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学”还是“诗歌”?

摘要: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是晚清中国学者所熟知的 外交家李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碧珍、鲁迅等人首先写了一篇关于歌德的介绍 然而,歌德从一开始就没有作为一个文学巨匠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李《日记》中的政治家“郭词”、辜鸿铭译本中的“著名哲学家——俄国人”,以及王国维“振兴民族运动”论题中的诗人形象,都出现在中国学者的视野中 直到1903年赵碧珍将《德国六作家传》由日文翻译过来,读者才全面了解歌德的生平和作品,歌德作为“全才”的形象才开始被鲁迅等人所接受 摘要:本文通过对歌德在中国早期接受史的梳理,分析了歌德不同特征形象的产生,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并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区 【/h/】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编号14 14ZDB091)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歌德/接受史/影像/辜鸿铭/王国维 作者简介:袁谭,博士,教授,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中德文学关系,翻译史,  。【/h/】2014年3月,国家社科基金两大项目《歌德全集中译本》和《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分别在上海和四川启动,国内歌德研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回望中国对文化巨人歌德的接受,学术界一般认为始于1878年清朝驻德公使李·的日记 事实上,根据歌德的日记,早在1822年,就有两个中国人参观过他的宫殿。 这两个人来自广东,分别叫冯亚星(冯亚生)和冯亚雪。他们的出现在当时的德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任命他们去哈雷大学担任“波茨坦王室侍从”,研究神学和德语,并协助汉学家威廉·肖特(1802-1889)进行中国研究。 被誉为“魏玛孔子”的歌德也对这两者产生了兴趣。在他1822年10月17日的日记中,他记录了如下内容:“一点钟(见)中国人, 三个人一起吃午饭 晚饭后学国学 (歌德251)可以看出,歌德不仅在同一天遇到了这两个人,而且还和他们一起吃了午饭,晚饭后还学习了汉学书籍 然而,冯夫妇回国后没有留下任何作品,中国人只好等到清末才真正了解歌德 清末民初关于歌德接受史的研究很多,包括很多著名作家。然而,由于原始文件难以核实,一些错误被许多方面复制但没有得到纠正 本文以晚清学者眼中歌德形象的变化为线索,对歌德在中国的接受史进行了考证 【/h/】一、李笔下的政治家“果实时代”【/h/】据前学者钱钟书、考证,中国对德国文化巨人歌德的介绍始于清代德国公使李的日记。 李(1834-1887),崇明人,曾留学英国和法国。1878年受李鸿章赞助出任德国公使,后出任奥地利、意大利、荷兰公使。1884年,他被调任法国部长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天辟地”的外交官之一,李在德国期间对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外交活动的记录更为详尽 1878年农历11月29日,刚上任不久的李应美国驻德大使馆邀请,参加美国公使“迈耶·泰勒”的吊唁活动 李不仅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吊唁过程,还仔细考证了相关的德国人名,使“世博国慈”的名字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 送往美国公使迈耶·泰勒的葬礼 [...]美国公共法师唐默孙说:「美国公使太乐君去年第二次创作了诗歌《郭波》 [...](乐泰),以诗为名,注子诗集,尤受欢迎 [...]按果时是德国学士巨,生于乾隆十四年 15岁时,他进入了巴勒斯学院,但没有毕业 去斯特拉白Xi学法律,也学化学和骨科学 三年多以后,他被录取为律师,写了《完成房子》这本书 二十三岁时,萨逊在公共就业结束时掌管政府 把西乐诗编为传说,自己写诗,流传于世 27岁时,我去罗马和西里学习和受益 乾隆五十七年与向斌之战 在旋转阶段结束时公开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俄罗斯国王送了阿里山的宝星,法国国王送了大十字宝星 道光十二年卒 (37-38) 果实时间是歌德,而“完整的房子”是他的名著《少年维特》 当李根据英语发音进行翻译时,难免会出现偏差 有价值的是,他并没有轻易放过关于歌德一生的信息,留给我们的是开创性的“第一笔” 最近去世的“梅埃特勒部长”是歌德作品翻译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巴亚尔·泰勒(1825-1878),19世纪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和旅行作家。他还是歌德著名的《浮士德》的英文翻译。他的翻译富有诗意,在英语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作为外交家,在他的日记中更多地关注了歌德在政治舞台上的作用。因此,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歌德被任命为魏玛公国首相和俄罗斯沙皇勋章这两个具有政治意义的事件上。相反,作为一名作家,他没有对自己进行更多的研究,甚至对歌德的意大利之行犯了十年的错误 钱钟书提到这段历史时,曾说:“其实歌德还是触动了迈耶·泰勒的光芒,泰勒的死给了他出现在李日记里的机会 [...]如果说歌德只是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官员,他只写了《万世》、《诗赋》这本书,却从未在“相”中名列前茅,获得过“宝星”。李引用了“欺骗”这个词,他可能不会再列出他的简历了 ”(18) 钱先生的观察非常准确,其背后的原因更发人深思 通过分析晚清第一代驻外外交使节的日记,不难看出,外交官们把收集欧美发达国家的战略情报作为自己的工作。相反,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持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清官在搜集情报时,很少关注欧美文学、艺术和人文的发展。 因此,李虽然认真记录了他在德国的所见所闻,但他所关心的是歌德作为政治家的事迹,这些事迹“功勋卓著”、“为大众所不齿”,而只是他文学上的一点点伟大成就 不难想象:对于科举出身的清官来说,歌德在弱冠之年把文达送给群臣,在古都读书,在军中磨炼,最后去内阁朝拜,安享晚年,在异国成名。如此完美的政治家人生履历恰恰印证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自然会引起李的共鸣 而由于文学只被李大人视为敲门砖,歌德成名后的文学成就对他来说显得可有可无。甚至连歌德晚年的名著《浮士德》,也是泰勒最著名译本的原作,在政治家歌德的简历中也成了一个不值得一提的元素。 早年随养父留学海外。他在英国上中学时,为了学好德语,他背诵了《浮士德》 日后写一本书的时候,辜鸿铭经常知道歌德的语录 1885年,休学归来的辜鸿铭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带进幕府,为“洋务派”推行新政出谋划策 这期间,辜鸿铭写了一篇短文《自强》,其中引用了歌德的作品,提出了他对中西文化相似性的理解:“‘唐棣的中国,如果翻了,不值得思考,但房间很远。 孔子说:“如果你以前不思考,你的丈夫是哪里人?”我的意思是这一章是离路不远的人的意思 洪明的部郎曾经翻译过德国著名哲学家奥特的自强格言,他的文章中说:“不要如星辰般不停地前进,进入德国学习,践行仁道。 卓碧溪哲,名字叫奥特,同中同西,不断自强 可见人离路不远,中西方没有两条路 (474)“奥特”指歌德。所谓“自强箴言”,最初被认为来自《浮士德》结尾天使们唱的颂歌。后来,冯至、杨、等研究人员指出了确切的出处:歌德的短诗《扎赫姆·谢尼恩》,其中写道:“像一颗星星,/别担心,” (歌德,1982: 347)辜鸿铭的散文在中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国内对歌德的研究,尤其是对《浮士德》的解读,与《易经》的“自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1893年,在辜鸿铭的全力策划下, 张之洞在筹建高等学府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中扮演光绪皇帝的角色,辜鸿铭成为方言老师。因此,《自我完善的箴言》很可能是在这一时期翻译的,然后和其他注释一起发表在《张文祥幕府笔记》(1910)中 《自强箴言》及一系列以歌德为证据的后续作品,反映了辜鸿铭对中西文化相似性的坚定信念 1898年,辜鸿铭将《论语》翻译成英文,并以“一个新的特别译本,附歌德等作家语录插图”为副标题出版。直译是“引用歌德和其他作家的名言作为解释的一种特殊的新翻译” 书的扉页上直接印着歌德的《浮士德》中的诗句:“闪光的东西只能存在一段时间,真正的东西在后代将永远年轻。” (歌德,2003: 4)在前言中,辜鸿铭批评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翻译的“中国经典”系列“完全缺乏判断力和文学感知力”,以至于普通英国人会“产生奇怪的感觉” 辜鸿铭为了“尽可能消除英语读者的陌生感和陌生感”,为了“让读者能在家里彻底了解文本内容”(下)而在翻译中试图去除专名,引用歌德等欧洲著名作家的话来印证《论语》中的思想,从而拉近了欧洲读者与中国经典的距离 比如辜鸿铭在解释孔子“克己为仁”(《论语·颜元》)时,引用了歌德晚年“思天府”的诗句来印证 在把“文”和“质”的概念翻译成“艺术”和“自然”时,他引用了威廉·梅斯特的一句话:“文之所以叫文,并不是质”(下面351)作为脚注 由于辜鸿铭偏爱歌德的作品,歌德比英国作家华兹华斯、弥尔顿和卡莱尔更频繁地出现在这个英译本中 辜鸿铭后来发表的重要英文著作,如1901年的《敬王》、1908年的《中庸》、1915年的《春秋大法官》,也大量引用了歌德的名言警句 比如《中庸》第十二章的翻译中,“君子之道,交一对;同样,为了检验天地”,他用浮士德的话对《浮士德》中的格雷琴证明“道德法则起源于男女之间的关系”(下文第542段) 辜鸿铭在《尊王》序言中,甚至长期引用歌德的威尼斯格言作为反对民主、尊君护帝的论据。第一段以法国大革命中的流血冲突为镜,说“上级”当然要反思,但人民也要考虑:“如果上级被打断,那么谁来保护下级免受下级的伤害?”“下一个人”成了“下一个人”的暴君(14) 然后,当辜鸿铭引用孔子的一句“君子,小人李”来谈他对治理“乌合之众”的看法时,他又一次引用“威尼斯警句”来印证:“乌合之众,我们一定要愚弄他们;看他们多懒多无能!看起来多么野蛮![……]只有真诚才能让他们焕发人性”(上图15-16) 辜鸿铭大量引用歌德的名言警句。一是唤起欧洲读者的阅读体验,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二是“以子之矛攻盾”的高明策略,既让西方读者难以提出质疑,又抬高了中国经典的地位;第三,正如许多前人所指出的,孔子和歌德在思想上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杨349) 【/h/】从引用频率来看,辜鸿铭对《著名哲学与俄罗斯》的小说《威廉大师》情有独钟,其次是《浮士德》。但是,除了频繁引用歌德著作中的哲学名言和格言之外,他并没有对歌德的文学成就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总的来说,歌德在辜鸿铭的作品中总是表现出“孔子在德国”的形象,这与孔子在思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后来,Ku的德国朋友卫礼贤,民国时期的理学代表张君劢、唐君毅都写过比较孔子和歌德相似之处的文章。所谓“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歌德的接受史和中国的浮士德研究,显示出Ku·洪明所塑造的“名、理、俄”的形象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

  • 现在我们似乎总是会看见一些细思极恐的题目或者图片,今天就来看看这些恐怖的内涵图片,可能一开始看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诡异图片看懂了
    文艺学最记录:3203
  •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灵异事件,明星自然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有位大明星在
    文艺学最记录:2978
  • 面具一般都是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看起来十分有趣的。但是有的面具却并非如此,毕竟一开始面具的出现就不单单只是玩具。有
    文艺学最记录:2907
  • 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总是胜过一切,毕竟吃才是最最享受的。特别是在法国,他们把美食当做高尚艺术来看待,法国菜更是作为世界三大料理有
    文艺学最记录:2707
  • 地球上80%被水覆盖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源,而河流是人类获取淡水的唯一途径,那么世界十大河流是
    文艺学最记录:2646
  • 世界上神秘的怪兽有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十类神秘怪兽,其中小编要重点提的泽西恶魔简直就是令人心惊胆寒,这样的怪物长
    文艺学最记录:2620
  • 文艺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