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英美文学

  • 推崇唐诗的美国诗人庞德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凌彰,中国社科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老教授协会和中国翻译协会的会员,北京印尼邦加侨友会顾问和香
    帮助指数:0
  • 三分天下的地图舞台和国家身份的空间推演


    内容摘要:

    关键词:文学地图;空间分割;国家身份;《李尔王》;《亨利四世》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李尔王》与《亨利四世》看似毫不相关,实则都涉及利用地
    帮助指数:0
  • 希利斯·米勒的狄更斯批评及其反思


    内容摘要:

    关键词:希利斯·米勒;意识批评;意识;查尔斯·狄更斯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解构主义大师希利斯·米勒的文学研究生涯是从研究狄更斯开始的,他
    帮助指数:0
  • “朝圣路上发回的报告”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霄,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博士后,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基督教
    帮助指数:0
  • 诗学与伦理共筑的场域

    与大屠杀小说和电影引起的热议相比,大屠杀诗歌似乎很少进入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事实上,美国犹太诗人在后奥斯威辛时期的大屠杀书写不但成为美国犹太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形塑了美国犹太诗学。由于大屠杀惨绝人寰的历史特殊性,美国犹太诗人的后奥斯威辛书写往往陷入“写”还是“不写”、“说”还是“不说”、“忘”还是“不忘”的多重困境,而冲出困境的秘密武器就是犹太诗人的诗学理念和伦理抉择。可以说,后奥斯威辛美国犹太诗歌是诗学和伦理共同筑就的场域。


    帮助指数:0
  • 抒情性与作为项目的诗歌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美]迈克尔·戴维森,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文学教授,诗人,批评家。  译者简介:史国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
    帮助指数:0
  • 曲高和寡的西塞罗

    在《裘力斯·凯撒》一剧中,罗马共和制走向衰微的每一转折之际均有西塞罗的名字。一方面,剧中的西塞罗是衡量凯撒、勃鲁托斯、安东尼等主要政治人物的重要参照坐标。本文试图借助历史人物西塞罗的政治和法律思想,解读剧中西塞罗形象及西塞罗之死的政治隐喻,继而说明《裘力斯·凯撒》一剧在讲述罗马共和制衰败历史的同时,既上演了一场“多数决”下直接民主政治的悲剧,也宣告了自然法思想古罗马政治实践中的彻底失效。凯歇斯首先利用“对大众有利的事”和“荣誉”的话题吸引住勃鲁托斯(而实际上凯歇斯接下来讨论的与“荣誉”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帮助指数:0
  • 培根的寓言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作为开启西方近代“古今之争”的今人代表,培根鼓吹“从根基处重新开始”以实现学术的“伟大复兴”;为此目的,他特
    帮助指数:0
  • 《坎特伯雷故事》中“不合适”的母亲

    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中塑造了一些“不合适”的母亲,表现出对以圣母玛利亚为代表的基督教母性的极力推崇。这些母亲形象有助于乔叟探讨潜在的权力运作机制、社会文化话语和母性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在故事的再创作中,乔叟沿袭了中世纪文化中女性—母亲形象的两级模式,即夏娃—圣母玛利亚模式,展现了“圣母玛利亚昏厥”这一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的魅力。


    帮助指数:0
  • 古代论争的回声

    丁尼生的诗歌《卢克莱修》以卢克莱修误服春药导致发疯、最后自杀的故事为题材,化用了卢克莱修《物性论》中的原子论及伊壁鸠鲁主义的观点,讨论了维多利亚时代关注的热点问题: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本文通过《卢克莱修》与物性论表述的比照,探讨了丁尼生对理性与信仰问题的看法,即无超越维度保障的理性是脆弱的,以回应19世纪科学和理性观念对宗教信仰的冲击。

    帮助指数:0
  • 论奥哈拉城市诗歌中的梦幻色彩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汪小玲,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方面的研究。  内容提要:美国纽约派诗人弗兰
    帮助指数:0
  • 《威尼斯商人》中的法律与权利哲学


    内容摘要: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法律;权利;哲学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繁荣的海外贸易促生了威尼斯较为完善的现代民法和商法体系,然而就其本质而言,《
    帮助指数:0
  • 帝国的重建

    本文揭示出布克奖及其后的曼布克奖所体现的浓厚“英国性”意味,以及英国人在文化上重建帝国的野心。今天英国已经被称作“文化超级大国”,曼布克奖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帮助指数:0
  • “好人”的“庇护所”

    美国作家凯瑟的《我的安东妮亚》涉及了进步主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传统。本文试从移民常将接受国视为“庇护所”这一事实切入,分析当时美国的国家认同,认为美国在进步主义时期被塑造成坚守“自由”和“民主”理念的“好人的庇护所”,并通过‘‘教育”机制强化了这一形象。

    帮助指数:0
  • “那里有一个赤裸的人”

    保罗·马尔登是在上世纪北爱尔兰政治动乱中成长起来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形成对北爱历史困境的回应和反思,体现出对政治暴力特有的敏感。本文拟引入阿甘本关于“生命政治”的论述,参照北爱尔兰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的历史语境,分析马尔登诗歌对生命政治的批判以及对例外状态中赤裸生命的诗学救赎,以阐释诗人在北爱尔兰政治动乱中所做出的诗学尝试。>收起<
    A /> 

    帮助指数:0
  • 论《梅里迪恩》对黑人女性道德成见的反叙事

    艾丽丝·沃克的《梅里迪恩》是一部以民权运动为背景的社会问题小说。沃克利用反叙事批判了美国白人社会在科学幌子下制造的黑人女性道德低下的成见,并揭露了美国对黑人女性进行淑女教育的种族主义本质。沃克在写作中表现出的非理性倾向是现实中黑人运动分裂的体现,也是她从女权主义转向妇女主义时内心痛苦的反映。

    帮助指数:0
  • "你自己的歌召唤着你"

    《乔·特纳来过又走了》是美国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招牌作品。剧中威尔逊通过自己的舞台化身、黑人巫师拜纳姆讲述了失去并找到自己的“歌”的经历;同时,他通过拜纳姆召唤和引导黑人社会的代表卢米斯认祖归宗,并在挑战耶稣的过程中完成精神顿悟和自我拯救。拥抱历史、回归非洲文化根源,这是威尔逊为黑人社会结束文化身份分裂状态设计的路线图。在表现这一主题的过程中,该剧也暴露了威尔逊的矛盾心理。>收起<
    A /> 

    帮助指数:0
  • 翻译是诗歌的最高境界——黄运特访谈录

    他的诗歌翻译、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在大洋两岸颇有影响。2014年 3月下旬,笔者受《外国文学研究》委托,趁赴美国纽约参加美国比较文学年会之际,在加州拜访黄教授,就诗歌翻译问题对他进行访谈。在访谈中,黄教授结合他把庞德和美国当代实验诗翻成中文、又把中国古诗翻成英文时碰到的问题,就诗歌翻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还总结了自己多年从事诗歌翻译和双语写作的经验,认为翻译是诗歌的最高境界,因为翻译是语言的诗性归属,是它的死亡与再生,而诗歌是翻译的最佳实验室。

    帮助指数:0
  • 以历史的长镜头思考

    美国作家乔纳森·福厄近作《特别响,非常近》讲述一个美国男孩在“9·11”事件中痛失父亲后,在纽约市努力寻找与父亲留下的钥匙匹配的锁的经历。小说中奥斯卡与祖父、祖母轮流交叉叙述各自的创伤经历,凸显出人类创伤的无法言说性和“强迫性重复”.也展现出创伤叙事蕴含的疗愈作用和政治批判锋芒。

    帮助指数:0
  • 爱伦·坡小说中的“眼睛”

    爱伦·坡小说中存在着诸多易为忽略的“眼睛”元素,它们不仅是故事层面上的情节素材,也可映射作品在话语层面上的叙述策略,甚或在元语言层面上指导读者(批评者)用坡的眼睛去审视其故事世界。本文拟在兼顾爱伦·坡小说谱系的基础上,着重聚焦于《眼镜》、《斯芬克斯》、《莫格街凶杀案》以及《玛丽·罗热疑案》等几部作品中的“眼睛”命题,分析其与爱伦·坡小说美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并特别指出,坡在作品里所倡导的“侧目而视论”和“视网膜外围聚焦法”尽管在其显性层面上表征为视觉生理学常识,但在其深层意义上却堪称爱伦·坡小说创作的文学认
    帮助指数:0
  • 论加拿大新历史小说

    本文探讨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加拿大新历史小说在看待历史的视角、阐释历史的观念、叙述历史的方法上所具备的后现代共性以及受加拿大现代社会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民族特性。

    帮助指数:0
  • 作为思想与实践的翻译:一条经由本雅明与阿朗·科拉卡尔的迂回路线(英文)

    本杰明引用通天塔倒塌的犹太-基督寓言,提出了第三原初语言的概念,这是一种能够成为诗歌翻译过程中所有的意义指涉物的理想语言,目标语和源语言的两个诗歌版本都可指向这种原初语言。本文对比了由印度马拉地语译为英语的两个诗歌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由诗歌马拉地语的创作者翻译)。通过分析,本文对两个版本诗歌的高低做出了评价,由此认为,领悟源语言精神的翻译方式优于小心谨慎的文学翻译方式。

    帮助指数:0
  • 《鲁滨孙飘流记》的儿童版改编:每个时代的鲁滨孙

    改编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中较为特别的文类,因人们认定它只是对原作的简化而备受轻视。然而,改编儿童文学并非等同于单纯简写,它甚至不一定会简化原作,而是更多地受到历史语境和文学传统以及儿童文学整体发展的影响。本文试图以《鲁滨孙飘流记》在18至19世纪改编的儿童版为例,探讨儿童文学改编与其社会语境和文学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初步展示儿童文学改编研究的潜力和重要性。

    帮助指数:0
  • 丹·布朗小说的伦理抉择

    美国作家丹·布朗的小说实践对欧美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与他对当下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入考察和深刻关怀密不可分。他不仅尊重并因循小说读者的伦理需求,讨论当下诸多难以抉择和评判的人类共同面对的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还打破二元对立模式,恰到好处地把握书写伦理,拿捏书写尺寸,来表达自己对这些伦理问题的洞见,并试图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可以说,丹·布朗的小说创作是对后工业化语境下人类遭遇的生存危机、信仰危机以及道德危机的揭示和诠释,是对现实社会中生态伦理、科技伦理、宗教伦理和行为伦理等当下热点问题的有力揭橥。
    帮助指数:0
  • 索尔·贝娄、托洛茨基与犹太性

    学术界对索尔·贝娄的研究多半围绕"超族裔",强调贝娄的普适性,忽略了贝娄身上强烈的犹太性。本文从分析贝娄与托洛茨基及其他托派分子的关系入手,阐释托洛茨基及其思想与贝娄的犹太性的紧密关系。

    帮助指数:0
  •  306   首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尾页

    英美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