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

  • 苦难中的温暖与淳朴乡土的嬗变——论马金莲的小说创作

    【摘要】马金莲是回族"80后"作家。她通过中、短篇小说创作,构造了一个原生态的回民乡土世界。她借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在为我们传递苦难中温暖的同时,表达了对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世界嬗变的思考。

    帮助指数:0
  • 边缘的跋涉——《民族文学研究》理论探讨类论文30年轨迹寻踪

    作为民族文学研究的阵地,《民族文学研究》上刊发的理论探讨类论文隐含着刊物的思路、导向、转变信息,引领着民族文学研究的航向,研究这类论文有助于了解民族文学研究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轨迹。故文章结合具体语境,在30年的历时性坐标中对之进行寻踪分析:19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笔谈"栏目和相关概念论争较为突出,具有国家统辖下的政治性特点.新世纪的多元语境开拓了学术空间,跨界研究法的运用及"创建‘多民族文学史观’笔谈"等栏目的开创使研究逐步深入。

    帮助指数:0
  • 简论神话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神话重要的文化印记和身份标识,它与"族体"、"国家"、"民族观"等概念具有密切联系和明显区别。在神话研究中,应正确认识神话的民族性特征与体现,关注"民族性"研究的意义,努力发挥古老神话在当今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帮助指数:0
  • 回顾过往 反思当下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著名史诗专家杨恩洪女士的访谈,回顾了我国《格萨尔》说唱艺人及其史诗抢救与整理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
    帮助指数:0
  • 彝历新年:与祖先同在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题图作者:郭翠潇)  凉山彝族地区宗教仪式多,民间节日少。“库史”可以说是这一地区彝族人惟一一个共同庆祝的节
    帮助指数:0
  • 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现状与前瞻

    罗时进《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凌郁之《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分别以系统梳理与个案探析的方式,对江南、苏州、松江府等地的世家大族进行剖析。

    帮助指数:0
  • 凡俗与宗教:论石舒清主体精神的两个世界

    写实的、纷扰不宁的凡俗世界和求圣、求真的宗教世界构成石舒清笔下两个相对的世界。其背后是石舒清两种身份的写作: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和作为回族一分子的写作。他用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眼光打量着作为普通乡村社会一角展现的回族凡俗生活.

    帮助指数:0
  • 民族国家与文化遗产的共构——1949-1966年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承继和延续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民间文学研究理念,注重民间文学的思想性与社会历史价值,将其视为新的民族国家文学建构的重要部分。四为神话本体的研究,这部分主要有22篇[②](含台湾地区),其中涉及到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综述、洪水神话、人祖神话、战争神话、动物神话等母题与类型,当然此处所述本体研究主要是以文学为旨归,即重视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社会价值,即适应新的文学实验的要求。表一1955-1966年《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与研究比例表《民间文学》期刊号总篇数少数民族所
    帮助指数:0
  • 试论“花儿”的增值接受

    文章采用举例法,辅以古代文献和现代方言与民俗为参证,分析了"花儿"的增值接受现象。审美信息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北地区戏曲歌谣语言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3&ZD119)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曹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点击阅读全文】试论“花儿”的增值接受。

    帮助指数:0
  • 论中国神话母题编码体例的建构——以《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为例

    摘要:建构中国神话母题编码体系是中国神话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可以作为这项工作的积极尝试。该编目应用母题学、资料学、类型学等研究方法,以公开出版的中国各民族1万余篇神话为母题析出对象,对中国神话母题编码的方法、结构、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以适用于当今中国神话研究,并为中国神话宏观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一、建构中国神话母题编码体例的缘起《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的全称可表述为“中国各民族神话类型划分及基本母题类型母题编码目录”。四)中国神话母题编目的类型确定《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
    帮助指数:0
  • “民间”的融会贯通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本土回归

    摘要:文章兼顾民俗学与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试图以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吉祥图案为例来沟通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通融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本土回归提供一条可尝试的途径。基金:上海社科青年项目“传统图像元素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项目编号:2012EWY00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尹笑非,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点击阅读全文】“民间”的融会贯通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本土回归。

    帮助指数:0
  • 论蚩尤神话的传承与价值取向

    蚩尤作为一个与炎黄密切相关的文化人物,主要是以神话叙事的形式广泛流传,形成文献记载、民间口头传承、民俗传承、文物传承等多种传承形式。二、蚩尤神话的多种传承路径蚩尤神话产生与流传具有复杂性,主要有文献记载、民间口头传承、民俗传承、文物传承等多种形式。三、蚩尤神话的价值取向“蚩尤”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功绩显赫的人物,无论是官方史书中的神话,还是民俗、口头传统中的蚩尤,大致可以归结为蚩尤是神,是历史人物,是一些民族的文化祖先,也可以作为一个为强化记忆历史而生成的文学形象等等。如果了解了神话传说中的姓氏文化、人物命
    帮助指数:0
  • 概念考掘: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照

    长期以来,学界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研究可约略分为两类:一类立足于揭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沉积的诸多弊症,诸如理论话语滞后、疏离创作实际、缺乏主体性及公共意识等,在此前提下,从理论策略及操作方法上制定各式脱困新生的批评方略;另一类专注于某一族群(目前主要有蒙古族、维吾尔族)文学批评发展变化的追踪描述,努力为族群批评史梳理出一个从传统向现代的进化轨迹。

    帮助指数:0
  • 从文学叙事到文化记忆:中越跨境族群宋珍故事的互文性阐释

    文章通过京族喃字叙事长诗《宋珍歌》、越南六八体喃诗传《宋珍菊花》与越南汉文《宋珍新传》三个文本的比较分析,以文化记忆为理论视域,结合中越宋珍故事的口头传说、字喃文本、仪式展演、民族运动、民间信仰等文化文本进行互文性的释读.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文化记忆与文化实践:中越宋珍故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4M561860)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黄玲,百色学院,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点击阅读全文】从文学叙事到文化记忆:中越跨境族群宋珍故事的互文性阐释。

    帮助指数:0
  • 涿鹿之战:一个晒盐的故事

    涿鹿之战并没有真实发生过,它来源于太阳(黄帝)照晒盐池里浑浊的卤水(浊卤、涿鹿)使之结晶成池盐(蚩尤)的自然现象之故事化。本文拟从涿鹿之战的人物、地名切入,分析其语音来源与故事结构,论证涿鹿之战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而是古代山西运城盐池一带晒盐过程的故事化:即“太阳在浊卤之野晒出池盐”被故事化为“黄帝在涿鹿之野擒杀蚩尤”。一、涿鹿之战人物、地点名称的语音解读关于涿鹿之战的地望,从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今河北涿鹿,这一现象的理由很简单,皆因其名为“涿鹿”。二、涿鹿之战是太阳晒池盐
    帮助指数:0
  • 写传说——以“接姑姑迎娘娘”传说为例

    摘要:在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传说国内存在着一个写传说的地方生态,写本能被广泛传播的原因,根本在于较为尊重民间原有传说的情节结构和叙述风格。这些内部写本有较为明显的向外扩张的倾向,从地方性知识的传播链来说,正规的乡邦文献,常常成为内部写本的终端和外部写本的开端。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50ZD098)的成果之一作者: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点击阅读全文】写传说——以“接姑姑迎娘娘”传说为例。

    帮助指数:0
  • 英雄故事与英雄史诗的同源、转换关系

    摘要:“英雄故事与英雄史诗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论题。对于“同源”问题,从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英雄故事与英雄史诗关系就能看到,而且还可分析出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英雄故事没有发展成为繁复的英雄史诗的原因。对于“转换”问题,英雄故事转换到英雄史诗是英雄史诗形成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巴·丹布尔加甫在《新疆蒙古英雄故事浅析》[2]中,总结了他在新疆蒙古族地区记录了40多篇英雄故事,它们的内容与英雄史诗几乎完全相同,并探讨了英雄故事与英雄史诗在散韵、乐器、情节等方面区别。对于英雄史诗或者英雄史诗的有关情节转
    帮助指数:0
  • 中华多民族文学的交融范畴

    中国文学是多民族的文学,存在着广泛的交融关系。以边疆少数民族与跨境民族文学为中心,形成外层文学交融点。中国文学是多民族的文学,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虽有各自特点,但并非真空发展,各个民族的文学之间都有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学景观。②如果范围依次扩大,就是四个层次的交融,即文化区内部的文学交融、相邻文化区之间的文学交融、文化圈内部的文学交融、相邻文化圈之间的文学交融,到最后就是中华四个文化圈的整体交融。外层文学交融点是以少数民族文学与跨境民族文学为中心。要达到中华多民族文学的整体交融,必须走多民
    帮助指数:0
  • 从“革命中国合唱”到“文化中国变奏”:少数民族文学叙事转型及其呈现形态

    摘要:1949年至今,少数民族文学因特殊的时空因素和不同时期的现代性诉求存在两次叙事转型,分别形成了"革命中国合唱"与"文化中国变奏"两种典型的叙事形态。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民族的典范概念"遭受颠覆和解构以及作为方法论的文学人类学进入民族文学,并逐渐成为民族文学批评的重要维度。以"现代性"的视角审视民族文学的两次转型及其呈现形态和话语纷争,洞见的不仅是转型的逻辑必然,更有当前民族文学研究提问方式从"他们是谁
    帮助指数:0
  • 巍山彝族民间故事《丁郎刻木》的文化内涵及其佛教渊源

    摘要:《丁郎刻木》在滇西一带的彝族群众中广为流传,含有明显宣扬"孝道"的思想内容。《丁郎刻木》在哈尼族、纳西族等民间故事中有同类型的异文,它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更值得注意的是《丁郎刻木》中杂糅了佛教"目连故事",部分情节直接来自目连变文。接祖仪式作者:茶志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点击阅读全文】巍山彝族民间故事《丁郎刻木》的文化内涵及其佛教渊源。

    帮助指数:0
  • 面向公众的生活实践──美国史密森尼民俗节概览

    摘要:将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的民俗节庆实践,放置在公共民俗学的视域下予以考察,从民俗节的“台前”到“幕后”,再到经验借鉴三个层面,梳理和总结该机构举办民俗节的方式、方法和经验等,意在为我国进行相关节日民俗事象的研究和民俗节庆项目的策划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参考。民俗节主要依托民俗生活与文化遗产中心的经费来源,包括联邦政府财政拨款、信托基金、与各级政府的合作协议赞助、基金会补贴、个体与企业的赠品、民俗节的收入和民俗产品销售所得等[4]。三、史密森尼民俗节的“美国经验”:与国内民俗文化节的对比考察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美
    帮助指数:0
  • 简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创建及教学

    摘要:从"识字"与"写史"运动来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创建及其教学,一方面体现了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国策,以达到民族团结的愿景.另一方面在知识谱系的层面力图还原民族文学应有的价值与地位,进而实现整体的中国多民族文学教学。如何从汉语言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二分的教学走向中国多民族文学教学,应成为当下学界共同致力之事。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 11 & ZD104 )阶段性成果【点击阅读全文】简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创建及教
    帮助指数:0
  • 羌族“毒药猫”故事的文本与情境

    【摘要】"毒药猫"故事是羌族民间故事中极具特色的一类故事,可分为去情境化、再情境化与情境重合三种,故事共享着从对立到反转再到统一的模式化情节,其中包含着传统羌族社会两性对立、巫觋过渡的历史本相,也反映了村寨内外对立统一的社群关系。

    帮助指数:0
  • 论母题编码在神话研究中的实现与应用

    中国神话母题编码目录不仅要设置完善的母题类型,同时还要进行科学严密的母题提取与编排,最终目的是实现母题编码在中国各民族神话比较研究、中国神话大数据库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母题编码的“检索词”功能为例,通过母题代码,可以在神话类型、神话文本、神话的民族属性、神话流传地区、神话图像与文本、中外神话比较等多个领域建立快捷的关联,这种新的数据分析方法,会为中国乃至世界神话学学科建设做出贡献。作者王宪昭的相关文章·[王宪昭]论神话的民俗学阐释功能·[王宪昭]论中国神话母题编码体例的建构·[王宪昭]论蚩尤神话的
    帮助指数:0
  • 《四侠传》在维吾尔文学中的流变与影响

    摘要:《四侠传》是伟大的波斯诗人阿密尔·霍斯罗·德里维创作的一部名著。自17世纪以来,新疆出现了该作品不同的察哈台文、维吾尔文版本及文人的再创作,一直在维吾尔族当中广泛流传,直接影响了维吾尔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四侠传》一书的不同维吾尔文版本和文人再创作的介绍和比较,探讨了该作品在维吾尔文学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研究价值。

    帮助指数:0
  •  367   首页上一页6789101112131415下一页尾页

    民族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