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通过日月神话人物名称演变的系统梳理,找出了羿与嫦娥、娥皇与女英、河伯与宓妃、伏羲与女娲等多组神话的演变脉络,认为这几组神话的主角名称都是从“羲和”分化为羲、和之后演变过来的。“羲和”的六组演变路线在神话故事中,由于以上的组合,故事基本按以下五组演变路线发展,另外还有一组与神话相关但非神话的演变路线。专题神话研究的相关文章·[吴晓东]狗取谷种神话起源考·[王宪昭]论神话的民俗学阐释功能·[侯姝慧]王宪昭的神话母题研究与人文关怀·【讲座】吴晓东:“涿鹿之战:一个晒盐的·[唐卉]伊利。昂与特洛伊:在神话与历史之间作者吴晓东的相关文章·[吴晓东]史诗范畴与南方史诗的非典型性·[吴晓东]狗取谷种神话起源考·[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山海经语境重建与神话解读》。
关键词:太阳;神话;演变;嫦娥;分化;故事;山海经;蟾蜍;禅让;帝俊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通过日月神话人物名称演变的系统梳理,找出了羿与嫦娥、娥皇与女英、河伯与宓妃、伏羲与女娲等多组神话的演变脉络,认为这几组神话的主角名称都是从“羲和”分化为羲、和之后演变过来的。文章也追溯了“羲和”的含义,认为“羲”读yi,“和”是对wo音的近似记录,“羲和(yiwo)”是古人对太阳的称呼,其急读是“尧(yao)”,所以“尧”的意思也是太阳。尧的禅让即太阳的运行与日影的变更。 关键词:日月神话 羲和 尧 作者简介:吴晓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羲和”的含义及其分化 中原日月神话虽然算不上一个庞杂的体系,但相互间的关系不可谓不复杂,要梳理清楚这些神话的关系实非易事,诸多谜团尚未解开。其实,要梳理这些神话的关系,也可借鉴生物学的方法,寻找出神话的语言“基因”,再梳理出“基因”的演变历程,便可洞察这些神话的关系。各种神话故事就好比生物界中的生物个体,它们虽然千变万化,表面已经千差万别,但其内在的联系依然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汇找到,这些词汇就好比各种神话故事的“基因”。通过这些语言“基因”的演变梳理,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到一些文本演变的节点。 通过语音考证来研究神话是传统训诂学的方法,这里之所以要借用“基因”一词,主要是想强调本文使用训诂时的系统性,而不是单单某一个词汇的训诂,每一条神话演变的路线都遵循相同的语音规律,就好似生物的演化遵循基因变异规律一样。很多神话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漫长口传期,传统的训诂因此在研究上往往存在诸多短板。我们只知道某一词汇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方言的读音,比如某一词汇唐朝时西安那个点的读音,对更久远的历史时期以及各地方言的读音,我们知之甚少。另外,当人们利用尚未完善的文字记录下这些神话故事时,用字是极为混乱的,不仅用字各异,读音也未必与方言完全一致。因此,只能借助词汇语音变异之间的系统关系来弥补,才能使训诂的方法更为可靠。 本文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梳理中原日月神话的演变脉络,以下是“羲和”的语言“基因”变异图: 在古文献中,“羲和”一词有三种含义。首先,羲和是太阳。《后汉书·崔駰传》云:“氛霓郁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晖。”[①]在此,羲和是太阳本身,是自然物。其次,羲和是太阳的母亲。《山海经·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②]在此,羲和是女性,是太阳之母,是帝俊之妻。第三,是驾驭太阳车的车夫。《楚辞·离骚》云:“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③]这里的意思是:我让羲和(把车)暂时停下来,不要靠近崦嵫山。相传崦嵫山是太阳在西边沉入的地方。
内容摘要:通过日月神话人物名称演变的系统梳理,找出了羿与嫦娥、娥皇与女英、河伯与宓妃、伏羲与女娲等多组神话的演变脉络,认为这几组神话的主角名称都是从“羲和”分化为羲、和之后演变过来的。“羲和”的六组演变路线在神话故事中,由于以上的组合,故事基本按以下五组演变路线发展,另外还有一组与神话相关但非神话的演变路线。专题神话研究的相关文章·[吴晓东]狗取谷种神话起源考·[王宪昭]论神话的民俗学阐释功能·[侯姝慧]王宪昭的神话母题研究与人文关怀·【讲座】吴晓东:“涿鹿之战:一个晒盐的·[唐卉]伊利。昂与特洛伊:在神话与历史之间作者吴晓东的相关文章·[吴晓东]史诗范畴与南方史诗的非典型性·[吴晓东]狗取谷种神话起源考·[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山海经语境重建与神话解读》。
关键词:太阳;神话;演变;嫦娥;分化;故事;山海经;蟾蜍;禅让;帝俊 作者简介: 羲和与太阳有关,那么“羲”与“和”分别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从语音的变异来寻找答案。从语言基因图我们可以采用逆推的语言学方法来推测羲和的“羲”原来读yi,其本身就是“日”的意思。我们可以找到由yi[④]变成日ri的语音对应规律y—r,如下: 至今,有些“日”部首的字依然读y的音,如易,可见,“羲(yi)“的本义当是日(ri)的意思。 那么“和”是什么意思?从“常和”也写作“嫦娥”来看,羲和的“和”是有文字之后对“wo”音的记录。“羲和”的准确读音应当是yiwo。“和”读作wo,这在一些方言中依然能找到证据,目前在河北南部的大名县、魏县、山西的临汾等地,都把太阳叫做爷窝(yiawo),其实就是羲和(yiwo)的音变。如果我们检视诸多含有wo的词汇,如漩涡、旋涡、涡轮、蜗牛、窝窝头等等,就会发现,wo这个音不仅具有“凹进去”的含义,也具有“圆形”的含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古人把太阳称为yiwo,是因为太阳是圆的。现在有的地方把太阳称为日头,“头”也是一个表形状的字。同理,有的地方称月亮为月亮粑粑,也是因为月亮圆的时候像一个粑粑一样。 无论羲和是太阳本身,还是太阳的母亲或驾驭太阳车的车夫,羲和都是一个个体。在民间故事的口头流传过程中,双音节的名称一分为二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盘古”分化为盘、古,“伏羲”分化为伏哥、羲妹。同样,在“羲和”作为单个个体存在的同时,它也出现分化为两个个体的现象,即分化为“羲”与“和”。《尚书·尧典》云: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⑤] 在此,羲和成了羲氏与和氏的合称。用现在通俗的话说,羲仲便是羲老二,羲叔是羲老三,和仲是和老二,和叔是和老三。羲和分化后不仅被认为是两个姓氏,还被认为是两个人或两个神。 羲和分化为羲、和两个个体是十分关键的一次演变。分化之后,其所衍生的神话故事便面临着给羲、和定性的问题,也就是说,羲和作为单个个体时是太阳、太阳的母亲,或太阳的车夫,那么,分化之后,羲、和面临着是日还是月,是男还是女的阐释问题。归纳目前所看到的资料,可看出四种变异规律:1、强调其女性性别时就加“女”,产生女羲、女和;2、强调其为月神时就加“常”或“姮”,产生常羲、常和,或姮羲、姮和;3、强调其为太阳时就加“伏”,产生伏羲、伏和。4、加“大”或者“后”,表示太阳、男性,“大”是一种形象的描述,“后”是一种身份,由此产生了大羿(羲)或后羿。大羿又发展为大禹。 加“常”是因为“常(蟾)”是月亮的象征。《尚书·君牙》云:“王若曰:呜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张居正注释说:“太常,是旌旗之名,画日月于上。”[⑥] 也就是说,画有日月的旗帜叫太常。太是太阳,常是月亮。常指月亮很可能是因为古时与“蟾”同音或音近。或许是因为月亮有阴影,看上去像有一只蟾蜍,或者因为月亮的圆缺使古人联想起蟾蜍肚子的鼓胀与紧缩,故而古人编造出月亮里有蟾的故事来,并以chan来指代月亮。文字出现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通假字的使用概率很高,因而也就用“常”来指代月亮,可谓是“婵(蟾)娟”的前身。因此,文献中出现的无论是常羲,还是常和(嫦娥),都与月亮有关。 在羲、和前也有不加“常”而加“姮”的,因此由“常和”演变的“嫦娥”也写作“姮娥”,《淮南子·览冥》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⑦]姮是月的音变,姮的古音不读heng,读yuan,从墙垣的“垣”可以看出从“亘”的字曾经读yuan,只是后来才演变为heng,所以姮娥又写作嫄娥。无论是在羲、和之前加“常”、“姮”还是“嫄”,都是表示月亮的意思,其中姮、嫄直接是“月”的音变。 加“伏”字来表示太阳神格,是因为“伏”与太阳有关。目前依然有一些与太阳有关的词汇都用“伏”字,如伏天、伏日、伏旱、伏暑。伏天是农历夏季最炎热的时候,分三个阶段,叫三伏天,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另外,扶桑与太阳的关系众所皆知,日出扶桑的神话传说家喻户晓,太阳是从扶桑树升起的,扶桑就是太阳之桑。此处扶桑的“扶”与“伏”同音,当是同音异写。不仅如此,扶桑也写作榑(fu)桑,可见古代在很多情况下只注重音,对于具体用哪一个字不是很在意。至于为什么“伏”与太阳有关,我们也可以从“常”指代月亮得到启示。古人认为月亮里有蟾蜍,太阳里有乌鸦,因而用“乌”来指代太阳,“伏(扶)”正是由“乌”而来。“乌”与“伏”的声母很可能经过了w—h—f的转变,目前在南方很多地方w、h不分,比如“王”与“黄”同音,而很多地方又h、f不分,比如“飞机”念为“灰机”,“湖南”念为“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