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在当代社会中,神话并非日益僵化、消亡与不合时宜的。芒飞节(Bun Bangfai)起源神话及其异文在泰国东北部、老挝和越南不同族群之间的传承与扩散,印证了神话在仪式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再现出神话对不同层次认同的铸就功能。这种认同包括了文化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与宗教认同等。神话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力量。
关键词:芒飞节(Bun Bangfai)、跨境神话、认同
作者:李斯颖(1981——),女,广西壮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壮族文学与文化研究。
认同,英文为“Identiy”,也被称为同一性,指涉所有令一个实体可辨别和认知的特性。这一心理状态可产生肯定性的情感,成为客观目标的驱动力。认同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方面,例如心理学领域的个人认同、社会学领域的社会认同与哲学领域的文化认同等。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以祈雨为主要目的、以发射“火箭”为主要内容的芒飞节(Bun Bangfai),其起源神话异文在泰国、老挝、越南三国不同区域、不同信仰的族群中流传,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层次的认同效果,呈现出不同的功能。试以此为例,进行分析。
一、泰国东北部《青蛙神的故事》及芒飞节
《泰国民间故事选译》收录了泰国东北部流传的神话《青蛙神的故事》,该神话解释了芒飞节的起源,内容如下:
恬神是非常伟大的神,按照节令向世界供雨。那时青蛙神是勐的首领,统治着人民群众,人们生活幸福美满。由于青蛙神威力大,影响也大,大大小小的动物都非常敬重他,赞美他的恩德。秃鹰和乌鸦原本承担着拿食物献给恬神的任务,后来也都来守侯在青蛙神身旁,居然忘记了给恬神送食物。恬神得知事情的真相后,非常生气,他想减弱青蛙神的威望,于是就不让天上的雨水按节令下来。
崇敬青蛙神的民众和大大小小的动物由于干旱而忍饥挨饿,种田没有收成,粮食和水果都很少,动物找不到吃的东西,大家都去青蛙神处叫苦。青蛙神知道干旱的原因,他对民众和动物说,恬神绑住了龙王,不让龙王玩水,龙王不能玩水就不能喷水,龙王喷的水飘落到地面上就是雨水,所以天下干旱。青蛙神还和民众、动物商量说,必须和恬神发动一场战争,并计划派大大小小的动物作为军队到天上和恬神作战。它吩咐臣民们筑了高高的墙壁,然后从墙壁上造梯子,梯子一直延伸到恬神住的天堂。青蛙神率领他的兵丁踩着梯子一直爬到恬神住的地方,向恬神发起进攻。
恬神早已有戒备心理,秘密藏着武器准备应战。青蛙神知道恬神藏武器的地方,就派白蚂蚁到恬神的武器的柄上凿洞。于是,恬神的长刀、长矛、弓箭等的柄都被白蚂蚁凿空了,青蛙神还使恬神的刀、矛、梭镖等生锈不能使用。
第二天早上,恬神吩咐大臣拿武器来分发给士兵们,才发现武器已经坏了,全都不能使用了,恬神只好改变策略,想通过念咒语来制服和战胜青蛙神。青蛙神叫青蛙、田鸡、知了等大声叫嚷,干扰恬神念咒语。恬神又变出蛇把青蛙、田鸡、知了咬死。青蛙神见状又叫老鹰把蛇吃掉……双方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智慧和神力的较量,但始终不分胜负。最后,恬神和青蛙神进行斗象比赛,恬神输了,被青蛙神捉住,双方商定停战协议:恬神同意继续向世界供水,如果某一年恬神忘了供水,就让世界上的人燃放火筒,提醒恬神按照时令供水。
所以,如果哪一年雨水迟迟不下,东北部的人们就点燃火筒提醒恬神供水,天长日久就有了点火筒的习俗。[1]
泰语称“点火筒”为“Bun Bang fai”,其相关仪式节日可称为“芒飞节”,亦有人称“火箭节”,亦盛行于我国部分傣族地区。该节日的主要内容来源于侗台语族西南语支的祈雨仪式,后受小乘佛教影响而融入了佛教的文化与仪式。泰国东北部的侗台语族群,包括 “泰伊讪”(Isan)[2]、普泰(Phuthai)[3]等都过这个节日。通常在公历5月雨季来临前,各村镇都会择吉日举办芒飞节,进行激烈的点火筒比赛,以祈求天神下雨,滋润作物,迎来丰收。关于求雨、点火筒由来的这个著名神话——《青蛙神的故事》亦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已经被收录在地区的学校课本、风俗读物之中。
2012年6月19日,我们来到了加拉信府(Kalasin)古奇那莱(Kuchinarai)县的古瓦(Kutwa)镇古瓦(Kutwa)村,参加一年一度的芒飞节活动。据小学女教师、当地普泰人萨塔潘(Sathaphom,45岁)[4]介绍,今年古瓦(Kutwa)镇芒飞节活动时间为18日到20日,第一天主要为花车展示,第二天为选美和文艺活动;第三天即为盛大的点火筒比赛。节日的主会场就在佛寺的旁边。古瓦(Kutwa)镇此次举办的芒飞节,召集了49个自然村寨的村民前来参与。古瓦(Kutwa)镇的主体族群是普泰(Phu thai)人,因此,6月19日当晚,有专场晚会展示普泰人的歌舞和文化。虽然只赶上了花车展示和选美活动的尾巴,但我们从头到尾经历了点火筒比赛的全过程,并深刻体验了芒飞节所带给当地民众的自豪感、认同感。在点火筒比赛活动现场,各地民众云集,出售各种小商品和食品的商贩忙得不亦乐乎。
普泰人每年都会过芒飞节,以向天神帕亚恬(Phaya Thaen)[5]祈求雨水。届时,普泰人还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看芒飞比赛,在家中留宿数日,用美酒佳肴加以款待。芒飞节是亲朋好友相会的好时机。古瓦村潘西(Ponxi,58岁)大婶邀请了她的朋友们来观看芒飞比赛。她说,不但是古瓦镇要过芒飞节,其他地方也都在这一段时间集中过芒飞节,只有向天神帕亚恬求雨,水稻才会有充足的雨水滋润,来年作物才会丰收。从顺代(Somdet)来亲戚家过节的纳帕婉(Napawan Rongchai,44岁,老族)和她的女儿瓦拉苏达(Walaksuda,13岁)为我们讲述了《青蛙神的故事》。她们认为,芒飞节是整个泰国东北部的活动,如果不举办,人间就会面临干旱的危险。母女俩都曾听老人家讲述过《青蛙神的故事》,也在报刊书籍上读到过这个神话。
古瓦村的村长春车艾(Chomchei Butsyuri,男,36岁)在芒飞比赛的裁判席内维持秩序、统计数据。据他介绍,如今古瓦镇每年公历5月第三个星期天举办芒飞节,约定俗成,不再更改。每个村都制作一个芒飞,作为向帕亚恬求雨的信号。关于为什么要向帕亚恬求雨,他虽然没说出青蛙神的神话,但根据自己的学识,他给出了芒飞节与帕亚恬关系的一个合理解释。他认为帕亚恬是火神,喜欢火,所以人们要射芒飞上天,用火取悦他,向他求雨。他自豪地告诉我们,古瓦村使用的圆形芒飞是独创:几十年前,村子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为了减少芒飞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其下降时更容易被人发现,便改进了制造芒飞的技术,将它从原来的火箭形状改成了现在的圆形。由于制作芒飞需要精湛技术,因此有些技术概不外传。即使在古瓦镇各村之间,制作水平也高低不等。
内容摘要:论文摘要: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芒飞节( Bun Bangfai )起源神话及其异文在泰国东北部、老挝和越南不同族群之间的传承与扩散,印证了神话在仪式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再现出神话对不同层次认同的铸就功能。
关键词:神话;蛤蟆;青蛙;Bun;泰国 作者简介:在芒飞比赛间隙,古瓦村十分有声望的皮萨铎阿(Phitsadoa Camphom,男,70岁)老先生很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芒飞节来历的神话,内容与《青蛙神的故事》很相似:从前,帕亚恬和帕亚那[6]打仗,打了七年。帕亚恬就一直不给人间下雨,人类和各种动、植物都要干渴而死。青蛙神帕亚叩(Phayakom )和帕亚那是好朋友,他就决心帮助帕亚那,迫使帕亚恬向人间降雨。他带领了各种小动物,有蜜蜂、白蚁、青蛙、蛇等各种小动物,来到帕亚恬住的天上。他们一直打了2年,最后帕亚恬打输了,只好答应青蛙神要给人间降雨。但帕亚恬也不能知道人类什么时候需要雨水、需要多少雨水,于是他说:你们每年需要雨水的时候,就给我发信号,这样我就会降雨了。青蛙神很聪明,他就说,那我们就用芒飞来给你发信号吧!从此,普泰人就制作芒飞,在插种水稻之前放到天上,帕亚恬就会按照约定好的那样,向人间降雨。
在芒飞节的现场,有很多年轻人,当他们被问及芒飞节的来历时,大多数能说出它是向帕亚恬求雨的盛大节日。但他们对于神话内容的了解程度也深浅不一。芒飞节越办越隆重,年轻人如何认知和继承该传统亦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虽然此次节日的举办者与参与者主要是普泰人,但芒飞节已然被视为泰国东北地区盛行的一个文化事项,超越了单一族群的局限。早在1977年,泰国旅游局就已经将芒飞节定为益梭通(Yasothon)省的节日、当地旅游的一个重重头戏,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可见,政府很早就介入芒飞节的文化与旅游打造。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芒飞节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广泛的民众参与性与民间性,难能可贵。2012年5月17日在泰国塔帕农(Tapanon)地区,普泰人小学校长Suboli(男,50多岁)和村民就告诉我们,他们下个月也要过芒飞节,芒飞节之普遍与盛行,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
基于以上叙述,可以概括出神话与泰国东北部族群认同的基本关系。
首先,神话为节日仪式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神话为泰国东北部芒飞节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缘由,解释了节日与仪式产生的源头。它赋予这一节日以神圣的意味,在节日过程中曾具有异常突出的功能。同时,节日活动扩展了神话的传播,使节日和神话之间呈现出一种良性互动,根据打造节日、传承文化的需要,神话出现在各种相关的课外读物、旅游书刊上,增强了人们对它的认知。
其次,以神话之名举办的芒飞节活动,容纳了不同层次的地域与族群认同。
1、神话提升了小区域内的地缘与单一族群支系认同。如古瓦镇普泰村民对于自己创新的新型芒飞有着深厚的自豪感,对芒飞形制的注重使民众增强了古瓦镇小区域的文化认同。普泰文艺晚会在达到旅游宣传目的的同时,亦增强了普泰人的单一族群支系认同。
2、神话增进了有着不同宗教信仰与多神崇拜传统的多族群民众的相互认同。《青蛙神的故事》中,神祇帕亚恬又被称为“召发”,是侗台语族西南语支中最主要的天神之一,他来源于早期的本族群信仰,后受到多重文化的影响,在各语支称谓上有些变化。他能够降雨滋润世间万物,对泰国东北地区的侗台语族群民众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泰国东北地区的某些侗台语族群不一定信仰佛教,不一定过芒飞节,但神话与信仰的传承将这些族群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加了彼此之间的认同。
3、神话加深了泰国东北部的区域认同。泰国东北部地区亦称“Isan”,来自于巴利语,意即“东北”。有意思的是,在泰国东北部地区说老语的族群人数多达1900万,而在老挝境内说老语的只有300万。[7]因此,这片土地被视为老族(Lao)文化圈的一个中心,这个地区的人民有着与泰国主体民族泰族相异的区域与文化认同。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青蛙神的故事》突破了单一族群支系的流传范围,为泰国整个东北地区不同族群所共享,同时,节日仪式活动将更多的地方性神话融合进来,使神话日益形成一个地方体系,内聚力增大,加强了区域认同。如古瓦镇芒飞节新出现的选美比赛[8],与一个美丽的神话《帕亮与琅嗳》结合了起来:从前,在色军府(Sakon Nakhon)有一位漂亮的王子,叫做帕亮(Pha liang),他与一位叫做琅嗳(Lang ai)的公主相爱。帕亮来向琅嗳求婚。琅嗳的父亲,为了考验帕亮,便让帕亮做出“芒飞”,以此显示帕亮的本事。帕亮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芒飞”的人。帕亮王子通过了考验,便要和琅嗳结婚。但水神(Phayanak)也喜欢琅嗳公主,便来捣乱,把色军府的地陷成了一个大湖,即廊限大湖。因此,普泰人挑选的一对青年男女,就是帕亮与琅嗳的象征,人们制作“芒飞”、选美,也是为了纪念这对可爱的人。(潘西Ponxi大婶讲述,58岁)[9]
这则神话里出现了讲述者的日常生活场景——廊限大湖,这使神话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承。可见,神话不但在节日活动中得以阐释,还以节日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相互关联、互相推进。人们在讲述时,已不局限于单一族群,而是通过节日活动和各种相关神话,编制出一个地方性知识网络,构建出新的区域性认同。尤其是各种风物神话与传说,将神话人物与地域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所考察到的芒飞节,已经被泰国人尤其是东北部地区的民众所认可成:东北部的一个标志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