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特色

    本文以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建设为视角,从立法、行政、司法各环节总结概括出中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主要特色做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行法律制度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一、赋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本文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指中国境内除汉族以外55个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行特别政策措施前文提到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规定:“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对少数民
    帮助指数:0
  • 彝族《指路经》的文化学阐释

    对古代典籍的阐释,可以是多角度的,论文选择了彝族宗教典籍《指路经》进行文化学的阐释,立足于宗教典籍本身而又有所超越,历史记忆、民俗文化、文学作品的特征是《指路经》的潜在内涵和意义,通过阐释,进一步透视和揭示其精神价值。

    帮助指数:0
  • 族群艺术的身份建构与表述

    摘要:丽江洞经音乐的身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地建构、表述,其背后是国家、文化精英、族群民众、西方等不同社会力量的权力实践的结果。这些不同社会话语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地互动、互构、互审,成为丽江洞经音乐身份不断地建构的内在动力,也构成了其身份表述的文本语境。二、丽江洞经音乐的身份构建及表述丽江洞经音乐最早作为内地传播而来的外来文化,大致在明清时期传入丽江,改土归流后得以广泛流传。这一时期,原来作为地方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文化阶层成为国家上层建筑的对立面而受到全面批判、改造,出现了所谓“人民文化”、“大众文艺
    帮助指数:0
  • 揆霓裳羽衣 探舞学堂奥——《舞蹈生态学》谫议

    舞蹈表演艺术家、舞蹈理论家资华筠与王宁合著的著作《舞蹈生态学》,践行了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为舞蹈学搭建学科体系,归纳其美学特质,厘清其文化要素,勾勒其生命情态,令人击节称赏。全书6章,分总论、舞蹈的本质与特性、舞蹈形态分析与舞蹈语言系统的构建、舞蹈生态环境的确立与分析、舞蹈生态系统及其作用、舞蹈生态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舞蹈学界,有善舞而不善言者,有善言而不善舞者,惟有资华筠这样的舞蹈艺术家和舞蹈学理论家,能够胜任此工作,把舞蹈表演实践拉升到舞蹈理论的层面,再完成对舞蹈学学科格局的整体建构,且游刃有余地
    帮助指数:0
  • 多元互动中的旅游展演与民俗变异

    摘要:以旅游为导向的社会语境中,地方传统资源向经济资本的转换成为政府、精英、民众、游客的共谋,这些多元力量之间的互动既构成了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构成了丽江旅游展演的场域。当文化差异可以操弄为商品价值时,往往把文化差异予以放大,并进行、大批量复制生产、规模化经营,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东巴文化的同质化,从而消减了传统文化的特质性,东巴文化的民俗功能呈现出世俗化、展演化、碎片化、庸俗化、城镇化等的变异事实。三、余论:文化悖论中的窘境与出路东巴文化作为纳西族的标志性文化,在纳西族历史进程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帮助指数:0
  • 语言的魔力:凉山彝族咒经的意义指归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与凉山彝族原始宗教咒术之发达,毕摩文化中咒经之丰富相对
    帮助指数:0
  • 口碑古籍的载体性语言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缔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古代书籍(包括手抄本)、金石铭刻和口碑古籍。从上述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少数民族口碑古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统文化的范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语言”,少数民族口碑古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口碑古籍蕴涵着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整个精神文化的理论概括和全部物质文化的经验总结成果,是
    帮助指数:0
  •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顾名思义,“毕摩文化”得名于彝族传统社会的本土宗教祭司及其悠久的文化传承,我们如何认识毕摩在彝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呢?巴莫:毕摩文化在川、滇、黔、桂彝区长久传承和广泛传播,集成了彝族古代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谱牒、地理、天文、历法、民俗、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技艺等内容,从其发轫、繁荣到鼎盛、发展,不仅促成了彝族意识形态领域的聚变,而且推动了彝族社会的发展。相关的仪式活动构筑和演绎了彝族民众血脉相联、代代相传的特定文化时空,从而构建了彝族哲学思想、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天文历法、人伦规范等百
    帮助指数:0
  • 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法述评

    内容提要:类型研究是世界通行的一种民间故事研究方法,文章分析了类型研究形成的条件、操作方法以及在中国研究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缺点进行了反思。从阿尔奈《故事类型索引》和汤普森增订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两书的故事分类编码体系上看,均进行了多层级的部类编排,每层级的分类也各有其不同的排列标准,层次感和系统感都很强。芬兰学派追寻一个个故事类型的生活史,并进而编纂类型索引,虽然有过于注重故事情节的表面之嫌,但是他们并非完全无视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只是重视的程度存在深浅的差别,也就是说他们不太注意对故事文化思想意蕴的透
    帮助指数:0
  • 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学术流变

    彝族古代诗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如果我们以翻译整理者的考证为据,加上对彝族古代诗学论著的整体考察,那么彝族古代诗学殆发轫于魏晋,而盛于唐宋以后,发展于明清之际,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三个彝族诗歌理论繁荣时期。通观已经出版的十二部(篇)彝族古代经籍诗学论著,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引诗是彝族诗歌研究的重要传统,也是古代彝族诗歌创作繁荣发达的标志。这样,引诗的功用是例引范例来教人怎样作诗,而范例则有着诗歌写作的标准、范本的意义,即所引之诗当能代表当时彝族经籍诗歌的风格和趣尚,也代表着某一时期彝族经籍诗歌的审美标
    帮助指数:0
  • 追寻缪斯的灵魂达到源泉

    或许,正是这些强势的文化传统抵了消史诗的诞生?在汉文化中,由于史诗的空缺以及史诗意识、史诗思维和史诗审美的匮乏,我们的诗学视野便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先民历史的激越壮美常常隐沦在历史家枯燥的叙述当中。德国著名史诗学者卡尔·赖希尔教授所著《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传统、形式和诗歌结构》(Turkic Oral Epic Poetry,以下简称为《口头史诗》,阿地里·居玛吐尔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汉语译本的面世,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求知渴望。“活性态史诗”研究对非“活性态史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史诗
    帮助指数:0
  • 仪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

    一向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长阳县在政府支持、法律保障、群众基础以及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略等方面均给予“撒叶儿嗬”保护以高度的重视和深切的关怀,成功申报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且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资源服务于民族社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好优秀的土家族文化,县委、县政府坚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建设“文化长阳”的目标,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和管理职责,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人是关键,必须坚持以
    帮助指数:0
  • 从乡村到城市的文化转型

    本文以“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方为例,以田野考察和文本研究为基础,具体从讲述环境、讲述意识、讲述行为、讲述内容和讲述风格等五个层面描述和分析他在乡村和城市不同的生命处境和故事演述,阐释其移居城市前后的讲述变化和文化转型。如此直观地折射时代生活的新故事在刘德方那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打麻将的故事、斗地主的故事、晨练的故事等等,均结合现实,描绘生活,寄寓思想,给人以思考。结语通过从讲述环境、讲述意识、讲述行为、讲述内容和讲述风格等层面,对刘德方进城前后故事讲述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故事及其讲述确实发生了不小的
    帮助指数:0
  • “口头传统”理论方法开辟东巴文献整理新路径

    当下从“民间文学”到“口头传统”的概念转换意味着范式的转换,口头传统理论方法论为我国民族口头传统文献的整理提供了理论支撑。这应是东巴文献整理及研究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赋予的学术使命。

    帮助指数:0
  • 记忆与故事 现实与梦想 2013年少数民族文学综述

    任何一个书写者,试图记录自己身处其中的现实,总会遭遇同样的困境:限于个体的局限、视角的狭囿、认知材料的不完整,他就如同迷失于丛林中的旅行者,无法跃于森林之上鸟瞰全局,而只能披荆斩棘,自己开拓一条路径。回首一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我很清楚自己就像那个迷失者,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呈现其全貌。

    帮助指数:0
  • 朝戈金: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口头传统文化

    以中国为例,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那么有多少种语言呢?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语言地图,说中国有300种语言,国内有专家认为比较准确的数字是130多种语言,有些民族不只讲一种语言,还有一些语言迄今没有被识别。这些研究逐步揭示出一个规律: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发明的两个伟大的东西,文字是依附于语言的,语言是更为广阔、更为基础性的。当然,在后工业化时代,全球文化的整合、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一体化,在极大地挤压着这些传统文化,许多濒危小语种迅速消失,据统计,大概平均每两天就有一种语言消亡,南美亚马
    帮助指数:0
  • 民俗学的中国立场与文化使命

    中国的民俗学研究需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广泛的国际联系,并坚持跨文化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向,充分认识到民间传统文化的濒危性和搜集工作的迫切性,推动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等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走开放式的学科建设道路。正是在这样深刻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钟敬文于1998年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设想,在1999年出版了《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专著,指出:“中国的民俗学研究要从本民族文化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符合民族民俗文化特点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建设。学术思想启示当下钟敬文等学术前辈在中国民俗学建立与发展的
    帮助指数:0
  • 试析四则傣族洪水神话

    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最终形成了今天傣族的分部格局。傣族先民较早就分开迁徙,长期时间彼此不能交流,所以各支系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形态不尽相同。同时,各地傣民与不同的民族杂居,受到不同异文化的影响。因此,各地傣族分别流传着不同版本的洪水神话。本文试析西双版纳、德宏、马关、新平四个地方的傣族洪水神话,发现新平和马关两地傣族的洪水神话却还保留着典型的母题和古老的形态。一方面,这两个地方傣民信仰原始宗教,没有受到佛教的巨大冲击;一方面,这两个地方的傣民与彝、壮、哈尼族杂居,洪水神话也受到了这些民族的洪水神话的影响。西双版纳
    帮助指数:0
  • 仁钦道尔吉:书写蒙古英雄史诗

    2、关于蒙古英雄史诗的三大类型,笔者对七大中心发现的300余部史诗和长篇史诗《江格尔》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各类史诗共同的核心,即史诗情节框架所组成的特殊母题系列,并根据各类史诗母题系列的内容数量如排列方式。把整个蒙古英雄史诗归类为单篇型史诗(单一母题系列所组成的史诗)、串连复合型史诗(串连两个或两个以上母题系列所形成的史诗)和并列复合型史诗(多数母题系列同等的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史诗)三大类型,这三大类型的史诗标志着整个蒙古英雄史诗的三大发展阶段。笔者的分类不同,以史诗母题系列为单元,将蒙古英雄史诗分为三大
    帮助指数:0
  • 跨境民族的宗教信仰与口头传统关系

    20世纪上半叶基督教传入境内傈僳族地区以来,对傈僳族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傈僳族的跨境居住格局及境内外基督教的互动传播深刻改变、重组着傈僳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尤其对族群文化认同与口头传统传承提出了严峻的现实课题。傈僳族是个跨境民族, 20世纪上半叶基督教传入云南境内傈僳族地区以来,对傈僳族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口头传统出现了文化再造与传统失落的双重现象,并深刻改变、重组着傈僳族的社会文化结构。二、基督教在傈僳族跨境地区的传播东南亚傈僳族形成了以密支那为中心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的居住格局,主要使用传教士
    帮助指数:0
  • 东南亚傣-泰族群文化圈和自称演变

    东南亚的傣-泰族群主要分布在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在不同的国家,官方的识别族名又不同,缅甸官方定为“掸族”,老挝、越南与泰国相同,都定为“泰族”。这些傣-泰族群分属于两大文化圈,一个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文化圈,另外一个是坚持原始宗教的文化圈,他们在宗教信仰、居住区域、语言文字、习俗文化等方面都各具特性。一、东南亚傣-泰族群的分布东南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地区名称,共包括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一)信仰佛教的傣-泰文化圈信仰
    帮助指数:0
  • 《义田簿》:历史话语的地方叙事

    《三甲义田簿》反映了在“改土归流”的社会背景下,地方流官以期达成“以夏变夷”之效,积极提倡办学,而在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下,一些地方乡绅也积极响应,置办义田的这一地方事件,构成了深层复杂的地方历史记忆。此时,义田绝非捐资办学那么简单,它反映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图景与地方乡绅阶层的权力运作方式:他们利用国家政治资源操纵地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促成自身利益的资本化、权力化.制定义田古规这一事件折射出了晚清时期国家与地方,乡绅与民众,乡绅与官僚等多元力量之间共谋、博弈的复杂社会关系。可以说,土地问题贯穿了在整个
    帮助指数:0
  • 谈傣语文传承的尴尬处境与出路——以德宏傣族为例

    由于南传佛教的影响,傣族历史上创造了四种文字,目前还使用的有德宏傣文和西双版纳傣文。使用傣文来书写、创作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学习新傣文的年轻人无法看懂老傣文,无法传承傣族的古籍。在用母语创作的作者群中,从事小说、散文创作的作者少,创作诗歌、戏剧及各种韵文体的作者多。傣族母语作品以诗歌见长,当今的傣族母语作家中,仍然是以诗歌创作为重点。于是,许多傣族青年在网络上建立了傣文化论坛,在QQ、MSN等聊天软件中,建立傣族群,也有的年轻人在QQ空间、博客中建立以傣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页,彼此分享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录音
    帮助指数:0
  • 口头史诗的音乐与演述

    卡尔·赖歇尔(Karl reichl)姚慧译李修建校摘要:史诗旋律被学界视作两极,即“单诗行同曲体”(stichic)与“多诗行异曲体”(strophic)的两种旋律类型。对史诗音乐的忽视以及史诗学界只将史诗视作文本来进行研究的现状为我们提出了一个美学上的基本问题:当音乐被忽视时,我们正在丢失口头史诗属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史诗是唱出来的,是在音乐的演唱中完成故事的演述的,因此拓展史诗演述欣赏的音乐维度是必要和重要的。关键词:口头史诗与音乐,史诗音乐特征,结构功能,口头属性作者简介:卡尔·赖歇尔(Kar
    帮助指数:0
  • 傣-泰民族两大文化圈及其史诗传统

    摘要:中国的傣族,以至于跨境居住在东南亚国家的傣-泰民族,可以分属于两个大的文化圈:一是信仰佛教的傣-泰民族文化圈,一个是持原始宗教的傣-泰民族文化圈。

    帮助指数:0
  •  367   首页上一页45678910111213下一页尾页

    民族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