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摘: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现实品格。 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着“周边化”、“不如物”、“休眠化”、“失语化”、“理论化”、“娱乐化”等各种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现实品格的自我遗忘到“自我驱逐”的象征。 在文学实践面前自命为与现实化对立的狭隘“学术化”,分割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统一性,把文学批评降为与文学现实脱节的“文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批评为“非现实化”,“文学马克思主义”就是其现代形式。 回到马克思“对现实本身追求思想”的深刻思考,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的新时代语境,重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是恰当时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新时期/现实品格/文艺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理论及其现代启发研究”( 17FZW021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士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
鲜明的现实性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品格之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扎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一直实践,宣传马克思主义现实品格,规定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基本结构和价值趋势,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历史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着其他批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现实性淡薄或被遗忘的问题,文学批评的时效性不足、有效性减弱、功能性下降等现代症状 发展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重铸文学批评现实品格是适当的时机。
症候诊断与现实性问题
关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事实性记述和症状性诊断,其代表有“周边化”“不够”“休眠化”“失语化”“理论化”“娱乐化”等①。 这些记述和诊断决不是来自天空的风,在世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中,20世纪后期以来的文学批评未必能忍受明天的黄花,境遇的②,“批评的时代”已经闭幕,“亚历山大港灯塔”③能否照亮文学奔走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上看仁见智,文学批评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域,“边缘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文学实践现实关系崩溃的象征,多与多种症状诊断相互支持,进一步考察,这一事实性描述和症状诊断并不指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看,新时代以来的40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批判范式、批判主体、批判风格、批判语言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批判范式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大体上从一元主导向一元主导、经历了多元共鸣转变的批判主体来看,作家协会批评家和学院批评家将天下一分为二后,消除了身份领域,从批判学者化的转变——批判风格来看,从专业批判到媒体批判、 从网络批评和专业批评的转变——批评语言看,从俄罗斯文论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演说”思想资源中扎根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向欧美文学理论资源中扎根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共存转变。 从质上说,批判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调整、解放,批判主体的意识提高,批判观念的方法多样化,批判集体出现,批判的反省性提高。 文学批评经历了从“一”到“多”的全方位系列转变,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显示了开放的姿态和强大的活力。
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和发展就是近百年历史上辉煌的风景。 在文学批评的历史地表上起伏既有文学意识的形态性强调,也有美学、历史性批评方法的主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在中国得到推广和确立,逐渐处于主导地位,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主要线索”。 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意识形态强调,成为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批评的规范标准和指导规范。 但是,在理论体系上,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美学、历史的批评标准,在莎士比亚化中反对“希拉式”,马克思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很少将马克思主义文学泛政治化、唯一化、绝对化。 关于世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被列为20世纪最国际的三大文学批评流派之一⑧,其现实品格和影响被现代学术视野⑨强调,“大量传播和内部化”⑩。 世纪之交,现代文学批评越来越广泛,包括海纳百川。 对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边缘化”观正确揭示了现代文学批评实践的某种程度上的新变化,敏锐地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现实问题。 因此,这一事实性描述既不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导地位动摇的主张,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落伍论的证明,而是其现实品格对现代文学实践新诉求的理论反应和学术观察。
说到“边缘化”,如果从事实记述的水平来确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问题,那么“不如”、“休眠化”、“失语化”、“理论化”、“娱乐化”等判断就是给这个问题带来的症状性诊断。 这些症候诊断在对象层面指的是文学批评与文艺作品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疏远、终于逃避的五个层面上,“休眠化”意味着文学批评缺乏介入文学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价值论层面, “娱乐化”暗示文学批评意识形态的丧失的接受性方面,“理论化”表明文学批评忘记了语言接受性的考虑,批评语言的密林令观众沮丧。 另外,在批判文体的水平上,在某种程度上轻视“微批评”等批判的新形态的批判主体的水平上,拒绝网络批评家的情况很多。 这些诊断林总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代性邂逅。 但是,考虑到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文学研究本来就具有当场研究的性质,上述客观冷酷的诊断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地将研究主体的问题排除在思考视野之外。 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如果认为批判实践与文学实践的关系存在现实问题,就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主体的考察,结构不完整,思维方面以对研究对象的关注隐藏了研究主体的自我反思。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视域下,“职业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三大主力之一( 11 )。 之后,对于艺术家的非合理性,哲学家只限于概念演绎,看起来只有特定的职业批评家才有资格构建“行之有效的批评标准”( 12 ),“专业主义”“精英主义”打开了文学批评的隐藏世界。 这与当今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世界相似。 另一方面,职业批评在大众读者中看似多姿多彩,但职业批评却想通过大众化的方法获得同意,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似乎只是马克思主义,远离了文学世界,文学批评只是文学,不能回避马克思主义。 这些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被称为“文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隐藏在现实世界中。 “文学”和“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他们着作中不参与政治的内容和方法:文学批评只是“只是”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主要是文学评论家们渴望、绝望的情感交流”( 13 )。 “文学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虽然对理论没有偏见和个人因素( 14 ),但是从那以后,概括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的后退,不能说是生动的。
2“学术化”和“现实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问题,虽然马克思主义古典作家没有直接集中阐述,但为其他相关问题的思维方式提供了重要指导。 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学术化”倾向时写道:“喜欢安静的孤独,喜欢保护自己,沉醉在冷淡的自我直觉中”。 “那个不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那个奇怪的自我深化被门外汉当做一个离开现实的活动一样奇怪的魔术师,念着什么咒语,谁都不知道他在读什么”( 15 )。 马克思描写德国古典哲学“学术化”倾向的三个层面:一个是现实层面,画地是监狱,唯一在“纯粹”理论领域的第二个是语言层面,他们在狭小范围内自言自语;第三个是接受层面,他们的语言既远离现实,也远离观众。 马克思在1877年谈到劳动者脱离劳动理论研究时,提出了“如果劳动者自己像莫斯特先生一样放弃劳动,成为职业文人,他们就会不断发生“理论性”灾害”的问题。 ( 16 )理论之所以为工人造成灾害,是因为理论脱离了实践,变成了“纯粹”的理论。 无论画地是监狱的“魔术师”,还是面临“理论灾难”的劳动者,都以“理论化”“学术化”的形式切断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使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品格变得迟钝。 马克思的深刻思考对反思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的现实性提出了批判。 20世纪20年代,科尔西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学术化”的倾向。 “他们的使命是用文化哲学的观念,或者康德、狄慈根、马赫的哲学概念,或者是另一种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 但是,正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体系需要哲学上的补充,他们才明白马克思主义本身缺乏哲学上的内容”。 ( 17 )科尔西表示,这种马克思主义静态理解社会生活和革命,切断了实践和理论的有机联系。 佩里·安德森概括为“结构上脱离政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分割”( 18 ),深刻感受到历史唯物主义努力从哲学向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转换,在这里又发生了逆转。 现在安德森的反省又过去了4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左派运动已经陷入低潮( 19 ),资本主义世界本身与以往不同,但是反响安德森反省的马克思的批评依然耳聋。 “批评往往是其本身,而且,如果默认这一悖论,批评开始成为有组织的教条,则往往看不见它本身”( 20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将自己视为批评的对象之一,体现其现实品格,但现实批评是教条化的现代形式之一
总之,忘记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将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分离开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文学现实下降到疏远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现实性下降到“学术化”的不干涉,批评的实践性下降到理论的实践性,批评的语言成为不可思议的密室词。 “文学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专利。 毛泽东在70多年前就新民主主义文化提出“正式马克思主义者”,批评他们断绝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或取代理论,结果“只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 21 )。 鲁迅批评“革命文学家”不敢正视现实。 “是所谓的斗争的超时代。 超时代其实是逃避,如果自己不敢正视现实,就会挂起革命的幌子,自觉或无意识地必然走上那条路。 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怎么离开的? 如果有耳朵的话,就会欺负和说能够离开地球的人一样的人”( 22 )逃避现实,逃入小楼,画画的是监狱( 23 ),不利于革命,也有害于文学。 “正式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文学者”给“文学的马克思主义者”带来了现代的复活。
对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出和讨论文学批评现实品格的遗忘问题,决不是文学批评拒绝理论,而是理论拒绝,相反,回归马克思主义、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古典作家的理论文本和基本范式,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 24 ) 重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的有机联系,重要的是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 事实上,用批判理论掩盖批判实践的现实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特别需要警惕的不良倾向,其典型表现有三种:一种是理性、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机械相等,只有马克思主义古典文本研究才能回归马克思主义 其次,在承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性的同时,也倾向于单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性,使生动的文艺现实转化为理论性证据。 第三个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古典作家的语录说”“根据需要找很多语录,什么都说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那一年说过”( 25 ),单纯僵化、俗化提高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从以前就批判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说:“人们变成盲目的理论偶像,或者变成无法发挥实际作用的抽象原则”( 26 )。 迷失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导致马克思主义单纯僵化,成为批评家马克思批评的庸俗“社会主义美学家”,使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脱离现实,削弱现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