怀。长期以来,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完全由西方学者创造,无论是法国学派主张的“同源性”研究,还
    帮助指数:0
  • 启蒙与当代俄罗斯乡村散文

    俄罗斯文学的永恒主题启蒙了一代代俄罗斯人,对这些人类普遍问题的不断探索也彰显了俄罗斯之于世界的特殊使命,促成了俄罗斯文化在西方正面形象的树立,极大提高了俄罗斯的国际地位。
    帮助指数:0
  • “三美论”视角下的《茉莉花》

    自古以来,诗词歌赋的关系就密不可分 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七号》中指出:“音乐谈诗,诗如歌。” 回顾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无论是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许多诗歌在作曲后都被广
    帮助指数:0
  • 自然文学与启蒙传统

    启蒙现实主义虽然没能建立起完整的现实主义诗学体系,但是为经典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打下了最初的基石,宣告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和艺术方法的诞生,其勇于表现社会现实的艺术态度已经具有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但是在自然派出现之前,俄国的现实主义作家是孤立的,现实主义文学在俄国还没有形成法国文学中那样的浩大声势,到了40年代随着自然派作品的大量涌现俄国现实主义才成为俄国文学的主流。它将发端于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成果吸纳汇总,形成了一股激进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冲击了浪漫主义在文学当中的统治地位,为现实主义文
    帮助指数:0
  • 刘易斯的“巴比特文学地图”与空美国城市生产

    本文将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作为其《巴比特》等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想象空间”的“巴比特文学地图”置于空间生产批评和文学地图学的研究视野中,考察其中的泽尼斯城、办公大楼和近郊别墅参与美国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以此架构起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阶级化的空间生产之间的深层逻辑联系,进而挖掘刘易斯“巴比特文学地图”的特质及其文化意蕴。
    帮助指数:0
  • 契诃夫的启蒙观

    到19世纪下半叶,作为启蒙运动高举科学和理性旗帜的后果,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功利主义、进化论思潮在俄国流行开来,深刻影响了当时大多数俄国读书人的思想。作为启蒙进步思想的受益者,契诃夫以自己的感悟和阐释延续着这一思想进程。俄国学界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了“契诃夫和科学”主题论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В.Т.罗曼年科,他认为契诃夫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和自觉的唯物主义者,能够克服“自然—历史唯物主义的狭隘框架”,也就是“哲学—不自觉的唯物主义”[6]。因此笔者认为,与其谈论作为“无神论者”的契诃夫所掌握的唯物主义和
    帮助指数:0
  • 启蒙文化与俄罗斯文学(笔谈)

    俄罗斯文学能在19世纪大放异彩绝非偶然,与恰逢欧洲蓬勃兴起的启蒙文化运动、俄国思想界文化界广泛吸纳了启蒙主义文化成果有密切的关系。

    帮助指数:0
  • 与屠格涅夫创作思想相关的两个问题

    伊万•屠格涅夫(1813—1883)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创作了一系列反映19世纪俄国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俄国知识分子的西方派思想和俄罗斯与西方民族的文化对话是作家思考和反映的重点问题。因此,把握屠格涅夫本人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准确地理解其作品的一个捷径。
    帮助指数:0
  • 《四世同堂》英译本的发现与饥荒的反向翻译

    1946年 3月,他应邀访问美国,后至纽约从事创作和翻译,其间最重要的工作,是完成了第三部《饥荒》的创作。老舍也与翻译家浦爱德合作,将《四世同堂》全部文稿翻译成英文,易名The Yellow Storm,于1952年在纽约出版。2014年 7月,《四世同堂》译稿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发现,《饥荒》后半部从而得到完整回译。二《饥荒》的译稿如所周知,《饥荒》的创作和《四世同堂》全书的翻译,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1946年 12月,浦爱德由中国回到纽约,即从次年2月前后开始,同老舍合译前两部,当时《饥荒》写作也刚开
    帮助指数:0
  • 2014-2018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丛书2015年出版,集合了国内的优秀学者,是此前中外文学交流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乐黛云先生称之为《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丛书之后的“第三波”。范晶晶的论文《“缘”:从印度到中国——一类文体的变迁》,梳理了佛教的因缘、譬喻故事的产生、流变,及其对六朝以降中国通俗文学的影响,是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一大贡献。马晓冬的专著《曾朴:文化转型期的翻译家》以晚清小说家,同时又是20世纪20年代文坛“新人”的曾朴为研究对象,从曾朴对法国文学
    帮助指数:0
  • “把地图给我”:李尔王中女性空作品和地图

    尽管《李尔王》对女性权力制图只字未提,但追求外在强权的高纳里尔和强调内心品性的考狄利娅分别以显性的巧取豪夺和隐性的叛逆行为表达了“把那地图给我”的权力诉求,生动地展现了女性国土化和疆域图示化之间的隐喻共性,而花言巧语中的失信和沉默寡言中的失语则构成了早期现代女性主义的两大空间赝象。这些特殊的空间政治描绘不仅凸显了英格兰女性作为对象客体而非言说主体的社会再生产困境,臆造出象征性的感性他者与理性自我之间的逻辑鸿沟和科学主义认识论,也最终与盘根错节的民族主义情结一起建构了早期现代不列颠女性地图学隐喻。
    帮助指数:0
  • 数字和智能时代的文学幻想

    数智时代 文学幻想 人类世 科幻写作
    帮助指数:0
  • 百年外国文学研究述评

    摘要:知事、信、有证据;理清源头和流程,有利于发展 学科史的编纂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工作,也是一项有效的文化积累工程 通过尽可能多的梳理,即使看不到人没看到的,说不到人没说的
    帮助指数:0
  • 柏拉图对话中的时间

    从《卡尔米德》到《普罗泰戈拉》,进而到《会饮》以及《泰阿泰德》,再到《巴门尼德》,最后来到《理想国》,柏拉图愈出愈奇,向我们展示了调遣时间的神技,而我们在其中看到了雅典帝国的兴亡,以及苏格拉底时代(前429年-前399年)的到来与消逝。《巴门尼德》篇涵盖的时间,从公元前454年雅典帝国泛雅典娜大节的盛世庆典开始,直至公元前404年帝国覆灭,又在公元前387年雅典几乎无望重回巅峰的时分,遥遥指向公元前378年第二雅典帝国的重建。324.按忒修斯时代与庇西特拉图时代分别是雅典城邦崛起与振兴的时代,此后随着雅典
    帮助指数:0
  • 当代文化视野中的“世界文学”

    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时代,民族(或民族)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突出:一方面,交流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被提出并付诸实践;一方面是退团毁约,主导权为主,霸权主
    帮助指数:0
  • 清末民初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清末民初,文学翻译非常流行 阿英曾在《晚清小说史略》中提到“译书数量始终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这些“翻译书”包含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译本 但在当时“学为体,西学为用
    帮助指数:0
  • 从比较的角度看镜子和镜子

    中西比较文学不能从概念到概念,高谈理论而陷于空疏,而应从文本出发,以具体例证为支撑,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论述。在这方面,钱锺书的著作可以提供一个典范。镜或鉴作为文学象征,在中西文学作品中都经常出现,正可以为中西比较提供丰富的材料。通过比较中国文学与英、法、德等多国文学作品中镜与鉴这个具体意象的例证,我们可以认识到镜子既可象征人的认识能力,又可象征人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帮助指数:0
  • 文化渊源与文学价值:对西方颓废文学的再认识

    颓废派抛弃了文学自然主义的科学视角与实证方法论,以波德莱尔的美学观念为遵循,主张以审美的眼光和自由的想象发掘灵魂深处的奥秘,以此拓进对人性的理解,探索重建西方精神秩序的可能。颓废派并非激进的社会行动派,而是阴郁的精神反叛者,其对时代的反思与批判体现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形而上的反叛。“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一种对于被压抑的自由意志的伸张始终是文学“颓废”的精神内核,颓废派根底上恰恰是“反颓废”的。颓废派将现代人不自由的生命体验与生存状态追溯到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理性法则和机械论宇宙观,并由此揭开了为布
    帮助指数:0
  • 俄罗斯作家布宁小说诗学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作为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И.А.布宁及其创作在世界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诗学特色是其创作的重要特征。本论文着重从体裁的真实与虚构、时空体的顺叙与杂糅、主题的短暂与永恒三个方面对俄罗斯学者关于布宁的诗学研究进行考察。此外,还涉及在跨学科领域进行的研究,如现象学等,以揭示其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以上是俄罗斯学者对布宁整体创作研究阶段的概况。在俄罗斯针对布宁创作记忆特色的研究中,从体裁角度的研究的比重是最大的。2002)中认为,布宁创作了有哲学意义的“散文新类型”,指出《阿尔谢尼耶夫的一
    帮助指数:0
  • 柯蒂斯被韦勒克误解了

    内容提要:本文从勒内·韦勒克对库尔提乌斯的误解说起,分析了《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自问世以来便饱受争议的原因、创作动机与研究价值,进一步探讨本书在“文学性”“整体性”以及如何处理细化与整体化之间的关系方面所给予比较文学的启示。2用文学克服文化民族主义库尔提乌斯的《欧拉》研究动机与目的并非韦勒克所说的文学上的民族主义,恰恰相反,他一直在政治高压和文化偏见之下,努力用文学克服当时弥漫于欧洲的文化民族主义。但是材料并非是研究的目的,“文学的本质是‘永恒的当下’(timeless present),这就意味着过去
    帮助指数:0
  • 地理空及其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表现

    地理空间在非裔美国文学中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形态特征。本文通过分析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个黑人奴隶的自述》、《看不见的人》与《所罗门之歌》,指出地理空间在非裔美国文学中的隐喻作用及其文化表征。
    帮助指数:0
  • 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遗产

    本文拟从影响焦虑成动力、好学勤耕出佳品、学术操守不动摇、科研教学相益彰等四方面剖析布鲁姆如何与前辈诗人抗争,成就文学梦想,坚守学术操守,科研教学相长等,并思考我们怎样向布鲁姆学习。布鲁姆的文学成就可概括为四个阶段:浪漫主义诗歌批评、创建诗学影响理论、宗教研究和捍卫经典(《哈》:1-。从布鲁姆的四大成就及其影响源头来看,其每一步、每一阶段和每一成就的取得无不伴随着影响的焦虑,但布鲁姆却将影响焦虑变成了动力,在影响的焦虑中不断前行,在吸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这种成长经历成为其诗学影响理论的最好诠释。布鲁姆喜欢将
    帮助指数:0
  • 莫斯科VS彼得堡

    内容提要:莫斯科与彼得堡的对立是俄罗斯文化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自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一片沼泽地上建起了俄罗斯的北方新都之后,莫斯科和彼得堡便成为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标志性文化符号,它们之间的对立和融合反映着俄罗斯文化的两极性和欧亚性。19世纪的经典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和别林斯基都对这两个城市的关系做过精辟的论述,他们笔下的莫斯科和彼得堡是“自然和文明”的对立,是“圣城和魔都”的对立,是“古老和现代”的对立,是“俄罗斯和西方”的对立,在这些对立中却时而透露出某种互补和趋同的倾向。
    帮助指数:0
  •  840   首页上一页891011121314151617下一页尾页

    文艺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