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割草的女人》中的穆里娅
郭童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
一
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现代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生秉承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创作出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对印度现代文学尤其是印地语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的作品在题材,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都可以说代表了印地语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即使是在文学向着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现实主义作为文学主流的传统被打破,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层出不穷,但是普列姆昌德在印度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仍然是毋庸置疑的。当代印地语著名作家阿格叶耶在一篇名为《印地语文学》(见《印度现代文学》第93页)的文章中对普列姆昌德的小说创作做出了如下的评价:“普列姆昌德是印地语的第一个符合现代意义的小说家,他在选择题材方面十分明智。……他以惊人的真实和巨大的同情描写农民的生活。……从写作技巧方面看,印地语小说在普列姆昌德之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博爱和感染力方面看,仍然赶不上普列姆昌德。”
普列姆昌德被称为“小说之王”,在他创作的15部中、长篇小说和约300篇短篇小说中,涉及到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塑造了许多属于不同地位和阶层,不同时代和国家的人物形象。但是他最擅长也是他创作当中被认为是最为成功的作品多是表现农村和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这一方面是由于作家本人的出身,经历和生活环境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普通民众,此外也与作家的文艺创作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文学的职责应该是为社会上最受压迫和最受损害的底层人民辩护。于是他用手中的笔无情地批判了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并且对那些处于社会底层深受封建制度,殖民主义,以及种姓制度和社会旧俗等多重压榨和欺凌的弱势人群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于散发在那些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的光辉予以表现和赞美。
在男权占统治地位的印度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常常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不公正的待遇。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有社会良知而且具有民主意识的作家,妇女问题也成为普列姆昌德关注的中心之一,在他的创作中不乏表现妇女悲惨的命运,为她们所蒙受的苦难而呐喊的作品,也有一些作品歌颂了妇女善良美好的心灵甚至是顽强不屈,刚烈勇敢的精神。在普列姆昌德的中长篇小说中刻画了许多生动感人的妇女形象,比如:《服务院》中的苏曼,以及《戈丹》中的丹妮娅。在他的约三百篇短篇小说中,更是广泛关注了印度社会各阶层妇女面临的各种问题,刻画了许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反映了她们生活的甘苦,心灵的磨难,精神的高尚,甚至细致入微地观察并刻画了存在于女性身上的人性的弱点甚至是缺点。普列姆昌德是一个平民作家,因此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也是那样真实生动,散发着质朴自然的气息。他塑造了这些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寄予了同情,理解,景仰和赞美。他刻画着这些人物,就如同在刻画着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姐妹。正因如此,他的许多表现妇女题材的短篇小说也成为他非常成功的代表作品,他满含情感塑造的这些妇女形象也成为印度广大妇女的缩影和代表,为我们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印度社会和文化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普列姆昌德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她们中有充满英雄气概视荣誉为生命的拉其普特族妇女的代表萨伦塔夫人(《萨伦塔夫人》)和金达(《烈女》),有充满爱国热情愿意为独立运动贡献力量的诺赫莉(《进军》)和格鲁娜(《母亲》),在她们身上寄托了作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她们中还有礼教的牺牲品伯尔帕公主(《礼教的祭坛》);有种姓制度的受害者苏喀娅(《神庙》)和甘吉(《地主的水井》);有出身高贵但因寡妇的身份以及儿女的不肖而晚景凄凉的普尔玛蒂(《有儿女的寡妇》)和老婶娘(《老婶娘》);有出身低贱同时又因是寡妇因而倍受欺凌的彭喀(《毁灭》);有善良和充满母性光辉的保姆(《伟大的朝圣》);有深明事理懂得维护大家庭团结的女子(《大家女》);有心灵美好而善良而且充满自立精神的勒吉娅(《妻妾》)和古苏姆(《古苏姆》);也有因虚荣心而招致不幸的西德拉(《首饰》);甚至还有到处搬弄是非的长舌妇裘格鲁(《诽谤》)。
二
在普列姆昌德的短篇小说中有一个刻画得比较成功的女性形象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关注,她就是《割草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穆里娅。穆里娅的出身比较低贱,是皮匠种姓,丈夫是马车夫,然而低贱的出身却挡不住她具有撼动人心的美丽容貌。作家用细致的笔触这样刻画了她的容貌:“穆里娅是这片不毛之地的一朵玫瑰花,麦褐色的皮肤,像野鹿一样的眼睛,微微低垂的下巴,眼睛中带有一种奇妙的柔情,温柔中表现出明显的哀愁和无言的痛楚。”“她顶着草走出来,就好像黎明的光芒,点缀着金黄色的帷幕。”穆里娅的美是这样的天然而有活力,她又是这样柔弱惹人哀怜,她的美就如同温暖的阳光一样让每一个见到她的人都沐浴其中,她的出现吸引着村中许多爱慕的眼光,作家又从侧面进一步展现了穆里娅的美丽,“在那个村子里有不少的人奉承她,讨好她,渴望她的青睐,如果她能和他们谈上一句话,他们就会感到非常满足。”
穆里娅拥有的不仅是美丽的外表,还有温柔的个性和美丽的心灵,她是那样端庄娴静,忠实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她没有恃美自傲,默默地和家人一起用劳动维持着艰难的生活。为了省下草料钱,穆里娅每天必须去割草,她用那柔嫩的像花一样的身体承担着这繁重的劳动而从不曾抱怨什么。
然而穆里娅也有烦恼,她的烦恼也是她的美丽带给她的。村里有钱的高等种姓青年杰那•辛赫为她的美貌所吸引,他轻薄的言行让穆里娅感到既羞愧又愤怒,然而面对这种轻薄和侮辱穆里娅又是那般无奈,她的贫困和她的美貌让她在那些有钱的高种姓眼里似乎成为了天然的玩物。面对这种羞辱穆里娅却不能告诉自己的丈夫,因为她又是那样的善解人意,她知道丈夫暴烈的性格会激化事态;她选择躲避,然而又引起婆婆的误解,面对婆婆的絮絮叨叨的责备,温柔谦和的穆里娅没有争辩,更不曾争吵,这时候只能由她独自来解决这个问题了。果然,正在割草的穆里娅又遇到了杰那•辛赫,而这一次她恰好正在他的地头割草。在杰那•辛赫的眼中,对于这样一个出身低贱生活贫困的女人只要稍微给一点好处,说一点甜言蜜语就一定能达到目的,也许这种方法他以前屡试不爽,但是这一次他却碰壁了。当他再一次向穆里娅倾吐他的“爱慕”之情时,穆里娅积郁已久的忿满终于爆发了,她直截了当地责问杰那•辛赫如果是自己的丈夫向他的妻子示爱,他会怎么办?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向我要求怜悯,只不过因为我是皮匠族的妇女,是低等种姓的人,低等种姓的妇女可以通过一点儿威胁或一点儿利诱落进你的手里,这是多么便宜的交易呀!”她说他这么做是因为知道她不能采取什么行动,“你去把你的头放在某一个刹帝利种姓的妇女的脚前试试看,那时你就会明白,把头放在人家脚前有什么样的后果,那你的头就不会继续呆在你的脖子上了。”但是她又告诉杰那•辛赫不要以为低等种姓的人就没有血性,没有羞耻感,就不讲究体面。穆里娅不仅明确地告诉杰那•辛赫自己虽身为低等种姓但并不缺乏做人的尊严,她更进一步地表明她对爱情的看法和对丈夫忠贞不渝的情感,她说:“对我的男人来说,世界上属于他的一切,就是我,他对任何其他的女人连抬头望也不望一眼。…假如我长得又黑又丑,我相信他还会像现在这样对待我。我虽然是出身低贱的皮匠种姓,但我没有低贱到要用坏心眼来报答人家对我的忠实。…你不是对我的姿色神魂颠倒了么?如果今天我出了天花成了麻子,或者是瞎了一只眼,你会望我一眼吗?”她接着用骄傲的语调说:“但是,如果我坏的不是一只眼,而是两只眼,那我的男人仍会像现在这样来对待我,他会背我、扶我、喂我吃。”最后她明确地告诉杰那•辛赫不要再来骚扰她,“你希望我欺骗这样的人吗?你滚开吧,今后别调戏我了,不然,没有好下场的。”穆里娅是一个出身微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农村女子,然而她的这一番话却是不卑不亢、有理有节、义正词严,这些质朴的话语代表着她对自己外表和社会地位的正确认识,她对爱情、婚姻的深刻理解,她对那些觊觎她姿色的人们肮脏内心的清醒的认识,这时候我们深深地体味到穆里娅除了拥有美丽的外表和心灵,她还有智慧的头脑、以及不容侵犯的人格和尊严。她有着自己对生活质朴但却正确的理解,所以这样的女人是不会在生活的旋涡中迷失自己的方向的。可以说在穆里娅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女性所有的优点,在这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普通女性的身上体现了作家对女性的赞美和希望。
故事发展到此似乎已经达到了高潮,但是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作家并没有对穆里娅的性格作如此简单的图解,她的命运还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作品的主题还有更进一步的深化。穆里娅的一番话带给杰那•辛赫以极大的震动和警醒,他那颗处于青春时期的迷茫和一度失去了方向的心在穆里娅的言行中得到了一次净化。可能以往在他的心中,女人尤其是低种姓的女人如果有一些姿色,那么能被他这样英俊,富有而且种姓和社会地位高贵的青年看中,她们应该感到荣幸才是。这样的女人还有什么人格可言?她们还有什么思想可言?因而不难想象穆里娅的一番话带给他心灵以怎样的震动,那些原本残存在他心中的人性中善良正直的一面得到了复苏,渐渐压倒了另外恶的一面。他改掉了轻薄女人的恶习,甚至不再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手下的工人和村民。此时在他的心目中穆里娅不啻为一位女神,她美丽的容貌和高贵的精神是那般令他景仰,正是因为她他才能抛弃邪途走向正路。
而与此同时,穆里娅的命运又经历着另一番的变化。生计越发艰难了,丈夫几乎没有生意可做,一家人的吃穿都成了问题。为了维持生活,穆里娅现在每天不仅要割草,还要亲自去集市上卖草,因为这样的活儿是不能让年迈的婆婆来做的,而她则要每天从早忙到晚。还不仅如此,为了能让草料卖个好价钱,为了每天能多收入几个安那,穆里娅也不得不低下头抛弃自己的尊严,和那些赶车的马夫以及车主在调笑中讨价还价,忍受着他们低俗的言辞和不怀好意的眼神。这时的穆里娅和开始那个不苟言笑,总是低着头走路,甚至不曾拿眼角瞟过那些偷偷窥视她美丽容貌的穆里娅有着多么大的变化啊,这时的她面对着那些好像要把她吞下去似的眼神,却“既不害臊,也不生气,也不让步。她和人说话时有说有笑,有时用含情的目光望着人,有时把纱丽的边从头上拉下来,有时还歪着头。”作品中并没有详细地描写穆里娅这一切变化的过程,但我们可以从她目前生活的窘况中理解她的无奈,甚至可以想象得出这种为生活所迫而付出的代价也一定曾经给她的心灵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折磨,尽管现在她可能已经渐渐麻木了。然而这就是她必须为生活付出的代价。此时我们又不禁要为这位美丽正派但是又出身贫贱的不幸女人而扼腕叹息了。杰那•辛赫有一天恰好目睹了穆里娅卖草的过程,那个在他心目中圣洁的如同女神一样的女人如今却要用这样的方式来维持生活,杰那•辛赫不由得感到震惊和痛心。他给穆里娅的丈夫安排了一个差事,让他每天能有一个卢比的收入,还叮嘱他不要再让穆里娅去集市上卖草,并且不希望他让穆里娅知道这件事。杰那•辛赫所做的这一切是发自真心,不求回报的,因为此时的穆里娅在他的心目中已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他不希望他心中圣洁的女神为生活的压力而失去尊严。但是穆里娅还是从丈夫的口中知道了这一切,一天傍晚,在杰那•辛赫曾经轻薄地拉过穆里娅手的地方,他们相遇了,两人有如下一番很耐人寻味的对话:
突然穆里娅笑着说:“这就是你拉过我手的地方。”
杰那•辛赫很难为情地说:“穆里娅,把它忘了吧,那时不知道是什么鬼迷住了我的心窍。”
穆里娅兴奋地说:“干吗忘记它?你不正是在维护我的体面吗?穷困使人什么事都可以干出来,你救了我。”接着两人都沉默了。
隔了一会儿,穆里娅又说:“你以为我是高兴那么有说有笑吧!”
杰那•辛赫有力地强调说:“不,穆里娅,我一刻儿也没有那样看你。”
穆里娅笑了笑说:“这就是我过去对你的希望,也是现在对你的希望。”
…在暮色苍茫中,杰那•辛赫一直站在那里看着穆里娅消失了的背影。
在这段对话里,我们又可以发现穆里娅身上另外一些特点。她是那样坦率而自然,言语之中并不回避自己曾经那些不能算是体面的做法,也没有回避她和杰那•辛赫之间曾经有过的尴尬;她又是那样真诚和大方,虽然和杰那•辛赫有过那样不愉快的过节,但是了解了他对她善意的帮助之后,她真诚地向他表示了感谢;她仍然顾惜着自己的尊严,因此她向杰那•辛赫解释这一切变化产生的原委。这时穆里娅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生动起来,她为生活所迫所做的一切不仅没有让她的形象有一丝一毫的损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个更加自然,更加真实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饱受生活磨难,却依然美丽,淳朴,善良,聪慧,充满自尊,忠于情感,任劳任怨的女性形象。作家成功地塑造了这个人物,多层面地刻画了她的性格特点,留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印象。因此这部作品受到作家本人的喜爱也是不足为奇的。
更为可贵的是,作品之中还洋溢着一种可贵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体现在杰那•辛赫的悔悟以及后来帮助穆里娅这一情节的设计中。通过这一情节不仅更加真实地表现了穆里娅这样一个出身低贱,家境贫寒的女子真实的命运,而且更加丰富和发展了穆里娅的形象,使得这一形象不仅仅流于一种简单的“烈女”“贞女”的一般特点,整个角色命运的改变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这样一个环境和背景下一个普通女人的命运和生活。同时,作家还通过这一情节的设计,体现出一种对美好人性的歌颂和希望。杰那•辛赫这个人物的变化不仅体现了美好人性的感召力,而且这种以善良来回报美德的行为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信念和希望。因此这个作品的基调是乐观向上的,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基础上作家还为作品增加了一些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元素,但是又并未消减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和真实性,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至于有人对杰那•辛赫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提出质疑,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不妨有这样两点认识,首先正如刘安武先生在《普列姆昌德评传》中分析过的,任何从血统论的角度看待杰那•辛赫这个人物真实性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其次我认为在作家塑造杰那•辛赫这个人物形象时,他的本意就不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玩弄女性,十恶不赦的坏人,应该说杰那•辛赫是一个沾染上了一些生活恶习的纨绔青年,他的本性中依然有不曾泯灭的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作家也有意通过这个人物表现美好人性的力量,给读者以希望和启迪。
三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会让人不由想到在我国汉代的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一个女性形象——秦罗敷。《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的名篇,塑造了一个名叫秦罗敷的美丽的采桑女,采桑时路遇使君调戏,罗敷机智地借夸丈夫巧妙拒绝和戏弄了使君。整部作品的表现手法结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充满一种诙谐泼辣的喜剧氛围。诗歌的篇幅很短,却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采桑女子的形象。
诗歌一开篇就用烘托的手法使一个美丽的女子呼之欲出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写罗敷之美,是从对她服饰以及采桑器具铺陈的描写以及旁观者的反应两方面间接地予以表现,让读者的想象力不断扩展,由此也为使君折服于罗敷的美色打下伏笔。接下来描写了使君与罗敷搭讪却遭罗敷拒绝。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面对使君的问话,罗敷先是镇定自若,大大方方地予以回答,但当使君无耻地表明了自己意图的时候,罗敷断然地告诉他自己已有丈夫,并且痛快淋漓地斥责了他的荒唐。继而罗敷又机智地夸说自己丈夫的地位,财产和才貌。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髯髯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使君想必在这充满着对他轻蔑鄙视的夸耀中一定是狼狈不堪,灰心丧气,全诗就在这样一种充满着诙谐的喜剧的气氛中结束。诗歌虽然不长,但是活脱脱刻画出了一个美丽,机智,坚贞,勇敢的女性形象。这首诗歌中有一个地方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和不解,这就是罗敷的身份,理由是罗敷的服饰极其华贵而且言语自述中有一个很有地位的丈夫,但是一个贵夫人为何又来路边采桑?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列不必严词拒绝。”关于罗敷,有人认为确有其人,崔豹《古今注》曰:“《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於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但通常认为罗敷是一位劳动妇女,诗中关于她的衣饰的描写纯粹出于夸张,最后一段则是罗敷机智地拒绝对方的计谋和策略。其实应该看到罗敷这个人物,也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才形成的,比如她的名字秦罗敷就似是汉代美女的通称,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之母要为儿子再娶的,也是一个“可怜体无比,自名秦罗敷”的女子。她既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同时在她身上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虚构和夸张。她年轻、美丽、高贵、幸福、纯洁、智慧而又坚贞,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女性的全部理解和向往,寄托了那些佚名的民间作者和广大人民的人生理想和美好愿望。也正因为她是理想化的人物,所以对她的塑造并不严格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正因为如此,秦罗敷这个形象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陌上桑》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诗人如曹植、陆机、杜甫、李白、白居易等都为之而倾倒,不少人写过对此诗的模拟之作。
本文的重点并不在于研究《陌上桑》的艺术特色或是探讨秦罗敷这个形象的真实性如何。只是因为《割草的女人》中穆里娅这个形象与秦罗敷有着许多的相似点,才使我们不由将目光投注于这部作品之上。这两个人物都是来自于民间的女子;她们都拥有惊人的美貌;面对有钱有势者轻薄的言行,她们都表现出对爱情的坚贞和对权势的轻蔑;她们都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令人难堪的纠缠和骚扰;她们又都让本来视她们为玩物的男性权贵者感到羞愧和失落。可以说在这两部作品中都蕴涵着对理想女性的赞美和景仰,两部作品的作者都具有可贵的民主思想和进步的妇女观。虽然两部作品属于不同的国家,创作的时间也相隔得很远。
虽然两部作品从创作的时间,背景上来讲并不具有可比性,但是对比这两个性格,遭遇极其相似的女性形象,还是会让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有所深化。普列姆昌德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他笔下的人物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观察,反映了他对方方面面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认识,甚至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他笔下的穆里娅是现实生活中社会底层妇女中的一个代表,她的遭遇反映了下层人民尤其是低等种姓妇女艰辛的生活。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寄予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由此也反映出了作家可贵的平民意识以及民主思想。同时穆里娅的身上又寄托了作家对女性的理想和希望,寄托了作家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希望。秦罗敷的形象来自民间,是无名的民间作者笔下的一个集合了广大民众对美好女性理解和希望的女性形象,她既有现实意义,表现了人民对权贵的蔑视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她又兼具浪漫色彩,在对她的美丽和智慧的描写中充满了一种喜剧色彩的诙谐和夸张。如果说穆里娅真实地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底层妇女中比较完美的形象,那么秦罗敷更多代表的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和希望。穆里娅对杰那•辛赫的斥责真实地源于她的生活感受,代表了一个低等种姓女性对种姓制度曲折的反抗,表现了一个低等种姓女性不屈的尊严和对爱情的忠贞;而秦罗敷在使君面前对自己的夫婿的赞美,则更多地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虚构和夸张,突显了罗敷的智慧和机智,充满了民间色彩的乐观和诙谐。杰那•辛赫的羞愧以及后来的转变更多地反映了美好人性的感染力;而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使君听了罗敷对丈夫的夸耀后一定非常尴尬和失望,这里更多地是表现了对统治者辛辣的讽刺和嘲弄。
但是无论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内涵和表现手法有怎样的差别,但体现在她们身上的内在美和外在美高度统一的完美品格使她们都为人们所喜爱,也由此可以看出以此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论地域,不分国界,不拘时代一直以来都是为作家和读者所共同钟爱的。在世界不同的文化中,都将女性视为爱与美的化身,而文学作品中体现了这样特点的女性形象就会格外地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四
穆里娅只是普列姆昌德成功塑造的许多女性形象中的一个代表,在她身上反映了作家对下层妇女深深的理解和同情,也寄托了作家对美好女性的赞美和希望。穆里娅就如同盛开在不毛之地的一朵玫瑰,美丽、自然而又充满个性。她注定要历经许多的风雨磨难,然而她的美和生命力总会带给人们以无限的希望和梦想。
(责任编辑:孙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