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说文学”是古代朝鲜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其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形成发展、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艺术特质和美学价值都与中国传统文学文化存在密切关联,包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朝鲜古代文人在创作“稗说文学”作品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民族化的解读和吸收:在主题内容层面上,在多元文化语境中体现出一定的实学思想和民族意识;在创作技巧层面上,吸收和借鉴了包括先秦两汉散文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学精髓,大量引用中国传统典籍名句和文化典故;在艺术表现层面上,部分或全部接受了《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名著、名篇的影响,对中国形象进行了详细描绘。朝鲜“稗说文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元素有力地佐证了中国对一衣带水的朝鲜半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事实。
![](http://www.cssn.cn/wx/201503/W020150320519256738456.jpg)
谐谑性成为“稗说文学”基本美学特征
“稗说”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指野史和民间传说。清朝宋起凤著有四卷本《稗说》,详细记录春明掌故、人文轶事等。“稗说文学”在早期被称为“小说”,一直从属于史学,在性质上属于某种文化学意义上的概念。虽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赋予小说以独立的文体地位,但在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稗说”一直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当时的朝鲜半岛亦如此。古代朝鲜“稗说文学”产生于高丽时期,盛行于李朝,具备杂文文体的基本形式。其内容包罗万象,凡记述名人逸话、民间传说、故事趣谈、历史掌故、街谈巷议、文物习俗、人情世故以及诗文评论的作品,都可称之为“稗说文学”。
朝鲜最早的“稗说文学”作品,是11世纪出现的《新罗殊异传》,作者为朴寅亮,目前只可见个别篇章。从12世纪开始,以《破闲集》(李仁老)为代表,相继出现《白云小说》(李奎报)、《补闲集》(崔滋)、《栎翁稗说》(李齐贤),标志着这一体裁正式确立。此后经过长时间的沉寂,15世纪末以徐居正的《笔苑杂记》、《太平闲话》、《东人诗话》为标志,出现大量相对成熟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青坡剧谈》(李陆)、《慵斋丛话》(成倪)、《龙泉谈寂记》(金安老)、《东人诗话》(徐居正)、《思斋摭言》(金正国)、《稗官杂记》(鱼叔权)、《荷潭破寂录》(金时让)等。其中,以徐居正的《东人诗话》和成倪的《慵斋丛话》影响最为深远,最具代表性。“稗说文学”具有与“说话文学”同质的特点,成为后世小说的母体,催生和推动了朝鲜小说的产生及发展,其所涉内容极广,对朝鲜古典文学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史料。
“稗说文学”与小说、散文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朝鲜传统文人往往将自己的作品称为“小说”,使“稗说文学”作品与“小说”之间在叙事、抒情、议论等文学场域中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从表达内容角度,可以把“稗说文学”分为三种类型,即诗话类、说话类和滑稽类。诗话类包括诗论和诗评,说话类包括见闻纪行、野史民谈,滑稽类包括谐谑和笑话。“稗说文学”作品取材广泛,形式自由,篇幅简洁,具有精巧缜密的组织结构,内容上呈现雅俗兼容的特点。同时,通过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和轻快犀利的语言表达,体现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可以说,“谐谑性”是“稗说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稗说文学”作为某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见证和记录了文学形式从口头文学到记录文学,从说话文学到近代小说的叙事化转变过程,具有双重性质的过渡文学特质。
内容摘要:“稗说文学”是古代朝鲜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其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形成发展、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艺术特质和美学价值都与中国传统文学文化存在密切关联,包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朝鲜古代文人在创作“稗说文学”作品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民族化的解读和吸收:在主题内容层面上,在多元文化语境中体现出一定的实学思想和民族意识;在创作技巧层面上,吸收和借鉴了包括先秦两汉散文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学精髓,大量引用中国传统典籍名句和文化典故;在艺术表现层面上,部分或全部接受了《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名著、名篇的影响,对中国形象进行了详细描绘。朝鲜“稗说文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元素有力地佐证了中国对一衣带水的朝鲜半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事实。
关键词: 作者简介:吸收借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和典故
古代朝鲜“稗说文学”受中国“稗官小说”影响而形成,可以看作是中国“稗官小说”在古代朝鲜的某种“变体”。“稗官”是古代专为皇帝搜集街谈巷语的一种小官。“稗官小说”指古时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中国“稗官小说”发展到六朝和唐代,与志怪和传奇相融合,对后世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同时,对朝鲜的“稗说文学”也发生作用。特别是六朝末年,以老庄学派主张的“无为自然”为根据而产生的“清谈思想”影响了朝鲜“稗说文学”的思想内容。到了宋代,以尤袤《全唐诗话》为代表的诗话作品大量涌现,受此影响,高丽朝也产生了很多诗话作品,有的直接借用“诗话”二字,徐居正于1474年创作的《东人诗话》就是其典型代表。后来,朝鲜文人在诗话杂录中加入奇闻异事和超越时代意识的情感表达,将以前散布在民间、只能通过口头流传的神仙志怪类故事收录到诗话之中,进一步丰富了“稗说文学”的主题内容。
与此同时,朝鲜“稗说文学”还吸收和借鉴了先秦两汉散文的精髓和理论。在朝鲜“稗说文学”作品中,《论语》、《老子》、《孟子》、《易经》、《庄子》、《荀子》等先秦两汉名著的名言名句俯拾即是,且引用形式多种多样,时而直接引用,时而化用活用。代表人物柳梦寅在《无尽亭记》中曾有“宜君子之体之以自强不息”的表述,即为化用《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句。
在中国传统文化典故引用方面,朝鲜“稗说文学”采用了“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单用”、“叠用”等灵活多样的用典方式,不仅使表达更具形象性,论述更鲜明生动,而且使观点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被引用的中国文化典故主要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诗文作品和文人轶事等,从《庄子》、《史记》到《汉书》、《文选》,从李白、杜甫到韩愈、柳宗元,这些优秀作品中的文化典故或与著名作家作品相关的言论逸事都被大量援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