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本质属性
事物的属性是事物的固有性质,包括其特性、特征等。 事物的属性通过与其他东西的联系来表现。 一切事物都有很多属性,这些属性在认识事物特征和本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等量的。 逻辑学专家曹允生曾经写文章很清楚地分析了事物的属性,他指出了事物属性的分类情况
曹允生说:“将事物属性本身是否固有、是否固有、是否本质无关的事物本质如上分类,是人们在实践上进行思考加工的结果,人们根据事物在各种属性认识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做出了逻辑规定。 人们有这些逻辑规定,用这些逻辑范畴来认识事物有助于概括事物,区别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 据他说,“一切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 但是,一切的本质不是各自属性的总和。 事物属性表现本质不等于事物属性全部决定(或规定、构成)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本质属性的集合。 本质和本质属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如果这个集合只有一个本质属性,那么它的本质属性就是本质”“如果这个集合有几个本质属性,那么它们的本质属性就是从某个方面来规定本质,是本质的一面,那么它们的集合就是本质”①,
从曹允生的论述可以看出,一个具体的事物总是与很多性质有关,一个事物的性质和关系都称为事物的属性。 事物和属性是不可分割的,事物都是有属性的,属性也是事物的属性。 并且,任何东西都有本质的属性和非本质的属性,决定有本质的属性才会变成本身并与其他东西区别的属性。 可以想象,可以说话,制作工具使用,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其他属性,如无毛、无双足、直立行走等都是人的非本质属性,这些属性只有区别的意义,是没有质量的规律。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集合”。 也就是说,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有时候还可以根据需要提到第一位置,将事物的某个属性作为本质属性来研究。 认识这些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多种特征,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文艺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多元理解
关于文艺的属性问题,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有学者将文学的多元属性归纳为诗学属性(诗艺性)、美学属性(审美性)、心理学属性(情感性、想象性、虚构性)、语言学属性(语言疏远性、文采性)、社会学属性(意识形态性、阶段性、倾向性)、哲学属性(原道性、载体性)。 ②应该说这个摘要在文艺属性的把握上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于文艺属性实际存在的情况,这些明显不全面。 除上述属性外,学术界还提出了文艺的艺术属性、人学属性、文化属性、生产属性、商品属性、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民族属性、世界属性等。 虽然这些属性在分类上有所不同,但在不同的属性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和阶级属性、审美属性和艺术属性等内涵或外延交叉的互渗现象,也有一些属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痕迹,民族属性和世界属性的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学”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以上属性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反映了文艺的某些特性,同时也表现出了文艺属性较多的客观事实。 但是,这些属性对文艺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问题是认识文艺的本质需要从文艺的本质属性进行研究,在这些属性中,文艺的一般属性、文艺的本质属性、学术界相对不一致。 因此,学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从各自的认识和理解中把文艺的许多属性之一作为文艺的本质属性,并提出对文艺本质的理论观点,这必然引起对文艺本质问题的理论争论。 例如,新时代以来,国内学者对文艺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理论争论在这些争论中突出。
在现有的认识中,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被视为文艺的最基本的属性。 文学是“更高悬浮在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③是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头脑中主动反映出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生活。 然而,文学与各种哲学、政治和法律意识形态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 索文艺理论家阿布罗夫指出,“意识形态原则上只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而存在”,他指出“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的本质在于其审美方面”。 ④“审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从某个角度来看,应该说是比较正确地概括了文艺的本质特征。
当然,对于我国文艺批评和理论发展的客观现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确实有可能偏向于意识形态,当时偏向于审美情况。 新时期以来,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思想出发,我国学者在苏联理论家的影响下,将文艺的本质属性定义为“审美意识形态性”。 从表面上看,这个定义似乎已经比较科学,可以结束相关的争论。 但“审美意识形态”还是一个争议的复合词,“审美”和“意识形态”在这里,既是平等的关系,也是修饰关系,在创作实践中应该如何把握两者的轻重,其本身复杂,操作不容易,很难把审美和意识形态完美地兼顾到不偏不倚。 再加上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古典作家具体表现的理解存在争议,文艺本质审美意识的形态性持续长期的争论也并不意外,这种说法至今仍未解决,没有定论。
其实,文学艺术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组合体”,⑤也说明了本质属性的不同。 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其属性多样,其本质属性也多样。 就像文艺是审美的、意识形态的还是审美的意识形态的一样,这些都是对文艺本质属性的基本定义。 这些多样的属性虽然地位因时代而异,但对文艺的重要作用没有原则上的差异。 这再次证明了文艺的本质属性不仅仅是一个,还有几个,“这些本质属性都是从某个方面规定的”文艺的本质。 但是,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对文艺各种本质属性的不同认知、定义和判断,往往体现了不同的文艺立场、文艺道德观和文艺本质观,这实际上存在着文艺是谁的文艺、为谁服务的文艺、进步还是落后的文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三、文艺本质属性的时代性、具体性
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属性、政治属性的强调、艺术表现方面的审美属性、艺术属性的强调、文艺作为创作活动表现的生产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强调,与对不同时期文艺问题的特别认识相联系。 人们对文艺的不同属性的重视和强调,反映了人们对文艺本质属性的不同认识,这种现象本身强调了文艺、文艺观念与时代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展示了人们对文艺本质观念及其属性认识的丰富和发展过程,体现了文艺本质属性所具有的时代性、具体特征。 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演说》近80年来,我国文艺观念的发展过程可以作为例证。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演说”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开场文艺座谈会的目的。 “今天与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与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寻求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寻求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来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为目的明确,“演说”是文艺“工人、农民、 明确解决了“士兵与城市小资产阶级”四类人服务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提出了文艺服从政治的理论命题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文艺评价的基本标准。 关于“文艺服务在政治”的“政治”,毛泽东同志也非常具体地指出“当今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 ⑧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把文艺的政治属性作为民族解放时期文艺的本质属性,当时文艺的政治属性由比“抗日”更具体的革命任务决定,体现了鲜明的“革命文艺”的时代特性。
笔者认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演说”的理论影响,将持续到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和任务提出的文艺工作总方针,取代了过去继承下来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 “二为”方针的提出与邓小平于1979年10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家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陈述的思想理念一致。 邓小平不仅作出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论断,还根据这一论断明确提出了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历史任务和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命题。 “二为”方针在新时代以后的长期成为我国文艺活动的指导思想,与历史上适应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有直接关系,可以说与适应新时代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密切相关。 “二为”的方针反映了新时期我国文艺发展的新属性和新特征,也是文艺本质属性时代性、具体性的一种表现。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演说》指出,“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革命工作中的位置确定,配置的党遵循一定的革命时期规定的革命任务”,这是文艺和时代的关系,文艺对不同时期位置及其本质属性的认识和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时代和时代任务
从我国文艺发展的事实来看,人们对文艺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文艺本质属性的理解,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特征和具体时代任务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无缘无故地在某一时期强调文艺属性,而不是在另一时期无缘无故地强调文艺。 20世纪90年代,人们热衷于探讨文艺商品属性,在《关于中共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把社会主义经济定为“公有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事实分不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存在,才是探讨文艺商品属性的契机。 这也证明了文艺本质属性的时代性、具体特征。
文艺的不同属性的定义具有时代的特征,或者具有时代的功利性,具体的特征。 如果看不到文艺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的关系,就不能更深入地认识文艺的本质属性,从抽象的理解,具体的,即从现实的理解来理解文艺的本质属性,对于认识文艺,发展文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
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属性的新定义
文艺本质属性的定义,除了在面对文艺对象时要静态考虑之外,还要考虑文艺本身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根据时代的需要,一边尊重文艺的特性,一边相应地定义文艺的本质属性,以新的文艺定位为标志,发挥文艺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对时代和社会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重要演说,特别是文艺系列演说中阐述了文艺“人民性”命题的理论,科学总结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对新时期我国文艺发展阶段及其特殊规律的新认识,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具体性,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中国梦想,“两百年”的奋斗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中,“人民”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知道画家也不是用水彩画画巨大的历史画),赋予其历史个性和独特性质,表现出一定的人民精神——对于诸侯级的讨论者来说不合适。” ( 11 )“来自英法两国下层人民阶级的新散文和诗作,即使是没有批判性批判的神圣精神的直接保佑,下层人民阶级也能把自己提高到精神发展的更高水平。”( 12 )显然马克思在与封建贵族对立的意义上使用了“人民”这一概念。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艺的创造者,列宁明确指出“艺术属于人民”,人民才是文艺服务的对象。 据他说,无产阶级作家的文章是“不是为了一整天饱食的贵妇人服务,而是为了枯燥、肥胖而烦恼的“一万名上层分子”,而是为了大量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 13 )毛泽东同志也非常重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一定的社会生活反映在人的脑海中。 革命文艺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产物。 ( 14 )他还非常重视作家对人民的态度问题,认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首先要检查他们对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进步的意义,必须采取不同的态度。 邓小平也非常强调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是他们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 忘记、忽视或断绝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重要论断。 十六、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重视文艺与人民的密切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们一贯的重要思想,但是理论系统地解释文艺“人民性”命题,提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的重要谈话,特别是文艺问题系列演讲
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 ( 17 )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问题,为现在的中国文艺工作掌握了方向盘。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所有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来源于人民,所有优秀文艺创作都是为了人民”。 ( 18)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指导,深入生活,进行不愧于扎根于人民的时代的文艺创造”。 ( 19 )总之,围绕文艺的“人民性”主题,习近平总书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本质特征的重要内容:
首先,明确界定“人民”这一概念。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演说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人民不是抽象的象征,而是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爱有恨,有梦有心的冲突。” ( 20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协同九大开幕式上的演说中,他进一步说明“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肉、感情、仇恨和梦想,有心的冲突和悲伤。” (二十一)显然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的内涵落入现实,使文艺人民的本质具有“具体人”的现实对象,无数“具体人”和“具体人的集合”成为文艺创作的中心。 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关注的起点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 22 ),习近平总书记把文艺的“人民性”的本质和“具体的人”联系起来,深刻认识艺术的典型规律的同时,也是感情上与人民群众心灵相通的具体表现。 也就是说,文艺为人民服务必须切实投入人民的生活,即“具体的人的集合”,与具体的人联系起来,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对他们的爱,必须是行动的,思想的,就是真实的。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是否有感情,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 ( 23 )
其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 ( 24 )显然,要解决这个矛盾,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文艺相关人员没有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表示:“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文艺工作的起点和立足点,以人民为文艺表现主体,以人民为文艺审美鉴赏家和评价家,为人民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二十五、这句话改变了人民对过去我们的“人民”及其地位的许多看法,作为文艺服务的对象,作为表现的主体,作为判断作品好坏的“专家”。 比如,让人民评价作品,如此信赖人民群众,高度评价文艺判断力的理论,可以说是文艺人民性本质属性的最佳注释。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创作越来越多优秀文艺作品中必然出现。 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百本,千本,最根本的、最关键的、最坚固的方法就是使人民扎根,使生活扎根。” ( 26 )这是“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活水”,离开人民,文艺创作就不能适应,文艺创作的内容和创作灵感的获得只能来自人民,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根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 27 )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 生产商品是为了消费,消费者就像神一样,对文艺来说,人们是作品的神,作品的好坏,作品的存在价值,作品的利益依赖于人们的喜好和需要。 这些论述都从新的角度具体阐述了文艺的“二为”方针。
最后,强调文艺必须反映时代,是文艺“人民性”本质的又一体现。 反映时代就是反映人民,讴歌时代就是赞美人民。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演说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目击者,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二十八、他建议,要表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荣实践,表现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鼓励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饱满地面向未来。 “歌唱祖国,赞美英雄,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 29 )反映时代,歌唱祖国,赞美英雄,是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精炼和升华文艺“人民性”的本质,是文艺“人民性”创作思想的新诠释。 他对广泛的文艺工作者说:“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广泛的文艺相关人员应该把握时代的脉动,承担时代的使命,听取时代的声音,勇敢地回答时代的课题。 ( 30 )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本质属性的解释只是粗略的,但通过这些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性”文艺思想和理论界对文艺本质属性的各种抽象理解不同,提出对文艺属性的抽象定义和争论,找到更具体的现实基础,打造新时代的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期文艺本质属性“人民性”的基本思想,打破过去学术界与文艺阶段性、人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等抽象概念相关的逻辑推导模式,打破探索文艺本质的普遍有效性认识失误,尊重新时期我国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好地结合理论解释和文艺实践 新时期文艺本质属性“人民性”的定义,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属性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任何文艺都是时代的文艺,任何文艺的本质属性都要随时代而变化。 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艺本身不断发展的逻辑。 “人民性”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文艺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色,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文艺在新时期的繁荣发展,实现新时期的文艺,不断打出新时期我国文艺的典范作品, 更好地表现文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表现文艺的担当和使命,在时代留下足迹,在历史上留下反响,为民族复兴作出强烈的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