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古代文学 >

古代文学

  • 熙宁变法语境下的学术纷争与辞赋创作

    司马光等对当时如王安石的援佛道入儒的做法不能苟同,认为这样容易把士人引向玄虚之境。王安石等表现出的大举更张、力排异议,以及近乎独断专行的为政风格,营造出一种偏于法术的为政之道的话语空间,这使得熙宁新政似是而非地被罩上了法家用事的阴影。④关于王安石学术与法家的关系,由于受1970年代政治语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当时学术界普遍倾向于认同王安石的法家身份,比如邓广铭的《王安石——北宋时期杰出的法家》(《北京大学学报》1974年第3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看法。当今一些学人由于没有仔细清理法家与法制的概念区别,片面地
    帮助指数:0
  • 诗中“诗”的历史源流与诗学意义

    摘要:诗中"诗"是一种特殊意象。该意象既有抽象内涵,又有造境功能。它萌蘖于盛唐,发展于唐宋之际,成熟于两宋之际,到南宋中期蔚为大观,几乎伴随着整个唐宋诗史。它的造境功能的成熟,是唐宋诗歌意象化进程的自然结果。它的抽象内涵的发展,昭显了唐宋诗歌从具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历程,而抽象思维从根本上制约了南宋诗歌的创造力。

    帮助指数:0
  • “遂为咏园林之冠”

    内容提要:《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和《重过何氏》五首,是杜甫困居长安时期前后两次到何将军山林游玩而写就的组诗。在两组诗作中,显示了一个与传统印象略有不同的杜甫,看到了他寄情山林、萧疏散淡的一面。关键词:杜甫/何将军/山林/组诗/章法/游记作者简介:谷曙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其时杜甫与广文馆博士郑虔应邀同游何将军山林,作《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组诗,同游者郑虔有无篇什,已不可知。组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和《重过何氏五首》,以何将军山林为中心,举凡园林景致、风土人情、隐逸之兴、宾主之
    帮助指数:0
  • 略论初创期小说中的诗歌功能

    内容提要:中国是诗的国度,小说从先秦初创期就被融入诗歌体式,功能卓异,是作品中的突出亮点,且多构成情节高潮。就其对小说的艺术功用而言,非成熟后小说中的诗词歌赋所能比拟。《晏子春秋》中小说颇多,引《诗》、唱歌成为塑造晏子形象的有力手段,并为文学语言平添了新的修辞技巧。先秦小说运用诗歌较多的是《晏子春秋》。《晏子》还有多篇让主人公借助《诗经》文句阐述观点、抒发情感的小说作品。一篇二百多字的游戏小说五引《诗》文,使其诗句成为小说人物孔子批驳子贡不欲作为而“倦于学”的经典依据。注释:①参见拙文:《大气磅礴开山祖—
    帮助指数:0
  • 日课一诗论

    梅尧臣大力践行日课一诗法,将创作诗歌作为穷士的精神追求,使其诗题材、风格、手法等方面出现诸多新变,直接开启宋诗面貌。苏轼明确肯定梅尧臣日课一诗之举,提高日课一诗的意义,胡仔、刘克庄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陆游笃好梅诗,自觉践行日课一诗,将之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表现出与梅尧臣等人不同的旨趣。

    帮助指数:0
  • 唐代“取士文学”研究——唐代试判制度考述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唐代判文文本整理与研究”(14YJC751005)。常选试判定等第之举长久稳定施行,“入等”便逐渐具备登第“科目”的性质,独孤及《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公神道碑铭并序》载:“初,选部旧制,每岁孟冬以书判选多士,至开元十八年,乃择公廉无私工于文者,考校甲乙丙丁科,以辨论其品。关于我们|数据库介绍|联系我们|帮助友情链接:学者在线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015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All
    帮助指数:0
  • 元代科举对汉赋经典化的影响

    科举影响下的汉赋选、汉赋评论以《古赋辨体》等为代表,肯定汉赋的价值,注重挖掘文本的内在“密码”,引导读者欣赏和学习汉赋,并对元代的辞赋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一、科举“由律变古”对汉赋经典化的意义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曾把辞赋作为重要的一科,而且是以律赋作为标准,制定严格的规则要求,这对于推动辞赋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二、科举影响下的“宗汉”思潮元代科举对于古赋的重视,不仅促使各级学校、书院把古赋作为汉人、南人的必修课程,而且促进了文学家的古赋创作。②黄仁生《论元代科举与辞赋》(《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
    帮助指数:0
  • 2000年以来意境研究的新进展

    与20世纪后20年的意境研究相比,这一时期在文献整理、理论探讨和学术批评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譬如文献整理更全面,理论探讨更深入,学术批评更理性,亦获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值得关注和肯定的,是出现了由理论探讨向应用研究的转型。一、“意境”文献研究的新收获除了唐代画家张璪《绘境》已失传之外,谈论“意境”较集中的古代和近代文献,主要有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方回《心境记》、梁启超《惟心》、林纾《春觉斋论文·意境》和王国维《人间词话》等。笔者在10多年前就对“意境概念的泛化”、“意境研究的低
    帮助指数:0
  • 唐代“取士文学”研究

    就现存符瑞类试赋来看,开元四年进士科所试《丹甑赋》、开元二十七年进士科所试《蓂荚赋》属玄宗时代,宝应二年进士科所试《日中有王字赋》、大历四年博学宏词科所试《五星同色赋》属代宗时代。相关文章: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吴承学中国古代…2015年第06期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文化解读吴晟中国古代…2015年第06期从早期族群交流看大禹传说多地发生的史实依据李玲玲中国古代…2015年第06期论纬书《河图》与《山海经。关于我们|数据库介绍|联系我们|帮助友情链接:学者在线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
    帮助指数:0
  • 唐代“取士文学”研究

    而大和二年《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刘蕡的对策达6052字,沈亚之的对策仅1805字。述制语在对策中有接转话语以便对答的作用,也可以方便考官判卷,还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对策文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因其不同程度地“兼有”了策问文,从而可以不完全依赖策问文而独立存在,也可以据之不同程度地“复原”策问文,如开元十四年“神岳举”的策问文已不得而见。不过,试策文既是策问文与对策文的统一体,二者之间便有“对应性”,这种对应是相互的:不仅对策文要对应策问文,策问文也要对应对策文。三)(本表系据永昌元年“词标文苑”科之策问文及张说的
    帮助指数:0
  • 诗人抑或哲人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机构用户,欢迎您! 用户名: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全文数据库  数字期刊库  报刊索引库  目录索引库
    帮助指数:0
  • 唐诗中声母的运用规律及其情感表达

    内容提要:关注唐诗语言中声母的运用规律及其审美效应与情感表达,是唐诗语言学批评在考察唐诗音律美的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唐诗语言学批评就是要立足于汉语声韵学的相关知识,从“声情谐和”的角度来考察唐诗中声母的运用规律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二、唐诗声母运用规律之一——双声的连用所谓双声,即是指语言中连结在一起的两个汉字在声纽的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上近似或相同。三、唐诗声母运用规律之二——双声与叠韵的互相配合双声与叠韵,本来就是汉语在构词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汉字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在唐诗
    帮助指数:0
  • 顾彼得的中国书写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机构用户,欢迎您! 退出用户名:密码: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全文数据库数字期刊库报刊索引库目录索引库  
    帮助指数:0
  • 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

    文体学研究要在继承古典文体学研究范式基础上,尽可能发挥现代人所特有的优长,同时消解与古代文体学原始语境隔膜的短处。要不断开掘与拓展文体学研究疆域,如文体史源学、文体观念发生学、文体分类学、文化文体学以及历史文体学等。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若仅注意到魏晋以来所形成的以集部为中心这一语境,而不注意其它小语境,那么在集部形成之前产生的大量文体与文体形态,在集部之外的文体比如小说、戏曲等重要文体,史部之历史叙述文体,经学之中各种学理性的阐释文体。新的文学文体、公文文体、新闻文体、学术文体等都被大量引入和使用,文体观
    帮助指数:0
  • 李白诗在明代的编刻与流传

    内容提要:继宋代多次整理李白全集之后,明代编刻李白集达到历史上的顶峰时期。根据各种公私书目统计,明代编纂、评注、刊刻李白集及其选本约有六十种之多,可谓盛况空前,成为李白诗流传史上的重要时期。一李白全集在明代的编集与刊刻李白诗文全集在明代的刊刻,既有对宋元整理本李白集的翻刻,也有明代学者重订的编集本,两者合计多达三十种之多,这在李白诗歌流传史上达到顶峰。宋代编纂的几种李白集,如乐史《李翰林集》二十卷、《李翰林别集》十卷,宋敏求分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曾巩编年本《李白诗集》二十卷,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三
    帮助指数:0
  • “真实”的两次转向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机构用户,欢迎您! 退出用户名:密码: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全文数据库数字期刊库报刊索引库目录索引库  
    帮助指数:0
  • 论纬书《河图》与《山海经》之关系

    内容提要:《河图》是汉代方士依托于《山海经》创作的纬书,并非世所谓《易》纬。《河图》借鉴《山海经》中的昆仑神话体系,形成以“昆仑山”为世界地域中心的地理观念,且承袭《山海经》所述“异域”的描写并有更详细的叙述与阐释。二、《河图》对《山海经》昆仑山神话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汉代《河图》建构了一个宏大的世界地理框架。30)而在《河图玉版》等篇目中,其记述殊方异域时也以“昆仑”为地理中心向四方辐射而去,往往以“从昆仑以北”、“昆仑以西”、“昆仑之东”等语引起叙述。《河图》继承了《山海经》中的昆仑神话体系,除了将昆仑山
    帮助指数:0
  • 论东晋佛教诗之类型及其嬗变

    内容提要:随着佛教与华夏文化的不断融合,佛教文学也随之诞生,至东晋而蔚为大观。佛教诸体诗歌的产生与成熟,在说理类型、内容主旨、表现风格、审美境界上为华夏文学增添了新的审美元素,使本土诗歌由质实走向空灵、由体物说理走向象意圆融。深入研究东晋佛教诸体诗歌及嬗变轨迹,不仅能够揭示不同体式诗歌的审美特点及其变化,而且能够揭示东晋诗歌发展演变的深层历史动因。本文所论并非着眼于佛教与东晋诗歌的关系,而是从佛教诗体的类型切入,按照诗歌体式及其所显现的理论形态,拟分为佛教之玄言体、赠答体、颂赞体、山水体四类加以论述,揭示
    帮助指数:0
  • 关于媚俗(Kitsch)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机构用户,欢迎您! 退出用户名:密码: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全文数据库数字期刊库报刊索引库目录索引库  
    帮助指数:0
  • 论经典的权威性

    内容提要:权威虽然不是衡量经典的唯一标准,却是经典受到历代读者重视的原因之一。在传世的经典中,有些作品承载真理或具有真理性的内容,但真理性并不是衡量经典是否具有权威性的唯一标准。从读者接受的视角来审视经典,其权威性来自读者在阅读时对合于自己价值观的前见的承认和认可。读者阅读时,经典权威产生的关键,首先在于经典的前见与读者的价值观接近或吻合,读者与经典在价值观上达成了杜威所说的“共识”,或者是经典的前见与读者的价值观相左,但是经典说服了读者,认同了经典的价值观,这是读者承认经典的见解和判断超出自己的前提。如
    帮助指数:0
  • 说“气韵”与“神韵”

    气韵、神韵进入书、画创作追求与鉴赏,亦凭经验双向认知,解各不同。诗的神韵,由没有明确意向的情景,引发联想,与读者凭经验(审美素养、审美能力)感知联想、情境再造共同完成。在以后的历代人物品评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风姿情态类型,如:神韵峻举、神韵萧洒、神韵孤上、神韵甚俗、神韵静深、神韵超逸、神韵闲旷、神韵古淡、神韵孤高、神韵冲简、神韵孤杰、神韵遒上、神韵静穆、神韵婉约、神韵缥缈、神韵散朗等等。此后,论书画,亦有气韵、神韵混用者,如金绍城《画学讲义》称:“画之可传,全在气韵,无气韵之画,工匠而已。神韵从气韵、神韵
    帮助指数:0
  • 金初辽宋诗人易代心理之异及对金末诗人的影响

    摘要:金初辽宋文化圈诗人的易代心理不同:宋人视金为异族,或严守夷夏之防,或用夏变夷.宋人多看重个人气节,或与金人断绝往来,或在坚守不仕新朝的前提下交结新贵,有用夏变夷、偃甲息兵、有利故国之志.金末诗人的易代心理受金初诸人影响,有继承,有超越:在夷夏方面,其能用儒士施行汉法即为中国之主的理路,更务实、具体.金末诗人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元好问《中州集》点校笺释”(项目编号14YJA751034)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狄宝心,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帮助指数:0
  • 论“生”与“熟”

    内容提要:对待立义视野下的“生”、“熟”考察,一方面,探绎其进入古代文论的路径及附着的价值判断,梳理其崇熟避生、熟外求生、生熟相济等理论形态,揭示其互动互释、相反相待的思维模式及中和互济的价值追求,可以加深我们对于“生”、“熟”这一类习见对待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对“生”、“熟”等对待概念的现象考察也可以促进对于对待立义的学理思辨,并由此深入文艺批评的运思机制及知识生产方式。”“生”、“熟”不仅要在对待中求其义,更要在对待中把握其关系的动态及动态的关系,即不仅“生”、“熟”等对待概念的含义要在对待中求其本
    帮助指数:0
  • 元初诗歌与同题集咏

    元初同题集咏短时间内集中出现既是时代使然,也是历代同题集咏衍变的结果,是诗社规模急剧扩大后必然的选择,是伴随着理学背景下遗民群体第一次出现而造就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三)采用同题集咏的形式与元初遗民诗社活动多借用科举考试的方法有密切关系元初停开科举,广大遗民失去了仕进的机会,士人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一向以读书为业的士人失去了生存的支柱,他们内心极度焦虑恐惧。文天祥大都柴市就义引发了南宋遗民们的同题集咏,文天祥是遗民们的精神领袖,他深受理学影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激励遗民继续抗节
    帮助指数:0
  • 《征播奏捷传》的成书方式和思想倾向

    摘要:明末出现了一批描写当时重大事件的时事小说,《征播奏捷传》是现在可知最早问世的一部,而且写作较为完善,艺术水平相对较高,值得重视。它一方面借鉴此前讲史小说的传统,另一方面采取汇集时事公文材料组成故事主干、外加道听途说的故事和虚构细节的写作方式,对时事小说的创作模式作了开拓性的探索,是我们考察此类小说的创作规律和艺术特点的一个典型样本。

    帮助指数:0
  •  979   首页上一页24252627282930313233下一页尾页

    古代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