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批判理性

内容摘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还是构建的历史进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都具有鲜明的理论批判特色。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实践论是文学与文学理论实践批判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突出的性质是中国文学实践和理论实践的问题式批判。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批判锐度和批判矛头减弱,中国文学理论的多元结构中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批判维度。 对西方理论的非批判性接受大大削弱了中国文学理论的主体性。 复杂的社会变革现实以问题群的形式,呼唤理论构建的批判维度。 如何构建和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批判理性已经成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判理性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项目“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批评研究”(项目编号: 14BZW004 )和辽宁省社会科重点项目“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项目编号: L13AZW001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楠,辽宁大学文学院。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政治属性是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政治斗争中的理论地位决定的,它的文论属性受政治属性的影响很好,由政治属性来表现。 当政治活动以指导性而非斗争性的方式进入社会生活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文论功能从社会生活实践的角度揭示了与其他文论不同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在文学理论研究中起到了批判实践的作用。 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批判实践的理论。 当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文论属性得到了进一步实现的时代契机,但其实践性批判功能并不强有力,其批判矛头也没有更具特征性。 这种情况与近年来西方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冲击有关,与社会转型带来的现有理性结构和大众文化的强烈发展有关,这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判性理性为重要理论课题。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属性 理论在这里主要指具有正规意义的西方理论,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美国实用主义等古老的历史语境,可以大致分为概念理论、实用理论和批判理论三种类型。 当然,这三种理论的界限并不清楚。 通常的观念理论总是关于理论的自我证明性,由概念、命题、逻辑关系以及逻辑关系相互支持的理论单元构成,在不同角度、不同逻辑层面的概念群的不断详细化中推进,费希提的结论首先被观念和自我证明,成为观念理论的主要特征。 观念理论寻求证明的核心问题是世界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 实用理论是向应用发展,在应用中汇集的理论,它打开了理论的自闭圈,面向历史和现实的具体现象、具体问题开放,但用于开放的理论本身经常确定,开放的具体就是其运用和证明。 实用的理论教科书有实例和很好的实例分析,但基本上是现有的理论条文的论证和验证,实用理论就是这样的教科书式的理论。 批判理论的差异是实践理论,不仅在实践主体和实践对象的目的性和目的性相互作用的展开过程中提取和归纳,而且在这一实践过程和其他实践过程的关联性中,在实践的历史阶段和持续性中提取和归纳,作为批判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指导。 实践理论批判性的是,实践过程的目的推进和推进,总是伴随着新的目的向新的实践阶段和实践过程推进和推进,实践各步骤的推进和推进与前一步骤的不同,出现差异,即产生新的实践问题,推进与实践相互指导的新理论的提取和摘要。 这种新理论的提取和摘要,对于以前的实践和以前的实践中产生的理论都要进行一定的放弃性批判。 从实践批判的角度看,陆贵山强调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本身性质的功能是革命的批判。 马克思气体的大部分评论文和政论文,体现了对各种各样的非人性非历史性社会文化思潮的批判。 ②二 霍克海默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批判理论,认为西方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分别基于不同的认识方式,一个基于笛卡尔的“方法论”,另一个基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批判理论”,是“辩证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之所以把笛卡尔的理论方法作为传统理论的基础,笛卡尔知识是思想的产物,思维之所以能够得到具有普遍有用性的知识,是因为它在各学科的框架中发现了普遍适用的知识形式,普遍适用的知识形式除了自己以外,还能够证明其有效性 这种知识形式取自各学科,可以用于各学科,因为它来自框架形式,可以在运用中充实知识内容。 霍克海默所说的西方传统理论,属于观念理论、实用理论和批判理论三种理论形态中的第二种理论,它是基于孤立的材料和形式概念证明理论价值的理论,在转向具体运用方面是后者的依据。 关于第一理论——观念理论和思辩理论,基于意识的无限认知能力,世界历史成为意识结构和被征服的历史。 在这个理论框架中,主体与对象、思想与存在统一的意识前提是形而上的虚假,理论任务就是证明这种虚假的合理性,尽管世界的虚假、理论主体的虚假、永远的真实的虚假,其证明的依据还是虚假的理论本身,即虚假的主体意识本身。 与此相对,卢卡奇以康德的“道德主体”为例,在这种虚假主体意识中分析道:“现象和本质分裂(这种分裂在康德当中必然等同于自由分裂),它们的统一没有促进世界统一,而是带入了主体自身:主体也分裂为现象和主体。 在这样的分裂中,观念理论和意识理论在关于现实生活的没有主体性纯粹意识的自我证明中不断地表现着自己。 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对于卢卡奇、霍克海默、阿道诺等人所说的批判理论,批判理论与观念理论中常见的理论批判不同。 观念理论的理论批判是把批判锁定在理论本身,理论本身的概念、解释、论证、逻辑构成的批判。 这种理论批判是现有观念理论的不同点投影,如德国古典哲学中常见的批判,不是实践问题,而是满足批判者的理论兴趣,纯粹意识本身的不同点批判。 霍克海默和卢卡奇在对笛卡尔实用理论和康德观念理论的批判中,正确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实践属性,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批判属性。 这是他们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功绩。 但霍克海默、卢卡奇和阿道诺强调对批判理论特征的理解集中在整体性和历史性上,在整个社会中思考生活的局部,解释历史决定性现实,社会整体性和历史决定性成为有考虑和解释的既定前提。 这显然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批判论的宗旨。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一种面向历史和未来开放的实践论,实践不断在目的开放中物质批判其现实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这一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实践观是辩证而非决定论,历史实践的必然性总是得到辩证揭示和解释。 霍克海默等人理解了社会整体性和历史必然性的僵化,埋没了法兰克福学者曲解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种子。 马克思主义实践批判理论强调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这一主体地位体现了现实性、实践性、主体性以及历史和现实上下文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批判理论认为,这种主体地位是相对于自然对象和社会对象的。 人本身就是自然,人为了生活而在自然中生产,自己生产,同时在自然中打上人的烙印,实现自然的人化和自然化,感性活动成为基本的实践主体活动。 马克思主义据此成功地解读了观念理性的人在观念中活着的魔法。 人在自然人化中的生产不是个人生产或许多互不相关的人的生产,而是社会人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生产和人的社会实践。 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批判理论的人的主体地位强烈否定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清单和实体理解。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确立了人的实践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获得了构建的依据和尺度。 人的社会生产状况、社会管理状况、社会组织状况、社会消费状况、经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艺术等社会人的实践主体地位状况被批判的依据、改造的依据、革新和发展的依据。 再次,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人的实践主体地位,是在人与实践对象通过社会实践(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关系)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确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构成对象,并使对象构成自己。 因此,既没有社会实践以外的主体,也没有社会实践以外的对象,精神对象只不过是社会实践对象通过一定的意识运营的精神化。 当然,除了主体以外,没有对象外的实践。 从实践主体的感性到社会实践,以及实践精神的一体关系,马克思提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实践主体地位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的历史性和语境性。 任何现实的实践,都是迄今为止实践过的持续发展,被迄今为止实践过的历史性的持续性所束缚。 同时,任何现实实践都是特定社会情况下的实践,社会情况不仅是实践现实开展的条件,也构成了现实实践中不同时间实践活动之间的相关方式和规律性。 霍克海默在解释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时曾强调“在这方面,批判理论的“批判性”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历史性的,二个是情况性的”。 ⑦㈠㈠; 二、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判锐气弱化和锐气钝化 马克思主义的上述实践批判属性,根本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批判特征。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中国自身的文学实践为理论研究对象,与西方文学理论相区别,并将其实践批判的理论属性与国内外其他文学理论相区别。 在历史开展的中国文学实践中,随时把握总体实践过程,敏锐把握差异出现的实践问题,提高其理论问题,进行目的性、功能性、构成性、特征性、语境性的理论批判性求解。 这是本文强调的、必须着力构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批判性。 在当前的文学实践中,这一问题本身已成为现实中批判文学实践的重要理论问题。 这首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实践批判中创造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20世纪初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在中国开始时,指出了尖锐的批判矛头,他们基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对当时的混乱国情、黑暗政治及其相关文学实践展开了尖锐的批判,指导了中国文学的启蒙实践和革命实践活动 30年代,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文学实践和文学理论实践为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所具有的批判力与当时的文学实践存在差异。 对“新月派”、“人性论”、“自由人”、“第三类人”的批判和对“大众化”问题的批判精神丰富的讨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实践批判的特色。 40年代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演讲”为指导,进一步集中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政治批判矛盾和革命斗争矛盾,在批判标准、批判功能、批判理论方向上确定了符合中国文学实践特点的理论构建方向。 其次,进入大规模社会转型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批判总体上减弱了。 在这个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各种社会实践中的文学问题相继发生。 这些问题既具有现实紧迫性,又复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挥实践批判作用的时代契机。 但是,强有力的实践批评并不多见。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整体上没有积极参与文学实践,所以无法从理论上总结文学实践来引导文学实践。 有学者认为,新时期以来,在回顾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情况时,远离艺术实践和艺术现实,热衷于概念博弈、理论命题和体系构建,缺乏问题意识,盲目模仿外国理论资源,忽视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实际问题等,造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进一步调查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脱离政治服务状况后,针对实践提出的问题未能及时应对。 理论批判的维度的弱点,当时的实践开展需要批判的问题很多,新世纪初在更加混乱的情况下突然涌来。 例如,对于文学理论研究对象问题、文学边缘化问题、文学功能问题、文学道德问题、文学商品化问题等这种集中突然发生的实践性问题,新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还是有些冷淡。 第二,埋头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本研究疏远实践。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于理论属性是一种实践性的批判理论,但是像各种理论一样,它们被定型后就会被文本化。 在文本化过程中,当时实践性批判的语境逐渐淡化和消失,概念、命题、论理论所包围的系统和整体也逐渐封闭,成为可以孤立进行的理论本身的研究。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系列基本命题、基本范畴,都是远离实践的理论研究。 第三,理论兴趣对实践兴趣的语境入侵与置换。 理论兴趣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加强,90年代西方文论的浪潮与高于波浪的流入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那个时期大量流入的西方理论流派,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学、新历史主义、精神分析学、生存哲学、美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在西方已经成为过去或成为过去时,他们出生时的社会上下文、理论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已经是非上下文化和非上下文化的理论 这种非语境和非语境理论在进入中国的许多方面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 确定意义从自己的语境进入歧视性语境需要转变,歧视性语境中的理论非语境化往往导致现有意义的变化和崩溃。 这种非文脉传入的西方理论多具有严格的体系性,可以刺激和满足中国读者和研究者的纯粹理论兴趣。 由于这种理论趣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其实践批判性减弱,被忽视。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

  • 现在我们似乎总是会看见一些细思极恐的题目或者图片,今天就来看看这些恐怖的内涵图片,可能一开始看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诡异图片看懂了
    文艺学最记录:3203
  •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灵异事件,明星自然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有位大明星在
    文艺学最记录:2978
  • 面具一般都是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看起来十分有趣的。但是有的面具却并非如此,毕竟一开始面具的出现就不单单只是玩具。有
    文艺学最记录:2907
  • 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总是胜过一切,毕竟吃才是最最享受的。特别是在法国,他们把美食当做高尚艺术来看待,法国菜更是作为世界三大料理有
    文艺学最记录:2707
  • 地球上80%被水覆盖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源,而河流是人类获取淡水的唯一途径,那么世界十大河流是
    文艺学最记录:2646
  • 世界上神秘的怪兽有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十类神秘怪兽,其中小编要重点提的泽西恶魔简直就是令人心惊胆寒,这样的怪物长
    文艺学最记录:2620
  • 文艺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