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胡亚敏: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民观

    </b>“人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是基于阶级又超越阶级的联合体,“人民优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结晶。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一根本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作家、作品和读者以及批评标准诸方面总结和提炼出一些富有特色的理论观点。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主义对形式主义的吸收和借鉴

    </b>内容提要:詹姆逊是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对话史上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吸收和借鉴形式主义,进而对二者进行辩证综合是他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基础,渗透到了他的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全过程。詹姆逊认为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应该是一种“元评论”,这种评论把历史、政治和形式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并把“形式的意识形态”作为研究对象。三、马克思主义的文本阐释学詹姆逊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元评论,它的阐释学和诸如伦理的、心理分析的、神话批评的、符号学的、结构的和神学
    帮助指数:0
  • 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b>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介和研究在国内文学理论研究中尚属未开拓的领域。关于世界文学的研究和辩论是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卡萨诺瓦的《文学作为一个世界》集中论述了她的世界文学观,从中可以看到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些显著特色。这种理论突显了后现代思想改变现代思想重视的时间维度,在空间维度上展开理论思考的特色,同时它回到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话题,表明后马克思主义文论在面对当下文学问题,整合当代思想资源时,十分注意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保持一种实际联系。卡萨诺瓦的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和文论建设都有一定的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探讨

    </b>在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过程中,须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有所探索和更新,即跳出历史描述和归纳整理的思维范式,以核心范畴为基石,通过“问题域”的构架考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发现其区别于其他马克思主义批评形态的整体差异性。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实现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这一根本目标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基础和基质围绕这一目标,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已经提出并正在创造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帮助指数:0
  •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b>内容摘要: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蕴含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深度认知和阐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新世纪的重要标志,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结构体系及强盛的生命力。[1]蕴含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深度认知和阐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新世纪的重要标志,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结构体系及强盛的生命力。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首
    帮助指数:0
  • 四种辩证四重超越

    </b>近年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理论也存在如何与传统文化相通相容、共同发展的问题,因为任何一种外来理论只有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有机融合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虚实相生”:文艺作品构成上的“相生”辩证法辩证思维源自于人们对于天地自然之规律的观察和抽象,这一点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都不例外。结语综上所述,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视角将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辩证思维概括为四种辩证法,分别是:“相生
    帮助指数:0
  • 丁国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30年

    </b>改革开放30年,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获得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30年中,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走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然而,成绩不能掩盖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不断进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在笔者看来,改革开放30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经典理论研究阶段、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阶段。第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吸收了经典马克思主义、
    帮助指数:0
  • 资本批判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b>虽然马克思并没有来得及对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其他诸多层面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现象做出分析,但他依循资本批判逻辑透视西方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被渐次纳入到“资本”体系中的过程,并在其中分析各类社会关系以及文化现象,进而建构起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话语。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末尾对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做初步思考的时候,他沿用德国古典美学中对希腊艺术的偏爱之词——“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这一比喻,来解释希腊艺术和史诗穿越时空的魅力。他们在20世纪西方发达资本
    帮助指数:0
  • 帮助指数:0
  • 赵利民:马克思恩格斯民间文学思想的再阐释

    </b>刘锡城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的论文《马克思恩格斯与民间文学》是国内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民间文学思想的较早的一篇论文,对该领域的研究有开创之功。马克思、恩格斯对民间文学的热爱和重视和其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乃至审美状况的关注直接相关,具体而言,他们是把民间文学与处于“异化”状态中的资本主义艺术相比较从而肯定其价值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文化批判理论中,对资本主义艺术的批判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在对资本主义及其艺术生产的强烈批判中,彰显出他们对民间文学及其赖以生存的民间文化优秀成分的肯定。②
    帮助指数:0
  • 董学文: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b>摘要: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从多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把习近平文艺思想放到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它的继承性、原创性、时代性、民族性,看到它对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和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巨大价值与意义。将习近平文艺思想放到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史上来考察,是因为它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血脉相连,是因为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了创造性阐发,
    帮助指数:0
  • 胡亚敏: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民族之维

    </b>摘要:要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民族之维需要对“民族”及其相关问题作重新审视和辩证研究。基于此,赋予中国形态的民族观以新的理论特质: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民族的核心在于文化,民族与人民同构,中国形态民族维度的视域即文化身份和价值尺度。3.民族沙文主义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沙文主义的态度可以从他们对犹太民族和德国民族的批评中看出。同时,中国形态的民族之维又是一种价值尺度,它不仅仅像后殖民批评那样保持对殖民文化的警惕和批判,而是将“民族”置于突出位置,把民族认同和民族振兴作为评价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主义文论批判精神的当代反思

    </b>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精神在反思与转换过程中,诸如过时论、本土无用论、“激进化”等观点先后出现,如何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精神是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须直面的课题。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论批判精神的当代反思内在于理论的反思性、去蔽性、开放性以及对于人的生存现实的关注之中,而批判锋芒的重现有赖于知识分子自身的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本土语境无用论则更具迷惑性,表面上看起来是在维护马克思主义文论,而实际上却是在消磨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创新的基本逻辑,它将马克思主义文论批判精神狭隘地理解为对于资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文学批评话语的读解方式

    </b>内容提要:本文指出,由于马克思关于文学问题的言论具有话语简略的文本特点,以及苏联学者以现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梳理这些言论,使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批评话语成为一个长期争议不休的话题。本文提出在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问题域中理解其文学言论是一种可行的读解方式,对马克思批评话语的读解说明马克思主义批评其实是一种自成系统的文学研究范式,以艺术生产理论阐释文学的性质与特点,构建新的研究对象和对文学研究空间的拓展。把马克思关于文学艺术的各种言论放在其理论研究的问题域去理解,我们会发现马克思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学
    帮助指数:0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尴尬及问题性建构

    </b>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艺学关系问题上,先后展开认识论文论转化为审美反映论文论的思考、对文艺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进行开放性理解与思考,及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艺学问题的思考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建构,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体系性问题、审美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建构问题等问题性建构中收获成果。在该教程中,审美意识形态的提法是基于对意识形态的一种理解,即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表现中才会现实地存在,正是这各种表现使意识形态可以区分为哲学意识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的意识形态、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主义对形式主义的吸收和借鉴

    </b>摘要:詹姆逊是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对话史上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吸收和借鉴形式主义,进而对二者进行辩证综合是他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基础,渗透到了他的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全过程。詹姆逊认为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应该是一种“元评论”,这种评论把历史、政治和形式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并把“形式的意识形态”作为研究对象。”[29]可以说,“形式的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或者把形式的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对马克思主义与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主义批评视域中的文学事件论

    </b>三、作品/文本作为历史文化事件“事件论”的作品/文本观念,试图对文本主义和传统的历史主义进行会通融合,它不再在文学与历史、文本性与历史性之间设立等级秩序(如“背景”和“前景”等),而是将文本和历史放在事件的话语平台上等量齐观。当然,在打通历史与文本之间的传统界限方面,文本主义也意味着一种积极的探索,与之声气相通的文化诗学,即对“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轴线进行了调整,以一种整个文化系统的共时性的文本取代了原先自足独立的文学史的那种历时性的文本”[39](P156)。仅止于此的话,那只是在文学文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与20世纪美学走向

    </b>二、延伸与拓展:马克思与20世纪美学问题变迁从美学史的发展和演变的宏观视野来看,马克思与20世纪美学的走向有着复杂的关联。三、从马克思的美学到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与20世纪美学的一个关联路径分析考察马克思与20世纪美学的关系,还需要考察马克思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维、范畴及体系建构的影响,或者说,从马克思的美学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即马克思美学当代化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即考察马克思原本相对偏重于政治经济学维度的美学问题、准美学问题、问题域如何演变为艺术、文化、上层建筑层面的美学问
    帮助指数:0
  •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

    </b>换句话说,在当代世界文艺理论运动的格局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获得了自己的特有身份,而且为人类文艺理论的未来提供了新的选择的可能性。面对这样一种局面,理论界和批评界有必要也有责任进一步完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必要也有责任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逻辑结构和形态体系上描述得更加清晰。总之,我们要防止“告别理论”的倾向,重建我们的文艺理论理想,加强文艺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总体质量和水平的跃升,用接地气的、充满创造力的、系统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
    帮助指数:0
  • 美国媒介文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b>一、法兰克福学派与批判传播研究的引入美国媒介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相遇源于1930年代中期,即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因受到德国纳粹政府迫害而流亡美国。[16]美国的媒介与传播研究接纳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文化研究”作为20世纪下半期对社会科学及人文研究领域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潮,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与媒介研究具有先天亲和性,即文化研究诞生于20世纪后半叶媒介化的社会“语境”之中。这场理论整合不仅见证了美国媒介研究如何遭遇并在不同层面吸收英国文化研究的历
    帮助指数:0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

    </b>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文艺各种本质属性的不同认知、界定与判断,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不同的文艺立场、文艺道德观和文艺本质观,这实际上关连着一种文艺究竟是谁的文艺、是为谁服务的文艺、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文艺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于文艺不同属性的重视与强调,反映出对于文艺本质属性的不同认识,这一现象本身既突显了文艺、文艺观念与时代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显示出人们对于文艺本质观念及其属性的认识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体现出文艺本质属性所具有的时代性、具体性特征。社会主义文艺是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文学批评者的政治体验

    </b>内容提要:作为政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验是人们对政治环境、政策法规的深刻体认与感悟,既包含着人们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也包含着人们对政治价值的探寻。对文学批评者政治体验的探讨,就是试图在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研究中还原那些被遮蔽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特别是批评者的政治关怀。文学批评,就是批评者将自身的政治体验与文学文本相结合,在阐释文学所要表达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介入现实的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文学批评对宏观政治的强调会造成政治体验的“单一化”,对微观政治的强调又会形成政治体
    帮助指数:0
  • 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初始形态

    </b>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真正奠基者。里夫希茨不仅在《马克思的艺术哲学》(1933年)中首次对马克思的美学、文学思想做了整体性研究,而且在之后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1958年)的“序言”中始终恪守“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包罗万象的完整的世界观的创造者”⑩这一信念。⑨参见陈飞龙整理:《国外学者论马克思恩格斯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问题资料汇编》,载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委员会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九卷, 361页。11
    帮助指数:0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

    </b>这些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或可被称为“文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从真实世界中遁隐,“‘文学’和‘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他们著作中不涉政治的内容和方法:文学批评仍就‘只是’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概言之,遗忘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将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退缩为疏离于文学现实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现实性退缩为“学术化”的不干涉,批评的实践性退缩为理论的实践性,批评话语沦为晦涩难解的密室低语。事实上,以批评理论遮蔽批评实践的现实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
    帮助指数:0
  •  81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马克思主义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