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本质属性
所谓事物的属性,就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包括其特征、特性等等 事物的属性是通过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来表达的 任何事物都有多种属性,这些属性在认识事物的特征或本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等同看待 逻辑专家曹玉生曾经对事物的属性写了非常清晰的分析。他指出了事物属性的分类:
曹玉生认为“事物本身的属性,不管是不是固有的,是不是唯一的,是不是本质的;以上对事物本质的分类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的结果,是人们根据事物各种属性在认知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而做出的逻辑规定 人有这些逻辑规律,用这些逻辑范畴去认识事物,有助于总结事物,区分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他看来,“一切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 然而,每一个事物的本质都不是其各种属性的总和 仅仅因为事物的属性都表达它们的本质,并不意味着事物的属性都决定(或规定,构成)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本质属性的集合 本质与本质属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如果这个集合中只有一个本质属性,那么这个本质属性就是本质 ”“如果这个集合中有几个本质属性,那么这些本质属性都以某种方式规定了本质,这是本质的一个方面,它们的集合就是本质。 ”(1)
从曹玉生的论述来看,一个具体的事物总有许多属性和关系,我们可以把一个事物的属性和关系称为事物的属性。 事物和属性是密不可分的,事物都是有属性的事物,属性也是事物的属性 另外,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个事物为什么成为那个事物,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 如果你能思考、说话、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这就是人类的本质属性 人类的其他属性,如无毛、两足行走等。,是人类的非本质属性,因为这些属性只具有不同的意义而没有质的规定性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集”,也就是说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有时候人们甚至可以根据需要把事物的某个属性放在首位,也就是把它作为本质属性来研究。 认识这些非常重要,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多元特征,进而理解事物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对文艺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多元理解
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对文艺属性有各种各样的看法 有学者把文学的多重属性概括为:诗学(诗性艺术)、美学(审美)、心理学(情感、想象、虚构)、语言学(语言异化、文采)、社会学(意识形态、阶级、倾向)、哲学(原始主义、承载主义) (2)应该说这种概括在把握文艺属性上有一定的道理,但就文艺属性的实际存在而言,这些显然是不全面的 除了上述属性,学术界还提出了艺术属性、人文属性、文化属性、生产属性、商品属性、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民族属性、世界属性等等 虽然这些属性有不同的分类和不同的观点,但有些属性在内涵或外延上有交叉渗透,如思想属性和阶级属性、审美属性和艺术属性。其他属性都有明显的时代痕迹,比如民族属性和世界属性,这都是近几年起源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学”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学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成为文艺的重要属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属性都从某一个方面或角度反映了文艺的某些特征,同时也表明了文艺属性以多种方式存在的客观事实 但是对于文艺来说,这些属性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问题是,虽然我们必须研究文艺的本质属性才能理解文艺的本质,但在这些属性中,哪些是文艺的一般属性,哪些是文艺的本质属性,学术界并没有相对一致的观点。 因此,学者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将文艺的诸多属性之一作为文艺的本质属性,进而对文艺的本质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必然会引发关于文艺本质的理论争论。 例如,新时期以来,国内学者关于文艺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争论就是其中之一
就现有的理解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是文艺最基本的两个属性。 文学作为一种“悬浮在空中的意识形态场”,③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可以在作家头脑中动态地反映出来 但文学不同于哲学、政治、法律的各种意识形态。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它是审美的,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苏联文艺理论家a .布劳夫曾指出:“原则上,意识形态只能现实地以各种表现形式存在——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的本质在于这种审美方面” (4)应该说,“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从一定角度准确地概括了文艺的本质特征
当然,就中国文学批评和理论发展的客观现实而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确实存在着此时可能偏向意识形态,当时可能偏向美学的情况 新时期以后,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考虑,中国学者在苏联理论家的影响下,将文艺的本质属性界定为“审美意识形态” 从表面上看,这个定义似乎更科学,可以结束相关的争论 然而,“审美意识形态”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复合词。这里的“审美”和“意识形态”可以是平等关系,也可以是修正关系。在创作实践中,如何把握两者的权重要复杂得多,也不容易操作。审美和意识形态都很难兼顾。 此外,对于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的具体表达方式的理解存在争议,关于文艺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的争论由来已久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说法仍然悬而未决,难以定论
其实文艺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⑤对其本质属性的不同理解也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文艺来说,其属性是多样的,其本质属性也可以是多样的 正如文艺既是审美的,也是思想的,也是审美的,这些都是文艺本质属性的基本定义。 虽然这些多元属性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定位,但它们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在原则上并无不同 这再一次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文艺不仅有一个本质属性,还有几个本质属性,“这些本质属性都以某种方式规定了”文艺的本质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对文艺各种本质属性的不同理解、定义和判断,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艺立场、道德价值观和文艺本质观,这实际上与文艺是谁的、为谁服务的、进步还是落后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有关
第三,文学艺术本质属性的时代性和具体性
人们在不同时期对文艺不同属性的重视和强调,反映了对文艺本质属性的不同理解,这种现象不仅凸显了文艺、文艺观念与时代的密切关系,也显示了人们对文艺本质概念和属性认识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过程,反映了文艺本质属性的时代特征和具体性。 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的80年来,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例子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开始就提出了召开文艺座谈会的目的:“今天,我们邀请大家开一个座谈会,目的是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寻求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寻求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帮助,以战胜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⑥由于目的明确,讲话明确解决了文艺为工农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四类人服务的根本问题和原则,提出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理论命题和评价文艺的基本标准,即“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至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毛泽东同志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国政治今天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 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把文艺的政治属性看作是民族解放时期文艺的本质属性,文艺的政治属性是由更加具体的“抗日”革命任务所决定的,反映了“革命文艺”鲜明的时代特征
笔者认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影响一直持续到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和任务提出的文艺工作总方针,用来代替过去一直使用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 “两个一”的原则,同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九年十月三十日《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所讲的思想和主张是一致的 邓小平同志不仅作出了“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重要论断,而且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任务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重要命题 可以说,“两个一”之所以成为新时期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它对当时中国基本国情的历史适应直接相关,与它对新时期以后中国改革开放主题的适应密切相关 “两个一”原则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属性和新特点,也是文艺本质属性的时代性和具体性的体现。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地位是确定的、安排的;它服从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规定的革命任务 ”⑩这告诉我们,文艺与时代的关系,不同时期对文艺地位和本质属性的认识和理解,必须与时代的具体需要和任务相结合
从中国文艺发展的事实可以看出,文艺政策的调整和人们对文艺本质属性的认识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特点和时代具体任务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在一个时期强调文艺属性的这一方面,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在另一个时期强调文艺的另一方面。 20世纪90年代,人们热衷于探索文艺的商品属性,这与《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决定》将社会主义经济定义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商品经济”是分不开的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存在,为人们探索文艺的商品属性提供了契机,也证明了文艺本质属性的时代性和具体性
可见,对文艺不同属性的界定,既有时代的特征,也有功利的、具体的时代特征 如果看不到文艺本质属性与时代的关系,就无法对文艺本质属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从抽象性或具体性,即从现实性来认识文艺本质属性,对于认识和发展文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属性的新界定
文艺本质属性的界定,除了面对文艺对象时的静态考量外,还必须考虑文艺本身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根据时代的需要,在尊重文艺特性的前提下,必须相应地界定文艺的本质属性,才能在新的文艺取向的旗帜下,充分发挥文艺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更好地为时代和社会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系列讲话中对“人的本质”命题的理论阐述,科学总结和概括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对新时期中国文艺发展阶段及其特殊规律的新认识。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和具体性,从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百年”目标和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新的指导原则和理论依据。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发展中,“人”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马克思曾指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众所周知,画家不使用水彩来画巨大的历史画),它的历史个性,以及赋予它独特特征并使它表现出某种人民精神的东西——所有这些都令附庸一级的辩手不快”,因为它是“历史上人民精神的英雄喉舌及其公开披露” (11)他还说,“英法下层社会的新杂文和新诗会表现出批判,即使没有批判的神圣精神的直接加持,下层社会也能把自己提高到更高的精神发展水平。 (12)显然,马克思使用了与封建贵族相对立的“人”的概念 人民是历史和文艺的创造者,列宁曾明确指出“艺术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服务的对象 在他看来,无产阶级作家的写作“不是为整天吃得好的女士们服务的,也不是为‘一万个无聊而肥胖的精英们服务的,而是为千千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服务的,为这些国家的本质服务的,为国家的力量服务的,为国家的未来服务的” (十三)毛泽东同志也非常重视文艺和人民的关系。他认为:“作为文艺作品的一种思想形态,它是反映在人类头脑中的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 革命文艺是人们生活在革命作家心中的产物 (14)他还十分重视作家对人民的态度,认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作品,首先要检查其对人民的态度,以及在历史上是否有进步意义,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15)邓小平同志还强调了文艺和人民的关系。他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所有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在于他们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忘记、忽视或切断这种联系,艺术生活就会枯竭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他还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重要论断。" (16)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重视文艺与人民的密切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一贯的重要思想。然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十八大后的一系列文艺问题讲话,真正实现了从理论体系上系统解读文艺“人的本质”命题,并将其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提出来
早在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 (17)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问题,为当前中国的文艺工作打好了方向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暨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是为了人民。 (18)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方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础上,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 (19)总之,围绕文艺的“人的本质”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本质特征的重要内容
首先,对“人”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情仇,有梦想,有内心的矛盾和斗争。 (20)他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中进一步说明:“人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肉,都有情感,都有爱恨,都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悲伤。 (21)显然,习近平总书记把“人”的内涵付诸实践,使文艺的人民本质具有了“特定的人”这一现实对象,即无数“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人的集合”。成为围绕文艺创作的中心。 正如马克思价值理想的出发点是“现实的、活的个人”(22)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把文艺的“人的本质”与“具体的人”联系起来,不仅深刻理解了艺术造型的规律,而且是在情感上与人共情的具体体现。 换句话说,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投身于“特定人群聚集”的生活,即人民的生活,与特定人群建立联系,感受他们的苦、甜、悲、喜 对于他们的爱,必须是行动上的,也必须是思想上的,也就是说,必须是真诚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了文艺创作的命运 (23)
其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创作实践理论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足之间的矛盾 (24)显然,要解决这个矛盾,生产精神产品的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以人为本,就是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表达的主体,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25)这句话从人民作为文艺服务对象、作为表演主体、作为评判作品质量的“专家”等方面,改变了我们以往对“人民”及其地位的看法。 比如让人民来评判作品。在过去,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表达过对人民的如此信任,对他们的文学判断给予如此高的肯定。可以说,这是对文艺的人民性本质属性的最好诠释。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必然会在创作越来越多的优秀文艺作品中得到体现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千零一种,但最根本、最关键、最可靠的方法是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 (26)也就是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没有人民,文艺创作就会无所适从,文艺创作的内容和灵感只能来自人民,这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最根本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27)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 就像商品是为了消费而生产的,消费者是神一样,对于文艺来说,人是作品的神,作品的质量、价值、效益取决于人是否热爱和需要。 这些论述都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对文艺“两个一”政策的具体阐释
最后,强调文艺要反映时代,是文艺“人民性”的又一体现。 反映时代就是反映人民,赞美时代就是赞美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他们既是历史的“戏剧家”,也是历史的“戏剧家” ”(28)因此,他提出,“我们要描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描述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和统一的中国,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前进。 ”“歌唱祖国,歌颂英雄,一直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 (29)可见,反映时代、歌唱祖国、歌颂英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人民性”本质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是对文艺“人民性”创作思想的新阐释 他提醒广大文艺工作者:“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倾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问题 ”(30)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本质属性的上述解读只是粗疏的,但通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性”文艺思想不同于理论界对文艺本质属性的各种抽象理解。他中止了对文艺属性的各种抽象定义和争论,为文艺属性找到了更为具体的现实基础,从而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入了新的时代。
五、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思想是新时期文艺的本质属性,它结束了以往学术界对阶级性、人性、审美或意识形态等抽象概念的逻辑演绎模式,打破了试图寻找文艺本质普遍有效性的误区,尊重了新时期中国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将理论阐释与文学实践相结合,凸显了理论性 “人的本质”是新时期文艺的本质属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属性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最新成果
任何文艺都是一个时代的文艺,任何文艺的本质属性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艺自身不断发展的逻辑 “人的本质”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背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的持续繁荣和发展,实现文学艺术的新时代,不断推出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的典范作品,更好地展示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凸显文学艺术的责任和使命,为时代留下足够的印记,为历史留下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