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一起,在新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从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至今的7年,正是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发韧和繁荣发展的7年。
一、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正确方向
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和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文化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大踏步前进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列举的古今中外文艺大师和文艺精品中,不乏我国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发表,意见指出:“正确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生动反映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海外儿女心向祖国的心路历程。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抵制否定中华文明、破坏民族团结、歪曲党史国史、诋毁国家形象、丑化人民群众的言论和行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民族文化方针政策,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动力与指南,指引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正确方向,使少数民族文学健康发展并呈现出全方位的繁荣景象。
二、少数民族文学长足发展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大力支持
在中宣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作家协会从2013年开始实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就少数民族文学培养人才、鼓励创作、加强译介、扶持出版、理论批评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已取得可喜实效和成果。
除了中国作协的层面和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学期刊《民族文学》,鲁迅文学院、《文艺报》和作家出版社等单位对少数民族文学也做了很多的推动和促进工作。在培训少数民族作家方面,鲁迅文学院做了大量工作;《民族文学》杂志社每年也在全国各地举办多个作家翻译家改稿班、培训班,每年培训作家翻译家约300人。各地作协对少数民族工作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长足发展,正是得益于文学体制和机制的大力支持。因此,这些对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重视和扶持,今后应当继续坚持和发扬。
三、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学影响力
7年来,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在国家级文学奖方面,除了有27位作家、诗人和翻译家获得第十一届(2012-2015)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还有5位少数民族作家、诗人分别获得第六、七届鲁迅文学奖,两位少数民族作家分别获得第九、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民族文学》杂志也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2015年以来,《民族文学》相继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2017年度全国130种重点期刊的编校质量抽查中,《民族文学》汉文版编校质量并列第2名,并居于被抽查的文学期刊之首。杂志社还被中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2015-2017年度中央直属机关文明单位”。2019年,《民族文学》汉文版再次扩版,进入刊发长篇作品的期刊行列,迄今已刊发4部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杂志社于今年9月还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举办了首届《民族文学》长篇小说作家培训班。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也开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作协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对外翻译工程,对已经与国内外出版机构签订出版合同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给予资助。有的少数民族作家和诗人还获得了国际文学奖。
《民族文学》汉文版发行到国外,蒙古文版、哈萨克文版和朝鲜文版,也分别发行到蒙古国、哈萨克斯坦、朝鲜和韩国,在这些周边国家的文化与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种优势和优质资源,我们要进一步认识这一优势,利用好这一优质资源。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学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和作品的影响力,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文化责任,为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
四、少数民族文学面临新机遇、新课题和新挑战
新时代的到来,使少数民族文学迎来了新机遇,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新的期待。
当下中国大地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开展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困、奔小康”的奋斗进程中,文学不能缺席。少数民族作家要以手中的笔,记录和讴歌这一举世瞩目的反贫困斗争。事实上,近年来扶贫脱贫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并涌现了相当一批作品。最近中国作协组织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创作,一些少数民族作家也参与其中。希望更多的作家能加入这一题材的创作,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美丽中国建设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建设美丽中国,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少数民族生态文学创作要积极呼应这一时代现实课题。值得一提的是,生态题材是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一个优势,生态文学跟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更有天然的关系,因为民族地区大都是山区草原,或者是大江大湖,有着无比绚丽的风光。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使锦绣风光绵延千秋万代,使其继续造福子孙后代、造福整个人类,这是少数民族作家应该思索的命题。少数民族作家应该意识到这一题材优势并形成生态文学的创作自觉。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深层次推进,使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格局。在国内,“一带一路”区域大多是多民族聚居地,几十个少数民族或世居或移居,丝绸之路与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关系紧密。在这些民族地区,最了解、最熟悉和亲历亲闻“丝路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莫过于身处其中的少数民族作家。“丝路文学”创作,我以为应更多地寄望于他们。同时,“丝路地域”一些少数民族是跨境民族,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丝路文学”交流较为便利。“丝路地域”曾经诞生了中国多部伟大史诗,孕育了众多文化与文学巨匠。深厚的底蕴、光辉的传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丝路文学”的勃兴,是少数民族文学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当然,少数民族文学无论是题材、体裁还是风格、手法,都应该是丰富多样、百花齐放的,但我们提倡多样化的前提,是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在全面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少数民族文学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一样,也面临着数量与质量不成比例、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当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题材的狭窄,写作的同质化、重复化,原创性、创新性的不足。不少作家创作视野不够宽,更多关注的是一己悲欢与身边琐事,对更广阔的时代生活,对重大题材和重大事件缺少兴趣,亦缺乏驾驭能力。一些现实题材作品,仅停留于现象的描写与情感的抒发层面,缺乏生气和创新,更缺乏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的这些挑战,需要我们正视并努力克服。
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新时代召唤着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学,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与美学意蕴,记录各族人民的生活、梦想与奋斗,抒写多彩、进步、团结的中国,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激励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展现生花妙笔,奉献精品华章。期待少数民族作家们沉潜生活的深处,也放眼世界的广袤,书写时代巨变的万千气象,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揭示人性的复杂幽微,以多样化的风格和创新性的手法创造出新时代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