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比较文学 >

比较文学

  • 旧瓶中的新酒:玄学侦探小说论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之一的玄学侦探小说早已在世界文学中领有一席之地。囿于仍将这类小说归于“俗文学”的传统二分法文学观,它在中国尚未引起应有的注意。通过回顾、分析这一次文类(subgenre)在西方和中国的演变过程,本文得出结论:玄学侦探小说基本上以传统侦探小说形式出现,却又在颠覆与反叛其陈规俗套的基础上

    帮助指数:0
  • 世界文学是跨文化理解之桥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美]大卫·达姆罗什(1953-),男,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Ernest Bernbaum教授,美国比较文学协会前主席。  译
    帮助指数:0
  • 对叶赛宁和艾青诗歌创作的几点比较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万海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1931年在巴黎,对诗歌发生兴趣的艾青,买了一些法文版的俄罗斯诗集,其中
    帮助指数:0
  • 比较文学与文化现代性

    通过对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分析,可以明了比较文学在现代性背景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中国比较文学所具有的现代性和全球化背景,由此进入中国文化现代性的诸多方面,并强调这些方面与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话语体系以及学科建制的深刻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帮助指数:0
  •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形成过程中的“日本因素”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遵循着“西方—日本—中国”的运行模式和轨迹。促成日本近现代文艺学、美学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大面积的移植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给正在迷惘和摸索中的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二是中国传统文论、美

    帮助指数:0
  • 论吴宓的比较文学观


    内容摘要:

    关键词:吴宓/比较文学/中西诗学

    作者简介:

      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人,著名学者。早年就学于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1917年至1921年在美国
    帮助指数:0
  • 美以美会传教士亮乐月的小说创作与翻译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宋莉华(1971-),女,浙江宁波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  内
    帮助指数:0
  • 面向文学事实本身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多吸收西方文学理论的成果,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研究重视“外部研究”,偏离文学事实本身的弊端,文学理论研究只有“面向文学事实本身”,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不致成为别的学科的附庸。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直面文学本身,为我们反思和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

    帮助指数:0
  • 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建设需要比较文学史眼光

    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大有裨益,但从现代文学史学科建设来看,这种研究仍然缺乏一种视野开阔、气度恢弘、贯通始终的比较文学史眼光,这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东西方的失衡;二是未能做到历史贯通;三是对文体的忽略。所谓比较文学史眼光,就是要把比较文学从方法论层面上升到历史

    帮助指数:0
  • 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中国叙事”再考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潘世圣,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  内容提要:“人力车夫”和“城市街景”,是《满韩处处》与《支那游
    帮助指数:0
  • 激发法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中外学术史表明,异质文化之间除了简单地施加与接受影响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更为重要的影响方式,这便是因外来文化之“激发”而使本土文化中固有但被忽略了的可能性得到阐扬,从而使本土文化传统更充实更完善。“激发”法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主张此种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坚持一种学术民族化立场。

    帮助指数:0
  •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及其迁移

    近年来,中国形象的异文化表述已经成为学界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形象入 手,考察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集体想象的嬗变过程,同时对照了中国的自我表述,勾勒 了学界对中国形象的理解,试图澄清其中的理论逻辑混乱,并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方 法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途径作了积极探索。

    帮助指数:0
  • 比较文学的学科依据

    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诘难,体现的是一种基本否定的立场,曾经造成比较文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诘难主要集中于世纪初比较文学研究对象混乱芜杂越出文学范围,学科目的悖谬取消个性,比较方法不足以作为学科独立根据,基本内容如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立论谬误背离文学特性等。克罗齐诘难涉及比较文学的几乎所有重要方面,其见解代

    帮助指数:0
  • 论可比性

    可比性是关系到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能不能建立、比较研究能不能有效进行的重要理论问题。文学现象之间实际存在的亲缘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是可比性的客观基础。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为掌握好可比性,必须做好发现、考察、抉择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

    帮助指数:0
  • 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王国维于1904年发表的《尼采与叔本华》等文,业已带有比较研究之性质,而鲁迅于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才是典型的比较文学论文。《摩》文中已涉及到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等诸多比较文学领域。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贯穿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及许多杂文中,从而形成了鲁迅

    帮助指数:0
  • 思索的小说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自发表以来,一个较普遍的看法是它不像小说。本文以昆德拉的小说学为视点,剖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人物形态、故事逻辑和对话开式,认为它是一部走在以小说合并哲学的道路上的杰出的“思索的小说”。

    帮助指数:0
  • 中国的《诗经》和马来西亚的班顿

    班顿,又名马来民歌,是一种极优美的四行体诗歌,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广泛流传。中国的《诗经》和马来西亚的班顿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文学作品,但在诗歌形式、创作题材、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并对班顿所能受到的异族文化的影响做了探讨。

    帮助指数:0
  • 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

    比较文学界何以出现反对人们进行文学比较这种怪现象?谜底在于:18-19世纪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派通过历史比较的实证方法,描述世界许多民族语言是如何相互影响、衍变的,以便勾勒出国际语言之间的关系史和谱系树。Littérature Comparée(旧译“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就结胎于这样一种历史语境。传统比较文学和历史比较语言

    帮助指数:0
  • 新辩证观念:中国比较文学与多元文化对话

    在当代文化多元论与文化一体论并存的状况下,中国比较文学应在不同民族文学和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建立新的辩证观念。这种观念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辩证观点,同时又参酌西方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与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对于差异与同一关系的新理解。这一原则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将超越形式逻辑的同异之比,并建立关于研究对象

    帮助指数:0
  • 跨文化对话时代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跃红,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内容提要:学科
    帮助指数:0
  • 从居斯塔夫·朗松的《龙萨怎样创造?》看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性质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范方俊(1969-),男,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西比较文学(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比较文
    帮助指数:0
  • 世纪之交:海外华文文学的回顾与展望

    世界性华文文学热潮的兴起、发展,为本土华文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互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整合,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背景。为了加强世界格局中的华文文学研究,显示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性,应当通过其文化特征、文学形态、美学模式、特殊经的研究,将这种建筑于城外生活经验的文学转化的一种域外汉语诗学。

    帮助指数:0
  • 《聊斋志异》异人幻象在日本短篇小说中的变身

    20世纪以来,日本作家、艺术家从各方面对《聊斋志异》元素加以挖掘利用,也借用《聊斋志异》的声誉扩大作品影响。田中贡太郎、太宰治等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充实与丰富艺术想象;战后女作家仓桥由美子等借用《聊斋志异》幻象描绘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安,冠以“志异”之名的日本小说与原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趣味上越来越远,多数作

    帮助指数:0
  • 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的理念(笔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已成为全球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当代学术的学科综合和交叉的一个强大动力。作为新兴和交叉学科的比较文学,当然与之有着多方面的密切关联。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学在当今以及未来的文学交往、在促成世界文学时代的来临和实现方面究竟将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作用,是

    帮助指数:0
  • 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开放的国际性学科,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尤其来自指向大众文化乃至消费文化的文化研究。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者以民族主义的意识来对抗比较文学的全球化,或者以返回文学本真性策略来阻止比较文学研究的“泛文化”倾向。作者认为这些均不足为取,因为它们有可能会导致

    帮助指数:0
  •  316   首页上一页45678910111213下一页尾页

    比较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