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比较文学 >

比较文学

  • 避免陷入比较文学方法论误区

    比较文学发展至今已近百年。梳理其学科史,大体形成了平行研究、影响研究、跨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几种比较方法。客观来说,学界在运用这些方法拓展比较文学的研究“疆域”时,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存在哪些认识上的误区?原因何在?如何才能走出这些“误区”?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帮助指数:0
  • 文学“旅行”激发文明对话

    文学是了解文明的一面镜子,根植于不同文明传统的文学是如何“旅行”的?

    帮助指数:0
  • 文学的跨国界与会通:苏雪林、谢冰莹及钟梅音的南洋经历与书写

    摘要:文学的跨国界现象在台湾地区与南洋两地早在1950年代就已产生。本文以3位女作家谢冰莹、苏雪林与钟梅音为个案,观察她们的跨国界经历与书写如何促进两地文学、文化的交流与会通。三是她们的南洋经历与交往如何推动本身的文学书写。她们的跨国界之行不只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与人生经历,同时促进了马台两地的文学交流,除提携南洋青年作家外,也丰富了台湾地区文学的另类文库。

    帮助指数:0
  • 他者形象的理想化与艺术的理想:法国当代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摘要: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起,中国古诗的审美意境以及相关的道家与禅宗的思想为一些法国当代诗人所借鉴和吸收,延续从克罗岱尔、谢阁兰以来对中国形象以及中国审美精神的一种不乏理想化的承认和欣赏,成为他们寻找超越自身的审美精神资源,从中获得借鉴和启迪.由此出发,本文探询法国当代诗歌如何在想象与真实之间重新书写作为艺术理想的中国形象,从而借鉴异域文化与审美精神为西方抒情诗探寻"新的目光"与新的出路。基金:“上海浦江人才计划”(“法国当代风景诗学”)项目成果作者:姜丹丹,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点击
    帮助指数:0
  • 《红楼梦》与《追寻逝去的时光》中的爱情描写

    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红楼梦》[1]中一僧一道所描述的石头的原初状态“天不拘来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不但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无法达到,小说家亦然;最终,他仍不失为“情僧”。按照脂砚斋的说法,“芹为泪尽而逝”。强烈的喜怒哀乐都可能造成落泪,曹雪芹(以下或称曹氏)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而落泪,可以肯定的是,泪是至深之情的表达;因此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一往情深。不过,与一般沉醉于情,并对情有着或美妙或痛苦的体验的普通人不同,小说家由于反观、更由于写作而对情有了深刻的认识。

    帮助指数:0
  • 超越利奥普:阿甘本、生态批评、全球重组(英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阿甘本关于西方政治的形成性特征在于人与非人类动物关系的中心地位的有关理论以及与这类关系相关的问题,揭示了想象的和真实的人与非人类动物之间近似性如何催生有关传统的人类伦理延伸到非人类伦理的讨论。本文还根据阿甘本的伦理理论探讨了一些人与非人类动物的问题,认为应该将上述讨论朝着利奥普早已指出的方向推进,不仅应该涵盖生命景观而且应该涵盖非生命景观。

    帮助指数:0
  • 一切文学都是当代文学

    曾几何时,作为罗马帝国消亡之后崛起的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时期的葡萄牙及其殖民地、哈布斯堡王朝、西属美洲、意大利及亚非殖民地等)有恃无恐,在遏止英国崛起、新教蔓延的同时,展开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文化准备。

    帮助指数:0
  • 中日哀感文学之启示

    日本从物语文学滥觞到物哀诗学兴盛,受汉学沾溉良多,而日本国学派去汉排华与和式文学崛起,实际上流于非伦理的情色化倾向。中国的哀感文学以融合性、感恩性和集虚性见长,日本的哀感文学以分解性、私己性和务实性出色。强调文学伦理学批评向度是中日哀感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发掘文学性底性之根性、性连性之复性和性非性之品性,不仅有助于推进中日文学比较研究,而且有利于深化文艺学的理论建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标志性成果培植课题“中西方风体学大端问题趋通研究”【项目批号:14BZCG01】阶段性成作者简介
    帮助指数:0
  • 天津旅行与“支那趣味”

    内容提要:谷崎润一郎与芥川龙之介同是日本大正时期颇具“支那趣味”的代表性作家,曾先后来到中国旅行。一、带着“支那趣味”开始的中国之旅谷崎润一郎曾说:“如今我们日本人表面上看来似乎全面吸收了西方文化,并且与之同化,但在我们的血管深处,所谓支那趣味的根深蒂固实在要超出我们的想象。二、谷崎润一郎与芥川龙之介的天津体验天津是谷崎中国之旅的第二站,是芥川中国之旅的倒数第二站,尽管两人没有留下具体的“天津纪行文”,我们依然可以依据相关文章及信件还原他们的天津体验。三、“支那趣味”的创造与验证谷崎润一郎和芥川龙之介带着
    帮助指数:0
  • 中国艺术“插曲”对普鲁斯特美学两相关方面的揭示作用

    普鲁斯特美学中的两相关重要方面,整体化的眼光与隐喻文笔之结合问题的解决,在《追寻逝去的时光》[1](以下简称《追寻》)中主要由三位虚构的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来展现。在对三人创作过程的揭示中,小说家一再以隐喻方式嵌入一件“中国艺术品”,作为不期而遇的“异质”的成分,它们扮演着冲破局限性的命名,使不同的主人公看见表面遥远的世界互相沟通与交融的景观的作用。由于整体化的眼光内在于中国文化,并实现于中国的艺术作品中,普氏以中国艺术品揭示这种眼光是顺理成章的。荷兰画家维米尔的画作《代尔夫特风景》(以下简称《风景》)曾给予
    帮助指数:0
  • 他者形象的理想化与艺术的理想:法国当代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内容提要: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起,中国古诗的审美意境以及相关的道家与禅宗的思想为一些法国当代诗人所借鉴和吸收,延续从克罗岱尔、谢阁兰以来对中国形象以及中国审美精神的一种不乏理想化的承认和欣赏,成为他们寻找超越自身的审美精神资源,从中获得借鉴和启迪。本文以菲利普·雅各泰、安德烈·维尔泰、让-克洛德·班松等人的诗作为例,研究法国当代诗人对中国理想形象的重新塑造,探讨他们在对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理解与体会中所获得的新认识。由此出发,本文探询法国当代诗歌如何在想象与真实之间重新书写作为艺术理想的中国形象,从而借鉴
    帮助指数:0
  • “原文”的物化与翻译研究

    解构主义以表意上的绝对“差延”,永恒的“缺失”,否定了“本源”的单一、纯粹,但在消解原文与译文对立的同时,却往往超验地谈论原文对于译文的依赖。

    帮助指数:0
  • 对曾纪泽使法日记的形象研究

    内容提要:晚清驻法公使曾纪泽留有一部长达5年多的使法日记。本文从这部流水账似的使法日记中选取两词,尝试从词源、语义及翻译等方面进行研究,考察这位晚清外交官如何言说法国、建构法国形象,同时展示出中国传统观念、语言文字围绕这两个词的“现代化”进程。由是,我们便在曾纪泽日记中看到了他拜谒法国“伯理玺天德”(总统)、“上、下议政会首领”(参、众两院议长)及各部“首领”、“大臣”(部长)的记录,看到他递交国书、屡屡赴“外部”(外交部)谈判、约谈各国驻法使节、出席各种晚宴、“茶会”(招待会、酒会)……的记录。②大陆通
    帮助指数:0
  • 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的关系再思考

    与希腊人的这两个艺术神祇——阿波罗(Apollo)与狄奥尼索斯(Dionysus)——紧密相联的,是我们的如下认识:在希腊世界里存在一种巨大的对立,按照起源和目标来讲,就是造型艺术(即阿波罗艺术)与非造型的音乐艺术(即狄奥尼索斯艺术)之间的巨大对立。因此,尼采就下了这样的结论:悲剧中阿波罗因素与狄奥尼索斯因素的复杂关系,确实可以通过两位神祇的兄弟联盟来加以象征:狄奥尼索斯讲的是阿波罗的语言,而阿波罗终于也讲起了狄奥尼索斯的语言——于是就达到了悲剧和一般艺术的最高目标。第三次提及“兄弟联盟”,则重回到了对两
    帮助指数:0
  • 对曾纪泽使法日记的形象研究

    本文从这部流水账似的使法日记中选取两词,尝试从词源、语义及翻译等方面进行研究,考察这位晚清外交官如何言说法国、建构法国形象,同时展示出中国传统观念、语言文字围绕这两个词的"现代化"进程。形象研究作者简介:孟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点击阅读全文】对曾纪泽使法日记的形象研究——以语词为中心。

    帮助指数:0
  • 莎士比亚《麦克白》到昆剧《血手记》

    昆剧《血手记》在突出原剧《麦克白》悲剧意蕴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昆剧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昆剧的唱、念、做、打,前后两个版本的《血手记》以不同行当,不仅充分挖掘、外化了马佩、铁氏杀人前后的心理特征,而且通过昆剧的程式突出了悲剧人物的心理状态。昆剧《血手记》以“诗意”的美丑对比彰显了原作的悲剧精神,而《麦克白》则借助于昆剧的写意性,成为一部深刻挖掘人性,颇具现代意识和经典性质的不可多得的昆剧莎剧。《血》剧以写意的昆剧建构出原作所需要的心理、情绪,在“高度发扬戏剧的假定性,与此同时又沿用模拟生活形态的真实性”(《中国
    帮助指数:0
  • 鲁宾逊的漂流与镜花之缘——《鲁宾逊漂流记》与《镜花缘》的比较

    18世纪初英国出了本畅销书《鲁宾逊漂流记》,这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方航海热之后的余音。如今重读,作为后人,除了感叹,也应反思,反思历史,瞻望未来,应知我们该如何做。

    帮助指数:0
  • 比较文学、传统与创新:马歇尔·布朗访谈录(英文)

    摘要:马歇尔·布朗是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现代语言季刊》的主编。18、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专著,主编了《剑桥文学批评史》浪漫主义卷和《朗文世界文学文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2014年 11月,本文作者受《外国文学研究》的委托,在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系访学期间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布朗进行了采访。布朗教授首先就比较文学的历史与将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比较文学面临着各种理论的冲击,但他担心的并不是比较文学的将来,而是比较文学与文学传统的割裂。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伦理批评的历时发展及其演变研究”【项目编号
    帮助指数:0
  • 俄国象征派与但丁

    中世纪诗人但丁提出的"诗为隐喻说"奠定了他与象征主义天然的亲缘关系,而他本人经由俄国象征主义诗人的译介和阐释,从原初的"人文主义作家"成为了象征主义的导师。如果说贝阿特丽齐与永恒女性的关系是但丁作品的内在精神和灵魂,那么但丁与先知诗人的关系则可以当作但丁作品的外延性特征来理解,对于这两个问题的阐释有助于我们认识俄国象征派诗人是如何看待自身与世界、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的.

    帮助指数:0
  • 张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走向世界

    此次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世界文学”,与会学者围绕“世界文学观念中的区域、民族与文化”、“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目前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西方主要文学传统里的经典作品,世界上其他文学传统尤其是非西方文学传统,仍然停留在自身语言文化的传统之内,尚未成为在国际上广为流传的世界文学经典。”张隆溪认为,世界文学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机会,让我们有可能把欧洲主要文学传统之外的经典作品,尤其是非西方文学传统甚至在欧洲属于不太受注意的所谓“小语种”和“小传统”的文学,
    帮助指数:0
  • 中西日文化中的Image/形象/姿

    全球化多元文化的互动框架表现为一元/多元的冲突。中西日文化中的Image/形象/姿作为表情达意的艺术符号,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古希腊时代的Image以外在的纯形为主,由"形"上升到"体"并在其中突显出几何形状的"Form",在"Form"中体现宇宙的大美。姿作者:奚皓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点击阅读全文】中西日文化中的Image /形象/姿。

    帮助指数:0
  • 论20世纪90年代初神话与历史题材的科幻小说创作

    摘要: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幻文坛出现的一批神话、历史题材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时间旅行式的历史重述、外星创世的神话再阐释及时空本体的科普思考三种创作模式,认为用科幻手法重建民族文化历史,折射出知识分子对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面临的民族身份认同危机的焦虑.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詹玲,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点击阅读全文】论20世纪90年代初神话与历史题材的科幻小说创作.

    帮助指数:0
  • 赋体文学在法国的翻译与研究

    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的汉学家主要有三位:20世纪20-40年代,马古礼在《<文选>中的赋》《中国古文选》和《中国文学史》中专门研究赋体文学的文体特征及发展流变。60年代,吴德明在《汉代宫廷诗人——司马相如》中以司马相如为中心进行了赋文研究。80年代末,班文干在《中国文学史》中专辟一章介绍中国早期赋作,说明“赋”作为一种文体正式进入法国汉语语言文学教材。二)吴德明:司马赋的研究专家吴德明的赋学研究以司马相如其人其作为中心,专著《汉代宫廷诗人——司马相如》前两章以百余页的篇幅介绍了这位汉代文人的生平和
    帮助指数:0
  • 被引用的奥尔巴赫

    奥尔巴赫的《摹仿论》被现代文学批评广泛膜拜和征引,但是它的真正语文学追随者并不多,反而是在“二战”后的比较文学领域意义非凡。本文从最为人熟知的描述伊斯坦布尔流亡的后记谈起,进入萨义德对奥尔巴赫的“利用”与多重阐释,最终主要梳理了《摹仿论》所继承的德国心智史和语文学传统如何在美国比较文学学术史中发挥的影响。而当今最新的研究质疑了奥尔巴赫身上真正的跨国人文主义及比较文学内涵,将全球比较文学的起点推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同在伊斯坦布尔的斯皮策。二、萨义德与奥尔巴赫从早期的《开端:意图与方法》之后,萨义德的作品中总是频
    帮助指数:0
  • 当我们谈论“全球科幻小说”时,我们谈论什么:对新节点的反思

    摘要:不久前还被用来定义国家、文化和科幻小说的条件业已为全球化政权的经济政治转型所破坏。科幻小说与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霸权之间的关系依旧紧密。对非霸权文化关注严重不足意味着非英语或未被英译的科幻小说影响力将十分有限。科幻艺术主要的突破或许可以寄希望于网络艺术形式,但我们很难预测届时英语霸权是否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点击阅读全文】当我们谈论“全球科幻小说”时,我们谈论什么:对新节点的反思。

    帮助指数:0
  •  316   首页上一页10111213下一页尾页

    比较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