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经典:《傲慢与偏见》传播二百年

摘要:《傲慢与偏见》一经出版就受到高度赞扬,并在整个19世纪不断重印和广泛传播,声誉不断上升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这部作品的系统研究有力地论证和证实了它的经典价值 它在世界各地的翻译和介绍也使它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力,并在世界各地流行 现代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改编、数字阅读等新的传播渠道,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促进了这部小说的广泛阅读和传播 《傲慢与偏见》在200年的传播过程中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并牢固地确立了它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 基金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研究”(10 & amp;ZD135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传播学/古典化 作者简介:张素梅(1974-),女,浙江杭州人,浙江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英国文学。  。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诗《希腊诸岛》受到现代中国翻译界的青睐,这恐怕是其他英国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 这首《墙中花,墙外香》在远离源语言文化的中国备受瞩目,远远超过英国评论家认可的拜伦其他作品。原因值得深思 截至2000年,拜伦诗(辽·齐一302)的全译本共有17种 始于梁启超1902年翻译《段志安》的《哀希腊》百年翻译史,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译者将拜伦诗歌的阐释过程融入历史语境、注入个人生活的过程,也直接促成了《哀希腊》在中国的经典化。这部中国语境下的文学经典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万花筒 梁启超、等人的《哀希腊》译本将文学翻译视为改造国民性、救亡图存、启蒙大众的工具。这种在当前形势下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认知取向,共同提升了拜伦和诗歌主人公的形象,使其成为一种建构在启蒙和救国意识形态中的文化想象。 苏、①、胡适、查等人的译著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语际交流,同时也努力探索译语系统内的“语内交流”(114),探索东西方文学美学的共同语法。 源文本只有一个,但由于语言符号的无限可译性,目标文本可以不断衍生,永垂不朽,译者的存在地位也在此凸显 在本文中,作者打算用语言学和诗学的方法作为文学史视野的补充,来深入考察《为希腊而悲伤》这一特殊文本的诸多翻译实践,并探讨这些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变化 I .回顾《悼念希腊》100年的翻译史 《希腊群岛》(直译为“希腊岛”)摘自诗化小说《唐璜》——拜伦生前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部长篇讽刺史诗,是对荷马史诗的和声模仿和变异,也继承了流浪汉冒险旅行的叙事文学主题 拜伦的宏伟史诗《把塞维利亚神秘的威尼斯颓废与希腊温暖的牧歌对立起来》,保持了浪漫主义对“温暖的南方”的性别重塑,用英国寓言接受了南方作为一种男性力量,取代了意大利诗人祖先的神话(Schor 237) 诗篇倾向于将战争的成败归因于象征性英雄的名字,也对应于从世界上逝去的拜伦式英雄 它涌入诗人对解放意大利和希腊的浪漫要求。然而,充满放纵激情的狂欢场景、人物主角的恶魔性、原罪和背道而驰的行为让英国和欧洲文坛目瞪口呆。这是一部包罗万象、难以概括、千人一见的作品。 《悼念希腊》选自《唐璜》第三章。拜伦刻意用不同的数字和节奏来创作这一段,在描述希腊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奴役的情形时,浸透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第三章讲述海蒂的父亲从海上归来,发现家里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盛大的宴会。海蒂和唐璜坐在大厅里,听一位诗人唱“希腊岛” 当歌曲结束时,第三章就结束了 接下来的13章描述了唐璜的冒险经历、朋友和冒险经历,他被驱逐出这个岛屿,在土耳其、俄罗斯和英国漫游 《唐璜》整体采用意大利ottava rima的押韵规则,而《哀希腊》的节奏格式则有意与整部作品区分开来 就像《唐璜》故事的幕后解说以画外音的形式介绍了演唱《希腊群岛》的诗人:“在法国,他写法国民歌,/在英国,他写了四章故事诗;/在西班牙,唱着关于上一次战争的歌曲,/或者浪漫,在葡萄牙也差不多;/在德国,他多半是想拍老哥德的马,/也可以用斯太尔夫人的话;/在意大利,他会模仿‘文艺复兴’诗人。/在希腊,可能有这样的歌曲”(第3章,第86节)(拜伦1993: 273-274) 事实上,拜伦写这首诗采用了复杂的风格和格律,这也符合诗歌的语境和整个故事参差不齐的水平 这首诗反复感叹“希腊诸岛!希腊群岛!”首先,这是英语诗歌中典型的挽歌写作风格;每段最后两行押韵相同,类似希腊挽联,但不相同 挽歌两行体是古希腊抒情诗人甚至罗马诗人如奥维德常用的,一行六音步,一行五音步 全诗语调严肃激昂,有别于《唐璜》其他章节讽刺史诗的风格;抑扬格四步韵是16-17世纪英国诗人(1572-1637)创作的一首“纪念诗节”,它继承了希腊哀歌的特点,与其他篇章中意大利八行诗的抑扬格五步韵不同,所以马和苏将其译为“悼念希腊”是非常恰当的 (2)同时,这首诗的每一节都由六行组成,带有ababcc韵,创造性地在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三首、乔叟的皇家诗(royal韵,带有Ababcc韵)和意大利八行诗(带有抑扬格五音步)中加入了总结性的双线格律形式。 综上所述,诗《悼希腊》在作品《唐璜》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它与整个文本体系的兼容性和连贯性较弱,但与文学文本之外的拜伦人生历程文本相一致——拜伦晚年积极参与希腊民族解放运动 《唐璜》第三章完成于1820年,现实中的诗人已经对希腊独立运动产生了兴趣和热情。1824年1月,拜伦到达希腊米苏拉吉,帮助当地人民训练军队,并慷慨解囊。三个月后,拜伦病逝,希腊人民视其为英雄,举国哀悼。 可以说,拜伦在短短的36年生命中,真正实践了诗意的生活,使生活本身成为艺术作品的“诗人本色” 《唐璜》第8章第138节,有一句话“我唱歌不小心”(拜伦754),里面充满了善意 从表层文本的语义层面来看,诗人充满了追求古希腊文艺技巧和英雄业绩的情怀,痛惜国丧民衰的局面。他反复使用对比和呐喊的修辞手法,用尖锐的讽刺批判希腊人民甘愿奴役的心态,试图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斗争精神。 由于拜伦被引入中国特殊的社会语境,梁启超、马、、苏、、胡适等对该诗的译介只存在于清末民初 《丧希腊》表达的是国家灭亡的痛苦和缅怀过去的感觉,以及在清朝帝国大厦即将崩溃之际,梁启超试图唤醒民众,改善集团治理的思想,这也是马、苏所认同的。这是《哀希腊》在晚清中国被高度接受和广泛阅读的主要原因 梁启超1902年创作的《新中国的未来》堪称新小说的开山之作,以散曲的形式为小说人物、李两人到病院过夜,听隔壁房间里唱的歌: (被东风陶醉)咳!希腊,希腊!平时是情人,战时是天骄 《撒智波》的唱腔高亢,女诗人热情洋溢,《德罗斯》和《菲普斯》的光辉时刻被照亮 这个地方是老的艺术文化基地,技术处于潮流中间 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今天,除了太阳光,它都消失了 (梦见桃园)马拉顿之后,山缥缈,马拉顿之前,海门环绕 这么好的河山,你应该也有免费的照片吧!我看着波斯军队坟墓的入口。我是奴隶又是仆人,就可以过这种生活吗?如果你不相信我是奴隶或者仆人,这辈子就完了!(1989: 44-45) 从此,梁启超通过人物之口评论道:“钟摆最爱自由主义,在文学精神上,似乎与希腊有关系。 后来因为帮助希腊独立,死于军队。真的可以称得上文坛大英雄了 他的诗是为了激励希腊人而写的,但在我们今天听起来,它们似乎有些适合中国!(1989: 44)据马说,“梁的非英语民族靠他的弟子的口述”(刘无忌25) 诗歌翻译之后,随之而来的还有“作者案”:翻译是最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诗歌翻译 这篇文章用汉语翻译外国意思,填谱选韵,这是阻碍,一定不知道原意 描绘无盐、突兀、自知的罪恶不小 读者只有看着西方的原始语言才能知道它的美”(同上) 可见梁任公的翻译其实是借别人的眼镜灌自己的块,错误也很明显 马留学日本和德国,知识面广,译著丰富。1905年,他翻译了《希腊群岛》,名为《希腊悲伤之歌》,发表在《新文学》杂志上(拜伦1991: 135-137) ③马和梁启超一样,都想翻译引进外国的新声音,作为开启民智、救国、报国的工具。他翻译了三部西方名著——达尔文的《原始物种》、吕骚的《论人的契约》和赫克尔的《个人主义》 1903年3月27日,马在《新民丛报》第28期发表《欧洲研究的电影》一文。在第三节《19世纪的两位伟大作家》中,他非常赞赏拜伦支持和参与希腊独立战争的英雄行为(张静55) 《哀希腊之歌》是一种演唱风格,基本上重新整合了句义结构,轻松上口 苏在《文学事业》序中说:“友人译诗《哀希腊》也离不开原意,但略逊于《新小说》所载两章,封面略失。 (1985b:122-123-123)散曲,植根于民间文学,往往通俗流畅,体裁表达自由,易于表达情感。这些特点与苏翻译的多语种《哀希腊》的庄重肃穆和五言古风大相径庭 散曲和唱法的选择,关系到梁任公、马开阔民智、教育大众的初衷 基于救亡图存、激进革命的思想,马的《悼希腊之歌》在原诗语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原诗"达"而失"信"。在翻译中,他注重构建以爱国主义、民族、反抗和英雄等概念为核心的语义场,许多词语与原著不符 一方面是属于旧体诗词文学体系的表达习惯用语,如“珍珠散尽”、“琴破旧歇奢”、“名誉随秋草而逝”(拜伦1991: 135-137)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陆游的《军中杂歌》。另一方面,该诗在旧体诗的格局下有许多出丑的地方,其诗歌和书法实践不足 另一个推动“哀希腊”这一文学名称传播的人是苏 在五四新诗实验和白话文运动开始之前,舒曼翻译的旧体诗仍被中国文坛普遍接受和使用。写作内容是泰西文化,符合“旧体新意境”的诗歌革命命题(梁启超1959: 51) 家与国的情怀,深深印在舒曼和其他几代人的心中,如:“后记中写道:“夜月普照雪地,禅寺湖泛舟,唱拜伦《哀希腊》。” 歌有哭,哭有重复,反声对应湖水”(苏1985 A: 41) ④1913年,苏在《求元宣言》中写道:“过去希腊独立战争时期,英国诗人拜伦致力于服兵役帮助他,并鼓励他的诗歌。[...]他虽然托付了自己的身世,却活在国家的兴亡之中。是不是没有责任?”(2009: 38)苏的家国情怀、悲悯情怀和救世情怀与他的文艺探索本身是相契合的。他声称以严谨谨慎的“直译”为目标,但他完全本地化了原文 苏的《悼希腊》英译本采用五言古诗四步翻译法,将六行一节的内容翻译成八行汉诗,需要加以补充和巧妙衔接,以保证译文通顺得体 舒曼对古雅语言的要求和运用多种语言典律的实践受到了当时交往密切的章太炎和黄侃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可能也打算通过陈锦健的古体来弥补马的“粗鄙”之失 苏在《拜轮诗选》序言中用司马迁的《屈原传》来评价拜伦,用自己的话来浇心中的堵 胡适翻译的《悼亡歌》直接采用骚体,大量借用楚辞典故来歌颂屈子,甚至背离了原有的诗脉:“古诗词家皆大欢喜,挺拔清净,琴声苍凉苍老,臣声力竭”(拜伦1923: 141),似乎在横向上设置了一个屈原与楚怀王抒发感情的幻想场景空 在1913年,胡适读了马和苏的译诗,“颇疑失传,而失传,但错误歪曲,歧义达不到,他们不是好的译者”(胡适135-136) 胡适选择了骚体,不局限于台词和文字的节奏,适合抒发情感,自由发挥空 总的来说,这种伪骚风格是相当到位的,其音韵修辞和句法不同于舒曼的翻译 长调一咏三叹的骚体很适合抒情 如前所述,原诗“你的七弦琴,必须这么长时间潜水,/退化到像我的手?”直译的意思是“你那庄严的竖琴一直落入我这种人的手中?”胡适变成了“古诗词人山人海,高而洁,琴冷清而旧,臣疲而竭。” 英语专有名词往往被简化甚至根本不翻译,直接抄袭引用楚辞的词语典故不计其数,难免导致改写。因此,胡适的翻译和马的翻译一样错误 同时偶尔会露出口语化的痕迹,比如“不独念先人,/为自由流血?/我要起诉田,/把斯巴达300英雄还给我!”《拜伦1923: 142》与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和白话新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共鸣,也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话语转型过程中表意系统的复杂性 《关菁》、《王铭》、《秦煌色老》、《在马拉顿之后》、《在马拉顿之前》等多种表达方式借鉴了梁启超、马、、苏、等人的翻译,并与之形成互文性网络 综上所述,源文本只有一个,但由于语言符号的无限可译性,目标文本可以无限衍生;每一个译文不仅对原文进行解释,而且在语内交际系统中形成相互解释的关系;译者的生存状态和影响的焦虑也在这里凸显出来。不同的翻译策略背后是译者的主观生活体验,背后是译者所处的社会和文学文化体系 译作成为独立自主的新文本,致力于译者的生命和主体意识,属于本土文学体系 胡适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梁启超、马、苏、胡适,乃至查,都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拜伦的文学名字在中国流传甚广,这要归功于他们的文学努力 当我们研究《哀希腊》的翻译和介绍史时,我们也面临着比一般文学翻译更复杂的符号生产和循环机制 二、文学翻译作为诗歌实践 ,如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 文学的跨语言翻译总是需要“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的互补 在《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一书中,雅各布森尖锐地指出,任何词语都是一种符号结构,没有符号结构,任何符号都不能直接传达 ⑥翻译中最难的是两个代码单位及其排列完全一致,这与用户的感知体验、认知风格和语用习惯有关 诗歌的特点是押韵、节奏和重复的文本结构,最重要的写作方法是表现修辞格、语义修辞格、句法修辞格和逻辑修辞格,因此诗歌翻译比散文翻译更困难 任何目标文本都是在被解释和被解释、被建构和被建构的同时进行的,它能够召唤出目标语言中独特的元语言文化系统 不仅英汉两种语言的系统规则不同,而且汉语中还存在着许多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子层次模式系统 安东·波波维奇(1933-1984)在雅各布森的语言交际模式和利维的交际模式(1926-1967)的基础上,提出翻译应该被看作是文学系统之间的一个交际过程: 发送者(作者)-文本1-文本1译者既是第一接受者又是第二发送者,他是读者的唯一发送者,而读者是第二接受者 结合格雷马斯语义符号学的概念术语,译者同时扮演两个行动者角色,即接受者和发送者(格雷马斯),而符号系统中的其他主体保持单一行动者角色 然而,对于《哀悼希腊》这一具有复杂接受史的文本来说,文本翻译过程呈现出多向、多角色的互动发展 同一语言系统中的目标文本会相互对话,译者、读者和译者会相互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哀希腊》100年的译介史,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作家、学者、革命家将拜伦的诗带入历史语境,注入个人生活的阐释过程。在翻译时,每个译者的个人目的、翻译主张和表达偏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前译者的影响,他的翻译也成为了对前文本的回应和补充。读者不是文本传递的终点,他们参与翻译的再创造和符号的再生产;读者的接受反应会触动译者后期的改编,也会影响到未来读者的理解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所有新近的译者都必须首先是读者,他们的翻译策略往往是基于对先前文本的理解。他的翻译描述必须与他面对的读者背后庞大的文学文化体系相对立 正是这种多方位、多主体的翻译活动加速和拓展了语言的生长、变化和更新 引用耶姆斯列夫的理论武器和罗兰·巴特的延伸,文学文本是一个内涵符号系统,它指的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而修辞构成了内涵指示器的形式(巴尔特90-91) 文学文本内涵形式的创造性转换使文学翻译成为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诗歌实践 因此,在讨论《哀希腊》的汉译时,本文将把各种翻译看作是鼓励中国诗歌与原文之间建立对话和交流,而把翻译文本的新创造看作是译者在中国语内翻译互动领域对原文的诗意讨论 接下来,笔者将对苏、、马、、胡适、查的文本语言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具体实例的考察,深入考察《伤逝》诗歌创作和翻译的百年变迁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

  • 现在我们似乎总是会看见一些细思极恐的题目或者图片,今天就来看看这些恐怖的内涵图片,可能一开始看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诡异图片看懂了
    文艺学最记录:3203
  •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灵异事件,明星自然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有位大明星在
    文艺学最记录:2978
  • 面具一般都是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看起来十分有趣的。但是有的面具却并非如此,毕竟一开始面具的出现就不单单只是玩具。有
    文艺学最记录:2907
  • 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总是胜过一切,毕竟吃才是最最享受的。特别是在法国,他们把美食当做高尚艺术来看待,法国菜更是作为世界三大料理有
    文艺学最记录:2707
  • 地球上80%被水覆盖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源,而河流是人类获取淡水的唯一途径,那么世界十大河流是
    文艺学最记录:2646
  • 世界上神秘的怪兽有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十类神秘怪兽,其中小编要重点提的泽西恶魔简直就是令人心惊胆寒,这样的怪物长
    文艺学最记录:2620
  • 文艺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