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追溯小小说文体的发展过程,梳理小小说命名的学术史以及世界上类似的文体,我们可以看出小小说文体的必然性。我国先秦时期对“小说”一词的性质和功能的相互界定,启发了微型小说理论的建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从价值论回到认识论再到本体论的立场,确立积极状态下的微型小说文体建构和批评的基本原则和原则。“换位”和“总体变化”等文学概念渗透在文体探索中,从而从价值需求和主体的角度来看待文体的变化。
关键词:活动状态微型小说的价值理论发生了变化
作者:刘莉莉,南开大学文学学院教授。
 。
从逻辑上讲,任何一种文学风格,只要被人们使用和阅读,被评论家评论,都处于活跃状态。人们仍在阅读的文学经典的本质是经典价值的延伸,这也表明它们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那么,为什么小小说文体的活动状态是特别提出来的呢?这是由于它的特点:它源于人民,有许多参与者;活动和媒体更加多样化;更加活跃;缺乏批评和文体理论;现有的书籍和教科书没有明确界定和表达文体的概念和特征。现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四大文体类别的小说,有长、中、短之分,但没有小小说。小小说创作从体验层面挑战传统的体裁分类观念,呼唤新的视野和原则。正视、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从概念和理论中衍生出来,是文学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小小说文体在当前的活动状态
1.静态和动态文学活动理论的辨析
文学活动理论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童庆冰将活动的要素概括为:“人类活动有两个要素:主体及其能动性、客体及其属性。所谓活动就是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具体来说,文学活动的要素有四个:第一个主体及其能动性(作家),第一个客体及其属性(生活),第二个主体及其能动性(崇拜者),第二个客体及其属性(作品)。这四个要素构成两组关系,即第一主体及其能动性与第一客体的关系(作家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第二主体及其能动性与第二客体的关系(观者与作品的关系)”。这是文学活动的静态定义和表达。向指出:“许多学者在谈及艺术活动时,都把它看作是由这四个要素构成的一种外部关系和外部过程,而没有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避免了问题的根本性质。因为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人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所有行动的总称。对于文学艺术活动来说,它是为实现作者的创作目的而形成的一系列行动的过程。”作者认为“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理论概括的要求,也是看待文学动态活动的思想方法,即从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待文学活动。这是选择小小说文体的出发点,找到并依靠它们的活动状态作为解决文体理论问题的出发点。那么,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可以总结出什么样的特征呢?
2.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我们”因为崇尚文学而结成联盟。
小小说是杨晓敏在中国语境下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它被提出之前,世界学术界和中国传统文论资源都没有对它进行系统的梳理。它只被定义为简单的“小小说是民间艺术”。有三个关键点值得思考:首先,它被自动归类为“艺术”,即康德的“诗歌艺术”。这种表达是因为“诗歌艺术”仅限于文学的主要范畴的概念,文学系列的哪一部分仍在讨论中,而“诗歌艺术”的使用是作为分析的缓冲。简而言之,这种主张认为小小说是优雅的,值得追求。第二,这种“艺术”仅限于“平民”。“平民”的概念具有理解和解释的灵活性,它不仅对应于精英和普通大众,而且从作家的角度来看也对应于专业作家。它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第三,“平民”的概念与字数为1500-2000字的简短叙述相关联。“小”很容易掌握,可以用于艺术和普通人。
总而言之,小型小说可以概括为一种由人们倡导的语言艺术形式。目前,民间文学理论已经突破了民间文学口头语言的局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区别绝不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根本区别。它从其他角度定义民间文学。从胡晓慧民间文学的文学美学观来看,民间文学的主体有两个层次,即实践主体的民间文学层次和实践主体的人文层次。在后一个层面上,“我们”形成了一种心理联盟:“我们”是民间文学体裁叙事的条件。作为现实对话的复数人和体现心理认同的第一人,“我们”在最广泛的人群中发展了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为了理解短篇小说活动,作为倡导者和参与者,“我们”在“艺术”和“平民”的意义下聚集在一起,彼此形成默契。
“默契”产生凝聚力,并反映在写作、阅读和评论中。“我们”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熟悉人们的各种感受和经历,了解“现实生活”,但并不满足于此。“我们”自然向往“应该如此”的生活,并以“应该如此”为理想。“我们”是以感觉为基础,反映现实,承载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努力虚构/书写一个“我们”向往的“应该如此”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丰富的含义,包括生活状态、精神境界、人际关系等方面,给生活中的“我们”增添了一种诗意和意义。“梦”所使用的形式、词语和元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表达对美的向往,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激励人们去珍惜、思考和向往生活的某一个领域,等等。
3.活动的第二个特点是本着务实的精神,全方位扩大活动范围。
“我们”,一个文学联盟,以务实的精神设立了短篇小说“金雀奖”,没有坚持甚至突破传统的文学规范,至今已经举行了八届。一些研究者认为,小小说金雀奖是小小说文体领域的最高奖项,其评选体现了非官方体制和文体建设者的双重价值标准。作为一种相对完善的民间奖励制度,它呈现出不同于官方奖励的民间特征,但同时又具有与官方奖励相似的制度和指导。
此外,小型小说的创作活动充分利用了网络和多媒体的便利,处于动态之中。从突破传统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首先,使用《短篇小说选》等纸质出版物,然后由特定数量的短篇小说出版发行。第二,广泛利用公共媒体。2016年11月9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推出星光短篇小说网站,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核心产品的网络型广播。大部分播出的作品都是著名艺术家的近期作品。试运行持续了两个月,总点击量为134万次,用户总数超过1万。公共数字和广播主要以短篇小说的出版和欣赏为基础,生活条件和文学欣赏融为一体。第三,以郑州为中心,举办小小说培训班和收集故事等活动,普及和讨论小小说作品及其文体特征。第四,编辑出版大量短篇小说集。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多的小型小说活动和选本的出版,并不表明小型小说的文体得到了确认,文体特征稳定,而只是显示出其活跃的状态。
4.活动的第三个特点是活动主体相互支持、相互融合。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冯骥才、聂新森等传统作家之所以参与小小说的创作,主要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小小说是激发艺术灵感的一种新形式。更多的参与者是那些没有文学创作经验的人,他们被短篇小说中的少量词语所鼓舞,这些词语似乎很容易使用。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公认的作家。许多金雀奖的获奖者都来自这个群体。此外,贾平凹、汪曾祺等原本归类为短篇小说的作品,其短篇小说集和公开号都以短篇小说的名义出版或再次推出。
从批评家的角度来看,相当多的小说家以实时、平等或艺术讨论或批评的形式参与小说批评。创作者和批评者不是一分为二,而是融为一体,就像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聚在一起,唱着和谐的诗歌。台湾作家张曾这样描述这一现象。在他的小说《稗草》中,他认为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曾经有一个“失落的国家”。“本质上,这些艺术创作的作者、理论家和读者都是同一个人”。说“失去”是有偏见的。今天的短篇小说活动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许多作者、评论家和读者是同一个人的现象。典型的例子是杨晓敏建立的微信公众号“短篇小说种植年谱”推出的评论文章和讨论短篇小说风格的文本。
二、小小说的文体溯源和理论资源
1.风格追踪
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看,小型小说历史悠久。根据维基百科,小故事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口头传统,包括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各种学派的寓言,都有类似文学摇篮中的小小说的风格。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风格源于西方。自19世纪中期以来,短篇小说写作开始在美国兴起。包括惠特曼和欧·亨利在内的许多作家都写了短篇小说,并将其命名为“快闪小说”。直到20世纪早期,美国的报纸和杂志都非常流行出版这样的短篇小说。这时,“短篇小说”也开始作为短篇小说的相应标题出现。短篇小说是指在很短的空间里写一个浓缩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小小说的标题开始细化,例如,“突发小说”750字以内,“德拉布尔”100字以内,“双德拉布尔”200字以内,“迷你小说”50字以内。这些称谓不是固定的,可以互相替换。到目前为止,短篇小说已经成为世界主流文学的一种普遍风格。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明威、川端康成和纳吉布·马哈福兹都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瑞典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斯特林堡的《半张纸》是一部典型的只有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是“浓缩生活经验的艺术”和“典型的空白色艺术”。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活动萌芽于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五四时期,至今已达到四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四次高潮开始赋予小小说以奇妙的文化意义。这一时期的历史和科学背景为小小说文体的兴起提供了沃土。在写作和阅读活动爆炸式增长的同时,关于小型小说批评实践和理论的讨论也开始出现,并出现了建立“微型小说学”的提议。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理论建构仍然缺乏。除了短篇小说,还有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建议。迷你小说风格的定义仅仅基于它是一部小说和一部比短篇小说更短的小说这一事实。几个名字没什么区别。“小故事”的命名认为这个名字精炼而独特。“小故事”的命名认为这四个角色更正式。另一些人则主张根据长篇故事、短篇故事和中篇故事的命名方法,把这个名字叫做“小故事”。然而,他们质疑“如果缺乏创新和视觉限制等文体危机得不到解决,微型故事就根本不能建立在“小说家族”的基础上。迷你小说总共有几十种标题。目前主要使用“小小说”和“小小说”,因为同名的两种出版物影响最大。这两个标题是理论研究中常用的。其他标题是大众文化及其研究的产物,而不是文体意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小小说还没有真正进入主流文学理论视野,与成熟的理论建设还有很大差距。
2.影响小小说风格和活动的中国古代文学观念
“小说”作为一个词的意义不同于“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意义,但两者所包含的概念是深刻相通的。“小说”作为一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叙述、零碎的词语等。《庄子》中“小说”的含义是与“大”完全相反的琐碎话语,即主干道和最高道。“年才”讽刺那些说事情的人,《荀子》有“萧家真说”,《韩曙文艺志》有“李露小志”,“谭洁项羽,而造听者”,桓谭的《新论》有“近用类比法作短篇小说”,再到徐甘的《中伦五篇》,汉代有“辛通短篇小说”。“小说”一词的含义可以概括为:道听途说,即人们的生活状况本身。小说这个词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和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部“小说”经常被比作附近的一部,这显示了它的隐喻元素。这些都是作为一种风格的小小说的基本元素和基因。由于主干道对面的碎片属于普通人,这给了《小说》最初的低调框架。在刘勰的《文心雕龙·殷偕篇》中,他提出了“谐音”说:“平淡无奇的词都是笑料”,“有意略加讽刺,有足够的观察者”等,并开始有了“小说”的文体功能意识。总而言之,“简短”的叙述发生在人们中间。
作为一种小说文体概念,根据对李继安的考察,早期的小说文体概念包括小说文体和小说功能两大部分。文体方面包括:简短;小说是一个宽泛的类名,包括不同的风格,如讨论和叙述。这部小说的内容很杂。这部小说主要来源于“街谈巷议和道听途说”,既粗俗又不可靠。功能方面包括:伦理功能,主要是“以大话治身、管家”、“守俗知薄”的伦理功能;知识功能,即“广泛视听”的政治功能;“游心娱目”的娱乐审美功能。可以看出,古代文论和现代文学史家总是从功能与功能相互辩证的角度来谈论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