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

  • 吴一文:执着于苗族古歌研究

    其父今旦先生是最早提出“苗族古歌”汉语学名的学者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与马学良先生共同开展苗族古歌翻译整理, 60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进行苗族古歌的研究工作。吴一文对苗族古歌的研究主要分为几大方面:文本翻译整理、多媒体记录、外部研究、内部研究和一些重要基本问题的梳理等。30岁那年出版的《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是吴一文研究苗族古歌的处女作,它立足苗族古歌原文、立足扎实田野调查、立足苗族文化生态。据介绍,该项目将对其父等前辈搜集的、包括苗族古歌在内的数百万字的苗语文学史料进行翻译整理研究,以期
    帮助指数:0
  • 明清彝族文学家族谫论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彝族文学家族兴起,出现了宁州禄氏、蒙化左氏、姚安高氏、武定那氏、芒部陇氏、威宁安氏、毕节余氏、水西安氏、普底黄氏九个文学家族,共计四十八人。三明清彝族文学家族创作特色明清时期的彝族文学家族多为兄弟并肩、父子相承、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他们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家族世代相传的文学创作经验与相近的创作特色,为文学发展链条增加了延续性,在当时乃至后世文学史上均有着重要意义。四明清彝族文学家族的价值意义彝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长期以来,彝族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直接参与了中
    帮助指数:0
  • 杨军 李冬彤:从神话传说看契丹族起源之谜

    据任爱君《关于契丹族源诸说新析》(中国蒙古史学会《蒙古史研究》第7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文归纳,主要有东部鲜卑宇文氏说、匈奴说、鲜卑说、屡经混合说、乌桓说、白马青牛两个氏族结合说等六大类。郭晓东《20世纪以来契丹族源研究述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一文按时期归纳,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学者倾向于用东胡—鲜卑或受他族影响的鲜卑解释契丹族源,而西方学界更习惯用蒙古系种族进行解读。结合唐代樊衡《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孙逖《唐故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燕国文贞张公遗爱碑
    帮助指数:0
  • 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

    摘要:口耳相传的口头传统构成了羌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其特征表现在内容的丰富性、内部文化的差异性、传承形态的宗教性、文化影响的多元性等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口耳相传的口头传统构成了羌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在羌族及中华民族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羌族口头传统是羌族民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作、传承形成的,突出反映了羌族的古老历史文化、民俗生活、价值观念和审美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羌族有代表性的传说有:《羊皮鼓与猴头帽的来历》《羌族为何敬白石》《黑虎将军》《瓦沙毕》《太子
    帮助指数:0
  • 新疆汉族作家笔下的少数民族儿童形象

    摘要:塑造少数民族儿童形象是新疆汉语儿童文学界的一个独特文学景观,这些少数民族儿童形象可集中分为三类:“理想型”的道德偶像代言人、“象征型”的民族交往小使者、“儿童性”超越“民族性”的真孩子,他们寄寓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想象。关键词:新疆汉族作家少数民族儿童形象作者:王欢,新疆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新疆儿童文学接受与期待调查研究"(10XJJC751001).

    帮助指数:0
  • 恩施多民族文学: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

    恩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建始直立人”的发现,证明这里很早就有人类生存。

    帮助指数:0
  • 中国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

    一、动物故事的特殊魅力国际民间故事分类编码体系都是把动物故事放在最前面,中国的几部故事类型索引也是如此。二、幻想故事的构成及其演进在国际故事分类体系中,最大的一块是普通民间故事,日本学界称为“本格昔话”,其中又大体区分为幻想故事与生活故事两大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将生活故事按内容划分为19个门类,即长工地主故事,工匠斗争故事,爱情婚姻故事,巧女故事,傻婿故事,奇巧婚配故事,恶婆婆的故事,恶夫、恶妇故事,后母故事,孝敬老人故事,三子学艺故事,勤俭故事,公益义行故事,师徒故事,勤学故事。另立“机智人
    帮助指数:0
  • 当代汉族作家的差异自觉意识与少数民族文学观

    汉族作家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差异、自然生态差异以及生命体验差异等,分析了当代汉族作家少数民族创作的差异自觉意识和少数民族文学观,指出这种差异的体验过程实质上就是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从陌生到认同的过程。作者:邱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关键词: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学观汉族作家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自觉意识研究”(2014SCH BD H)的阶段性成果【点击阅读全文】当代汉族作家的差异自觉意识与少数民族文学观。

    帮助指数:1
  •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方法论选择

    除上述研究成果外,任一鸣的《关于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的思考》、黄玲的《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创作与发展》、管钰的《自我的表征与他者的符号——试论文本中的西部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等区域性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也值得关注。二)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主要关涉三个向度:一是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二是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三是少数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比较。高屋建瓴地探析了诸如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定位、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双语问题、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学
    帮助指数:1
  • 蒙古族母语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由母语创作的文学和汉语创作的文学两个部分构成。从文学评论和文学话语的角度看,少数民族文学的这两
    帮助指数:2
  • 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的现状及思路

    摘要: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应遵循以下的基本思路,即在追溯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生产与传播的历史场域基础上、在将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视为相对独立的文学传播信息板块的基础上,从文学传播学角度纵向梳理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播过程。形成如下的研究主线: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信息(作品)一信息传播者一信息传播方式与信息传播媒介一传播体现的功能一受众对文学信息接收及反馈一传播效果的呈现。

    帮助指数:2
  • 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

    随后更多的青年学者加盟少数民族史诗研究队伍,为本学科的发展增加了活力,中国史诗的类型学研究、传播学研究、传承人研究及文本研究和田野研究都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在年轻一代的史诗学者中,乌·纳钦的格斯尔史诗文本与多级程式分解、李连荣的格萨尔史诗学术史书写、高荷红的满族说部传承研究、黄群的西方古典诗学和史诗理论疏证、朱刚的传统歌会与交流诗学研究、杨杰宏的东巴史诗研究、姚慧的蒙藏史诗音乐研究、李斯颖的壮族。史诗布洛陀研究、屈永仙的傣族史诗和故事诗研究、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的柯尔克孜族史诗传承研究、吐孙阿依吐拉克的维吾
    帮助指数:1
  • 《格萨尔》域外传播的翻译转换与话语体系

    内容提要:态史诗《格萨尔》历经口头传承、文本传播与数字传播的媒介嬗变,涵盖了人类文化变迁的三个阶段——口语媒介文化、印刷媒介文化与电子媒介文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态势。《格萨尔》域外传播经民译、汉译和外译三次迻译,蕴含着活态史诗对外传播的九种翻译转换机制,为少数民族活态史诗域外传播的话语体系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针对数字化时代活态史诗传播的新现象和类型,从口语文化、印刷文化和数字媒介文化对口传史诗译介和传播展开多维研究,打破汉族书面文学翻译传播研究的单一模式,为书写中华多民族文学翻译史提供认知思路和可能途径
    帮助指数:1
  • 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感想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一起,在新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从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至今的7年,正是新
    帮助指数:1
  • 彝族古代诗论中的诗学功能与价值

    彝族诗学理论植根于彝族文化生态,是毕摩基于自身、摩师和广大民众诗歌创作实践进行的艺术总结。彝族诗学功能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彝族诗歌乃至彝族文学的生成与繁盛。彝族诗学厚重的学理意蕴与独特的风格,既彰显了彝族诗学别具特色的表达方式,也丰富了华夏诗学的多元内涵,诠释了彝族诗学功能理论的普遍意义与价值。【期刊】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5年第6期151-157,共7页【关键词】彝族文学诗学诗论【基金项目】龙珊主持的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彝族审美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4BZX109
    帮助指数:2
  •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明互鉴与遗产共享

    在经贸合作、文化先行策略的影响下,曾经在中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五卷诗》《四卷诗集》,至今依然是相关国家和族群共享的古代经典,其中的诸多文化元素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世界,并在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得以传承和实践。为了消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隔膜,麻赫默德·喀什噶里渴望在突厥—维吾尔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他决心用阿拉伯语编纂一部突厥语词典,为阿拉伯人学习突厥语,了解突厥文化,也为突厥人学习阿拉伯语,了解阿拉伯文化,提供一本实用工具书。作为古典遗产的《突厥语大词典
    帮助指数:1
  • 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形成、阅读与阐释

    提要: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形成是数量多品质高的民族文学创作成就的映现,是民族文化资源的一次次文学话语的体现,是秉承与传播清代之前多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互文性表现。由此可见,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形成一方面具有各个民族文学演变的土壤,另一方面更有以汉民族文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学大家庭的熏陶,从而实现了清代“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民族文学之间的融合状态,并进一步促进了各个民族的文学发展。按照某些学者的看法是:“汉族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都将被放置于多民族文学这一文学史结构框架下,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二
    帮助指数:1
  •  367   首页上一页131415

    民族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