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对“温柔敦厚”的哲学解读

在理论层面上,朱将“温柔敦厚”与“圣人气象”和“仁”联系起来。在实践层面,他从“气度”、“气质”和“言词”等角度重新诠释了“温柔敦厚”这一“圣人气象”的重要表现 这种解读不同于汉唐以来的伦理解读路径,把“温柔敦厚”限定在人的性格上,待人接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汉唐政治伦理解释路径的弊端,但他反对“温柔敦厚”和“美刺”,基本上阻断了先秦以来儒家文化中以诗刺人的传统 元明清三代对“温柔敦厚”的接受和运用,未能充分发挥朱哲学阐释的丰富内涵,使其在言语表达、为人处事、个人修养等方面流于表面,最终形成以保守的阐释路径为主流的状态。现代学术界对“温柔敦厚”的批评,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这种保守的路径 关键词:朱;温柔敦厚;贤者天气;仁;美刺 基金项目:《温柔敦厚解读历史》(16 yja 751029);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诗学领域对朱的诗教有了一个认识,即他推崇的儒家诗教是“无邪而思”,而不是“温良而诚” 在伦理学和哲学领域,大概是由于一种认知惯性——“温柔敦厚”是一种诗学教学观,这是一个诗学而不是伦理学和哲学的话题,所以朱对“温柔敦厚”的论述被忽略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朱非常重视“温柔敦厚”,但他并不注重诗歌的阐释,而是明确地将“温柔敦厚”与“圣人气象”和“仁学”联系起来进行哲学阐释 这种理解和解读在“温柔敦厚”的解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从整个阐释史来看,“温厚”的阐释经历了汉唐时期的伦理阐释、宋宋时期的审美阐释、元明清时期的诗性阐释三个阶段 其中,宋代的审美阐释是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当时,理学的发展对这一范畴的解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朱的哲学阐释与伦理阐释、诗学阐释并存,其基础是汉唐时期的伦理阐释和宋代传播时期的诗学阐释 这一阐释努力极大地促进了元明清诗学领域对“温柔敦厚”的阐释和运用 然而,朱对“温柔敦厚”的哲学阐释未能充分发挥对后世的传承作用,因此元明清之际的诗歌阐释教学逐渐走上了保守的政治伦理道路 第一,“温厚”“圣人气象” 将“温厚”与“圣人气象”联系起来,这是朱对的哲学解读的结果 在朱看来,“温柔敦厚”是“圣人气象”的重要标志 在日常实践中,以“圣人气象”为特征的“温柔敦厚”,体现在“气度”、“气质修养”、“言语”等诸多方面 1。气度、气质、言语上的“温柔敦厚” (1)气度上的“温柔敦厚” 朱指出:“我平日没有认真弹索奕利,不知道字血,也没有考牌。但是,根据自己的偏见,我认定只有这个原则,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只有猛砍,没有温柔和平,永远自以为是,没有听人的话。 此固不议其言是非,其粗猛刺激已非圣人之气象 ”[1]这里的“平和”[2]显然是指与“刚猛砍”相对的一种宽容,是一个人的思想、修养、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如果把这些方面综合表现为“温柔敦厚”,那么就大致接近“贤者气象” (2)气质“温柔敦厚” 朱说:“圣人不只是说宰多了不足以知我,只有宰多了才知我,可见圣人对人温柔善良。” ”[3]这里的“温柔”,字面上指的是待人接物的方式或态度,实际上指的是内在的气质和修养 这一点在朱的其他相关表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比如他在解读周敦颐关于“乐”的言论时,“在柔,德之盛也;当世界被改造时,规则也是”,他说:“你要心境平和,就是平和;狂躁的心释放,所以你是柔软的 据说圣人充满喜悦和成功。 ”[4]这里的“柔”,显然是指内心的心性和气质 “柔和”“温柔”“温柔”的气质,明显与犀利、直爽相反 因此,在朱的相关论述中,常常出现“温柔”、“温柔”、“和”、“诚”等词语:“他只是一个人,但他不会入。” □□□想看就想心软。 如果你软化你的心,你会听你的话并相信它们 □□□学者必须先温柔,温柔才能入学 [5] (3)用词是“温柔敦厚” 朱认为,“温柔敦厚”是词的最高标准,无论是对于诗歌语言还是对于人们的日常用词 做人,要把文字温暖和谐:“文字温暖和谐,那么晏子就不会动,他会慢慢学会。” [6]写诗和作文也要追求和《诗》一样的温柔词:“(《诗》)其词温柔平和,长于比喻风 所以背的人会到政府,会说话 [7]如果诗歌的语言不能平和平和,那么就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而且语气粗糙,没有平和与温柔,这不仅仅是言语枝叶的小病。 在这里,朱将“诗”字“温婉平和”与“长于风喻”并列,认为“语气粗”不是语言表达上的小问题,而是明显地将“温厚之言”与“温厚之气”联系起来 在其他论述中,他又重申了这一点:“古人温婉,言善。” 那时候,叶韵只想被人轻松讽刺 它在押韵上一直很严格,但毫无意义 [8]显然,在朱看来,“温厚之言”与“温厚之情”是分不开的,只有“温厚之情”才能有“温厚”之言 “不温柔”的粗话是“气质”的表现 也就是说,在朱的情况下,温柔气质是温柔“言”的前提,“温柔敦厚的言”只是一个人“温柔敦厚”整体涵养的表现或结果 这种解读显然与后世单纯从审美或文学角度讨论诗歌“温厚之语”的方向大相径庭 2。温柔气质、气质与文字的逻辑关系及诠释演变 从以上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对“温柔敦厚”的使用范围很广,所指含义也不尽相同;朱对“温柔敦厚”的阐释和运用,更注重伦理内涵,而非诗意的阐释 但这里的问题是,温柔、气质、言语三个方面是相互独立的,还是三者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朱对“温柔敦厚”的上述阐释与汉、唐、宋理学的相关阐释有何异同? 朱在“气度”、“气质”、“言语”三个方面使用了“温柔敦厚”,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却没有明确的答案 我们可以从他的相关论述中找到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温柔敦厚的话语”——“温柔敦厚的气质”——“温柔敦厚的气度” 其中,“温柔敦厚的气质”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也是重要的媒介 一方面决定了“温柔敦厚的言语”,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温柔敦厚的气度/天气” 前者很好理解,什么样的气质就会有什么样的话 至于后者,在朱看来,原因有二:第一,“温柔可学。” 只有拥有一种“温柔敦厚”的气质,你才能“心软,然后听你的话,相信。” 第二,只有用柔软的心灵,才能沉下心来,试着去揣摩“义”,满胸的,表现出温厚的气度和天气,进而达到圣人的气象 “二程”认为“看文,不仅要注意语言,还要认圣贤”[9]。朱继承了的这一思想,认为如果你“从来不认真地玩索意利,不懂得文字的血”,你就会与学习的道路背道而驰。 正是在这个逻辑基础上,朱将“温柔敦厚”与“圣人气象”联系起来 正是在这一点上,朱对“温柔敦厚”的阐释有别于汉唐以来的伦理阐释路径和宋代以来对“温柔敦厚”维度的强调 【/h/】从汉代到唐代,对“温柔敦厚”的解读并不多 自《礼记·经传》提出“孔子曰:入君国,教可知。” 同样是人,温柔敦厚,《诗》之教也是[10],直到唐代孔才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解释:“文即色柔,柔即气质。 [11]从“为人”“色柔”“性情温柔”的表述可以看出,“温厚”属于汉唐时期的伦理范畴,主要指人的性格 在唐代的相关记载中,“柔情”主要用来指人的气质和性格 例如,刘炜在《先取德而后才疏》一书中说:“过去,收集诗是为了观察风俗 唱“涓儿”忠厚善良,背“撩娥”为孝子悲哀 温柔敦厚,诗教也 你相信淫荡吗?“隋唐五代墓志铭与《死宫七篇》墓志铭同编。”智云纹:“我不知道故宫是谁。 不知道他的宗族 以其六行,不缺四德,择良家为朝廷效力 诚实,温柔,顺从,到达故事,低头见物 虽然这段话有一些缺陷,但我们可以从“温柔”和“温柔顺从”的术语中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唐代,类似“温柔敦厚”的术语是对个人品德和美德的非常高的评价 这种性格与《诗品》的教学有关,但与朱的要求明显不同 朱认为,只有长期玩弄正义,涵养性情,才能达到“温厚”“圣人气象”。这个要求的高度和境界,比汉唐时期都要高 【/h/】在诗歌语言方面,朱认为诗歌语言应该“温柔敦厚”,这与宋代理学的诗歌修辞标准相似 汉唐以后,宋代师洋首先用“温柔敦厚”来评价诗歌语言 他在《语录》卷十《龟山集》中指出,“文以温厚为要,民主语章以温厚为尤必不可少”,“观苏东坡诗,只讥朝廷,无温厚之气,此人有罪也。 如果是柏春的诗,那么闻之者自然会感动,因为引用柏春的《与文宫人饮酒诗》:‘若不必愁夕阳,天初轻云淡。 另一首“划船诗”说:“我怕风会飞。” 有多温柔?" 师洋认为,无论是诗歌语言还是“以人为本”的语言,都应该委婉含蓄,而不应该锋芒毕露,更不要过于轻蔑 与师洋同时代的右佐也认为诗歌的语言是“温柔敦厚”。他在解释《论语》中的“诗中盛世”一章时说:“诗的感觉是温柔敦厚的,他的话如下。 说话人的声音也不是他的内心,他不能为自己说话 [12] 简而言之,在宋理学家看来,诗歌修辞必须是平和平和的,不可锋芒毕露,不可冷嘲热讽 从这一点来看,朱对的“温柔敦厚”的解读似乎并没有大的突破 但值得注意的是,朱对“文以载道”的强调,并不仅仅停留在“谏主文”的简单层面,他对“文以载道”的阐释比后世更为复杂 这主要表现在他总是把“言语”的温柔和“气质”的慷慨相提并论 特别是在如何看待抒发“不太平”之情的诗歌方面,朱重视“情之柔情”的思想很容易引起质疑,即如何抒发“不太平”之情,如何用词委婉?关于这一点,朱的回答充满了深意: 装置的问题:“好像还是没有和平?”他说,“只是,没有错 ” 有什么可责备的,也一定意味着他有一个可责备的底,但不会像往常一样,而是和土木工程差不多!光看着舜 哭天,比这更惨 情绪,喜怒哀乐,但发不过其耳,也可以不发?圣贤忧国, 只要不失义 比如《绿衣》说“我思古人,得人心”,但这个意思特别好 [13] 在这里,朱强调了三点:一、诗中有“不太平”之意是正常的,因为有“可怪之处”;第二,人不能和“土木工程”相似,所以有“委屈”必须表达,类似于“委屈”;第三,要“寄中段”,即字和字不可失义 可以说,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朱对的“文质彬彬”的理解 只有把这三个层面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才能真正准确地把握他对“温柔敦厚”词语的要求 在朱看来,一首真正好的诗,必须是以上三者结合的产物:情、意、怨、怒,这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同时,在语言上,则是“情,唯礼”[14] 这一点从他的很多表情就能看得很清楚 有人曾问朱子:“在闫妍那一章,戴笠不是死于庄公,而是鼓励庄姜去想。可见它温柔听话,但可以结束。” 也是因为他的心又深又厚,所以才会如此 朱子答道:“我不知古字之美,字之温,义之精!秦汉以后就没有这种语言了 [15]在朱看来,和一样,诗以精当、文质彬彬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这在秦汉以后是看不到的 他还从如何读诗的角度更详细地解释了上面的意思:“不过,读诗的人一定是在讽刺,看看他的诗人是什么意思。” 比如“白舟”,女人不应该嫁给丈夫,而应该是深深的怨恨 他的话说:‘我想到古人,赢得我的心 他还说:‘如果你静静地思考,你就不能勇敢地飞翔 他的话忠诚而悲伤,他抱怨等等。所谓“唯礼义”,就是在喜怒哀乐的节日里 [16]通过用“义”、“忠信”、“哀”等词来评论诗歌,可以看出他对“温柔敦厚的词”的解释并不是为了诗歌,而是在他的理学中,评论“诗”和解释“诗”是为了证明他的理学 3。游而不迫:“文质彬彬”与“圣人气象”的交集”/h/]中国哲学历来重视“圣人气象”,朱在《晋》中有专卷,概括了古代先贤的许多气象:“、天地皆也;晏子,青峰青云也;孟子,泰山岩之气象,岩也 [17]当代学者对什么是“圣人气象”有许多讨论 有学者认为,圣贤之气象有三个特点:“忧患意识”、“君子不用仪”、“下令之乐”[18];也有学者指出,宋明“圣人气象”包括“社会责任与个人自由、忧患意识与闲适心态、道德情怀与自由心灵”[19] 朱的“圣人气象”自然包含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闲情逸致 以此为参照,我们会发现朱在有关“温柔敦厚”的表述中,突出了闲适的一面 换句话说,既然“温柔敦厚”与“刚猛砍”、“粗猛刺激”相对,那就必须从容不迫 作为“圣人气象”的一种表现或成分,“温柔敦厚”在朱的日常实践中更多地呈现为一种“柔而不迫”,表现在言语、气质、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 但这样的“温柔敦厚”并不仅仅是汉唐遵循“礼”的外在表现,也不仅仅是诗歌创作中的委婉,而是有“义”的支撑,通过长期的历练而养成的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朱在谈及诗中平和之词时,总是指出诗的寓意或理 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一体的,都有助于培养“柔静”的圣人气象 他认为“就《诗品》而言,吟咏性情,寒畅道德而动之,有气象之‘我与点’”[20] 综上所述,朱的“圣人气象”除了传统的责任、责任、忧患意识等内容外,还有两个方面的规定:一是具有“天地之大”的大境界。“宋明理学家常谈‘孔子与乐颜初’,视之为人生最高境界。其实也意味着这种生意充满了不怕苦的生意,是伦理的,超伦理的,准审美的,超审美的。 ”[21]第二,闲暇不是被迫存在于世间的,不是粗糙狭隘的。 当人有了这样的“圣人气象”,诗文也会呈现出一种宽广的气象:“伊川先生回复恒渠先生:‘理论大概就像心血,却没有丰盈和温柔。 不按明锐,考索在反复偏差方面一直故意窒,有小出入 我更愿意养完思完,含着游的义,再过一天就顺利了 ”[22]这里的“宽厚而温柔”精神是一篇文章,但它实际上是包括朱在内的宋代理学家心目中的“敦厚”气质。 这样,朱把“性情温厚/修身”与“圣人气象”联系起来,把传统的诗歌教学融入到他的“内圣”理论体系中 第二,“温柔敦厚”和“仁爱”[h [23]朱对“温柔敦厚”的哲学阐释也鲜明地表现出“外在社会规范的统一和内在个体精神的超越”的特征,这与“道德审美境界”有关 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朱将“温柔敦厚”与“圣人气象”联系起来,而且表现在他对“温柔敦厚”与“仁”的诠释过程中 朱认为“温柔敦厚”是“仁”的最基本特征 这一点直接表现在他对中庸的解释上 《中庸》中有“只有天下为圣,才能聪明睿智,足以有面子;丰富温柔到可以包容;坚强刚毅,足以容纳;奇庄中正足以有敬;朱《中庸》对这句话的解读是:“聪明睿智的知识,知识的品质”。 在脸上,据说也优于耳朵 接下来的四个是仁、义、礼、知 [24]在这里,朱将的“宽厚而温柔,足以宽容”体现在《中庸》中,这直接对应着“仁”与德。至于原因,朱也作了相应的回答 朱认为,“仁”是个体修养和“成长”的根本:“仁即生,如四时之春。” [25]“仁者”有什么特点?朱认为是“温厚”,所谓“仁者温厚”,因为只有“温厚”才能包容一切,孕育一切,如果不是温厚心胸狭窄,就很难“容忍”和践行“仁” 他通过对比四季来解释自己的观点,认为仁者必“温厚”:“四季之气,温寒而热,寒寒而不可生物,夏热而不可生物。” 只有在春天气温较厚的时候,才是天地万物的心脏 [26]换句话说,“仁”就像“春”,两者都具有“温存丰盈”的性质,能生出其他一切,如孝、义、智,所以他明确指出:“今日之士,必先自圆其说,得一仁,而□□□欲竭之后,乃天地之心,必永有那温存。 [27] 朱把的“仁学”和“温柔敦厚”贯穿始终,强调两者都具有“萌动”其他事物的特点 具体来说,“仁”和“温柔”都是“软”和“宽容”的,所以可以生长世间万物 这自然是来自纯粹的理学体系,是在实践中实施的。所谓“软”和“容”,都包含着对家对国的责任,忧患意识,和柔软感 [28]同时,能孕育万物的事物也会充满朝气和毅力,所以“仁”和“温柔”有第二个共同的特质:既柔软又坚韧 在朱看来,既然目标是“与日、月、天地同步”,就必须进取,“人不能学,只是不要逞强”[29],但同时,他们又必须走向自己的“英气”,即他们在高明之上又充溢着博厚和博广,才能从容 【/h/】将“温柔敦厚”与“仁”直接联系起来,与汉唐对“温柔敦厚”的诠释和运用相比,对“温柔敦厚”的诠释值得关注三个方面 【/h/】首先,他第一次明确而集中地论述了“温柔”与“仁”的关系,赋予“温柔敦厚”宽泛而丰富的内涵,并为“温柔敦厚”作为一个人物评价标准提供了明确的内容要求 汉代提出了“温柔敦厚”的概念,基本上作为汉唐时期人物性格的评价标准 在宋代,北宋理学家师洋、张载、右佐等在评论诗文、评论人物时,偶有“文质彬彬”之说,但多以结论的形式出现。至于什么是“温柔敦厚”的性格,没有明确的规定 将“温柔善良”与“仁”联系起来,是为了明确“温柔善良”的性质或内容,即“柔”、“容”、“仁” 其次,从阐释学史的角度来看,朱对“温柔敦厚”内涵的阐释使其获得了更深更广的内涵 孔对诠释“温柔敦厚”的内涵有很大影响 但他的解读有失偏颇(至少客观上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即过于强调外在表现:“温即暖色,柔即气质柔。” 诗与寓言相反,不指切事,所以温柔敦厚的云也是诗教的 这种解读明显侧重于“表现”,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化的解读,使得“温柔敦厚”缺乏内容和内涵的支撑 这也是保守的儒家后来固守形式,越来越理解的原因。 朱给出了“温柔敦厚”的广泛内容基础 由于“仁”在朱的理论体系中处于本体论地位,“宋明理学明确地把‘义务’和‘绝对命令’建立在某种具有社会情感内容的‘仁’或‘慈悲’之上”[30],同时认为“仁”和“慈悲”对“整个感性本质”具有相似的推动作用 摘要:朱对“温柔敦厚”、“仁”的哲学阐释与孔的阐释相比,不仅从哲学上回答了儒家为何重视“温柔敦厚”的诗歌教学问题,而且提高了“温柔敦厚”在宋代理学中的地位 第三,朱对“温柔敦厚”的阐释为重新审视当代学术界关于这一范畴的相关争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歌教学,自20世纪以来已有许多学术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争议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对“温柔敦厚”内涵和性质的理解 至于这个范畴的内涵,有人认为主要指文字,有人认为主要指内容,有人认为主要指人的性格 从朱对的上述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朱的上述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纠正现代学术界对“温柔敦厚”的批评提供了论据 在20世纪的学术史上,“温柔敦厚”的诗歌教学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闻一多和鲁迅都曾激烈地批评过迂腐而凶残的传统诗歌教学[31] 其实,朱继承了孔子、孟子等原始儒家的“仁义礼智”思想,强调培养高尚的精神和圣人之道,并赋予了“温柔敦厚”的相关内涵,从而使“温柔敦厚”成为一个内涵广泛、责任重大、刚柔并济的范畴 当然,朱对的阐释虽然在理论上一丝不苟,但却受到传统伦理的束缚,“仁”与“义”都有内在的理论局限性 在元明清的诗学和哲学阐释中,由于种种原因,华丽的部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拘谨、虚伪、怯懦却得到充分暴露 当代学者对“温柔敦厚”的批判也集中在这几个部分,或者说当代学者对“保守温柔敦厚”的批判,但实际上,“温柔敦厚”原本既包含着一种广阔的境界,又包含着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一种温和不屈的圣人气息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

  • 现在我们似乎总是会看见一些细思极恐的题目或者图片,今天就来看看这些恐怖的内涵图片,可能一开始看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诡异图片看懂了
    文艺学最记录:3203
  •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灵异事件,明星自然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有位大明星在
    文艺学最记录:2978
  • 面具一般都是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看起来十分有趣的。但是有的面具却并非如此,毕竟一开始面具的出现就不单单只是玩具。有
    文艺学最记录:2907
  • 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总是胜过一切,毕竟吃才是最最享受的。特别是在法国,他们把美食当做高尚艺术来看待,法国菜更是作为世界三大料理有
    文艺学最记录:2707
  • 地球上80%被水覆盖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源,而河流是人类获取淡水的唯一途径,那么世界十大河流是
    文艺学最记录:2646
  • 世界上神秘的怪兽有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十类神秘怪兽,其中小编要重点提的泽西恶魔简直就是令人心惊胆寒,这样的怪物长
    文艺学最记录:2620
  • 文艺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