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

  • 比较诗学语境中的北宋理学与喀喇汗智学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帮助指数:0
  • 寻找“晚开之花”的根

    新体裁的出现既与本民族文学内部各旧体裁之间的倒装、移位、组合等变异有关,又与共同体所面临的具体社会历史与文化心理过程息息相关。历史传记、达斯坦、戏剧中的各种艺术因素的不断变化,为维吾尔现代小说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内部动力,而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新的认同诉求与精神需求,以及现代市民社会、报刊体系、阅读大众等外部因素的不断出现,则为这一新的表达方式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

    帮助指数:0
  • 转型时期民族文学的国家责任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帮助指数:0
  • 在国际民俗学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2015年 11月,名为“中国民俗研究”(Chinese Folklore Studies)的《亚洲民族学》(Asian Ethnology)特刊(第74卷第2期)在日本名古屋出版。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国内外学者的精诚合作下,由李靖、彭牧和杜博思(Thomas David DuBois)担任特约编辑的特刊终于付梓发行。作为“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收录的民俗学国际核心期刊,该刊在亚洲民俗学研究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特色之一是鼓
    帮助指数:0
  • 苗族史诗《亚鲁王》产生时间及文化生态刍论

    《亚鲁王》叙事对自身历史高度推崇,通过葬礼现场的吟唱,体现出过去与现实“共在”的历史观。对核心情节“龙心大战”和“盐井大战”考证后发现,这是发生在江南和西南的抢夺自然力(环境)和生产力(财富)的战事,联系情节和史料推测出史诗产生时间上限应是公元三世纪左右。从麻山地区具体生存环境出发,深入探析《亚鲁王》体现的西部苗民之文化生态与史诗的独特价值。一、活在当下的始祖崇拜从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叙事中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自身历史的高度推崇直至“神化”。三、西部苗民的文化生态作为在贵州西部麻山地区发现、由当地
    帮助指数:0
  • 彝族民间故事中青蛙原型意象解读

    彝族民间故事中青蛙原型承载了该民族对祖先文化的历史记忆,是彝族人集体无意识的显现。故事中塑造的青蛙集智慧、果敢、聪颖、孝顺于一身,是文明的先导和传播者。青蛙意象的生成是彝族独特的情感投射而创造出的审美艺术形象,是彝族人特有的民族情感的外化和升华,是彝族人地方性知识的汇总与归结。

    帮助指数:0
  • “丝绸之路”上的波斯文学与突厥语族诸民族文学交流关系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帮助指数:0
  • 论黎族作家群在新世纪的崛起

    黎族作家应在黎语思维与汉语表达之间,寻找一种不同民族文化表现之间的互通交融。黎族作家的群体意识已经形成,这与一些重大的经济与文化事件的促成及刺激相关。黎族作家群烙印着一个民族从原始文化、口头文学到现代文明、作家文学这一进程的精神印迹。作者:郭蕤,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关键词:民族文学民族文化黎族作家原始文化现代文明【点击阅读全文】论黎族作家群在新世纪的崛起。

    帮助指数:0
  • 浅析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中的民俗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摘  要:"说唱"在蒙古族的民间文化中,是一种表演的方式,也是一种文体。说唱对于蒙古人说,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和生存哲学方
    帮助指数:0
  • 达斡尔族英雄叙事诗口头程式研究

    文章对达斡尔族英雄叙事诗的程式研究主要从语词、句式、修辞、主题及典型场景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以期将口头叙事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更加深刻地理解程式的稳定性、规律性及变异性,从而开拓达斡尔族口头传统叙事研究的新领域。变异性作者:李飞,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点击阅读全文】达斡尔族英雄叙事诗口头程式研究。

    帮助指数:0
  • 论维吾尔经典文本与世俗生活

    在维吾尔文化系统中,《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等经典文本发挥着"道统"和"文统"的功能。这些文本体现了注重日常生活中朴素的生活哲理和信仰的世俗化表现,同时可见多元文化、多重话语共同发生作用的错综脉络。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喀什地域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0&ZD06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张春梅,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帮助指数:0
  • 当代藏族作家的文化生态叙事研究

    藏族作家文化生态叙事研究揭示出当前生态批评的模式化、简单化、泛文化倾向等局限。关键词:现代性藏族文学文化生态生态批评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华多民族文学‘民族性’问题研究”(批准号:14CZW065).重庆文理学院引进人才专项“多学科视野中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批准号:R2013WC16)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傅钱余,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点击阅读全文】当代藏族作家的文化生态叙事研究——兼论当前国内生态批评的局限。

    帮助指数:0
  • 多角度展开少数民族史诗研究

    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史诗、印度史诗、巴比伦史诗、芬兰史诗、中国各民族史诗等都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面对数量丰富、学术价值较高、独具特色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成果,我们理应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清理与归纳,从多重视角对它们展开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在总结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成绩的同时反思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的不足,凸显学术史研究的批评性。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学术史的研究需要从学术思潮、社会背景、学术渊源、研究队伍等多方面归纳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的演进脉络,在检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成果得失的过
    帮助指数:0
  • 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歌文学的特质

    内容提要:清代诗歌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诗史上值得特别关注的创作阶段。这些新质素与趋势尽管不够完善,但为学界全面、深入认识和评估清代诗歌对于古代草原丝绸之路诗歌的作用与贡献,提供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度,对于当下的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二)商业贸易发展景象与城市变迁蒙古政权归附满清后,在和中原汉族的贸易往来中不断学习、吸收汉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成果,使得本民族在经济生产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飞速发展,迅速缩小了自身与农耕民族的差距。如果说,明代蒙古社会的游牧文化变迁才只是初露端倪的话,至清代,蒙古游牧
    帮助指数:0
  • 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读者受众群也越来越多,表现为读者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追捧与日俱增,但也存在着刻意追求汉族文学、少数民族特色缺失等边缘化趋向,这就要求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要牢牢把握自身民族特色.

    帮助指数:0
  • 当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民族性弱化的多源发生

    内容提要:当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不可或缺的文体之一,自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经过民族识别固定下来以后,‘少数民族文学’的问题一度引起议论,但是在过于强大而坚硬的主导性阶级斗争话语中,少数民族文学除了在题材上有些新奇之外,基本上在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文化领导权的认同中进入到社会主义新生活、新公民的文学书写脉络中。辩证地看,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少数民族文学与汉语文学之间、少数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交往对话,本质上是彼此沟通、相互学习、异质互惠、共同前行的过程。据
    帮助指数:0
  • 东巴、达巴创世神话中的数字

    东巴经典是一种口头传统,这一点在许多前辈学者的研究中都有提及。由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典籍可以说是记录经典的关键,而具体的经典故事在东巴的每一次诵念中都会有不同的表现。《麽些族的洪水故事》中对世界的形成有较为详细的叙述:“起初,在一片混沌之中,在天地、日月、恒星和行星、山和谷、水和沟、木和石这些成对的事物形成之前,首先出现的是三样它们的影子。在两段叙述九族神人的经文中,尽管汉译用字有区别,但观察东巴文及音标注音可以看出,两段经文中的前三族与最末一族相同,《洪水的故事》中的第四族神灵未在《都萨峨突的故事》中出现
    帮助指数:0
  • 《格萨尔》史诗文本传承的互文性解读

    说唱艺人、唱本记录者、僧侣文人作者和听众群体都参与了史诗文本化的过程,构成了史诗传播的多重主体。文章借鉴互文性理论,在对《格萨尔》文本迁移与当代重构的寻绎中,审视《格萨尔》文本生成机制的多重视域,力图构建史诗从古老传说到现代演绎中互文传承的意义空间。关键词:《格萨尔》文本生成异文本互文性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活形态民族史诗《格萨尔》翻译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2YJC7401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M551031)的阶段性成
    帮助指数:0
  • 盘古神话:历史长河中变化生长的鱼

    例如,有些壮族神话把开天辟地者说成男性始祖布洛陀,瑶族布努支系神话把开天辟地者说成女性始祖密洛陀,阿昌族神话说天公遮帕麻与地母遮米麻开天辟地,蒙古族神话说神女麦德尔娘娘创造出世界,哈萨克族神话说创世主萨迦甘创造世界。据我目前采集到中国各民族近200多篇关于盘古的神话或传说看,绝大多数民族都流传着关于盘古创世的母题。且不说流传于广大汉族聚居区特别是中原地区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山的传说》《盘古庙的来历》等,还有土家族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侗族的《古老和盘古》、壮族的《盘古创世》、毛南族的《盘古的传说》
    帮助指数:0
  • 【文萃】彭修银 梁宏: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的生态向度及其意义

    因此,如何以“生态”作为一种民族美学研究的视域和方法,将其与少数民族美学研究相结合,并提炼出一定的学理意义和现实价值,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袁鼎生、申扶民明确提出了少数民族艺术生态学的概念——少数民族艺术生态学,立足生态视角,运用生态方法,把少数民族艺术系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发现少数民族的艺术运行和生态运行一致的规律。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可以借鉴文化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构建少数民族美学研究的新理念和方法论。尽管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知识体系、社会结构不尽相同,在新时代下的发展速度和模式
    帮助指数:0
  • 少数民族诗歌翻译的哲学思维

    推广和传播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争取更多话语权的必然选择,民族诗歌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推广传播必然要涉及到少数民族的诗歌翻译。民族诗歌来自多个民族,各个民族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各有不同,专业的知识素养是民族诗歌翻译的基础,科学的思维是民族诗歌翻译的前提。而系统的哲学思维建构将给予民族诗歌翻译更加理性、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

    帮助指数:0
  • 从非遗项目走向生活传统的综合实践

    保护《阿诗玛》不只是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阿诗玛》,而是保护撒尼人生活传统中的《阿诗玛》,保护以《阿诗玛》为中心的撒尼人的活态的口头传统,保护与《阿诗玛》有关的整体性的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探索并构建撒尼人生活传统综合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所以,保护、传承《阿诗玛》不仅是保护、传承作为口头诗学的《阿诗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阿诗玛》,更应该保护、传承以《阿诗玛》为中心的撒尼人的歌唱传统和叙事传统,以及撒尼人当代生活中的《阿诗玛》的讲唱形态。《阿诗玛》传承过程中的社会框架,就是记忆、传
    帮助指数:0
  • 刘俐俐:我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现状与前瞻

    所谓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是指区别于一般普适性文学理论与方法,区别于民族作家作品研究,区别于少数民族文学史,区别于区域性民族文学研究,而是体现出与民族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史、与区域性民族文学的深刻联系。一、我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所谓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其含义是与笔者所提出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及可借用资源。三、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建设的基本思路基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与现实,基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学理论资源,参照20世纪以来人类学、民族学、传播学等新
    帮助指数:0
  • “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

    以“妻的离去”为结局的中国民间幻想故事有着悠久的文本历史和稳定的结构传承,此类故事以异类婚配开始,以异类妻子离去告终,表现出女性从仙到兽的身分沉落及反抗心态。作者:黎亮,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关键词:离去型民间故事文化原型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林兰编中国民间童话的结构形态与文化意义”(项目编号:14YJC751019)阶段性成果【点击阅读全文】“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

    帮助指数:0
  • 白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混融特质及对边疆民族文学发展的启示

    此种多元混融性既与白族民间文学在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层累叠加有关,也与白族民间文学与多种外来文化的交汇整合有关。白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混融特质及在多向互动中建立起来的开放性与民族性协调平衡的发展机制为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借鉴。同时,白族民间文学又是白族民众创造出来的属于白族这个群体的文学,它与白族文化、白族社会、白族历史、白族民众的生活紧密关联,必然又打上白族烙印,体现出自身的鲜明特色。一、白族民间文学的特质张文勋主编的《白族文学史》中将白族文学的特点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内容上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社会
    帮助指数:0
  •  367   首页上一页12131415下一页尾页

    民族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