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三维结构

  长期以来,中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内容丰富、多面而庞杂,呈现出多种不同倾向。在中国近百年的理论与现实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实际上存在着三个不同的趋向:或者强调的是以物质决定意识为基础,突出意识形态批判的反映论;或者强调的是社会生产框架下的艺术生产论,突出艺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存在方式;或者强调的是作为生产的一般和人类自由实践活动中的个人及人类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实践论。

  一、文艺反映论

  反映论的理论目的是对思想进行“本源性”的考察,虽然它依然承认思想有其特殊规律,并有能动的反作用,但其关注的重点不是文艺复杂的生成机制,而是这一生成机制中两个关键要素“物质”、“意识”之间的等级关系。反映论中实际上就包含着生产论和实践论的要素,但是在我国,反映论曾经长期呈现出让文艺服务于物质性革命活动、弱化意识现象本身的特殊规律的倾向,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阶级革命被视为第一要务,借由反映论对思想之来源的强调,可以将一切思想批判的矛头引向其物质性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反映论为核心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的诸多论述中,都是从不同方面揭示了现实是如何反映在意识之中的。在具体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精神对物质基础的反映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产生必须是通过某种“关系”而实现的。在确立了物的优先性的基础上,更要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反映论的突出特征。物质的决定作用不是机械性的,而是处于历史性的辩证过程中,人的思想对自然界的反映、意识对物质的反映过程中的矛盾与运动,并非天然就有的,它的形成也经历了一定的社会历史过程。

  反映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具体而言,讨论和考察的是文艺在社会结构关系中的定位。文学的意识形态论以及意识形态批评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文艺首先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这是文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正是基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观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意识形态各领域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状貌与变革也必须要回到社会现实中,特别是其中物质性力量方面加以溯源和解释。

  在社会结构中解答了文艺从何处来的问题,文艺的性质自然也就由社会现实生活所决定,由此产生关于文艺的人类性、人民性、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等认识。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也就内在地规约着文艺在社会中有何功用的问题。文艺为谁而创作,文艺反映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革命作家,如何反映人民生活等等一个系统的问题链随之产生。而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逻辑都内在于文艺反映论的总阀之中。

  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的文学理论对文学反映论思想的发展和继承,是“通”与“变”并存的过程。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界兴起的“审美反映论”,对文学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等特点进行强调,这一主张丰富了我们对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是中国文学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贡献。总的来说,反映论所回答的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以怎样的方式掌握现实、文学创作中客观规律与主观创造的关系以及文艺的社会功能等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因而也可以说反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基石。立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不仅把被唯心论颠倒的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拨去了长期笼罩在艺术起源问题上的种种唯心论、神秘论迷雾,重新界说了文学艺术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艺术生产论

  如果说反映论主要是对意识现象中两个关键要素“物质”、“意识”之间重要性顺序的确认,那么在艺术生产论中,更为关键的则是从物质到意识的具体而复杂生成过程,换言之,反映论确认的是文艺生成机制的两个端点孰先孰后的问题,而生产论则转而考察这一机制本身。即艺术具体是如何被物质性地生成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角度考察与艺术有关的问题,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有关理论。艺术生产论是从生产维度,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框架中考察艺术的生产与消费问题,突出了历史性和社会性特征,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框架中考察艺术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把人类的生产活动归纳为三大类,即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一方面,精神生产是人类的生产活动部门之一,艺术生产受到普遍的生产的规律支配,另一方面,艺术生产与其他生产方式相比,又呈现了一定的特殊性,即它是一种精神生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三个层面上解决艺术的问题:其一,艺术生产受物质生产这一基础的决定性影响,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结构中来讨论艺术生产的艺术生产力的问题、生产和消费以及背后的生产关系问题;其二,艺术作为特殊精神生产的独特性以及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其三,艺术生产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存在方式及其特点,马克思着重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艺术生产的特点,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艺术生产的敌对关系。

  人类处在一个世界市场的发展与成熟,消费主义持续火热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不断呈现更加复杂的面貌,它所包含的问题包括艺术消费、生产机制、审美制度、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的权力政治关系等问题。特别是在当代科技革命,及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不断彰显时,艺术生产论的理论效力得到持续强调与延展。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回到对当代中国的观照,无论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十年关于文学和文化内容的反思、体制的修复和重建,还是世纪末的十年将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有机结合的不断尝试与探索,还是新世纪以来文化生产中意识形态与资本的紧密结合,都回归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关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生产之间关系的讨论,又与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相连。

  但是,也不可忽视当下对艺术生产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表现出的若干偏向:一是艺术生产理论的丰富性一直有所阙如,特别是艺术生产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其独特性没有在这一理论框架内得到充分展开,艺术生产与作为人类自由自觉实践活动的一般性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艺术生产中作为个体的人及其人的类本质等重要问题未能被充分关照;二是对艺术生产中生产技术、艺术技巧的关注亦显得薄弱,理论关注的重心仍然偏重于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艺术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性以及由此引发的意识形态批判方面,至于作为艺术生产力的生产技术、技巧在当代尤其是社会主义艺术生产中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少有涉及;三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文化产业勃兴,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生产论的关注,越来越多地关注“艺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科技因素,对生产论应有的内在的人的主体创造性、生产的历史性因素关注不够,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和蓬勃发展趋势中,需要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再认识、再张扬,激发其解放潜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实践论有其不可或缺的意义。

  三、审美实践论

  审美实践论并不是独立于艺术生产论的,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生产实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概念,但是相对而言,审美实践论强调的是艺术生产作为人和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一般性特征,或者说,流行的艺术生产论并没有足够重视艺术生产作为人的生产实践的主体性、创造性因素,因此它是紧扣马克思主义作为人学的维度进行的。

  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围绕美的规律与若干关于美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艺术要创造出懂得艺术和欣赏艺术之美的大众,相应地,大众通过教育获得基本的艺术修养。在这一理论框架中艺术的美学原则和相对独立性,艺术审美与人类自由自觉类本质的内在关系,审美对于现实原则的超越和解放功能得以强调,艺术的解放潜能和批判功能有了内在的逻辑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理论家也不断进行阐释和发展,尤其是在西方马克思理论家诸如马尔库塞将艺术作为打破意识的单向度性的重要手段和媒介,主张只有艺术的世界、审美的世界才能恢复现代人已经失去的自由。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张扬人道主义、倡导人文精神的思潮与马克思恩格斯实践论所突出的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产生了高度的契合性。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论的观点,或许在反映论和艺术生产论之间应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它突出强调了人的活动的一般性,即人作为人的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自由自觉、全面完整的特性,突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主体性质素。艺术与审美,则是实践的唯物论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反映论、实践论和艺术生产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三维结构。反映离不开实践,实践活动与反映活动是交互影响的,反映与实践又最终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中完成的,呈现出社会性生产的特质。

  历时地看,面对时代不同的历史境遇和时代提问,研究内容往往皆有兼顾,但是每个时代却有明显的侧重,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价值诉求亦呈现不同的面向,显示出明显的时代问题性:20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文艺理论多关注反映论,偶尔也有实践创造论等思想的提出,但往往影响不大,论述不深,总体上是以反映论为主的。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涌入,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反映论被迫做出新的阐释和转型,但创新乏力,生产论与实践论应运兴起,分别成为文艺理论的重要阐释框架。在理论应用过程中,生产论与实践论往往相互交织,但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一时期生产论并没有被充分展开,而强调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实践论成为主导话语和理论重心并不断寻求与西方现代性思潮相结合。进入新世纪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特别是新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勃兴,反映论逐步退场,实践论继续发展但风头不再,八十年代初即开始被讨论但一直未能充分展开研究的艺术生产论,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兴盛,其重要性被进一步凸显,同时也被不断转移方向,越来越被文化产业领域做实用化处置。

  总的来说,在中国这些理论虽然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并且其理论旨趣各有胜场和侧重,但其内在性是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既强调一般的哲学认识论,又突出辩证法的主体实践论;既强调人的活动或者说劳动的自由自在的一般性特征,又突出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生产性。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原题《文艺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实践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三维结构》,《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雨楠/摘)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

  • 现在我们似乎总是会看见一些细思极恐的题目或者图片,今天就来看看这些恐怖的内涵图片,可能一开始看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诡异图片看懂了
    文艺学最记录:3203
  •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灵异事件,明星自然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有位大明星在
    文艺学最记录:2978
  • 面具一般都是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看起来十分有趣的。但是有的面具却并非如此,毕竟一开始面具的出现就不单单只是玩具。有
    文艺学最记录:2907
  • 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总是胜过一切,毕竟吃才是最最享受的。特别是在法国,他们把美食当做高尚艺术来看待,法国菜更是作为世界三大料理有
    文艺学最记录:2707
  • 地球上80%被水覆盖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源,而河流是人类获取淡水的唯一途径,那么世界十大河流是
    文艺学最记录:2646
  • 世界上神秘的怪兽有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十类神秘怪兽,其中小编要重点提的泽西恶魔简直就是令人心惊胆寒,这样的怪物长
    文艺学最记录:2620
  • 文艺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