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盘索里的诸多起源理论中,“中国人的唱和说的起源”一度受到学术界的质疑。中国的说唱文学作为“他的影响之源”的可能性,只能在承认当地“巫学渊源”的既定框架内,进行仔细的验证。这种被设定为雕像的研究模式,使中国的说唱文学被人们所包围,而成为其“详细”的鼓点和鼓点 造成这种遮蔽的原因是复杂和动荡的,但民间口头文化记录的缺乏无疑加重了研究的难度 本研究旨在切入盘索里的起源理论,着眼于明末遗民东渡朝鲜这一历史事实,从根源上探究韩国盘索里与中国鼓词之间的深层原因,从而为盘索里的研究打开新的一页
关键词:盘索里/古驰/歌唱文学/影响研究
作者简介:郭,陕西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院,北京100875;荀子,朝鲜族,吉林延吉延边大学科技学院韩语教授,邮编:133002。
首先,盘索里的起源和中国鼓词的提出
“盘索里”是韩国传统的口头艺术,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通过说唱的方式表演一个故事 Pansori是名词pan和动词sori的复合词 “盘”不仅指表演的地点,也指大家一起参与的场景。同时也充当量词,意思是“打一盘,唱一盘,赏一盘”等等 “索力”是指天地之间的一切声音,尤其是这里的盘索力的唱腔 (1)韩国学术界对盘索里的起源争议很大 所有观点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巫术的起源”;二、“笑料戏谑剧的由来”;三、《中国唱和说的起源》(2) 其中,《吴的由来》的呼声最高
“吴缘起论”始于郑鲁珍的论述。他从巫术习俗的角度解释盘索里的起源。他取精用钹,除了爬梳史料外,还注重实地考察。他提出南苑一带流行的以春香为主题的巫演,是盘索里最早的原型。 (3)之后,张丑根从侧面支持了路征坤的想法,从全南岛的聚文岛和罗路岛的世袭巫剧开始 他认为,巫术表演者和潘索利的根源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潘索利与舞蹈奇才是分不开的 ④其他学者从乐理的角度探讨了盘索里与巫歌的关系 如李关注京畿道清水沟,通过对吴淞演出的思考,探讨吴淞音乐与盘索里的联系 ⑤正如徐大熙所认为的,歌唱的叙事方式与“盘索里”的歌唱和讲故事方式密切相关 ⑥这些观点把盘索里的起源追溯到“巫俗传统”,或者指向“叙事巫歌”,甚至“巫戏表演”。虽然讨论的角度千差万别,但都以“巫学的起源”为结局
“笑谑剧的起源”是韩国学术界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金东旭从盘索里的曲式入手,提出“盘索里夹杂着各种歌曲,夹杂着说话的方式,可以作为从大量段子中找出盘索里建立过程的线索” ⑦此外,有学者指出,为了参加韩国时代每年在皇宫举行的驱魔仪式,全国各地的“群众”争相表演“嬉笑逗趣剧” 这时候就有人把南路巫乐和民间故事编织成长歌来唱,盘索里就产生了 ⑧这种通过研究国家对艺术家的管理制度来支持“嬉笑逗趣剧的起源”的观点,本质上和“巫术的起源”是一样的 【/h/】至于《中国说唱的起源》,如果只是宏观一瞥,不难发现,盘索里采用的是韵散结合的说唱方式,以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述者表演。文学剧本的特点是创作多样,其表演中使用的道具和贸易术语与中国说唱文学惊人地相似 早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金就首次提出“韩国盘索里可能源于中国歌唱文学和中国歌唱艺术”。此后,学者们一直关注这一领域。然而,由于对中国歌唱艺术的研究和对中国文化寻根模式的抵制,一些学者关注的是平行的“利弊”,但他们永远无法进行先验的考古研究。 比如程献子选择了宋代说唱剧本和盘索里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盘索里在叙事结构或音乐上远远领先于中国歌唱艺术 ⑩在此背景下,学者张丑-根采取迂回策略,支持盘索里“巫歌起源”的态度,提出“巫歌”可能起源于中国唐代变文,并从三个角度加以推广,探讨了中国歌唱文学与盘索里的关系 最后,他总结道:“这样看来,韩国叙事巫歌、佛经和李朝小说都与中国歌唱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11)遗憾的是,虽然张文忠不乏警察抽离理论,但被引用的中国文学作品只有少数台省作品,不涉及大陆学术界的史料,所以论述“中国歌唱文学”的部分难免力度不足。 【/h/】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从研究之初就带入了“异域之眼”,直接选择了最接近盘索里的唱法,其开拓意义值得肯定 如李先生用朝鲜语发表的论文《朝鲜盘瓠李与中国大沽蜀比较研究》(12),池水勇先生以《苏州弹词》与《盘瓠李》作比较研究(13)作为博士论文题目 然而,这些研究往往是横向和平行的,这构成了他们论点的关键可比性问题,无疑是后续研究者的主要关注点 【/h/】韩国学者张守廉对弹词和盘索里的可比性持怀疑态度 他指出:“在过去,对中国说唱和盘索里的研究其实很少。虽然有几位学者在比较研究中做过这个课题,但并没有直接对文本进行比较研究。在他们共同的观点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如果盘索里受到了中国说唱的影响,那么就只能是架子鼓歌。 (14)金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如果盘索里发生在汉武帝前后,那么中国歌唱对盘索里的影响首先要从弹词和古词中寻找。 ”(15)接着,他从叙事风格、伴奏风格、说唱风格、音乐的运用等方面否定了弹词影响的可能性,觉得盘索里和古奇更接近,更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先生提出的盘索里与大鼓书的比较,无疑表明中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盘索里与鼓词的相似之处 但遗憾的是,术语概念的模糊性必然导致研究对象的模糊性。所谓“架子鼓书”,是清代架子鼓词发展后的只唱不说的“段儿书”,与盘索里的说唱特点相去甚远。因此,本文的可比性也受到质疑 【/h/】《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鼓词的定义是:“一般是一种鼓拍板说唱的音乐形式。” 鼓词的名称,来自明朝 .....清朝初年后,鼓词的演唱相当繁荣 (16)鼓词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 可以说,从不同角度切入的学者,观点不一 比如郑振铎先生从文学的角度提出:“骨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变文,变文的名字消失了,骨刺在宋代兴起了。” 赵先生从曲艺的角度认为:“鼓词是北方流行的民间唱法文学,它的早期名称是鼓词或古书。” 从鼓和鼓的命名可以看出,它是以鼓的伴奏命名的 (17)“侯先生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了考证,提出鼓词起源于劳动歌谣 在他的《曲艺概论》一书中,他引用了黄志刚的《从秧歌到地方戏》中的一段话:“早年,农民们插秧,种地,在田里唱秧歌。有一个大鼓,用来唱歌,存歌,送歌。这种鼓叫“秧歌鼓”,与鼓伴鼓字有关。 (18)
与鼓词起源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即鼓词概念不明确,尤其是鼓词和鼓词概念模糊 如前所述,赵先生曾说“谷字”是“谷字”的早期名称,而郑振铎先生的说法似乎有些含糊不清。比如《中国民间文学史》第八章“古字与朱功调”中说:“古字只在宋代发现,是一个小的‘变文’,在宋代用通俗的话来唱。应该是文人受变文影响后的雅作。 (19)他记录了赵的《蝶恋花》鼓词作为材料佐证 后来在《古体与子弟书》第十三章中,他说赵的《上调蝶恋花古体》是古体的最早始祖,显然是将古体与古体融为一体的 后人对此没有辨析,在这种观点中无限扩张,导致鼓词概念的深度模糊 因此,韩生先生在《中国鼓词通论》的序言中说:“我很佩服赵先生,但鼓词和鼓词虽然同属音乐文化,但如果脱离音乐研究,往往容易出错 因为鼓词从音乐上讲是宫调音乐,大部分歌词都是长短句 ...与诸宫调、北方杂剧同属一个体系,即曲牌宫调音乐 .....和鼓书、鼓、鼓书、鼓词,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属于同一个板腔...中国板腔说唱继承了唐代的佛教和宋代的包涓玄唱法 ”(20)
今天,通过总结各家的话,试着解释一下鼓词与鼓词的区别:一、鼓词起源于文人阶层,“当是宴席时,是供学士大夫通宵招待的”(21),而鼓词则起源于民间,是老百姓的一种乡土艺术;其次,鼓词的说话者和演唱者是分开的,一个是说话者,一个是演唱者,伴奏乐器主要是弦乐器和笛子,而鼓词的说话和演唱的结合是绑在一个人身上的,伴奏乐器主要是鼓;第三,鼓词属于小型歌唱文章,短小的甚至只用一个词(22),大多讲述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而鼓词多为大型歌唱文章,作品伟大,主要讲述金哥马铁的兴衰历史 【/h/】相比之下,陈如恒先生的论点更为谨慎。他指出“鼓词的名称起源很早”,然后提到赵的鼓词。赵的鼓词因其华丽的辞藻而不是通俗文学,但其体系却是承袭了唐代变文形式,开启了民间鼓词的先河。 (23)李嘉瑞先生的观点更为确切:“赵的鼓词无唱,故鼓词的先民应以明代贾府西的木鼓词为最早。” (24)贾府在西方的活动是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到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明朝死后,他不想做清朝的鹰狗,就自己带了手鼓,滑稽地唱历史。他唱的是流行的“木鼓词” 木皮词的创作和传播大约在明清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大量明代移民逃往韩国。根据现有文献和学者的推断,盘索里的形成时间(25)与它惊人地一致,起源地点正好在韩国南部,如郑鲁珍、金大兴等学者所说。
二.时间空巧合与传播的可能
如果深入研究中朝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不难发现以朝贡制度为载体的官方文化交流和以边贸为契机的民间文化交流,可能成为鼓乐传播的重要途径。 因为本文仅限于“明末移民”,所以我们只取“时间巧合空”的线索,追根溯源
研究明末移民,首先要关注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仁臣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移民朝鲜的事实。” (26)万历十九年,明神宗(1591年),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 朝鲜李朝给明廷迟发了一个紧急地址。应李超的请求,明廷两次出兵援助朝鲜。最终,明、朝水陆联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就是仁臣战争 日本称之为“鲁文常青之战”,朝鲜称之为“仁臣丁酉卫国战争”,明朝称之为“万历朝鲜之战”(27) 仁臣战争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明史》:“自朝鲜乱七年,失教师数十万,薪百万。中国和朝鲜没有获胜的机会,灾难从关白死后开始。 ”(28)在这场战争中,明朝可谓是扶危济困,使国力大受损害,削弱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致使明朝陷入政治经济危机,在战后不到50年的时间里走向灭亡。 李氏朝鲜“通过这场浩劫增加了对明朝的敬佩,并认识到它有重建朝鲜的风度,尤其是在知识阶级,表现出日益根深蒂固的服从思想和伟大的东西”(29) 朝鲜感激明朝的“再创造”,这显然为以后大量明朝移民涌入朝鲜奠定了基础 【/h/】朝鲜惠主编的《朝宗衍书目》、《朝宗衍书目续编》、《朝宗衍书目后记》、《大明移民史》是研究明末移民的重要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学者对东渡朝鲜的明移民的研究,包括牟《明清之际中国移民朝鲜半岛考辨》(30)。作者通过扎实的文献整理,梳理了明初至清末从东方移民朝鲜的中国移民;李光涛的《中国与朝鲜民族文化》(31)一书,重点讲述了李、孔志秀、黄恭等人东渡朝鲜的故事;第四章,孙卫国的《大明旗与小中国意识:朝鲜王朝对周思明的尊重研究,1637-1800》(32)集中论述了明朝遗民的身份和在朝鲜的祭祀活动;吴以环的《海路、移民与遗民社会——以明清时期的中朝交往为中心》(33)系统整理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资料以及从“移民”到“遗民”的身份转换 【/h/】在参考《李朝实录》的基础上,结合上述著作,笔者将明朝移民分为四类:一是陈敏战争后留在朝鲜的明朝将领及其后裔,可称为“留人”;其次,明朝灭亡后,迁居朝鲜反抗满清统治的文人武士和官员贵族,可以称为“遗民”;第三种是被清军带到沈阳,然后和朝鲜王子林峰大军一起去朝鲜当人质,后来被称为“九大法官”的明遗民;第四,因贸易和海上遇险而移民朝鲜的明朝移民,多为商人、艺术家、囚犯等。,可以称为“难民” 在研究这四类移民的身份和鼓词传播的可能性之前,首先要关注鼓词的发源地山东,以及它在中韩交流史上的特殊地理位置 如前所述,贾福喜是山东曲阜人,他的木皮词最早是从山东传入的 鼓词发展到清代,成为以采唱为基础的鼓书,其源头也在山东 关于山东和大孤书的起源,陈汝恒先生曾说:“大孤书起源于山东,所谓梨花鼓,就是古书的祖先。” ”(34)如果以山东为基点,重点考察明末移民的可能性、身份和与鼓歌的接触,以及东渡朝鲜后的主要活动,将是一条顺利的道路。 【/h/】据明末回族遗民史文永、钱万里、骈沱宋、等资料。属于第一类“留人”的,大多是南方人,尤其是浙江人,这大概和海军有关 仁臣战争后,因受伤无法撤离而搁浅,后在朝鲜结婚生子 但他们在朝鲜社会刻意保持明朝的社会特征,政治态度非常明确 著名电影《宋》曾与史文永、、等一起爬山。,又写了一首诗《同人上山》,说:“登高望北燕,先烈有白剑,孤凄风,谁知万里客? ”明朝亡后,哭到西边,从此就一直藏在茅屋里,杜门出不来。 从这个角度看,东征将领传鼓话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但不能忽视的是和将军们一起留在朝鲜的士兵 据《燃情室记述》:“明军入朝将领370余人,士兵22万人。” ”《朝遗民录》也说:“万历,仁臣丁酉,日本人必娶于东邦,或生儿育女,不能归,尚多有东来之人 大部分都是平民出身的军人,很有可能会接触到鼓字。他们定居韩国后,传播鼓词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h/】第二类“遗民”,即明朝亡后东漂到朝鲜的文人武士和官贵族,多迁居朝鲜避难 这些人出名之后,比如马顺,就是明朝提督马贵的曾孙;或者官位高,比如明朝崇祯年间的兵部侍郎郎楚;或者是孤独的高适人,比如金长生,他读诗,读书,却漂泊一生 这些人很多都是沿着辽东、山东沿海漂流到朝鲜的。他们要么起源于山东,要么曾经生活在山东。可以说都渗透了山东本土文化多年。例如,马顺尚曾担任邓州刺史,郎楚曾在邓州居住,金长生的籍贯是邓州。 据《新文书准备与土地考》记载,是由海记载的:“中国若有乱,必避我于东...不能算,但大部分来自邓州 (35)但是,这些渗透山东风俗多年的明“遗民”进入朝鲜后,大多被记载为祭祀明朝皇帝,世世代代承认明朝臣民,保持着名副其实的明“遗民”地位 至于鼓词的残技,似乎没有文献可以考
让我们来看看“九大法官”和其他人在朝鲜的活动 崇德二年(1637年),林峰大军和赵显世子被劫为人质,住在沈阳 有九个明朝人被清军带到沈阳。后来因为兴趣相投,去了朝鲜的质子博物馆,后人称之为“九右派” 除了黄公和郑献甲之外,“九义士”都没有名气,与明政府也没有密切关系。他们属于社会的中下层,却对明朝充满了留恋 顺治二年(1645年),林峰大军被遣送回朝鲜,“九大法官”被带走,试图恢复明朝的野心 林峰大军在继位后试图有所作为,但天没有放弃他的生命,他在位十年后崩溃了,恢复视力的计划破灭了 至于“九右派”的籍贯和后裔,详见下表:(36)
从上表不难发现,“九右派”中有五位是山东人,与“九右派”一同来到朝鲜、与林峰大军关系非常密切的四位明朝女遗民也是山东人 如前所述,“九义”不同于士阶层,其身份更接近于平民阶层 虽然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最终确定“九大法官”为媒体,但这并不妨碍进一步扩大研究的可能性 【/h/】此外,除了上述记载的明朝移民外,还有数万名流民和难民沿着辽东和山东海岸漂流到朝鲜 据《满清通史》:“天启元年(1616年)七月以后,辽东汉人数十万逃往朝鲜镇江等地 (37)据《奚梦瑶总实录》卷十:“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失陷辽阳、沈阳,辽人经镇江逃往朝鲜,达2万人 (38)而那些从海上漂流到朝鲜的人,特别是山东半岛和其他靠近朝鲜半岛的地方,也有许多居民 这部分难民的历史记载几乎空都是白人。根据现有的材料碎片,这些难民大多是无家可归的艺术家和商人。他们在朝鲜登陆后,一般会转移到湖南全州路附近,怕被遣返。 为了谋生,大多数流浪者只能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靠街头艺人谋生,其中可能有很多鼓手
有趣的是,根据韩国学者的研究,盘索里起源于湖南省全罗路 仁臣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朝鲜和明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地区。战后,因伤病等原因留在朝鲜的明军及其后裔在此长期居住 至于他们对当地文化的影响,韩国学者曾说:“在这场战役(仁臣之战)中,明军播下了民间信仰的新种子,即对“关”(羽)的崇拜,因为明军宣传了显灵的故事,甚至首尔去了全罗路和庆尚路修建寺。 (39)强奸关公的故事是中国鼓手最喜欢的曲目。从关公的故事到关公寺的修建,再到今天韩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关公信仰,唱架子鼓歌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而且从明朝灭亡后大量遗民逃往朝鲜的地方来看,大部分在韩国南部,大部分集中在庆尚、全罗、京畿道 一是因为这里生活着大量的明军遗民,风俗习惯熟悉,韩国本地人对明朝的感激之情转移到了对遗民的态度上,非常友好,极其方便。这是遗民选择生活在南方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韩国南部气候温暖,有许多平原和稻田。从东方来的遗民中,大部分是江浙鲁人。山东威海到朝鲜海州的海路只有360公里。它们都属于季风气候,自然条件非常接近,所以它们很快乐地生活着 第三,朝鲜冷,与清朝接壤 清政府多次要求朝鲜遣返其遗民。出于对明朝的感激,朝鲜最初对遣返持否定态度,后来迫于清廷的压力被迫遣返。因此,大多数遗民迂回地逃到了朝鲜南部,并最终在这里定居 (40)
明末移民聚集在南岛,与南岛盘索里的起源只是偶然的巧合,或者说有必然的影响关系,这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尽管有抓蜡烛的嫌疑,但似乎并不妨碍我们大胆推测,在晚明遗民聚集的湖南,鼓手的打鼓说唱形式与韩国传统民间巫戏表演相结合,广大民众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表演,从而促进了盘索里的出现和成熟
注:
①[朝鲜]金德兴: 本文引用的韩文资料均为作者首次翻译,下同
②[朝鲜]金显山:《盘索里的起源与影响》,盘索里学会编:《盘索里研究》,第2辑,首尔曙光学术资料室,1991年,第161-169页
③[朝鲜]郑:《朝鲜唱戏史》,朝鲜文化学会,1940年,第12-14页
④[朝鲜]张丑根:《朝鲜民间文学艺术的传统诗学》,《朝鲜民间研究》,韩国启蒙学会,1986年,第320-321页
⑤[朝鲜]李:朝鲜音乐研究,国家音乐研究协会,1957
⑥[韩]许大熙:《盘索里现象与认知传承理论研究》,第3卷第3期,韩国人文社会科学院,1979年
⑦[朝鲜]金东旭:《朝鲜歌谣研究》,韩国益友文化社,1961年
⑧《李红梅:韩国盘索里艺术在历史和当代文明中的生成、变异和走向》,《音乐研究》2008年第4期
⑨[朝鲜]金·:《中国歌唱文学与盘索里》,《东亚文化》,第6辑,首尔国立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1966年 金·:《进贤与盘索里及中国歌舞戏剧与歌唱》,《朝鲜思想政治工作》,第一部分,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所,1973年 【/h/】⑩【朝鲜】程显子:《盘索里与中国歌唱文学比较研究》,《真坛杂志》,第53-54辑,真坛社,1982年,第23页
(11)[朝鲜]张丑根:《朝鲜的盘索里与中国歌唱文学》,《京畿道语言文学学报》,1981年,第89页
(12)李:《朝鲜盘索里与中国鼓书比较研究》,《朝鲜研究》,第8卷第1期,朝鲜大学朝鲜研究所,1996年,第289-297页
(13)池水勇:中国苏州弹词与韩国盘瓠里,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4
(14)[朝鲜]张守廉:《中国说唱与盘索里词的叙事特征比较研究》及明代《春香歌》《醒夫歌》《水宫歌》《沈清歌》《赤壁歌》,《中国文学研究》,第10页。
(15)[朝鲜]金·:《中国歌唱文学与盘索里》,《东亚文化》,第六辑,第209页
(16)《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与曲艺卷)编委会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第93页
(17)赵主编:《鼓词选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18)侯、王景寿、薛:《曲艺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6页
(19)郑振铎:《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0页
(20)李煜等主编:《中国鼓词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页
(21)郑振铎:《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1页
(22)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主编:《说唱艺术简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54页
(23)陈如恒:《评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24)李嘉瑞:《北京民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页
(25)虽然韩国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结论,但一致认为不迟于17世纪末形成 详见、王《:中韩关系史古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页
(26)牟:《明清时期中国移民朝鲜半岛研究》,《朝鲜研究》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34页
(27)何同梅,杨兆全:《中朝关系史》,第二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80-499页
(28)[清]张,等:《明史》卷320,传228,外1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25页
(29)[朝鲜]李丙涛:《朝鲜历史大观》,许玉成译,台北钟政出版社,1979年,第347页
(30)牟:《明清时期中国移民朝鲜半岛研究》,《朝鲜研究》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29页
(31)李光涛:《中韩民族与文化》,台北中文丛书编委会,1968年,第34-109页
(32)孙卫国:《大明旗与小中国意识:朝鲜王朝对周思明的尊重研究,1637-1800》,商务印书馆,2007年
(33)[朝鲜]吴以环:《海洋、移民、遗留社会——以明清时期的中韩交流为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4)陈如恒:《评书史》,《陈如恒曲艺选集》,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第87页
(35)[朝鲜]洪·:《新文献的准备》,明文堂1981年再版,第110页
(36)关于截至1985年居住在朝鲜的人口,请参阅《王怡文小华外市》第10卷,第二卷,第282页 该表侧重于《明朝遗民史》的资料,并提到孙卫国:“明朝的旗帜和小中国的意识:朝鲜王朝对周思明的尊重研究,1637-1800年”,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98页
(37)李勋、洪雪主编:《清代通史》第一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5页
(38)《奚梦瑶宗室录》第10卷,《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印刷,第543页
(39)[朝鲜]李丙涛:《朝鲜历史大观》,许玉成译,台北钟政出版社,1979年,第347页
(40)[朝鲜]吴以环,“海洋、移民与移民社会——以明清时期中朝交往为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45-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