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

  • “远方”的祖国景观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当代汉语诗歌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不同时期的汉语写作者都曾根据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意需求,将各
    帮助指数:0
  • 神授:“巴仲”文化现象探秘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以它浩繁的篇幅,宏大的结构,博大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而闻名于世,为世人所瞩目。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不愧
    帮助指数:0
  • 民族身份与性别表述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往往被表述为纯真美丽的少女和善良、宽厚的妻子和母亲。她们响应民族国家现
    帮助指数:0
  • 藏族文化史上的一个壮举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降边嘉措,藏族,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藏文《格萨尔》精选本前4卷(即:《英雄诞生》、《赛
    帮助指数:0
  •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探析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中国西部电影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少数民族题材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为西部
    帮助指数:0
  • 论李杜对清代蒙古族诗人梦麟诗歌风格和意象形成的影响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作为清初文名与科名俱显的诗人,学界对梦麟早有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其身世、诗歌中的民族特点和诗歌风格,但俱是简单
    帮助指数:0
  • 文化想像、身份追寻与“差异性”的文化价值取向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通过对民族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及少数民族电影等概念进行厘清与界定,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
    帮助指数:0
  • 纳西族东巴祭祀经诗《祭天古歌》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东巴经籍 巴莫曲布嫫 摄(1996年)  祭天,纳西语称“美补”,
    帮助指数:0
  • 破除“破除迷信”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破除迷信”的思想是现今京西民间佛事音乐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保护的首要障碍,而破除“破除迷信”是京
    帮助指数:0
  • 纳西族悲剧叙事长诗《鲁般鲁饶》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历史上曾有过相沿甚久的殉情
    帮助指数:0
  • 纳西族东巴经籍诗体故事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政权进入极盛时期,纳西族地区也进入相
    帮助指数:0
  • 记忆与故事 现实与梦想 2013年少数民族文学综述

    任何一个书写者,试图记录自己身处其中的现实,总会遭遇同样的困境:限于个体的局限、视角的狭囿、认知材料的不完整,他就如同迷失于丛林中的旅行者,无法跃于森林之上鸟瞰全局,而只能披荆斩棘,自己开拓一条路径。回首一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我很清楚自己就像那个迷失者,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呈现其全貌。

    帮助指数:0
  • 《亚鲁王》文化遗产价值纵横谈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五六千年前,其先民蚩尤部落就同炎帝、黄帝部落“逐鹿中原”,但是苗族至今未发现有传统文字。《亚鲁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表述,马桑树天梯、造地造山、造日月射日月、造乐器、造铜鼓等原生态神话,是苗族先民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反映,已经成为苗族颂扬生命智慧的文化符号,成为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亚鲁王》既呈现了苗民对山地的独特认知,也展示了他们对山地经济的经营及其智慧,体现出与游牧和海洋等文明迥异的文明形态,是南方山地史诗的范本。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苗族先民很早就有了万物有灵的信
    帮助指数:0
  • 纳西族丧仪挽歌《梦咨》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梦咨》又作《挽歌》,是一首800多行的五言经诗,"梦咨"是
    帮助指数:0
  • 《亚鲁王》:开在百褶裙上的花朵

    大众的“亚鲁王”回归本土今年第五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安顺市代表团的民族歌舞剧《亚鲁王》登场亮相,激发紫云县文化局副局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杨正江重新认识“亚鲁王”——这是大众化的“亚鲁王”,再不是翻译出版的那个“亚鲁王”了。黔中的“亚鲁”走向国际苗族史诗《亚鲁王》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学术事件,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等事件相提并论,凸显出《亚鲁王》在当代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2012年,《亚鲁王》在史诗研究国际峰会亮相,贵州新发现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南方史诗传统的代表,和北
    帮助指数:0
  • 《亚鲁王》研究:构建跨学科的活态史诗观念

    活态史诗《亚鲁王》的发现和出版,为史诗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和路径,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帮助指数:0
  • 纳西族婚仪祝歌《祀苦》与《白鹤吟》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祀苦》 "祀苦",一作"祀自",意为"祭家神" ,是结婚仪式上祭
    帮助指数:0
  • 《玛纳斯》,一部不断被激活的民族史诗

    胡振华发表的《柯尔克孜民间英雄史诗〈玛纳斯〉》(《柯孜勒苏报》维文版, 1979年 1月 25日)、《英雄史诗〈玛纳斯〉》(《民间文学》, 1962年 5月)、《柯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及其研究简况》(《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刘发俊发表的《论史诗〈玛纳斯〉》(《民族文学研究》, 1986年 3月)、《史诗〈玛纳斯〉的社会功能》(《民族文学研究》, 1989年 6月)、《史诗〈玛纳斯〉搜集、翻译工作30年》(《民间文学论坛》, 1990年 5月)。近几年来,“《玛纳斯》学”继续发展着,曼拜特·吐尔地的《〈玛纳斯
    帮助指数:0
  • 汉藏之间:关老爷何以“变身” 格萨尔

    【核心提示】清代以降,随着汉、满、蒙、藏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长足发展,关帝信仰逐渐传播到甘青川藏区乃至西藏各地,与藏族传统文化融合,并以藏族传统文化的面相和符号在藏民族中流传。与此相应,关帝灵签也传入藏传佛教文化中,并与藏族文化碰撞、激荡、调适、融摄后成为了藏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变成了藏传佛教一些寺庙与神殿内的重要法事仪轨之一。关帝不仅在藏族地区以藏传佛教护法神身份出现,在蒙古族等更广大藏传佛教文化圈内,关帝信仰的传播也主要是通过藏传佛教化的形式实现的。关帝通过格萨尔的面相流传于藏传佛教文化圈,虽在
    帮助指数:0
  • 论口传文学书面化过程中文化要素的遗失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口传文学在书面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失去自身非书面语的一些文化要素,给口传文学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口传文学的传
    帮助指数:0
  • 浅析《格萨尔》史诗中的口头程式语

    《格萨尔》史诗是雪域高原藏族群众即兴口头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语言艺术的宝库。本文通过分析其中的程式套语,探析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结构在《格萨尔》史诗传承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为艺人提供记忆上的便利,使史诗传承艺人在瞬间内唱出生动流畅的词句成为直接的原因。本文以通读《故事的歌手》之后运用口头程式理论,就《格萨尔》史诗中的口头程式语做一些浅析。一、口头理论程式概述口头程式理论,又叫“帕里-洛德理论”,阿尔伯特·贝茨·落德(Aibert Bates Lord, 1921-1991),美国哈佛
    帮助指数:0
  • 兼济人生与逍遥世外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优素甫生活在一个充满政治危机和现实矛盾的社会之中,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的这种巨大的反差,使他心中充满焦虑和
    帮助指数:0
  • 语言唤醒与《格萨尔》“神授”现象

    摘要:中外学者很早就有人提出“语言唤醒”一词,语言唤醒究其实质来说就是在内外环境的刺激或激发下,语言潜力被开发出来的过程。一、语言唤醒“唤醒”一词最早由宋代朱熹提出。一)语言唤醒乔姆斯基认为人具有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后天的语言学习是对人先天语言能力的“唤醒”。”在“语言唤醒”一节他提出了如下观点“语言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下来之后不是习得语言,而是唤醒语言。一)“神授”现象的“正向语言唤醒”解释正性心理唤醒和负性心理唤醒表示心里唤醒方向的两极。我们认为,正向的语言唤醒促进语言或语言能力的“显”,负向
    帮助指数:0
  • 哈默尔·普尔戈什塔里与《福乐智慧》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福乐智慧》虽然产生于11世纪,但却鲜为学术界知晓。19世纪的一位驻土耳其的奥地利外交官、东方学家哈默尔-普
    帮助指数:0
  • “麽些”考释

    [提要]“麽些”是汉文献中对纳西族的称呼,方国瑜、和志武认为这一他称义为“牧牛人”,与历史上纳西族先民“牦牛羌”相关。基于纳西族传统文化变迁及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口头传统的综合考察,“麽些”可释义为“天族”、“天之子民”,这一本义与纳西族的祭天传统有着内在逻辑统一性,是由由“祭天人”、“敬天群”的称呼演化而来。

    帮助指数:0
  •  367   首页上一页3456789101112下一页尾页

    民族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