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别调

内容摘要:南宋初年,胡安国父子与陈渊就杨时墓志铭的写作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便涉及双方对陶渊明的不同认识:胡氏父子主张以陶渊明的高洁比附杨时之贤,陈渊则认为渊明去就随意、不合于义,与任事行义的时代精神不相吻合。在宋代的陶渊明接受史上,胡氏父子的推崇、认同是常调,而陈渊的批评、否定当属别调。与陈渊批评陶渊明不同,胡安国认为陶渊明不以功名富贵累其心,体现了圣贤气象。与陈渊批评陶渊明相呼应,南宋初年的一些文人对陶渊明的态度也有所改变。陈渊、吕本中、李光等对陶渊明大不敬,这在宋代的陶渊明接受史上极为罕见,表明此时非议陶渊明已非孤立的个案,而是值得重视的别调。

关键词:陈渊;安国;士人;墓志铭;杨时;争论;陶渊明接受;父子;监常州市易;批评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南宋初年,胡安国父子与陈渊就杨时墓志铭的写作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便涉及双方对陶渊明的不同认识:胡氏父子主张以陶渊明的高洁比附杨时之贤,陈渊则认为渊明去就随意、不合于义,与任事行义的时代精神不相吻合。在宋代的陶渊明接受史上,胡氏父子的推崇、认同是常调,而陈渊的批评、否定当属别调。对这一别调的探析,既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陶渊明接受史,也有助于把握南渡士人的精神导向——“行义以达道”。

  【关 键 词】宋代文学/陶渊明研究/文学接受学

  【作者简介】王建生(1981- ),男,河南泌阳人,郑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在陶渊明的接受史上,宋代无疑是非常关键的时段。经过苏轼、朱熹等人的努力,陶渊明的经典地位被确立。人们通常以为,宋代文人对陶渊明无不顶礼膜拜,似乎举世崇陶。实际上,南宋初年就曾出现过非议渊明的别调,甚至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成为陶渊明接受史上的插曲。探讨这一插曲发生的历史语境及具体过程,对于我们深入把握陶渊明接受史及南宋初年的思想文化态势,不无裨益。

  一

  谈及宋代的陶渊明接受史,无法绕过苏轼的崇陶及和陶诗,学界对此已有充分的研究。陶渊明自然真率的人生境界、仕隐自如的处世态度以及冲淡质朴的文风,成为苏轼追慕的对象。此后黄庭坚等人尚友渊明,崇陶热依然在持续。至宋徽宗朝,不少文人游离于政局之外,其心境与陶渊明有相通之处,如吕本中在《读陶元亮传》中,鲜明地表达“我爱陶彭泽”的立场;谢逸绝意仕进,对于陶渊明的任真亦极力推崇,云:“初不求世售,世亦不我贵。意到语自工,心真理亦邃。……我欲追其韵,恨无三尺喙。嗟叹之不足,作诗示同志。”[1]陶渊明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任真、高洁、远韵。文人对陶渊明的推崇,正是对这种精神的认同。

  应当说明的是,在整个宋代对陶渊明的接受中,推崇、认同始终是常调。不过,南宋初年的一些文人,在陶渊明评价问题上,却有过激烈的讨论与争辩。争论双方对陶渊明或褒或贬,各执一词。其具体情况是:绍兴五年(1135)四月二十四日,杨时卒,其身后事由其首座弟子兼女婿陈渊料理。陈渊对杨时的碑传文字相当重视,先是请吕本中撰写行状,一年之后,又请当世名儒胡安国写墓志铭。绍兴六年(1136)左右,胡安国、胡宁、胡宏父子三人与陈渊就杨时墓志铭的遣词立意发生了争论,争论的焦点便涉及双方对陶渊明的不同认识。这一争论,为我们了解陶渊明接受史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片段。

  胡安国撰写的杨时墓志铭中,有一段文字记述其家世、履历:“公讳时,字中立,姓杨氏。既没踰年,诸孤以右史吕本中所次《行状》来请铭。谨按杨氏出于弘农,为望姓,五世祖唐末避地闽中,寓南剑州之将乐县,因家焉。公资禀异甚,八岁能属文。熙宁九年中进士第,调汀州司户参军,不赴。杜门积学,渟滀涵浸,人莫能测者几十年。久之,乃调徐州司法。丁继母忧,服阕,授虔州司法。公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倾。罹外艰,除丧,迁瀛州防御推官。知潭州浏阳县,安抚使张公舜民以客礼待之,漕使胡师文恶公之与张善也。岁饥,方赈济,劾以不催积欠,坐冲替。张公入长谏垣,荐之除荆南教授,改宣德郎,知杭州余杭县,迁南京宗子博士。会省员,知越州萧山县,提点均州明道观、成都府国宁观,后例罢。差监常州市易务,公年几七十矣。是时天下多故,或说当世贵人,以为事至此必败,宜力引耆德老成,置诸左右,开导上意,庶几犹可及也。则以秘书郎召,到阙,迁著作郎。及对,陈儆戒之言,除迩英殿说书。”[2]

  应该说,胡安国的写作完全符合墓志铭的体例,杨时的生平职任大体上已经交代清楚。不过,上文引述的是墓志铭的定稿,而在初稿中,“差监常州市易务”下,原本是“不就”二字,并没有“公年几七十矣”句。

  陈渊与胡安国对“不就”二字的理解,有很大分歧。监常州市易务,为监当官(别名管库),负责平抑常州的物价、保障商品流通。陈渊对“差监常州市易务”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辩解。杨时于宣和四年(1122)罢祠禄官后,生活一度陷入贫困之中。在朝的郭慎求就为他求得监常州市易务这一差遣。不料,这一官阙已经除授于人,杨时只能待阙,不过他反应很平淡,说道:“非见阙,固与吾事无济,然市易事,吾素不以为然。纵便得禄,其可就乎?”[3]至宣和五年(1123)秋,监常州市易务还是没有空阙。到了宣和六年(1124),在朝臣傅国华的再三举荐下,杨时才以秘书郎应诏。陈渊要申述一个事实——“差监常州市易务”不是杨时“不就”,而是没有现阙可任。

  陈渊之所以花气力陈述这一事实,因为在胡安国所写杨时墓志铭中,监常州市易务是监当小官,杨时拒绝就任;而秘书郎乃京朝官,杨时从命应诏。这种记述容易给人一种坏印象——杨时贪恋名位。所以,陈渊坚持要求删掉“不就”二字。

  对于陈渊的要求及申述,胡安国有什么回应呢?在回复陈渊的书信中,他说道:“只如差监市易务事乃平生履历,故不可阙。若据龟山所言,却甚明白,虽书‘不就’,无害也。但《行录》乃言不欲为市易官,于语脉中转了龟山之意,却似嫌其太卑冗而不为,须当削去‘不就’二字。夫‘年已七十,欲为筦库’,即见得遗佚阨穷不悯怨之意,正要此一句用,岂可不书乎?”[4]由此可以看出,胡安国的着眼点并不在“不就”的取舍上,而是在差监市易务事上。也就是说,“不就”二字可以删去,但年七十而欲为监当之差,足见杨时不鄙小官,体现了君子固穷的精神气度。所以,差监常州市易务事,无论如何不能缺省。

  陈渊、胡安国在“不就”二字上的讨论,基本上还停留在行实本身。陈渊援引了杨时生前的言行,说明差监市易务的实际情况。行实如此,胡安国最终还是同意删去“不就”二字。但这并不表明,围绕“不就”二字的争论就此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胡安国所言“遗佚阨穷不悯怨”,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比附杨时。而且,在杨时墓志铭的结尾处,有“果何求哉!心则远矣”句,实际上以陶渊明高远的气象来想见杨时之贤。胡安国的这番好意,引起陈渊激烈的辩解,胡宁、胡宏也加入到争论之中。至此,讨论的中心内容已转移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

内容摘要:南宋初年,胡安国父子与陈渊就杨时墓志铭的写作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便涉及双方对陶渊明的不同认识:胡氏父子主张以陶渊明的高洁比附杨时之贤,陈渊则认为渊明去就随意、不合于义,与任事行义的时代精神不相吻合。在宋代的陶渊明接受史上,胡氏父子的推崇、认同是常调,而陈渊的批评、否定当属别调。与陈渊批评陶渊明不同,胡安国认为陶渊明不以功名富贵累其心,体现了圣贤气象。与陈渊批评陶渊明相呼应,南宋初年的一些文人对陶渊明的态度也有所改变。陈渊、吕本中、李光等对陶渊明大不敬,这在宋代的陶渊明接受史上极为罕见,表明此时非议陶渊明已非孤立的个案,而是值得重视的别调。

关键词:陈渊;安国;士人;墓志铭;杨时;争论;陶渊明接受;父子;监常州市易;批评

作者简介:

  二

  胡宁、胡宏参与讨论的资料,今仅存于《龟山志铭辩》中。他们二人写给陈渊的书信,今已亡佚,在陈渊的答信中尚留得只言片语。仅就管见所及,勾勒双方争论的梗概,并探究争论的深层原因。

  针对胡安国以柳下惠、陶渊明来比附杨时,陈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前书谓‘陶公何讥焉’者,盖谓秦、汉以来,道义不明,诸子百家各怀私见,故虽如陶公之贤,亦未尝子细观,非妄说也。若以雅意素有所主,即弃官为是,如此则晨门、荷蓧、长沮、桀溺之流,不经圣人指点,谁敢以为非乎?……伯夷、柳下惠,孔子皆以为贤,孟子亦曰:‘其趋一也,何高下之辨乎?’故论其高,渊明乃千载之士。论其是,古人轨辙较然,亦可见也。龟山婺州之任,未尝从辟,盖方是时,饥饿不能出门户,帅司以摄阙员耳。仕固有为贫者,未易疵也。但尊丈既以柳下惠许之,不当更引渊明例耳。”[2]

  在这段叙述中,陈渊花了极大工夫评述前贤,不过最后两句,即“既以柳下惠许之,不当更引渊明例”,才表明他真实意图,即他认为杨时对道义的持守与柳下惠对直道的坚持尚有可比性,与陶渊明精神则不相合。话外之意,杨时“不就”市易务,完全不同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陈渊之所以一再要求删去“不就”二字,也正因为担心他人将先师杨时与陶渊明相比附。

  “陶公何讥焉”,乃胡宁信中语。他对陈渊讥讽、批评陶渊明极为不解,故有此疑问。胡宁之弟胡宏也有类似疑问。对此,陈渊作何解答呢?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杨时乃行义达道之人,与陶渊明不可同日而语。原文如下:“令弟(指胡宏)又荷录示疑问,至感至感。‘果何求哉,心则远矣。’此两句极幽远有味,连上文读至此,语若不足,意已独至,盖不必稽之陶公而后得龟山之为人也。陶公于此,功名富贵诚不足以累其心,然于道其几矣,于义则未也,岂可与行义以达其道者同日语哉!孟子论伊尹之取与,既以谓‘合于道’,又以谓‘合于义’,其论养气,既以谓‘配道’,又以谓‘配义’,此理恐陶公所未讲也。何则?仕为令尹,乃曰徒为五斗米而已。一束带见督邮,便弃官而归,其去就果何义乎?孔子之言《易》曰:‘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体用不分而动静一如矣。’自圣学不传,学者各任其意,则有舍义而言道者,佛之徒是也。陶公何讥焉,恐不可以龟山为比。如后来再问心远,所对数条,鄙意以谓以语陶公,尤未到他践履处,况于龟山?此盖老人恐学者不悟其语,故为是委曲辨析之词,未敢闻命。”[5]

  在陈渊看来,《墓志铭》中“果何求哉,心则远矣”虽有幽远之意,但以杨时比附陶渊明,却不太合适,还是删去为好。陈渊对陶渊明的评价,带有批评与否定的意味。陶渊明不以功名富贵累其心,合于道,却不合于义。

  在与胡宁、胡宏讨论陶渊明道义问题之前,陈渊就曾与同门好友翁谷阐述过类似的见解::“渊明以小人鄙督邮,而不肯以己下之,非孟子所谓隘乎?仕为令尹,乃曰徒为五斗米而已。以此为可欲而就,以此为可轻而去,此何义哉!诚如此,是废规矩准绳而任吾意耳!”[6]之所以批评陶渊明不合于义,完全是从发扬圣学的角度考虑的:“盖孟子之养气,以为配义与道。若曰配义而已,则于体有不完;配道而已,则于用有不济。彼舍义而言道,则有体而无用,而可乎?体用兼明,此古人所以动静一如,而圣学所以无弊也。”[6]落脚点在发扬“圣学”所要具备的条件:配义与道,体用兼备。

  最终,胡安国在杨时的墓志铭中删掉了“不就”二字,陈渊也退让半步,“差监市易务”这一行实被载入墓志,最终定本为“差监常州市易务,公年几七十矣”。此外,“果何求哉,心则远矣”予以保留。这并不表明,双方就此达成共识,胡安国之子胡宏曾就杨时墓志铭向其父求教。“宏又问:‘据《杨氏家录》称,先生不欲为市易官,吕居仁亦云辞不就。今志中何故削去不就二字?’答曰:‘此是它门未曾契勘古人出处大致,若书不就两字,便不小了龟山?差监市易务,即辞不就;除秘书省校书郎,却受而不辞,似此行径,虽子贡之辩,也分说不出来。今但只书差监市易务,公年将七十矣,即古人乘田委吏之比。意思浑洪,不卑小官之意自在其中,乃是画出一个活底杨龟山也。并迁著作郎,并迩英殿说书,只一向衮说将去,不消更引高丽国王事说它龟山。……此亦是有底事,不足为文饰也。’”[7]

  胡安国、胡宏父子的这段对话,同样围绕“不就”二字展开。在胡安国看来,杨时不为市易官,实有其事,没有必要掩饰。但是,辞监当官,而就京朝官,毕竟有损杨时形象,故将“不就”二字替换为“公年将七十矣”。胡安国固然坚持史事的立场,其深意在于对陶渊明、柳下惠等人的推崇与认同。在《龟山墓志铭》中,“果何求哉,心则远矣”,实以陶渊明之高洁来“想见”杨时之贤。“宏再问:‘何故载果何求哉,心则远矣一句?’答曰:‘陶公是古之逸民也,地位甚高,决非惠远所能招,刘、雷之徒所能友也。观其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可知其为人,故提此一句以表之。而龟山之贤可想见矣。世人以功名富贵累其心者,何处更有这般气象?但深味心则远矣一句,即孟子所谓所欲不存,若将终身,若固有之气象,亦在其中矣。’宏又问:‘如何是心则远矣?’答曰:‘或尚友古人,或志在天下,或虑及后世,或不求人知而求天知,皆所谓心远矣。’”[7]

  与陈渊批评陶渊明不同,胡安国认为陶渊明不以功名富贵累其心,体现了圣贤气象。对陶渊明一贬一褒的评价中,胡安国父子从士人的高洁品行着眼,而陈渊则从任事行义的君子职责来立论。接受角度的不同,表明陈渊、胡安国对待士人出处的看法也不同:陈渊认为士人应当无条件地出来做事,既要合于君臣大义,又要合于“道”,具体说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在兵荒马乱的国难时期,与行“义”精神不相符合。而胡安国的立足点在于原始儒家提倡的“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更注重“心远”的内心体验,故而对陶渊明高洁的精神倍加青睐。胡氏父子对陶渊明的赞美与钦慕,在当时已为常调。相比声势高涨的追和陶诗、仰慕陶渊明的潮流,陈渊于南渡初年从进退、出处的角度来批评陶渊明,则是一种别调。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

  • 现在我们似乎总是会看见一些细思极恐的题目或者图片,今天就来看看这些恐怖的内涵图片,可能一开始看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诡异图片看懂了
    古代文学最记录:3203
  •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灵异事件,明星自然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有位大明星在
    古代文学最记录:2978
  • 面具一般都是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看起来十分有趣的。但是有的面具却并非如此,毕竟一开始面具的出现就不单单只是玩具。有
    古代文学最记录:2907
  • 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总是胜过一切,毕竟吃才是最最享受的。特别是在法国,他们把美食当做高尚艺术来看待,法国菜更是作为世界三大料理有
    古代文学最记录:2707
  • 地球上80%被水覆盖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源,而河流是人类获取淡水的唯一途径,那么世界十大河流是
    古代文学最记录:2646
  • 世界上神秘的怪兽有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十类神秘怪兽,其中小编要重点提的泽西恶魔简直就是令人心惊胆寒,这样的怪物长
    古代文学最记录:2620
  • 古代文学排行(TOP10)