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左耳》承载了许多人的青春记忆,在那段记忆里左耳书中的主角让读者们再熟悉不过。下面由yjbys小编与您一起分享关于浅谈《左耳》小说与电影,希望您能喜欢!
第一次认识坏坏,是在15岁品读她的长篇《沙漏》开始,继而《左耳》《十年》《离歌》《校服的裙摆》《甜酸》《小妖的金色城堡》《童话还不够完美》以及《木吉它的夏天》,等等。
15岁-18岁,整个稚嫩的青春都被坏坏的青春文学填满,也许对于文学的爱好也是从那个时候埋下伏笔。
坏坏的文字,不类似于网络快餐小说,更多的时候,一个章节一个故事,总能给我们心灵不同的触动和共鸣。深厚的文字功底,大抵是喜欢她的小说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些经典优美的句子,常常习惯于反复阅读,甚至歌词都会背下来。“我还是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木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那时候,天中是一所梦想的学校。同样,也期待自己的青春能与他们一样的精彩。
左耳的小说与电影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不是特指内容差别。而是文字想象在遭遇视觉冲击的对比之后,出现的偏差有大点。
前几天,妹子说:左耳这部电影还是很好看的。其实4.24,也是我比较期待的日子,是坏坏的第一部作品拍成电影,出于对于青春时期的怀念,也应该去看看。可是我的观后感却反响的没有那么强烈。我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拍摄的好在哪里?哪里好?视觉画面感?还是每一个镜头都直击青春?
浅谈一(人物观念不同):
七年前,我喜欢黎吧啦,觉得她很有个性,仿佛看到骨子里叛逆的自己一样,喜欢她绿色和眼影和绿色裙子,喜欢她包里装着的永远都是化妆品,喜欢她没有人管的随心所欲,喜欢她不遵守生活以及社会的教条,喜欢她爱自由,喜欢她勇敢,又心疼她,心疼印象中的张漾没有认真的爱过她。
七年后,我喜欢李珥,喜欢她沉静不张扬,喜欢她温暖美好,喜欢她为了爱情用小身体为许弋挡啤酒瓶的勇敢,喜欢她为许弋还债的担当,喜欢她不因吧啦是个坏孩子而把吧啦视为知己的情怀。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七年,我看待《左耳》的观点变了,还是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人事物。我以前看到吧啦的率真和勇敢,以及对张漾的执着。却没有看到她因为对张漾的偏执,而对一向是好孩子的许弋造成不可恢复的心灵创伤,从而导致许弋的人生落败,走向极端。我始终认为,玩世不恭可以存在,但是不能以摧毁别人的人生前途为代价。
浅谈二(故事情节的区别):
把10万多字的小说,压缩成2小时的电影,很多坏坏文笔及情感很细腻的地方,电影却没有表现出来。读小说感觉一个章节都描述的很具体也很到位,由故事情节展现到人的心理。而电影的转折却很快,有时候一时间还没明白过来,就在放结局了。串连与衔接少太多的韵味,片段不该减掉一些细节及人的心理表现,不过能反映出较多心理也通常需要很强大的演技,这也许就是国内电影比不上好莱坞电影的重大因素之一。
也许是电影和文字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效果。
不同点:
a.小说里吧啦是读技校的学生,而电影硬生生把拉吧定义为一个在算了酒吧助唱的歌手而已。其实,吧啦真的没有那么坏,也没有那么狂妄,电影此处夸张的成分比较多。
b.小说里吧啦是怀了张漾的孩子的,在张漾对她拳打脚踢的夜晚,逼吧啦去堕胎,吧啦对小耳朵说,她想生下来。后吧啦不想堕胎,跳车而遭遇车祸。在电影情节里,却对剧情进行了改写,没有怀孕,没有堕胎的事,或者是吧啦在天台对小耳朵的说,我有个秘密想告诉你这样,镜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导演是违背原创的,稍稍完美了张漾在观众心中的形象。
c.在小说的文字想象空间里,张漾应该是比许弋帅的,而电影里。。。。。(无力吐槽),也可能是因为张漾和许弋不同的性格,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来演一样。
d.小说中,印象中的张漾没有那么卑微,张漾一直都很男人。而电影中就演成了张漾用蒋姣的手机,一直被蒋姣压制的喘不过气来,什么叫为了前程他只有这样选择?醉了。
e.小说中,记得最后张漾和李珥在一起了,很光明正大的在一起了, 他们一起去看吧啦,他们很幸福,即便是最后张漾失忆,最后又记起,故事才算结束,而电影却在两人在公车上这样的结束了,结局结束的过早,真正的结局与原创小说情节最后都没有反应出来,这有一点草草收场。
F. 电影中客串的演员是谢娜,顿时有点想笑喷,导演,你能找一个正常一点的演员么,你可以把这段剪掉么?
原创小说如果具有五星的魅力,而电影对于原创的解读只有三星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