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英美文学

  • 帕洛夫的梯子——玛乔瑞·帕洛夫和她的诗学谱系研究

    【摘要】诗学谱系研究贯穿于帕洛夫诗歌和诗学研究的始终,并与她的"诗学时差"、"诗学互文"理念以及"辨微阅读"方式完美结合,成为帕洛夫架起的通往诗学研究绝顶的"梯子"。与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框架之下建构的诗学谱系不同,帕洛夫在开放的诗学框架之下,建构了多元的英美诗歌谱系,并因此形成了一部见解独到的"个人的诗歌经典"。【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意象派、客体派、黑山派诗学
    帮助指数:0
  • 无处置放的乡愁

    《耶路撒冷去来》是索尔·贝娄创作的一篇重要散文,记录了作家在耶路撒冷三个月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体现了一个作家对世界历史政治的关注。作为现代美国犹太人、作家和知识分子,贝娄面对耶路撒冷这个政治、宗教、军事激烈冲突的敏感地带,表现出价值层面的矛盾纠结,也传递出犹太人无处置放的乡愁。

    帮助指数:0
  • 卡莱尔的“社会理念”

    托马斯·卡莱尔认为“社会”一词与它所表征的外在世界、它所指的概念出现了脱节,试图重新诠释“社会”并纠正人们认知社会的方式。他提出的“社会理念”强调了维系现代社会所需的伦理和精神纽带,批判了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弊端,并阐述了社会发展的模式。<BR>

    帮助指数:0
  • 环太平洋原住民的生态想象

    原住民的知识系统、文化想象以及自然生态与人类共荣和谐的传统宇宙观是环太平洋原住民书写的共同命题。如何以“太平洋”为文化生产场域,重建新的太平洋岛民海洋意识,由现代性人本思维转向人与非人互为主体的生态伦理,成为21世纪文学与文化论述最大的挑战,也是以跨原住民观点对比太平洋海洋书写的重要命题。从“流动的主体”概念看,太平洋跨原住民航海模式透过岛屿及海洋景观的主动参与,以生态环境与族群记忆带领航行方向,身体、文化皆不被岛屿空间疆界限制,是太平洋跨原住民文化想象的“根的路径”。夏曼·蓝波安与太平洋岛屿文学的生态想
    帮助指数:0
  • 还有简•卡莱尔

    钱钟书先生有关萨维奇的札记中提到了简•卡莱尔(1801-1866)。她是英国文学史里另一位以书信留名的女人。卡莱尔夫妇留下的尺牍,除去那些被遗失或销毁的,仍多达九千余件。

    帮助指数:0
  • 美国的当代文学研究与自然科学

    新时期以来,对于美国的文学研究成果的译介,一直没有中断且成绩斐然,对于中国的文艺学研究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美国学界采用自然科学理论及方法进行文学研究这一现象却鲜有提及。本文对美国学界采用自然科学理论及方法进行文学研究的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梳理,总结并介绍了此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打破了文学与现实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发掘出了二者之间彼此影响的关系,并对文学和文学研究进行了重新思考,指出了文学的独特功能:探索可能世界.

    帮助指数:0
  • “英国文学”在剑桥大学的兴起

    本文回顾和梳理了"剑桥英文"从隶属于中世纪和现代语言到1917年成为独立的三脚凳考试科目近三十余年从"带着镣铐的缪斯"到"脱去镣铐的缪斯"的风雨历程.指出,由此形成的剑桥批评传统大体经历了瑞恰慈的实用批评、燕卜荪的语义批评、利维斯的道德批评和雷蒙·威廉斯的文化批评等四个主要阶段,揭示了与"剑桥英文"同步发展的剑桥批评传统经由四位代表人物的不断实验和革新.

    帮助指数:0
  • 十八世纪的英国女性小说家

    女性读者群的形成和女性小说家的崛起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化生活中最意义深远的事态之一。

    帮助指数:0
  • 与大历史的“一个人的战争”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以其内蕴的复杂性和表达的客观性引发无数争议,而它对自十月革命以来所营造的"大历史"观的解构以及通过抗拒历史而追求人的精神完整性的内容,却始终未被明确揭示。本文将从以东正教"神人"论和圣愚伦理为基础的神圣历史主义出发来重新解读这部20世纪的史诗性作品,看它是如何以个体的精神力量超越"大历史"的目的幻象。

    帮助指数:0
  • 论特德·休斯中后期诗歌的社会生态观

    特德·休斯早期和中期的诗歌突出表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对立和隔离,中后期诗歌则深入探究了自然与社会之间复杂且深厚的联系,表达了一种较前期更为成熟的自然观或如著名休斯研究者特里·吉福德所称的"社会生态观"。本文以休斯中后期的三部代表诗集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诗人的社会生态观在其中的具体表现,如《埃尔默废墟》再现了荒原上的文明印迹,《望狼》书写了人与动物共同承受的悲戚命运,《河流》传达了诗人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现实关切。

    帮助指数:0
  • 自我与世界的重新塑造

    《抵达之谜》是著名移民作家奈保尔的一部以散文笔法写成的半自传体小说。受基里科同名画作《抵达之谜》的启发,作者以“抵达”和“谜”作为主题,回顾了自己几十年的作家成长之路。“抵达”不仅是在旅行的意义上发生的,更重要的表现为奈保尔在文化和自我上的发展与成熟,以及这种成熟之中所蕴含的复杂的“谜”:他在思想和心理上处于更加迷惘的状态,奈保尔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心灵的归依之处,但他似乎永远无法抵达。

    帮助指数:0
  • 莫里森《天堂》中的肤色政治

    莫里森的小说《天堂》通过多重历史叙事、交叉历史叙事以及历史叙事神话化,将黑人小镇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叙事相结合,展示全黑人小镇主流居民构建漆黑黑人的神圣纯黑性以及与之相对的浅色黑人的卑贱混血性的过程,揭示其中的构想本质,以此颠覆小镇黑人居民所坚信的漆黑黑人/浅色黑人的二元对立,并质疑以此二元对立为主要内容的种族"空间表征"。

    帮助指数:0
  • 《傲慢与偏见》:书名的提示

    1813)是最受追捧的英国小说之一,问世两百年后仍拥有大批热忱读者,其书名甚至经由翻译进入了相隔万里且迥然相异的汉语语言。这部活泼的喜剧作品讲述了一段在"金钱世界里展开"的浪漫爱情故事:聪慧而自信的乡绅女儿伊丽莎白·班纳特因为认定对方自私高傲、任意伤害别人,断然回绝了"高富帅"青年达西自以为万无一失的求爱。

    帮助指数:0
  • 《坎特伯雷故事》中“不合适”的母亲

    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中塑造了一些“不合适”的母亲,表现出对以圣母玛利亚为代表的基督教母性的极力推崇。这些母亲形象有助于乔叟探讨潜在的权力运作机制、社会文化话语和母性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在故事的再创作中,乔叟沿袭了中世纪文化中女性—母亲形象的两级模式,即夏娃—圣母玛利亚模式,展现了“圣母玛利亚昏厥”这一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的魅力。

    帮助指数:0
  • 论丽塔·达夫《穆拉提克奏鸣曲》的历史书写策略

    丽塔·达夫2009年新作《穆拉提克奏鸣曲》是当代美国诗坛难得一见的叙事诗集。该诗集聚焦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生活在欧洲的混血黑人小提琴家布林格托瓦的生活和命运,不但是贯穿达夫作品的"历史情结"的延续,其独特的选题和独具匠心的历史书写策略更是帮助达夫完成了对黑人"世界主义"身份起源问题的探寻。

    帮助指数:0
  • 《恋爱中的女人》与劳伦斯的“小说三要素”

    H.劳伦斯的“小说三要素”理论是其文学批评思想中的精髓,是他对自己早期小说创作实践的概括与提炼,也是理解他中后期小说创作的关键。劳伦斯认为:首先,小说必须绽放生命力。其次,小说的各部分之间必须生动而有机地关联。最后,小说必须高尚可敬。《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人物以一种内在的生命之火为向导,努力保持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完整。小说通过人物与环境完美关联揭示其激情洋溢的生命活力。作者运用具体的人物案例,说明小说应当直面生命本能,戒绝一切思想说教。

    帮助指数:0
  • 乌托邦的陷阱:论拜厄特的《巴比塔》

    20世纪60年代是英国一个动荡混乱的历史时期,而对于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一方面随着反文化运动的展开,她们拥有了比前辈女性更多的自由,因而对人生也多了期许;另一方面,面对席卷而来的自由浪潮,如何理性而智慧地创建自己的生活,实现个人理想,也成为一代女性的困惑。拜厄特的"四部曲"之三《巴比塔》在"重现"当时英国的思想和文化风貌的同时,反思性地再现了知识女性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成长经验。本文从考察女主人公在憧憬自由、寻求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乌托邦幻想出发,揭示作家对60年代流行的乌托邦
    帮助指数:0
  • 文化批评与政治:斯特凡·柯里尼教授访谈(英文)

    斯特凡·柯里尼是剑桥大学英语系思想史和英语文学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早期到当代的文学与思想史的关系,当前主要研究20世纪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英国文学批评中的文化和历史任务。2014年,受《外国文学研究》委托,谢龙新博士利用访剑桥大学英语系之机对柯里尼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围绕文化批评和政治的关系、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展开。柯里尼教授强调文化批评具有政治维度,但是批评的效果是有限的,批评不能奢望去"取代"政治。文化批评应该超越政治维度,从而在更高的层面
    帮助指数:0
  • 文类的赋格曲

    《朝圣》是苏珊·桑塔格在1980年代创作的重要作品,讲述了二战后美国一代文化精英的觉醒与成长,学术界对它的文类归属一直众说纷纭。借用叙事学理论对作品结构布局、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的综合分析显示,《朝圣》是具有文类复调结构的短篇小说。桑塔格运用巧妙的数字结构、“四位一体”的叙述者和双重聚焦模式,将散文和评论元素自然融合在小说的虚构叙事中,构建出文类的复调结构,丰富了小说的叙述层次,提升了作品的美学效果。

    帮助指数:0
  • 地域之乡与心灵之乡的联姻

    由此可见从“内景”到“心景”,这种将风景与心景融为一体的文学传统一直持续至今,支撑着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这种特殊的文学分支的发展,显示出其别具一格的精神魅力。二、心景的内涵心景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它是从精神或心理的层面来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心灵自身对风景的解读,是雕刻于人们心中的风景。”他继而解释道:外在的风景是人眼所看到的风景,不仅仅是大地的轮廓和色彩以及它白天在不同时间阴暗淡浓的变化,而且还有它不同季节的动植物,它的天气、地域,它的气候及进化的记录……我想到的第二种风景是内在的风景,那是一
    帮助指数:0
  • 相悖的伦理诉求与两难伦理选择——《日落》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美国印第安裔作家约翰·约瑟夫·马修斯在其代表作《日落》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印第安传统伦理的向往,另一方面又塑造出一个挣扎于印第安传统伦理与白人伦理之间、最终以白人伦理定位人生的印第安主人公。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把《日落》置于马修斯创作的历史环境中,分析马修斯在小说中对以"全是我的亲属"为内核的印第安传统伦理的彰显,透视小说家所表现的白人伦理对印第安传统生存方式的侵蚀,并进而探究马修斯对白人伦理既否定又肯定的矛盾态度.解读小说主人公逐渐割舍与部族土地以及土地上万物生灵亲缘关系的伦理
    帮助指数:0
  • 培根的寓言

    作为开启西方近代“古今之争”的今人代表,培根鼓吹“从根基处重新开始”以实现学术的“伟大复兴”;为此目的,他特别借助寓言,通过《古人的智慧》和《新大西岛》等一系列作品,寓“作”于“述”地传布了新哲学的福音。它目前只是哲人的寓言,但未来的新世界已预存其中。培根坚信,这个新世界一定会到来(他的“新大西岛”就是这个新世界的预演和模型);如其所愿,人类将成为这个新世界的主人,即自然的统治者,而“哲人”则将成为人类的主人,也就是“地上的神”。

    帮助指数:0
  • 《夜林》:“世俗启迪”与现代性批判

    本文以本雅明的“世俗启迪”理论,从越界混沌的颓废美学、卑贱身体的形象政治、夜与昼的辩证隐喻三个方面,分析美国女作家朱娜·巴恩斯的现代主义代表作《夜林》如何用辩证的眼光审视城市颓废、怪异和超现实的“夜林”景象,挖掘被现代理性鄙夷的边缘群体的历史和命运,从而揭示作家透过平凡世俗的城市生活进行的深刻的现代性批判。

    帮助指数:0
  • 英国的文学知识分子与英国社会,1870-1914

    这一年6月,一代文豪查尔斯•狄更斯去世。这位小说家兼社会批评家的离世,不仅意味着维多利亚时代失去了代言人,也标志着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告别巅峰阶段。当天,《纽约时报》的讣告说:“查尔斯•狄更斯先生的逝世,给英国文学留下一道巨大的沟壑,任何其他人去世造成的损失,都无法与之比拟。”次日,登载于《泰晤士报》的讣告写道:“政客、科学家、慈善家去世,不会留下狄更斯之死造成的空白;他们可以赢得人类的尊敬,可能在权势、荣耀和财富中度过一生,他们可能生活在成千上万朋友的拥簇之中,然而,不管他们的地位、才能或做出的
    帮助指数:0
  • 黑人美学的倡导者与捍卫者艾迪生·盖尔

    摘要:民权运动与黑人艺术运动催生的黑人美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得到长足发展,并影响了一大批美国黑人作家与批评家。作为《黑人美学》的主编,艾迪生·盖尔承前启后,在倡导黑人美学的同时,通过大量的批评实践捍卫黑人美学的社会意义与学术价值,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帮助指数:0
  •  306   首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尾页

    英美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