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重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意义生成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应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新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有效避免“西学东渐”的“单向度” 为此,我们必须回归马克思,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联系起来,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思考“西马来西亚”文论的“单向度”,用理论的、自觉的方式回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建和生成 马克思主义文论应该是一种面对中国问题、解决中国文学问题的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原创性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基金项目:陕西省第二批“人文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507);陕西省第八批“百人计划”项目(201609);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J040) 作者简介:韩伟,陕西xi韩伟Xi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学院,710128,男,陕西子洲人,文学博士,Xi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毫无疑问,新时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更加扎根,更加具有问题意识,能够经常关注新形势、新语境下的问题,产生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域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遵循自己的发展逻辑 当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也应该如此。有必要结合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原创性研究 这种研究态度和方法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要看有没有主体性,有没有独创性。 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难以形成,而且无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1]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需要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践进行反思,只有在这种具体的实践努力中,我们才能突出成绩,发现问题,从对历史发展的反思中获得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问题和理论逻辑 一、回归马克思:寻找真实的可能性对话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者应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新理念,即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生成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我们的研究应该遵循并重视这一逻辑。 我们应该强调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具体研究。只有在这种具体的研究中,我们才能真正回到社会历史领域,建构历史视野,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联系起来 但我们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回到马克思” “回到马克思”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文本和思想最初形象的回溯 对马克思经典文本进行考证、解释、分析和再解释的目的是思想。可以说,思想的原初形象是一切研究范式的终极方向 我们的“回归马克思”本质上是坚持马克思的立场、方法、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理论旨趣 至于对马克思思想原初形象的哲学质疑,“其实一个问题就是全部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只有揭示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性和革命性,才能厘清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貌,否则只能是在外在意义上描述马克思思想的表象”[2]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马列文论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继续发挥马列文论的指导作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如何正视当代马列文论研究中的“瓶颈”问题,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3]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而且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实证支持 “回归马克思”就是回归马克思思想的功能原点 “回到马克思”作为一种学术现象和理论愿望,是要回到马克思思想本身的演进、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与联系、马克思思想的英国化等具体路径上来 事实上,这种回归是为了在目的诉求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学术空间中找到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研究领域,从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 早在1921年,李达就发表了《还原马克思》一文,这可能是最早探讨“真正的马克思”这一原始概念的文章 事实上,卢卡奇、阿尔都塞等西方学者在“回归马克思”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探索 在当代中国,“回归马克思”既有赞美,也有否定 持否定意见的人往往担心“回到马克思”只是回到具体的文学文本,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这就要求我们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有时代感和当代意识,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历史和现实的烛光中发光 因此,我们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应该走整合、相互借鉴、相互阐释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确实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进程中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也确实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实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面对新媒体、新语境的现实世界,中国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也应该正视这一现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转变观念,回归马克思,找到真正的可能性对话 回到马克思这里有一个清理源头的意义 这种“回归”是一种话语策略,是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阐释的原创性努力 “回”也意味着一种“对话” 今天,我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这不是一种历史态度 “回归”其实只是一种面对当下和事实本身的回归 我们所说的“回归”是指研究者从自己的历史视角出发,通过与文本视角的整合而构建的一种“有效的历史意识” 这是一种“对话”,一种潜在的“对话” 这其实包括两个视角:一个是研究者的当代视角,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前者是构成研究的“旨趣”和“前瞻性”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阐释的理论前提 后者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视野,是进入马克思主义对话情境的有效渠道。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离不开这种思想视野、历史语境和对话情境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这种“对话”至少应该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现实的“对话”;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三是马克思与当代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的“对话” 这种“对话”和“适当的方法”必须在一个互动的视野流中实现相互融合。在这种整合中,我们不仅要建构马克思文本的意识形态语境,还要修正自己的“远见”和“旨趣” 显然,这是一个复杂而无限的过程”[4]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试图摆脱“影响的焦虑”,解构固化的马克思,消除所谓的研究“远见”或“旨趣”,重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思维语境 强调改变观念意味着回到真正的马克思,避免对马克思的强行解读 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至少要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即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本的语境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理论 我们应该在当代语境中激活马克思主义历史文献 这份文献不仅包括影响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文献,还包括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思想家的文献,以及马克思之后的西方学者如何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当然还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文献 这些文献共同为重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文献支持 克罗齐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把自己局限于真实的历史,局限于我们在意识形态活动中真正思考的历史,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个历史完全等同于最有经验的当代历史。” [5]3历史与现在的现实生活有着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的张力赋予了历史一种鲜活的意义 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一是通过文献考证和考证的方式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元店文学进行原创性的呈现,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客观的文献资料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的解读富有思想性和生命力,既有历史的回应,又有现实的观察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跨学科征用,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图景 文章强调,重视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当代激活是回到阅读马克思的语境 马克思主义实践批判理论强调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历史和现实的情境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其辩证思想的体现,而霍克海默对笛卡尔实践理论的批判和卢卡奇对康德概念理论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本质 霍克海默说,“批判理论的‘关键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的,另一个是情境的”[6]169是最好的解释 这就要求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 人作为主体,在实践中实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从而确立了人的实践主体性地位 在确认这种主体性的过程中,人明确地表现出自己的开放性,建构对象,使对象建构自己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实践主体地位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具有历史性和语境性。” [7] 然而,今天的现实语境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语境和意识形态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这种变化,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基本问题 为什么我们今天需要读马克思?我们如何阅读马克思?马克思有哪些思想值得一读?西方学者如伽达默尔、德里达、阿尔都塞、基尔希、阿伦特和卡弗对马克思的阅读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吗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能绕过这些文件吗 这些问题的焦点要求我们转变观念,理清问题,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理论逻辑 同时,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对时代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回答的缺失也值得我们反思 例如,对习近平的两个指导性文件《在中国文联十大暨中国作家协会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和《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解读不够及时,不够深入 两次讲话所涉及的时代重要命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理论分析和深化 二、“西马来西亚”的文学理论:“单向的” 问题是如何厘清“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的理论来源和我们需要什么资源,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建设 一些学者甚至担心“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的片面影响,“不仅在相当大程度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本质区别,而且极大地用“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取代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用“西马来西亚”取代了“中国化”[8]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是西方现代话语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 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哲学基础及其价值功能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根本不同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不能忽视这种差异的存在 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成是西方知识谱系与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一种“理论对接”,具有明显的西方学术话语的“移植”色彩 西方马克思主义基于两种批判反思:一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二是对“僵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这两种反思方式造就了各种各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如“新马克思主义”、“基督教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这些学说普遍缺乏具有历史感的科学认识,突出的往往是学说代表人物的个人学术思想或学术风格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德国的空想家是最大的保守主义者,尽管他们满口所谓的‘令人震惊的话’。 如果他们中最年轻的人声称只与“语言”斗争,那么他们就准确地表达了他们的活动 [9]66这种被马克思嘲讽的“字对字的斗争”,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有许多流派,但一些基本问题、基本内容和理论渊源仍然是相同的 比如,要注重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历史辩证法、意识形态、社会历史理论、物化与异化、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和解读。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这些问题。“虽然对‘西马来西亚’理论有一些独特的论述,就其主观理论诉求而言,并不存在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意图,但至多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种丰富和补充”[10] 面对“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的资源,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式来连接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现实 如果“西马来西亚”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西解”就会出现“影响力焦虑”和“单向意义” 这里所谓的“格义”,是指对尚未被固有的、众所周知的文学理论经典中的概念所普及或接受的外国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的权宜之计 “单向感”表明,双方关系不是互动、包容、共生的,而是一种被动行为 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者思考“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资源的“援西入华”模式 应该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效果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主动接受和吸收“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中的一些有益资源,并将其作为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学术“参考” 我们着眼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问题,积极开展“援西入华”活动 如果我们被动地接受“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我们将逐渐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变成“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的“中国注脚” 正确的做法是把“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提供了一个全球视野,在“援西入中”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援中入西”,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的互动共生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三个方面,即文学基础、西方素养和国际视野 强调文学的基础,就是要重视客观事实和史料价值 卢卡奇明确表示要坚持兰蔻的治史原则,回归马克思作为历史事实,让史料说话 阿尔都塞更是焦躁不安,强调要“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去思考”,读一读德文原版的《资本论》 这些命题的目的是激活马克思主义的原始文本,从而重建开放的、前瞻性的、当代的、生成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西学素养是真正走进马克思思想教堂的必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西方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复杂性 马克思的思想显然是跨学科的,这是不同学科的整体含义 西方素养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思想中“显性理论”和“隐性观点”之间的学术鸿沟,对于我们打开马克思思想中“潜在存在”的意义,对于我们澄清“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的迷雾,都有很大的帮助 国际视野中的自我意识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历史时间空来观察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让那些被遮蔽和融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清晰的暴露和开放”,让那些破碎的马克思被铸造成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从而构建一个丰富的多维的马克思。 这三方面的理论自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前提基础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不应是“去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而应积极在“西马来西亚”的文学理论资源中获取学术智慧,甚至与整个西方人文学科深入互动 这种互动可以有效激活研究思维和研究范式,从而摆脱“史料堆积、观点匮乏”的刻板印象 我们对“西马来西亚”的文学理论往往采取两种极端的方式:要么全盘接受,高度赞扬;要么坚决抵制,彻底否定 这两者都不应该是学术研究的态度 事实上,只有在与“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才能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体性”,构建真正富有特色的概念结构、话语形式和价值体系 只有以“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为“他者”参考,进行交流互动,才能获得“自我意识”和“问题意识” 我们对“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的研究往往呈现出明显的“逆向感”特征,即研究者有意识地用“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的概念和术语来研究和解读中国本土文学和文学理论 当然,这里体现的“反例意义”可以是广义的,也可以是狭义的 广义上的“逆格意义”一般可以指运用“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有意识地解读、分析、阐释和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任何实践 狭义的“逆格意义”是指用“西马来西亚”文学理论的一些具体现成概念和术语来解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和思想 “单向格义”和“反向格义”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不难看出,“西方阐释”的“单向度”不仅无益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构,而且理论的“移植”带来了“理论循环”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造并不是来自于从理论到理论的‘建构’,而是来自于对人类一切现存文学成果的批判,从批判中提取概念和范畴,从而总结规律,为新形式的文学实践提供话语支持的可能性。 [11]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也是“西马来西亚”文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之间的桥梁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

  • 现在我们似乎总是会看见一些细思极恐的题目或者图片,今天就来看看这些恐怖的内涵图片,可能一开始看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诡异图片看懂了
    文艺学最记录:3203
  •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灵异事件,明星自然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有位大明星在
    文艺学最记录:2978
  • 面具一般都是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看起来十分有趣的。但是有的面具却并非如此,毕竟一开始面具的出现就不单单只是玩具。有
    文艺学最记录:2907
  • 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总是胜过一切,毕竟吃才是最最享受的。特别是在法国,他们把美食当做高尚艺术来看待,法国菜更是作为世界三大料理有
    文艺学最记录:2707
  • 地球上80%被水覆盖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源,而河流是人类获取淡水的唯一途径,那么世界十大河流是
    文艺学最记录:2646
  • 世界上神秘的怪兽有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十类神秘怪兽,其中小编要重点提的泽西恶魔简直就是令人心惊胆寒,这样的怪物长
    文艺学最记录:2620
  • 文艺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