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批评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四库全书》编纂者将诗文批评著作列在辑佚部,以《文心雕龙》《诗品》为第一题。序文曰:“文章盛于汉代,而浑之,文以法立之,无规可制。” 建安,黄初,流派渐备,故论文称焉,《典论》其首也 其曲为书,流传至今者,断自刘勰、钟嵘 诗歌批评的成熟大约在魏晋六朝时期。 事实上,如果要追溯诗歌批评的遥远源头,就不能不追溯到古代三代人的音乐批评 有音乐评论,然后是诗歌评论。音乐评论是诗歌评论的第一声音,诗歌评论从音乐评论中爆发出来 音乐是中国最早最原始的综合性文艺形式,它包括诗歌、音乐、舞蹈、戏曲等诸多文艺门类,甚至涉及礼仪、服饰、饮食等日常生活内容 音乐批评是最初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包括诗歌批评、音乐批评、舞蹈批评和戏剧批评 从音乐批评到相对独立的诗歌批评和音乐批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诗与乐的交集是依附与混杂的
“诗言志”被称为中国古代诗学的“开拓纲领” 这是第一代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者朱自清在建构中国文学批评史过程中的一大创新,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在看来,它的一般精神并不容易,但在具体概念上仍然可以区分和补充 “诗言志”中所提到的诗,与歌、声、法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这里的诗歌与后来的诗歌在概念上并不完全相同,此时的诗歌理论与后来的诗歌评论有着明显的差异 《尚书·尧典》曰:“帝曰:‘夔!点你的音乐,教你的孩子,直而暖,宽而栗,公正而不虐,单纯而不傲 诗言志,歌总言,声总随,法和声 八音和谐,无相胜,神与人和谐 隗嚣曰:‘虞!给一块石头,扔一块石头,和百兽共舞 这段话回顾了古代先民对音乐的概念、应用和表现,包括乐官、音乐教育、音乐诗词、音乐歌曲、音乐声音、音乐规则、乐器、音乐舞蹈等。它是对音乐的组织、功能、形式、构成和表现的整体描述 在这里,诗歌(歌词)只是音乐的一部分,所谓的诗论是依附于乐论并与之相混合的 把乐理从基本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分离出来理解诗歌是不完全合适的 【/h/】这种诗依附于音乐,与音乐相融合,从古三代延续到春秋 在《国语·周夏宇》中,于说:“声和而乐,法和而平。” 石头被移动,丝绸和竹子被做,诗被说,歌被唱,公告被做,瓦片被赞美,皮革被做来保存 诗歌仍然与歌曲、声音、节奏和“八音”齐头并进 此外,《国语鲁》:“诗如此可取,歌如此咏诗。” “也是诗(歌)和歌(歌)的相对词 这些话既可视为春秋时期人们对《尚书》观念的继承和发挥,也表明此时的诗歌仍处于杂蓄和欢愉的状态 《左传·相公二十九年》:“见者舞《相霸》《南浔》” 孔舒:“音乐是有趣的,还有歌舞 这首歌唱出它的歌词,并通过声音传播它们;舞蹈调动了它的能力,音乐紧随其后 “香吧”“南浔”都是王文的乐事,其中有诗,但“歌咏其词”,而歌只是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诗歌被包裹和包含在音乐中,并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存在 因此,原始诗学只是乐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的文艺活动中没有独立的诗歌评论 【/h/】在周代“王官学”的教学体系中,“诗”属于乐正(乐观),是“四教”之一 《礼记·知望》说:“乐正崇四术,立四教,并沿袭先王的“诗”、“书”、“礼”、“乐”等创造文人 此时,诗歌作为一首音乐歌曲而存在,以配合礼乐制度的实施和礼乐仪式的表现 但为了方便教学,作为教科书和教科书使用的《诗》的编纂,至少在孔子时代就已编纂完毕,并有独立的文本形式 这为诗歌从音乐中分离出来铺平了道路 一旦“礼”、“乐”、“诗”、“书”成为独立的文本,关于各自文本的知识和学术谱系自然会逐渐积累和确立
诗乐分离,文意单一
官学解体后,孔子便“以诗、书、礼、乐为教”。那时候诗和书还受制于礼乐,诗和乐还融为一体。 子曰:“以诗为乐,立于礼,成乐。” “三者是三个教学环节,但也构成了一个相互贯穿的教学过程。 子曰:“背诵《诗》三百首,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全方位,不具体对;虽然有很多,但我也觉得?”孔子的教学目的仍然是服从国家内政外交的需要,培养在各种政治外交场合来来去去,精通各种礼仪要领和规则的人才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有单独的文本进行思考和研究,独立的诗学开始出现 根据《论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这首诗的文本意义进行了几次专门的讨论 《巴蜀》:“夏紫问:‘巧笑倩Xi,美目盼Xi,以为是艳丽 什么是也?子曰:‘画后, 你说:‘仪式结束后?’孔子说:‘只有把它给做生意的人,才能谈‘诗’!’“画后”和“仪式后”是“巧笑倩Xi”三句诗意的发挥,属于无仪式表演的诗意 孔子和子贡对两首诗的论述,“如切而议,如切而磨”,也属于这一类 虽然这种读诗释诗的方法仍然为以后各种仪式中出现的“赠诗言志”奠定了基础,但它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简单的诗歌批评和诗歌理论的范围
从当时“诗”的应用来看,《左传》、《国语》等史书出现了“诗与乐的交叉”和“文意的单一运用”两种不同的用诗方式,这也反映了从诗与乐融合到诗与乐分离的演变 诗与乐的交叉是指为各种礼仪场合吟诵、吟唱、背诵诗歌。学习诗歌和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参加社交场合的仪式活动 这些活动与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密切相关,所以历史书上不断地在这些礼仪场合写诗、唱歌和背诵诗歌 《左传》记载的最大的诗乐交集的仪式表演是鲁相公二十九年的《季札观乐》 陆为演出了一整套周王室音乐舞蹈,从《风雅颂诗》到邵音乐。每次演出结束后,季札都会发表评论,比如评论唐风:“好好想想!它有唐涛的信徒吗?不然有什么好担心的?非德之后,能是谁?”季札的评论虽然都与诗歌有关,但都是典型的音乐评论,是对一系列音乐、歌曲和舞蹈的评论 【/h/】《诗品》中的“单用字义”是指在没有弦乐曲鼓励的情况下调用和引用诗歌,即“诗品”单独作为书面文本使用 《左传》多次记载了人或君子(包括孔子)对史的引用 同样是《诗》,之前被解读为配合礼仪活动的歌曲,而被引用的则是独立自足的、脱离音乐、歌舞的意义文本 《Xi二十八年公》:“君子曰:‘文公可诛,民必服三罪 正如诗中所说:为了造福中国,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受到约束 不要失去惩罚的奖赏 ”引用《大牙敏老》来证明晋文公的惩罚是有应得的,但“不失惩罚”也可以看作是对“敏老”两句话的解释,甚至晋文公事件也可以看作是这两首诗的注脚 以诗证事,以史诗证对方,进入了诗歌批评和诗歌理论的范畴
标记在源头上还是可见的
进入战国以后,礼乐体系崩溃,各种内外交场合的仪式和礼仪都成了过去式,人们对诗歌的兴趣和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诗”的价值和作用不再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通过唱歌表演来表达国家意志或个人野心。人们开始从诗歌文本中寻找治国安身之道 所以孟子提出了一种新的读诗释诗的方法:“所以说‘诗’者,不以言害言,不以言害志。” 用意志扭转意志就是获得意志 “说“诗”的人,关心的是诗的“志”和做诗人的“志” 他说:“赞美他的诗,读他的书,不知道是谁,也没关系?它是基于它的世界理论 “读诗不仅要“识人”,更要“论世” 这和孔子的诗“断章取义”——诗的自由发挥是很不一样的 孟子时代,诗歌的应用和功能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诗歌批评和诗歌理论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h/】王国维的《周乐考》是汉代以后流传下来的,里面说“诗与乐两者,春秋时节已分,儒专义,乐专调 事实上,至少在孔子的时尚中不是这样。虽然孔子把他的言语分为诗和乐,但诗和乐的授受有各自独立的谱系,但诗和乐的混合状态依然存在 孔子称关雎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对乔的《同治》说:“此言之和也 人闻歌有感觉,音乐家闻歌有好色,送葬者闻歌有伤害。 关雎的声音和谐平和,乐手闻之皆喜,其乐不淫;哀者闻声而哭,哀者不痛。 这个“关雎”太美了 这说明孔子的“诗”论还是以音乐为基础的 以义传诗是后儒家的事情 到了陆、齐、韩、毛等人传世之时,才彻底走上了孟子“以义反志”、“知人论世”的道路 因此,一些批评的历史学家把最早的粗糙和具体的诗学归因于汉代的《诗序》
《诗序》是一篇独立的诗歌批评论文,但它与音乐批评的关系仍然清晰可见 它把“情动于中,故以声形”改为“情动于中,以言形”,以“言”代替“声”;孔子的“喜而不淫,悲而不伤”解释为“喜夫人,以配君子,忧贤,不淫;哀婉,思才,不伤善。 是关雎的意思。" 从专注于音乐到专注于诗意,虽然它已经诞生了,但印记还在
说白了,诗歌批评孕育于古代三代,独立形成于汉代,成熟于魏晋南北朝 在诗歌批评的酝酿时期,音乐批评充当了热情大方的母亲和诗歌批评的先行者
 。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秦音乐文献整理与研究”(17ZDA250))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中国音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