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凌彰,中国社科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老教授协会和中国翻译协会的会员,北京印尼邦加侨友会顾问和香港邦华校友会名誉会长。
近年来在北京印尼邦加侨友会和西加里曼丹侨友会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下,我作为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退休的老归侨,决心学到老做到老,在有生之年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自2005年以来,在中国社科院老干部局和外文所的关怀下,我已将唐诗和诗经选译成印尼文各一百余首(篇),并撰写了各国对唐诗的研究、翻译和传播等情况和关于诗经的论述数十篇,用以向东南亚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从2007年开始,经过多位归侨知友热心穿针引线,终于在印尼《国际日报》、《呼声》月刊、《印华文友》季刊、《百年振强》纪念刊、菲律宾《世界日报》、马来西亚《国际时报》,以及越南《西贡解放日报周刊》、香港邦华校友会会刊《播种者》和北京侨联的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唐诗和诗经的选译和论述,评介华侨华人的历史、人物和文学的文章共约100多篇。
上述初步收获使我感到晚年生活较为充实和愉快,体验到实现一部分人生价值的喜悦。这首先要感谢社科院侨联和北京市侨联的归侨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尤其是在牵线搭桥、开拓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方面,他们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上述写作和传播活动,使自身不断提高对服务大局、回报社会、终身学习、机遇只对有准备的人起作用和万物在普遍联系中发生变化等等的认识和感悟。感受较深的认识是:
(一)传播中华经典文学是时代的需要。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除了经济、科技和军事的“硬实力”,还必须大力加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和平发展的中国,需要把实现和谐世界的全球意识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中华情怀结合起来,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以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鉴于使用印尼语(也是马来语)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四国共有人口两亿四千多万人,其中有华人华侨约一千五百万人,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多最集中的地区。苏哈多政权在印尼禁锢华文长达三十多年之后,年轻一代的华人华侨更加迫切需要学习华文和中华文化。因此,将中华优秀经典诗词选译成印尼文是时代的需要,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它必将有助于加强华文和印尼文的双语教学,加强中印尼人民的友谊和团结。
(二)要饮水思源,回报第二故乡。我于1928年7月10日出生在印尼西加里曼丹州坤甸市。少年时,曾就读于坤甸德育小学和苏门答腊的邦加岛槟港市中华学校初中部。日本占领期间,曾向原先的国文老师吴俊林先生补习《大学》和《论语》,初步打下一些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这个难得机遇,使我终身受益,使我1947年返国后能继续升学,进入南京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和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
我是自幼在印尼接受华语教育的受益者,面对印尼长期禁锢华文的严峻后果,深感有责任和义务为发展华语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来回报第二故乡。回忆往昔,我常常想起恩师吴俊林和长期担任坤甸德育学校校长的先母宋竹清。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我想对前辈老师的最好纪念,就是要继承他们所热爱的事业,为发展华语教育、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深深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也衷心感谢侨联各界侨友们对我的热情帮助。但愿人长久,继续作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