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际上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或形式:一是历史上一切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文艺理论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形态;二是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和文学理论研究重要理论价值的思想观念、理论主张和理论判断等。 在这两个方面或形式中,前者侧重于历史发展,后者侧重于思想成果 历史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往往具有历史的具体性,而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则超越了这种历史的具体性,注重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共性和普遍性。相关意识形态概念、理论命题和理论判断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它们各自理论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整体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形态包含理论形态的许多内容,也包含许多尚未或可能未提升为理论形态的内容,比理论形态更丰富、更杂;理论形态是从历史形态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所有历史形态的简要集中的内容,比历史形态中具体理论家的发言和观点更深刻、更系统 对历史形态的研究可以为理论形态的建构提供更为充实的思想资料,而理论形态的建构可以使历史形态的研究更有意识地有针对性,二者相辅相成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历史形态和理论形态都有其自身的时代任务,需要首先解决 一般来说,前者需要更多的思想考古和历史深度的价值辨析。在坚持真正“历史”视角的同时,也力求在宏观认知框架上达成共识。其中,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原始形态与衍生形态的关系,本土化与世界主义的关系,历史价值与历史局限的关系,都需要认真认识和辩证分析;后者需要基于时代创新的思想建设和时间考验。其中,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理论形态的建构原则、建构主体、历史化和经典化,涉及到当代理论形态建构的全局和方向,应予以特别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历史形态/理论形态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价值观建设”(项目编号:17JJD720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作者简介:谭浩哲,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谭浩哲(1955-),山东栖霞,博士,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研究。
 。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存在基本上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 但是,什么样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样的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呢?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不同的理论家往往对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存在分歧,分歧很多,差异很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一些外部社会因素的干扰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不同理解外,不区分甚至混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形态和理论形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甚至令人困惑的局面导致了理论认识和评价上的各种模糊和空白,不仅给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惑和问题,也导致了不同性质和取向的文论研究之间界限的模糊和转移,显然不利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深化,也不利于确立其在文论研究领域乃至整个文艺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历史形态和理论形态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
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就“主义”属性或意识形态性质而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同于当今世界其他意识形态体系的意识形态体系。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从而形成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观念。 同时,它是一个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思想体系,有着自己的历史思想过程,包括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并具有历时性的理论多样性和思想差异性 如果不太固执或带着偏见看待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论也是如此。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它实际上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或形式:一是历史上一切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文学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历史形态;二是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和文学理论研究重要理论价值的思想观念、理论主张和理论判断等。 这两个方面或形式,前者侧重于历史发展,后者侧重于思想成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首先是历史产生和发展的文艺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其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他们的学生和更多后继者的不懈努力,它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现代文艺思想体系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 与现当代其他文学理论流派不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不是一个地方一个时期的产物,也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理论成果的聚集,而是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许多研究者和流派在一个统一的思想旗帜下参与,由许多思想成果聚集而成的思潮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造、发展和当代建构 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立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阶段。它的经典形式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文学批评、文艺书信、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研究中提出、论述和涉及的文艺问题的论述和思想。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梅林、普列汉诺夫、列宁、葛兰西、卢卡契、毛泽东等。这些人物有关于文学和美学问题的理论专著和批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作家或正统继承者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进入了当代建构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探索与创新,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作为历史链条中的不同环节,三个阶段各有其现实语境、代表人物、时代问题和理论取向。同时,在共同的思想来源和共同的社会理想的指引下,表现出同宗同源、精神背景相近的思想线索
马克思主义出现后,为了意识形态传播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为了社会教育和理论普及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研究人员也展开了另一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产物的理论概括和综合。 恩格斯的“反杜林理论”和列宁的“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著作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联系,属于这一理论建构 俄罗斯“十月革命”后,苏联、东欧、东方的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和理论读物 这些教科书和理论读本,除了对发展历史的性质进行了阶段性和分段性的描述和总结外,大量的著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意识形态整体或某一特定领域的意识形态体系的理论整合和阐发 在文艺领域,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各种选集和理论著作也层出不穷 如苏联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米·里维兹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中国著名学者卢梅林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主编的《列宁论文艺》, 以及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编写的大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都力求处于一定的时代语境中。 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在周扬领导下编写的两本文学理论教材,即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和艾群主编的《文学基本原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成就。自中共中央开始编写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来,2009年出版的《文学理论》(本书写作组)和目前正在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及
历史形态和理论形态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存在形态。相比较而言,他们有自己的特点 历史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往往具有历史特异性。它们要么是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某个特定的倾向,要么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现象,或者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作品。它们的理论价值和意义首先在于它们的历史特殊性。比如马克思对法国作家尤仁·苏的通俗小说《神圣家族中的巴黎秘密》的批判,恩格斯对卡尔·贝克尔、卡尔·格伦等“德国的诗与散文中的社会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对拉萨尔的历史悲剧《吉金根》的书信批判,恩格斯对哈克纳斯、闵考克基的小说创作的批判,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女作家等。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和美学观点中,即使是我们今天经常引用的那些具有更普遍理论意义的意识形态观点也是如此。比如马克思的“劳动产生美”,“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的观点,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论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发展的理论,都包含在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经济活动的论述中。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形态超越了这种特定的针对性,侧重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共性和普遍性。相关意识形态概念、理论命题和理论判断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其理论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整体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形态包含了理论形态的许多内容,也包含了许多没有或可能没有提升到理论形态的内容。在这方面,历史形式在内容上比理论形式更丰富、更丰富;因为理论形态是从历史形态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虽然简短,浓缩到所有历史形态的思想内容,但比历史形态中具体理论家的发言和观点更深刻,更系统,更能反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性质和特点 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不能忽视其历史发展。研究和继承这一丰富的历史遗产,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的需要,是提炼和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理论形态的前提 但是,仅有历史知识是不够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和探讨,应该从零碎的、零散的、微观的、具体的历史层面上升到系统的、整体的、宏观的、普遍的理论把握 许多从历史层面升华出来的理论概念和命题,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整体结构体系中,都有自己的理论立场和普遍价值。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概念和命题,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神、原则、概念和方法更为重要
就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而言,研究其历史形态和理论形态有其自身的时代任务,首先需要解决 一般来说,前者需要更多的意识形态考古和价值甄别,而后者需要更多的基于时代创新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时间检验 一方面,前者的研究可以为后者提供更为充实的思想资料,另一方面,后者的研究可以使前者的研究更有意识地以目的为导向,两者相辅相成 没有扎实的历史形态研究的理论形态建构将是虚无缥缈、不可靠的空,而没有以理论形态建构为导向的历史形态研究,将流入为历史制造历史、偏离当代文学理论主流的学术著作,无法构成当代文学理论意识形态创新的有效部分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发展史研究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研究的主要学术形式,并产生了许多有价值和影响的成果 这方面的研究一般分为三种形式:一是选集,如前面提到的里费契茨、卢梅林主编的选集,美国学者梅·所罗门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与艺术》,英国学者弗朗西斯·穆尔赫恩主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等。二是通史类著作,如苏联美学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史》、英国学者戴维·瑞安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论》、中国学者陆德深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史》、周忠厚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史教程》、王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第三,研究具有国别性、时代性和体裁特异性,如中国学者程、童庆炳主编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国别研究》(共7篇),冯宪光主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等。 总的来说,这三类著述大多是按年代顺序或以年代顺序与国别分类相结合的形式写成的,但也有一些是以文学理论的思想取向和研究方法为核心进行分类研究的,如冯献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和他参与撰写的英国学者大卫·福格克斯在《现代文学理论概论》第六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各种流派”中的研究。 (2)应该说,这些不同形式的历史研究著作从多方面拓展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认识,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值得充分肯定和重视
虽然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史研究取得了上述诸多成果,但如果仔细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论历史形态的研究过程和相关成果,不难发现。总的来说,对于如何看待和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史形态的研究,尤其是如何评价特定阶段、特定国家、特定流派的理论人物的思想属性、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学术界仍存在诸多分歧。 这些分歧和争论往往发生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形态缺乏整体的理论认知和共识的情况下 为了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形态研究必须解决两个理论认识问题:一是在基本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上真正确立“历史”的概念,二是努力在一些宏观的理解结构上达成一定的共识 这里先说第一个方面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形态是历史的具体性,它属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正如詹姆逊所说,“知识分子依附于自己的国情”,“理论来源于特定的情况” (3)所以,过去成为历史的研究对象,首先应该受到历史的尊重。研究者的理论认识要回归历史语境,对研究对象进行历史理解和分析。他们不应该武断地分析甚至曲解特定历史阶段特定情况之外的对象。他们应该从历史的具体性中理解他们思想的具体性 比如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热爱莎士比亚和现实主义创作,法兰克福学派为什么批判西方现代波普艺术和大众文化,这些只能通过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来合理解释;不回到历史语境,就不可能把握和理解其中传达的情感态度、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其次,对研究主体的理论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对象的历史具体性和意识形态具体性上,还要从大历史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历史形态的整体发展,从与其他研究对象的比较中,分析研究对象的特殊理论贡献,评价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历史上,一些经典理论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处于思想基础或先锋的地位,另一些理论家,如拉法格、梅林等,起到理论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有的只是思想传播者,甚至不一定是合格的、好的传播者,还有的试图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结合起来。例如,许多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大历史和大比较的概念,就很难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 孤立地研究一个人的作品,只有一棵树看不到整个森林,抓住的具体性只会是片面的具体性,而不是历史整体性的具体性,这不是真正的历史理论叙事,没有历史意义和价值
接下来说说理论共识 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论共识,并不要求不同的人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历史形态的每一个问题上都达成一致,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所要求的是对宏观认知框架的共识 如前所述,历史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它发生在一定时期、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语境中,包含不同的时间维度、空维度和价值维度 从这三个维度来看,对历史形态的研究在宏观认知框架中呈现出以下三组或三个方面的认知关系,这在当前的研究中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从时间维度来看,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原始形态与衍生形态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文论继其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又有了一大批后继者,具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特定历史语境、不同的思想成分和取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文论成为一个多元的历史存在 这些继承者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继承者、传播者、捍卫者、完善者和发展者而进入历史 他们中的一些人把在文艺领域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原则,从而创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自己的职责,如梅林、普列汉诺夫;有的侧重于从社会主义革命和政治斗争的角度创造马克思主义政治诗学,如列宁、毛泽东;有的侧重于批判资本主义的文化艺术现实,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提出质疑,从而产生了所谓的批判理论和批判美学,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和阿多诺;还有的,从文化观念的建构出发,着重对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艺术做出新的文化解读,比如以威廉斯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等等等等 如何梳理、发现、总结和考察他们共同的马克思主义家庭渊源和思想本质,是一个大问题,但也是在梳理、展示和承认马克思恩格斯接班人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衍生形式的前提下的一项必要工作 其中,特别是关于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历时长久、人多、成分复杂、内容各异的文艺理论,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认真的区分和分析。“西马是马”或“西马不是马”的简化理论很难反映历史的真相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各个时期和国家的创立,首先是在各自的民族和国家生活语境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时代国家和民族关系的更密切互动和融合,一些理论一旦产生就具有超越国界和历史具体性的普遍影响 这一点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中尤为明显 从思想源头上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从国外传播过来的;另一方面,在与中国革命历史、社会现实、文化发展和文学实践的结合中,它逐渐本土化、中国化、民族化 如何看待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本土化与世界主义的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认识问题 总的来说,本土化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对所在国家和民族产生影响的前提。同时,人类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生存状态、生存感受、喜怒哀乐都是一致或相似的。因此,创作对当地文艺有效的意识形态理论,也会对其他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人们产生吸引力和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反对本土主义和世界主义,也不能因为某一理论和思想生成语境的空具体性而否定可能的跨文化、跨民族、跨地区、跨国影响和理论普遍性
第三,从价值的角度看,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价值与历史局限性的关系 在这里,所谓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价值,是指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各种历史形态都包含着其理论价值的历史性,所以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文论都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考虑其理论价值 分别是有些理论值比较大,有些比较小。有的单一,有的多样;有些在较小的时间空内有其价值,而另一些在较大的时间空内有其价值 情况不同,需要谨慎而有针对性地判断 同时,由于其历史的具体性,各种理论往往具有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是现实主义盛行的时代。用他们对现实主义的评论来衡量19世纪末以后发生的现代主义文艺现象,可能并不合适。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是有价值的,但不加修改可能不适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艺术现象的研究。 此外,如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毛泽东主张政治标准是文学批评的第一标准,列宁和卢卡契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蔑视和否定等。,我们不仅要看到它在历史上曾经具有的理论价值和作用,还要看到它一旦超过历史限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具有历史的普遍性,而不同阶段具有特定历史内容的理论观点和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局限性,应当理性分析和辩证看待 只有这样,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形态时,不仅失去了历史把握的真实性,也失去了历史评价的公正性
就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而言,仅仅进行历史形态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对历史形态的研究越全面、越细致,多元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部差异和多元化状况就越突出,相应地也会对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造成更大的歧义和困难。 比如古典马克思主义一般从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隐喻性结构关系来阐述文艺的社会性质和功能,而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在其《美学》中对这一理论框架提出了质疑;传统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文化艺术问题是其经济政治理论思维的延伸,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将文化艺术和审美问题置于理论研究的前沿。而且,内容(社会经济、政治)和形式(文化、艺术)的关系,并不是像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那样从前者到后者,而是从后者去看透前者⑤,这样就有了改造历史文本和文本的需要。在文化领域,有的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有的把优秀的艺术定位为非意识形态或抵制意识形态控制,有的批判大众文化,有的维护其存在的合理性,甚至赋予大众文化一定的革命性。具体到文艺领域,有的以现实主义为标准,有的则以现代主义艺术为目标,前者视之为颓废和形式主义;等等,很难把握哪些理论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哪些不是。 如果我们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外的东西知之甚少,可能很容易从理论上表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观点;但是知道的越多,学的越多,却不容易表达出来 因此,随着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历史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把握的清晰性本身需要或将推动我们超越历史形态研究的多元和宽松状态,要求理论研究在概括和综合的基础上进入理论形态建构的领域
这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际应用和检验 如前所述,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是在建设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思想指导,这客观上要求编写一些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读本和教材,即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形态 因此,这一理论建设有两大目的:一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史形态的基础上,剔除历史形态中的各种意识形态理论并加以简化,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和体系建构,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复数形态提炼升华为单数形态;第二,运用这一理论构建当代文艺参与者的心智,回应、引导和解决当代文艺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从而实现当代文艺的健康发展、繁荣进步,同时在应对和解决时代发展和问题的过程中检验其理论合理性和真实性,在时代的考验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形态的建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理论清晰性的要求,也是理论逻辑自身发展的必然,更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实践性的客观要求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形态的建构涉及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这里不能一一进行 说白了,以下三个问题关系到当代理论形态建构的整体性和整体性的格局和方向,值得特别关注和重视: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理论形态的建构原则 当今世界文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体系,也就是说,在中国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研究 为了保证当代理论形态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属性,我们首先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和思想渊源,特别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想指导和概念基础,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花才不会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上绽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一些主要理论概念和理论关系,如文艺的思想性、文艺的审美特征、文艺的批判标准、文艺的发展规律、文艺与时代生活的关系、文艺与人的关系、文艺与人的自由解放的关系等。,最早是由古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提出和讨论的,这可以追溯到他们自己的历史谱系 当代理论形态的建构应清晰而明确地凸显这一历史谱系,以凸显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意识形态属性 其次,这种建构还必须做出新的理论综合 这种理论综合包括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如上所述,要以多元历史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系统的思想整合;第二,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古今其他意识形态理论的宝贵成分,对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进行理论综合 第三,这种建构必须是实践性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把当代理论的建构放在当代文艺发展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放在中国,以文艺的新发展、新趋势为理论生长点,以对当代文艺实践的有效分析和动态指导为立足点 综上所述,经典基础、系统综合和实践效率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理论形态的建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