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

  • 何其芳•民间文学•延安文学传统

    [摘要]何其芳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是位重要人物,他在民间文学领域的贡献,更多的是在思想层面。

    帮助指数:0
  • 时代话语、民族话语以及个人的定位

    内容提要:女作家朴草兰是朝鲜族第六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帮助指数:0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庄子》神话研究综述

    摘要: 《庄子》中存在着大量的神话材料,自王国维开启以神话眼光看《庄子》的先河后,鲁迅、郎擎霄、闻一多、茅盾、顾颉刚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庄子》与神话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帮助指数:0
  • 壮侗语民族口头叙事中的缺憾循环类母题

    内容摘要:以史诗《莫一大王》为代表的壮族及其他壮侗语民族口头叙事中存在一类特殊的缺憾循环类母题,通过运用“二元对立”与“符号矩阵”的分析方法,揭示此类母题的对立结构,探索其深层意义,并再现其独特的百越文化内涵。

    帮助指数:0
  • “书写型”传承人研究

    在一些民族中出现了新型的传承人,他们不再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这类新型传承人,我们将之称为"书写型"传承人。在电子媒介时代,他们对口头传统的传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帮助指数:0
  • 重温历史——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扎巴抢救始末

    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正值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之时,各民族文化传统得到了高度重视,其间以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下简称“格萨尔” )为重点的抢救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热潮在全国兴起。

    帮助指数:0
  • 芒飞节(Bun Bangfai)神话的流传及其认同功能

    论文摘要: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芒飞节( Bun Bangfai )起源神话及其异文在泰国东北部、老挝和越南不同族群之间的传承与扩散,印证了神话在仪式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再现出神话对不同层次认同的铸就功能。

    帮助指数:0
  • 苏轼儋州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民俗事象

    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贯穿着浓浓的民俗气息,蕴含着他深刻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理解。本文从苏轼笔下的海南民俗事象、苏轼的民族情感、苏轼的民族文化理解与包容三个方面,对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进行分析。作者:周俊,海南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点击阅读全文】苏轼儋州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民俗事象。

    帮助指数:0
  • 满族萨满史诗“窝车库乌勒本”研究

    摘要: “窝车库乌勒本”为满族说部中很重要的一类,其文本主要有《尼山萨满》 、 《天宫大战》 、 《乌布西奔妈妈》 、 《恩切布库》 、 《西林安班玛发》 。

    帮助指数:0
  • 海南黎族民歌的现状与发展

    黎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百越族群的后裔。因此,在旅游开发的大潮中,保护黎族民歌,保护黎族传统的艺术精华,势在必行。

    帮助指数:0
  •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及主体性建构

    新时期以来,诸多研究者先后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观进行重新构建与反思,新世纪以来获得了推进与发展,刘大先的《文学的共和》一书以多元视角切入对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性建构的讨论,从"史""论""文本""影像""田野"等部分各自进行聚焦论述.重新审视了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史,在多元化语境下反思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并基于对若干文学文本、电影和田野调查样本的考察,提出了"文学共和"的本土批评形态,同时也
    帮助指数:0
  • 独具生命力的果洛格萨尔文化

    青海果洛地区是历史上较为封闭而又独具特色的藏族聚居区之一。就在这片土地上,果洛人民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劳开发了黄河源头地区,创造了独特的黄河河源文化。

    帮助指数:0
  • 控制与反控制的叙事纠葛

    70后女作家金仁顺的小说体现出主观上反男权控制的叙事能指和客观上隐含男权话语控制所指的矛盾性,这是强大的男权传统作用的必然结果。她的小说试图进入男性世界达成两性和谐存在,这种超越控制与反控制的写作姿态是70后女作家叙事话语调整后的走向之一。

    帮助指数:0
  • 从侗台语跨境民族的死亡起源神话到广西左江岩画

    内容摘要:跨境而居的侗台语民族,其死亡起源神话揭示了蛙类与死亡之间的特殊联系。本文原载《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5期。

    帮助指数:0
  • 民族文化的历史叙述问题

    文学史是现代以来的产物,是应现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建立的意识形态需要,对于已有文学成果及其发展脉络与过程的一种梳理、叙述和知识化,从而构成一套有头有尾的完整叙事,并成为教育国民、凝聚共同体情感的一种方式。

    帮助指数:0
  • 转型期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的语言问题:族性空间、对话与互文

    中国在当代和现代转型期的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在语言问题上具有复杂的对话与互文性质,颇具思辨的空间.文章以彝族现代诗及满族作家端木蕻良的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为案例,辅以相关论述的检视,对族性空间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尝试探讨如何理解少数民族汉语文学语言问题的复杂性。

    帮助指数:0
  • 让敢壮山的“生意”更红火一些

    内容摘要:近年来,以敢壮山人文始祖遗址的开发为平台,壮族布洛陀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大众的关注。

    帮助指数:0
  • 崇尚和谐的民族——《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侗族卷》综述

    侗族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如果说侗族聚居地区一直处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的落后状况,直至20世纪50年代许多侗族聚居县还没有公路连通,许多侗族人还不知火车、汽车为何物。

    帮助指数:0
  • 元杂剧中的女真民俗文化

    元杂剧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女真民俗文化的作品有十几部,这些剧作承载了大量的女真民俗文化,成为今天重要的民族史料,也是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灵密码。元杂剧中女真民俗在彰显民族个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的文化共性特征,还体现出宋元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帮助指数:0
  • 侗台语民族祈雨仪式的口头叙事隐喻

    论文摘要:在壮族民间师公教祈雨仪式中经常被唱诵的壮族英雄史诗《布伯》塑造了一个多次与雷公斗争、为人间解除干旱的人间英雄形象。

    帮助指数:0
  • 壮族神话谱系的构拟与神圣空间的生成

    壮族不同方言文化区的不同壮族支系传承着不尽相同的神话,形成相对统一而又各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想象和神话谱系。壮族神话的传承依托于特定的实在的地理空间和想象的宇宙空间,壮族先民借助神话想象将陌生的荒蛮之地,转变成"文化圣地",生成"天、地、神、人"和谐共居的神圣空间。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立足于壮族各区域的信仰传统,激发当地文化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理性地认知并传承壮族神话谱系,在延续历史记忆并且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构筑新的神圣空间。

    帮助指数:0
  • 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全球语境——兼及多元性与共同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从来都不是自外于世界性的关系网络之外,只有从全球近代史发展的视野才能对其加以定位。在中国现实语境中,少数民族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区隔并没有美国那么明显,很多时候是话语与修辞的强化。

    帮助指数:0
  • 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

    摘要: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走过了萌芽诞生、蛰伏沉寂、发展壮大、繁荣兴盛等阶段。

    帮助指数:0
  • 国家话语与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

    继20世纪50年代发起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80年代完成"民族民间文艺十套集成"的搜集工作, 21世纪以来对文化事业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政策乃至世界性的大环境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获得国家级传承人的称号首先需要文化部、专家学者的认同,而这一切对该民族的民族认同、民族感情的凝聚都是有意义的。文章以满族说部国家级传承人富育光的个人经历,来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国家话语与传承人之间的博弈。

    帮助指数:0
  • 个体记忆的道德超越

    从华兹华斯以来,记忆与个人主义的关联一直越系越紧,从文学蔓延及历史。记忆只有从个体道德超越,跃升到真正伦理的层面,才有可能恢复它真正的活力与意义。

    帮助指数:0
  •  367   首页上一页101112131415下一页尾页

    民族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