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中国形态的实践观

内容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中国形态的实践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重视进一步探索实践范畴的性质和范围,主动理解实践活动。 通过提出文学是主客体象化产物的实践特色,揭示了上映论内在矛盾,从抽象入手,运用实践维度探讨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活动主体、文学文本乃至社会相互形成和相互提高的象化关系。 在讨论中,对实践中的意识和无意识、有限性和无限性等问题也提出了反思性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实践/对象化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11&; ZD078] )逐步成就。 作者简介:胡亚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  ;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中国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书籍非常多,哲学界、美学界也包括文学理论界在内存在热烈争论,特别是在实践美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有学者指出,实践美学不仅是可以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占据地位的少数深刻理论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思想家对国际美学界乃至人类思想史所做出的历史印象的罕见贡献之一。 但是,这场争论还留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对于中国文学批评,与实践的范畴关联较少,对实践的内涵和性质没有深入的思考,用实践维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观察和诠释更为不足。 这种不足激发了我们从文学批评角度研究实践范畴的热情。 将实践范畴引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理论生成和介入文学作品提供新的批评维度,是本文的创作欲望和目的。 一、中国形态实践范畴的性质和范围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实践观的核心是古典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由于实践范畴的内涵包容性,中外哲人对实践范畴的解释是矛盾的,马克思自身的实践观也有不同的一面。 但马克思的基本立场是从主要对象关系的角度讨论实践问题,将实践解释为“对象活动”,将实践建立为人与现实的联系,主张“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 这一观点强有力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性质,表明马克思放弃了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赫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实践观的构建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基础,在实践范畴的性质和范围等方面对马克思实践观有继承,有进一步的探索。 (一)实践是一项对象活动 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观,实践作为“对象性活动”,是主体性对象化和对象性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所谓主体的对象化,是指将自己投影到对象上,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实现对象的主体化,是指通过人的实践将对象从自由自在地转变为自由,在对象上加上主体的印记。 也就是说,人通过实践,把自己以外的存在作为自己的活动对象,把自己作为自己的对象,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从而使主体和对象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 大自然比人先存在,规则不按照人的意志移动,但是如果没有人的活动和外在的人,就不能建立关系,不能形成完全的主体和对象。 如马克思所说,“非对象存在物是非现实、非感性、思想性的,是抽象的”[3]人的审美能力也是从事对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其审美经验是实践的结果,即使是某种才能也有实践活动的积累。 因此,可以说实践创造了主要客体。 同时,实践活动中的主要客体具有物质性和历史性。 主要客体的物质性和历史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中国形态的基本立场。 主客体的这种物性,主客体能够创造或构成对象,是因为主客体和对象、人和对象都是对象,都是“自然界”的自然存在。 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指出“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决不能脱离唯物主义”。 [4]当然,马克思只限于唯物主义这个词,也就是说“运用于因果关系”并不仅仅依赖于“在人类历史之前存在的自然界”[5],马克思把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定为“实践唯物主义”。 而且,主客体是历史的产物,没有实践,不开展具体化活动,就没有主客体,也不能构成历史进程。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批评费尔巴赫时所指出的,“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是自某种开地以来直接存在、不一致、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代活动的结果。” [6]实践中没有不变的主体和不变的对象,两者都是在对象化活动中同时改造的就是实践辩证法。 在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相互建模和交流的关系,主体通过自由的感情和审美追求的主动作用,实现了对象的主体化转变。 与此相对应,在创作过程中社会生活不仅可以通过文学重建,文学批评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重建社会风气和理想。 中国形态的实践观在继承马克思主动理解对象、现实方面,重视主动理解实践活动。 中国形态实践观中的主体不是物质和历史的从属,而是能动的主体,他有生命的热情,有创造对象的能力,他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自我改造,可以创造历史。 当然,主体的这种创造性并非意图,黑格尔不是从绝对理念中“解放”,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 在肯定代理超越性的同时,也要观察代理的历史规律性,警惕代理膨胀引起的对象外化的减少。 实践的自由可以理解为选择的自主性,理想的实践活动必须是主体的超越性和历史规律性的统一。 (二)实践活动包括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 就实践的内涵而言,物质生产是实践概念最基本、最基本的含义,这是不可否认的。 生产劳动是实践的基本内容,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改变了社会和历史,也改变了自己。 但是,实践不仅仅是物质生产,马克思自身也谈到了两种生产,即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谈到了艺术把握世界的问题。 1937年,毛泽东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的形式,各种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让社会人员参与。 因此,人们的认识,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在各个层面上了解人与人的关系。 其中,特别是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7]将人的实践活动从物质生产明确扩展到政治、文化、艺术活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如果说马克思的实践观着重于人的物质生产,那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除了最基础的物质劳动,实践还与政治、文化等有着更多的关系。 这种实践和物质生产的实践有很多不同,但这些都是象征性的活动,这是共同点。 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重体力劳动逐渐减少,业馀时间越来越多,形象化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 蒋孔阳说,劳动创造的不仅是物质产品,也是劳动者思想和感情、聪明和智慧等人类本质力量的实现。 [8]从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意义上来说,实践不仅包括人的物质活动,还包括人的精神活动乃至感情活动。 由于实践体现的主体自由精神与艺术、审美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的维度进入文学活动是理所当然的意义。 二、中国形态实践维度的文学观 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提供了新的理论借鉴,我们进一步思考文学性质,重新审视过去的批评理论,在反思中加深了对实践的理解。 (1)文学产生于对象化的关系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我们试图从对象化的角度来界定文学的性质。 从对象化的意义上说,文学不仅是生活的摹写,也不是作家心灵的创造,也不是社会和作者以外的某种形式的系统,文学是主要对象化的产物。 这生成了对象化的关系,作为创作主体和对象之间的相互变换、相互构筑而出现。 对于创作主体和社会生活,两者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塑造。 没有创作主体,社会生活就不能成为创作的源泉,相反,没有创作材料和对象,创作主体也失去了依赖,无法确认自己。 在创作实践中,创作主体具有主动特征,他能够充分发挥内在潜力,创造出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学作品,引起自身的变化。 社会生活也不是一定的坐标,通过创造主体的作用展现出不同的姿态,创造主体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双向重建的过程。 与此同时,作家和作品构成了对象化过程,文学作品是作家对象化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不仅创作作品,在此过程中主体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自我。 因此,创作主体、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三者存在于对象化的相互关系中,无视它们之间的关系,过分强调其中一方,就会变成低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范畴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2)从实践角度看文艺理论中的反映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苏联文学理论特别是普雷卡诺夫思想的影响,在中国文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主动放映论模式。 反映论模式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文学的认识价值,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推动社会的作用。 这些观念在推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0年代以后,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语言从传统媒体和工具上升到文学的本质属性,成为文学理论和批判的对象。 从实践的角度引入文学理论和批判,反思这些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纠正认识论和语言学的偏差[9]。 要承认认识论为基点的反映论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主张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当然,文学以现实生活为形象来反映。 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上映论存在天生的内在矛盾。 首先,上映论是基于主客的二分之一。 作家是主体,社会生活是客体,主体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此描述中,主客体关系是认识与认识的关系,或者是描写与描写的关系,这种区别本质上具有机械唯物主义的嫌疑。 因为机械唯物主义是基于主体和客体分割的二元论。 在二元论这一点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不对立,两者的差异只是前者强调客体,后者强调主体。 对于这种反省,美学研究的前辈已经做出了开拓型的研究和贡献[10]。 其次,反映论偏向于对对象的把握。 反映论把社会生活看作是一个矿床,是人们不断深入挖掘的对象。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对象展望,对象不是存在于主体之外,而是在主体的对象化中逐渐形成的。 对于文学的职能,文学不仅要求真实,还要融合感情和理想,表现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现实的超越。 在艺术创作中,社会生活为什么在不同主体的文章中呈现不同的风貌和色彩,这是不同主体的自由感情和审美追求在对象化中出现,对社会生活的对象展望,同时也是社会生活转变为主体的结果。 第三,反映论强调了主体的主动作用,而立足点是主体和主体作用的发挥问题,看不到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对立、相互作用和相互建模。 从实践角度强调主体是文学理论中表现论所主张的艺术是艺术家主观精神的宣传,俄罗斯形式主义所提倡的艺术不反映出城墙上旗帜的主张。 强调对主体的投影必须受到形象化的制约,不能忽视作为形象化的现实生活的制约。 从实践的角度看,社会生活与文学的关系不仅是起源和创造,也是背景和作品,是对立面的转变。 审美过程是一种象征性的精神创造,在此过程中主要客体通过持续抵抗、调整和适应而得到改造和提高。 当然,对反映论的反省并不完全否定认识论,而是用实践的观点来置换认识论。 认识论有其合理性和深处,应该说它构成了研究文学活动的重要方面,但从更新批判理论和研究模式的观点来看,实践的观点有历史性和开放性。 因为对象的相互运动不仅构成了主体构建的历史,而且实践所具有的动态性也带动了文学活动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

  • 现在我们似乎总是会看见一些细思极恐的题目或者图片,今天就来看看这些恐怖的内涵图片,可能一开始看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诡异图片看懂了
    文艺学最记录:3203
  •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灵异事件,明星自然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有位大明星在
    文艺学最记录:2978
  • 面具一般都是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看起来十分有趣的。但是有的面具却并非如此,毕竟一开始面具的出现就不单单只是玩具。有
    文艺学最记录:2907
  • 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总是胜过一切,毕竟吃才是最最享受的。特别是在法国,他们把美食当做高尚艺术来看待,法国菜更是作为世界三大料理有
    文艺学最记录:2707
  • 地球上80%被水覆盖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源,而河流是人类获取淡水的唯一途径,那么世界十大河流是
    文艺学最记录:2646
  • 世界上神秘的怪兽有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十类神秘怪兽,其中小编要重点提的泽西恶魔简直就是令人心惊胆寒,这样的怪物长
    文艺学最记录:2620
  • 文艺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